<p class="ql-block">图文原创</p> <p class="ql-block">今天在青年夜校的无锡方言课,简直是一场令人心潮澎湃的文化奇遇!推开教室门的瞬间,看着操着天南海北口音的同学,我下意识摸了摸鼻子——毕竟平日里被我妈调侃“塑料无锡话”的画面还历历在目,此刻却要以“东道主”的身份融入课堂,心里不免有些忐忑。然而当课程结束时,我竟意外收获了同学们崇拜的目光,从被嫌弃的“洋泾浜”摇身一变成了“正宗老无锡”,这种奇妙的身份转变,至今想来仍觉得惊喜。</p> <p class="ql-block">薛老师的课堂仿佛有一种神奇的魔力,将“寓教于乐”的理念演绎得炉火纯青。课程伊始,她以一段娓娓道来的故事,带我们穿越千年时光长河。从春秋战国时期的吴地先民,到近代工商名城的崛起,无锡话如何在历史的沉淀中形成独特韵味,听得我们如痴如醉。正当思绪还沉浸在悠远的历史中,一首用无锡方言演唱的《纳尼无锡蛮灵格》骤然响起。吴侬软语的唱腔婉转细腻,像春日里太湖的涟漪,轻轻拨动着每个人的心弦。歌词里,鼋头渚的樱花纷飞、南长街的青石板路、惠山古镇的茶香袅袅,还有甜丝丝的小笼包,仿佛一幅幅鲜活的画卷在眼前铺展开来。有位来自北方的同学忍不住感慨:“原来无锡的美藏在方言里,连空气都是甜丝丝的!”</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就在大家陶醉在歌声中时,薛老师突然狡黠一笑,播放了一段让人笑到捧腹的方言段子。这段被戏称“无锡话撞上日语”的表演,夸张的语调、诙谐的剧情,配合老师生动的模仿,瞬间点燃了整个教室,大家笑得前仰后合。那一刻,方言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化作了最鲜活的欢乐载体。</p> <p class="ql-block">到了互动环节,教室里更是热闹非凡。薛老师带着大家逐字学习无锡话里“一到十”的发音,有人把“三”念得像“山”,有人把“七”读成“吃”,五花八门的“自创发音”惹得笑声不断。老师还特意提到春晚舞台上的名场面——那句带着无锡腔调的“扬帆向前,日子甘甜”,据说连地道的无锡人都听了三遍都不知道是啥,这个小插曲不仅拉近了大家与方言的距离,更让我们意识到无锡话已经走进了央视,走向了全国。</p><p class="ql-block">下课铃响了,同学们仍围在老师身边意犹未尽。窗外的夜色渐浓,可教室里的氛围依旧炽热。这堂别开生面的方言课,不仅让我重新发现了家乡话的独特魅力,更见证了文化交流碰撞时绽放的璀璨火花。我突然萌生出一个大胆的想法:要是这样生动有趣的方言课能走进中小学课堂,成为无锡孩子们的必修课该多好!让吴侬软语在新一代的口中传承,让这座城市的文化基因永远鲜活跳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