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岸线上的不朽玫瑰

子彦墨翡

<p class="ql-block">《你的样子》,<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我无法忘记你的模样/在海岸线的末央"——这首短诗以惊人的简洁勾勒出一个关于记忆、爱与永恒的深邃命题。诗人在短短七行中,构建一个意象的迷宫,将"你"的形象分解为自然元素,又重组为超越生死的不朽存在。这种艺术处理不仅展现现代汉语诗歌的凝练美学,更揭示人类面对永恒时,既执着又徒劳的复杂心理。</p><p class="ql-block">诗歌开篇即以否定式宣言确立基调,"无法忘记"的重复使用,形成强烈的心理暗示。值得注意的是,"海岸线的末央"这一独创性表述将地理概念时间化,"末央"原指未尽的时间(取"夜未央"之意),在此与空间性的"海岸线"并置,暗示记忆的时空维度。这种时空交融的手法为全诗奠定超现实基调,使接下来的意象转换显得自然而必然。</p><p class="ql-block">诗的核心意象群,呈现惊人的流动性。"微风—白云—海的蓝—玫瑰盛开的声音"。前三个意象(微风、白云、海的蓝)遵循传统自然意象的审美规范,展现轻盈透明的特质;而"千万朵玫瑰盛开的声音"则实现感官通感,将视觉的玫瑰转化为听觉体验。这种通感手法打破惯常的感知模式,使意象获得多维度共鸣。更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意象都指向转瞬即逝之物,风的无形、云的易变、海的波动、花开的刹那,诗人却用它们来固定"你的样子",形成本质的悖论。</p><p class="ql-block">诗歌在生死维度上的展开尤为深刻。"我活着无法忘记它/我死去它跟着不朽"这两句构成逻辑上的循环论证。记忆因生命存在而持续,又因生命终结而永恒。这种表述暴露人类对永恒的两种想象路径。一是通过主体的持续记忆(生时的无法忘记),二是通过客体的自主永存(死后的跟着不朽)。诗人巧妙地将这两种路径并置,显示出记忆既是主体的努力,也是客体的属性。</p> <p class="ql-block">在情感表达上,诗歌呈现出"压抑的炽热"这一矛盾特质。全诗没有使用任何直白的爱语,却通过自然意象的累积和生死命题的探讨,暗示情感的深度。特别是"千万朵玫瑰盛开的声音",将传统爱情象征的玫瑰,转化为听觉的洪流,既避免情感表达的俗套,又通过"千万朵"的量化,强化情感的强度。这种克制与激情并存的表现方式,体现现代抒情诗的典型特征。</p><p class="ql-block">诗歌的语言艺术值得特别注意。诗人采用"是...是..."的排比结构,却在第四个意象处打破预期,将"是"替换为"千万朵"的数量修饰,产生节奏变化。这种结构上的"期待与违背"增强语言的张力。此外,"末央"与"不朽"的古今语汇混用,"盛开的声音"这样的超常搭配,都显示出诗人对汉语表现力的深度挖掘。</p><p class="ql-block">从哲学层面看,这首诗触及"记忆与存在"的根本问题。当诗人宣称"我死去它跟着不朽"时,实际上提出一个存在主义命题。被记忆者的永恒性,依赖于记忆者的死亡。这种吊诡的逻辑,揭示人类对永恒的渴望与无奈——我们只能通过终结自我来确保他者的不朽,记忆成为联通生死的桥梁。</p> <p class="ql-block">《你的样子》在当代汉语诗歌谱系中具有独特位置。它延续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式的海洋意象抒情传统,又在意象的流动性方面有所突破;它继承郑愁予"错误"中那种含蓄婉转的情感表达方式,却在生死命题上走得更远。与许多同代诗人追求叙事性和口语化的倾向不同,这首诗回归纯粹的抒情传统,却通过意象创新和逻辑悖论展现现代性。</p><p class="ql-block">在这首诗中,我们看到不仅是一段个人情感的记录,更是人类面对时间流逝的普遍姿态。诗人将"你的样子",分解为自然中最易逝的元素,又将它们重组为超越死亡的存在,这种艺术处理既是对抗时间的方式,也是承认时间力量的谦卑表现。最终,诗歌本身成为它所描述不朽记忆的载体——当读者反复吟咏"千万朵玫瑰盛开的声音"时,那个"海岸线末央"的样子确实获得某种永恒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附:你的样子</p><p class="ql-block">作者|子彦墨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无法忘记你的模样</p><p class="ql-block">在海岸线的末央</p><p class="ql-block">你的样子是微风是白云 </p><p class="ql-block">是海的蓝</p><p class="ql-block">是千万朵玫瑰盛开的声音</p><p class="ql-block">我活着无法忘记它</p><p class="ql-block">我死去它跟着不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