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随青岛市教育摄影协会采风侧记</span></p> <p class="ql-block">4月20日中午时分,我们青岛市教育摄影协会一行二十余人来到了青州古城。四月的风裹着紫藤的花香,将我们的镜头引向青州古城。作为青岛市教育摄影协会的一员,我是第一次造访青州古城,所以显得特别兴奋。当双脚踏上泛着青光的石板路时,相机的快门声便迫不及待地与历史的回声应和,在春日的午后谱成一曲流动的光影诗行。</p> <p class="ql-block">冯家巷是古城递给我的第一张名片。斑驳的砖墙爬满岁月的苔痕,木门上的铜环被时光磨得发亮,门楣上褪色的匾额在斜照里投下细碎的阴影。我蹲下身,镜头贴近青石板的纹路,砖缝里新抽的草芽正顶着露珠生长,与墙根处百年老树的虬枝形成奇妙的对话。一位中年女性在用古老的放线车吱吱呀呀地纺线,阳光洒在她粉色的花衣上,树荫下织出零零碎碎的光斑,我迅速调整焦距,将这帧充满生活质感的画面定格——所谓岁月静好,大抵是时光在烟火气里打了个温柔的结。</p> <p class="ql-block">行至巷末,忽见一堵爬满紫藤的照壁,淡紫色的花穗垂落如瀑,恰好有穿月白古装的女子执伞经过。她的步幅与光影的移动节奏完美契合,当伞尖掠过花影的瞬间,我果断按下快门,古装的褶皱、伞面的肌理、紫藤的摇曳在同一画面里达成微妙的平衡,仿佛时光在此处轻轻抖落了一层尘埃。</p> <p class="ql-block">跨过"偶园"的朱漆门,便走进了一幅立体的山水画卷。假山叠石依着"瘦、透、漏、皱"的古法堆砌,春日的新绿从石缝中探出头来,与池中锦鲤的金鳞相映成趣。摄影协会的老师们三三两两分散在曲桥、水榭间,寻找着最佳的构图角度。我站在"来青阁"前,看阳光透过雕花窗棂,在青砖地面上投下梅枝的剪影,忽然听见身后传来环佩叮咚——几位身着明制汉服的少女正沿着游廊漫步,衣袂上的缠枝莲纹与窗棂的花纹相映成趣,她们的笑声惊起檐角的麻雀,翅膀掠过镜头的瞬间,我捕捉到了衣袂飘动的弧线与古建筑线条的和谐共振。</p> <p class="ql-block">在牡丹园前的牡丹亭旁,一位鬓角插着玉簪的古装少女正专注地定格最美好的身姿,她轻倚园门,面带微笑,而我的镜头则在捕捉她眉梢的神情:阳光落在她微抿的嘴角,眼里闪烁着对美的虔诚,身后的古亭飞檐恰好构成画面的边角,让这份专注多了份穿越时空的静谧。</p> <p class="ql-block">从偶园转出,午时的阳光已为古城镀上金边。主街两侧的老字号店铺飘出阵阵香气,酱菜铺的玻璃罐里,酱黄瓜泛着琥珀色的光泽;油纸伞店的老板正专注地给伞骨刷桐油,木柄上的雕花在余晖里格外清晰。我端起相机,在熙攘的人流中寻找那些闪光的瞬间,我把他们一 一定格在我的镜头里。</p> 说明 <p class="ql-block">青州古城实在太大了,据说需要两个多小时才能转完,因碍于时间,还要拍照,所以也就转了三分之一左右,遇到古装少女,就蹭拍不停,顾不得去其他地方转了😂,留待以后继续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