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花海映丰碑》作者:徐学专</p> <p class="ql-block">〖在紧张而又难忘的日子里 〗 </p><p class="ql-block"> ——— 回忆大军渡江望江华阳指挥部工作</p><p class="ql-block"> 杨在选</p><p class="ql-block"> 我原在皖西四分区工作。1949年初,皖西区党委副书记桂林栖同志给四分区来电,指名要抽我到支前指挥所工作。2月11日,我到桐城张宰相府与桂林栖见面。当晚桂同我谈,叫我去了解桐城、庐江与沿江一带船只情况。我于12日出发,13日就赶回汇报。这时雷文、陈力生、谭振明等同志已应召先后到达桐城。桂林栖当时告诉我,候张有道等人来,就成立"望东工委会"。几天以后,张有道来到桐城。20日左右,"望东工委会"在桐城张宰相府成立了,雷文任书记,委员有张有道、杨在选及部队的一个侦察科长(名字不记得了)。我当时任工委会的船舶处长。</p><p class="ql-block"> 当时上级布置给我们的任务是:集中望东地区沿江所有船只,一只也不许过江;宣传组织群众,建立区乡政权;用"累征法"(按所拥有的土地进行摊派)征粮。并要求我们用一天一夜时间,赶到石牌、山口镇、沟口、武昌湖等地,分头开展工作。</p><p class="ql-block">我们接受任务后,第二天早上五点出发,跑步赶到桐城的青草诵。当我们赶到时,当地土顽闻风而逃。我们接着又赶到怀宁的江镇、石牌,途中遇土顽阻击。解决了敌人后,我们分头行动。雷文、张有道及侦察科长带大部分人赶到望江沟口、武昌湖及怀宁沿江一带。我则带一个营赶到洪镇后,在附近的象鼻山住了近20天,就地就近开展工作。这时已是3月份了。不久,雷文叫我到望江华阳镇去,任务是宣传发动群众,征集船只,防止船只从华阳河口过江。于是我便带领30多人的武装工作队,分坐两只小木船,从赛口镇沿武昌湖往西南行。船至湖心,突然遇上大风,小船差点儿被掀翻。在敌人重重封锁之下,经过两日两夜穿插,终于赶到吉水,后又赶到华阳,住在华阳镇商会会长陶 xx 家(与我同乡,名字不记得了)。几天后,望江县城解放,华阳也来了许多解放军。</p><p class="ql-block"> 我们在望江、怀宁沿湖沿江一带征集了300多只船和许多粮食,胜利地完成了皖西区党委交派的任务。雷文去了安庆,张有道和那位侦察科长回到了原部队。"望东工委会"也就此撤销。我被调到华阳继续作渡江的支前工作。</p><p class="ql-block"> 4月上旬,在华阳成立了"渡江指挥部",指挥长由二野四兵团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刘志坚担任,副指挥长有傅大章(地委副书记兼职)、李树芬(望江县长)和我(兼职),负责在望江的渡江部队的供给。</p><p class="ql-block">为了帮助野战军搞好水上训练,一天,我奉命带警卫员等4人骑马赶到泊湖东面一个村庄。部队首长叫我去察看训练部队。北方籍战士不会游泳,用稻草扎的圈子作救生用,载人又载武器,负重不起,沉下去就很难爬上来。看到这种情况,我建议用不开裂的几节毛竹,去其节外,留其中间,捆在一起,代替救生衣,经使用,效果良好。</p><p class="ql-block"> 我们还配合部队作船民的思想工作。当时部队派了一个营的力量,在吉水、华阳一带专门做船民的思想政治工作。刘主任、李县长还邀请有声望的船老大作客。同时,我们还把一些相信迷信的船民找来办训练班。那时,中年船工大多跑了,我们只好找50岁以上的老年人或20岁以下的青少年来驾船,请他们帮助训练部队,让战士们熟悉船上(或水上)功夫。这些工作作了十九天。</p><p class="ql-block">经过地方政府和部队干部的大量的细致的思想工作,群众的认识和情绪发生了很大变化,许多群众到部队来看望了,主动向部队提供江南的有关情况。</p><p class="ql-block"> 4月20日夜,领导找我们去,通知我21日上午赶到吉水,把停靠在那里的船只带到华阳河口一公里处。上午11时左右,我将全部伪装好的船只带到指定地点。</p><p class="ql-block"> 下午4时,我江岸炮兵开始炮火准备。我们从望远镜里看到,江南岸一片浓烟火海。天黑之后,突击船队开始向华阳河口开进,沿江一字排开,只待一声令下。此时,天下起了小雨,刮起了西北风。11点左右,开始起渡,突击船只借着风势向江南急进。南岸敌人发现我们起渡了,向江北猛烈开炮。照明弹照得江面如同白昼。经过一段时间的战斗,突击船只强行登陆了,对岸立即升起5颗信号弹。</p><p class="ql-block"> 主力部队过江后,我们在华阳渡江指挥部里忙碌了五六天,处理许多杂事。虽然人很辛苦,但我们和群众都是喜气洋洋的。后续部队都由刘主任负责指挥,按照先后秩序安排过江。战士们当时分带的银元全部留下,留作支援渡江的船工赔偿之用。</p><p class="ql-block"> 支援渡江工作基本结束后,"渡江指挥部"将善后工作交给了李树芬等地方工作的同志。刘主任与我们告别过江。我当时从发给船民渡江证的大印上才知道,从华阳渡江的是二野四兵团。当时发的渡江光荣证有三种:渡江指挥部的、分区的和望江县政府的。</p><p class="ql-block"> 从4月26日开始,我们以渡江证为依据,见证发给两块银元和一些大米,当时去领的人很多。对负伤人员家属还另外发给银元、大米及衣物。当时还在华阳召开了渡江胜利庆功大会,奖励有功人员。</p><p class="ql-block"> 1949年5月5日,我带了30多人回到安庆。从"望东工委会"到"渡江指挥部",我在望江境内度过了紧张而又难忘的两个多月。</p><p class="ql-block">〖杨在选】</p><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时期历任新四军班、排、连长,代理陡沟区区委书记,湯沟区区委副书记,抗联主任;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东局联络部交通站站长、党支部书记,巢湖工委副书记兼游击大队教导员,望东工委会船舶处长,华阳渡江指挥部副指挥长等职;建国后任桐城县副县长、县长》地质部驻安徽321队书记兼队长,淮南市委、芜湖地委交通部副部长,芜湖行署经济计划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芜湖行署科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等职。1983年离休。</p><p class="ql-block"> 此文摘自安徽省中共党史资料丛书 《雷水怒》</p><p class="ql-block">杨老师父亲的自序</p> <p class="ql-block">九载重逢,光影追寻红色记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2025年4月10日,春和景明,我的摄影老师怀着对历史的崇敬与对父辈的追思,时隔九年,再次踏上望江这片红色热土,追寻那段波澜壮阔的红色记忆,探访父亲曾为渡江战役英勇奋战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老师的父亲,是一位为新中国成立立下汗马功劳的革命前辈。1949年初,他来到望江,投身到渡江战役前的紧张准备工作之中。此次故地重游,老师沿着父亲当年的足迹,走进了承载着厚重历史的渡江战役二野四兵团司令部旧址——陈氏宗祠。</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陈氏宗祠古朴庄重,青砖灰瓦间,仿佛还回荡着当年革命先辈们讨论作战计划的声音。在这里,二野四兵团的战士们精心谋划,为即将到来的渡江战役做着细致入微的准备工作。他们制定战略战术,调配物资,训练士兵,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革命先辈们的心血与智慧。老师驻足凝视着宗祠内陈列的历史照片、文物资料,那些泛黄的老照片中,战士们眼神坚定,透露出对胜利的渴望和对解放全中国的信念。她仿佛看到了父亲与战友们并肩作战、日夜操劳的身影,心中涌起无限感慨与敬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离开陈氏宗祠,老师又来到了漳湖渡江纪念馆。纪念馆外观宏伟壮观,馆内以丰富多样的形式,生动再现了渡江战役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一件件珍贵的实物、一幅幅逼真的场景复原、一段段震撼人心的影像资料,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了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过大江的壮丽画面。在纪念馆内,老师认真聆听讲解员的介绍,深入了解渡江战役的历史背景、战略部署和战斗过程。当听到关于父亲所在部队英勇事迹的讲述时,她的眼眶湿润了,那是对父亲的骄傲,也是对那段艰苦卓绝岁月的深切缅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作为摄影老师,她用手中的相机,记录下了每一个触动心灵的瞬间。从陈氏宗祠的飞檐斗拱,到漳湖渡江纪念馆内的珍贵展品;从历史照片中先辈们坚毅的面庞,到如今望江人民幸福生活的场景,每一幅照片都饱含着她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对红色历史的传承与弘扬。</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此次望江之行,不仅是一次对父亲革命足迹的追寻,更是一次深刻的红色教育之旅。在这片充满红色记忆的土地上,老师深刻感受到了革命先辈们为了国家和人民,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伟大精神。她表示,自己将用手中的相机,继续记录更多的红色故事,让更多的人了解历史、铭记历史,传承和弘扬红色精神,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永不变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