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古韵 ,三千年的历史回响

勤.俭

<p class="ql-block">今春,在“春之画卷”的四月天,来到被称为华北平原的“明珠”邯郸市。周游邯郸一程,穿越邯郸道、浏览博物馆、漫步广府古城,让我对邯郸曾经的波澜历史有了初步了解。</p> <p class="ql-block">邯郸的历史悠久,可追溯到公元前二千七百多年前的商朝时期。</p><p class="ql-block">这里西依太行,东接㵚水,地势宏阔,道路通渠,因此曾是殷商天子由此北上的御道。</p> <p class="ql-block">邯郸文化底蕴深厚,拥有众多的历史遗迹和文化景观,如娲皇宫、武灵丛台、赵王城遗址、古邺城、广府古城、大名府等。</p> <p class="ql-block">同时,邯郸也是华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在经济、文化、交通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它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华北平原上。</p> <p class="ql-block">我国历史上三千年从未改变地名的城市有多个,邯郸就是其中之一。邯郸,这座拥有七千年文明史和三千一百年不改地名的城市,脚下的每一块石板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几千年来邯郸只所以没有改名,主要是因为其有着地理优势和文化历史底蕴。</p> <p class="ql-block">冀南故郡邯郸,地接漳滏,襟燕赵而带齐鲁,控中原而引太行。曾经为春秋时期的韩国的都城。战国七雄之一的赵国更是迁都于此,从此邯郸成为赵国都城,历经八代王侯,延续了长达158年的繁华。</p> <p class="ql-block">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邯郸曾先后作为多个朝代的都城,期间邯郸都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有“富贯海内天下名都”的称号,它对周边地区产生深远影响。</p> <p class="ql-block">邯郸承载了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统,它见证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变迁和演进,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p> <p class="ql-block">同时邯郸也是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名人产生的发源地。如孔子曾在邯郸讲学,无数诗人在此曾留下浓墨重彩。</p> <p class="ql-block">这座城市的每一步都都留下重要的历史痕迹,中国的成语典故有一半以上都出自于此,这里是中国公认的成语之乡,但后来它却被长期淹没在历史长河中。</p> <p class="ql-block">地处华北平原中部的邯郸地势平坦,土地肥沃,附近又有铁矿。因此,邯郸、邺城、大明府三座雄城在春秋、战国、魏晋、隋唐、北宋时期,期间1700多年的历史,多个朝代曾在邯郸各领风骚数百年。</p> <p class="ql-block">各段历史时期的邯郸都有着独特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它们共同构成了邯郸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p> <p class="ql-block">战国时期,赵国建都邯郸,赵武灵王经“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武装起强大的军队,军事力量不断增强,成为战国时期的强国之一,在诸侯争霸中占据重要地位,疆域也不断扩大,成为山东六国的最强国,开启了邯郸158年最辉煌的历史阶段。</p> <p class="ql-block">邯郸道上起秋声,木去荒祠野潦清,客从长安来,驱马邯郸道。这里是邯郸道,又称串城街,位于邯郸市中心,是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灵魂所在,承载着三千多年的历史沧桑。</p> <p class="ql-block">邯郸道采用“一街、两道、十三巷、廊桥立体交叉连通”的动线设计,它将历史与现代完美融合。</p> <p class="ql-block">走在青石板路上,街道两旁是青黛砖瓦的战汉风格建筑群,特色鲜明的街巷、广场、连廊等错落有致,一步一景,让人仿佛置身于历史画卷之中。</p> <p class="ql-block">当踏入这条古街,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金戈铁马、英雄辈出的时代。</p> <p class="ql-block">科举制度开举之后,南来北往的学子们都要经由此地进京赶考,奔赴皇求取功名。</p> <p class="ql-block">自从唐代沈既济《枕中记》所记述的落魄士子卢生在邯郸旅店里枕着吕翁送给他的枕头做了一通黄鿄梦后,邯郎道便成为历代文人求取功名路途的代名词。</p> <p class="ql-block">这里有中国科举制度的最后一位进士李景㾾故居,更是留下了赵武灵王、赵涉、廉颇、蔺相如、李白、杜甫、岑参、王安石、乾隆、郭沬若等一众名人的身影和诗篇。</p> <p class="ql-block">邯郸道上的每一条街巷都有其独特的来历和故事。例如,从邯山书院到南门外菜市的古赵国文化一条街,全长约2华里,这里曾是古代邯郸城的中心大道,见证了邯郸的繁华与兴衰。</p> <p class="ql-block">邯郸道南城门:名为带河门,位于回车巷历史文化街区的南入口,是邯郸明清古城的重要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它具有典型的明清建筑风格,高大宏伟。城台上矗立着一座六角阁楼,门洞上方题额上有“带河”二字,整体建筑飞檐斗拱、雕梁画栋,彰显着古代建筑艺术的精湛。</p> <p class="ql-block">作为邯郸道的入口,南城门不仅是交通要道,更是邯郸历史文化的重要象征,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众多历史名人如秦始皇、荀子等都与邯郸道有着密切的联系,它见证了无数的历史变迁和风云际会。</p> <p class="ql-block">万宾楼:是邯郸的一处重要历史建筑和文化地标,始建于1940年,从外观上看,万宾楼为三层楼建筑,正面宽度不大,东西约四间房宽,但南北纵深较长。</p> <p class="ql-block">回车巷:《将相和》的历史典故,这里是蔺相如为廉颇回车让路的地方,见证了“将相和”的千古佳话。巷宽仅容一车通过,两侧墙壁古朴厚重,它仿佛在诉说着当年蔺相如的宽宏大度和廉颇的勇于改过。</p> <p class="ql-block">秦始皇诞生地纪念馆:据《史记》记载,秦始皇出生在朱家巷,如今的纪念馆展出了战国时期出土文物和有关秦始皇的史料,让人探寻这位千古一帝与邯郸的渊源。</p> <p class="ql-block">位于丛台区串城街南段的邯山书院,是邯郸文化教育史上的重要地标。它始建于清朝乾隆十年,由知县魏楠创建。后历任知县筹资捐款,不断扩建校舍、增添设备,使其成为冀南豫北一带最高学府。</p> <p class="ql-block">邯郸行宫:这是一处典型的北方复式四合院,建于1901年,是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回銮途中的驻跸之地。走进行宫,仿佛能看到当年的奢华与威严,感受到历史的风云变幻。</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李景濂故居:</span>李景濂是中国科举制度最后一批进士之一 ,其故居承载着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它融合了当地建筑特色,展现了当时华北民居文化和建筑工艺。</p> <p class="ql-block">学步桥:邯郸道学步桥位于丛台区北关街沁河公园西段,这是一座拱券型石桥,因“邯郸学步”的典故而闻名。</p> <p class="ql-block">学步桥原为木质浮桥,是当时跨越沁河的唯一桥梁。明万历年间,知县王曰善拿出俸银倡捐,费时八个月建成石拱桥,并根据庄子《秋水》篇的寓言故事,命名此桥为“学步桥”。</p> <p class="ql-block">过街天桥:邯郸道上具有战汉风格的过街天桥是连接邯郸道东西两侧的重要通道,也是该区域的一处特色景观。</p> <p class="ql-block">其建筑风格古朴大气:天桥整体采用战汉时期的建筑风格,以灰色调为主,搭配红色的装饰线条,营造出古朴而庄重的氛围。</p> <p class="ql-block">走过战汉风格的过街天桥, 就到了邯郸道北区了。</p><p class="ql-block">邯郸道文庙磁州窑文化体验馆:位于邯郸道文庙内,是一个集展示、体验、研学等功能于一体的文化场所。</p> <p class="ql-block">武灵阁:为串城街最大的丛台,原建于2013年左右它是邯郸串城街改造工程的一部分,旨在重现古赵风貌,传承和弘扬邯郸的历史文化。</p> <p class="ql-block">武灵阁仿照武灵丛台形态而建,建筑风格古朴大气,具有典型的战国时期建筑特色,体现了赵国的雄浑与豪迈。其下方设有仿古大戏台,为整个建筑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氛围。</p> <p class="ql-block">邯郸道上,众多历史名人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和故事。除了蔺相如和廉颇的“将相和”、秦始皇的诞生,还有“毛遂自荐”的毛遂,他在邯郸挺身而出,随平原君出使楚国,促成了赵楚合纵抗秦;</p> <p class="ql-block">“黄粱一梦”的卢生,在邯郸的旅舍中枕着吕洞宾的瓷枕,做了一场荣华富贵的美梦,醒来才发现一切都是虚幻,留下了千古感慨。</p> <p class="ql-block">自邯郸道出来,走进丛台公园,这里有赵国著名的丛台遗址。</p> <p class="ql-block">丛台始建于战国赵武灵王时期,是赵王检阅军队与观赏歌舞之地。这里因楼台众多,连聚非一,故名丛台。“丛台”二字始见于《汉书·高后纪》,记载了公元前187年的一次丛台火灾。</p> <p class="ql-block">丛台高27米,由青砖包砌而成,分上、中、下三层。下层南北各开一门,中层台面有武灵馆、回澜亭等建筑,上层台面为圆形,建有据胜亭。</p> <p class="ql-block">现所见的丛台为清朝同治年间重修,虽已非原貌,但仍不失古典亭榭的独特风格,它是赵都历史的见证。 </p> <p class="ql-block">丛台是赵国历史的重要见证,见证了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改革壮举,反映了赵国当时的政治、军事和文化状况。</p> <p class="ql-block">唐代以来,众多诗人词家凭栏吊古,留下了百余首诗文辞赋,为丛台增添了浓厚的文学底蕴。</p> <p class="ql-block">漫步邯郸道,游览丛台,如同翻阅一本厚重的历史典籍,每一页都写满了邯郸的辉煌与沧桑。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街一巷,都是历史的见证者,它们默默诉说着这座城市的过去,也展望着它的未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