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12月6日上午离开赤壁市,前往南行目的地。</p><p class="ql-block"> 一路跋山涉水,走知名度很高的武深高速,全线所经南岭诸山脉,高山峡谷地形陡峭且弯道众多,整体桥隧比大,共有超过570余座大小桥梁和近70个隧道,其中如银屏山隧道、笔架山隧道、东江特大桥、汨罗江特大桥等55处,建设期被视为重点难点工程,还有不少长达十至二十余公里的连续下坡,是自驾者的绝好体验。</p><p class="ql-block"> 穿山越岭,风景匆掠。气温也从赤壁市的初冬乍寒的8度,到广东韶关界,已是如春正暖的21度,不觉行程也超700公里。</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眼见离目的地尚有250公里,因天色已晚,遂就近下榻翁源坝仔镇乡水民宿。</p> <p class="ql-block"> 此地温泉闻名广东,乘此体验,驱寒祛湿解乏,一消劳顿。</p><p class="ql-block"> 晚上习惯性查询周边景点,发现不到十公里处,有个广东核工业基地展馆,介绍其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提供了过半的核原料,这样重要的历史遗址,自然不能放过。</p> <p class="ql-block"> 次日早饭后,将房卡交前台,即前往核基地。因为时间尚早,展馆暂闭,遂查看图文资料,以了解其概况。</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广东核工业教育基地,坐落在韶关市翁源县坝仔镇半溪村,占地2.6万平方米,布展面积共6千平方米,基地布展范围包括下庄希望铀矿陈列馆、专家楼、地质科、土法炼铀遗址、希望铀矿6号功勋坑道,科普长廊、辐射环境监测站等部分组成。</p><p class="ql-block"> 通过图文、实物展示、模拟场景、声光电科技手段等方式,生动地重现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全方位展示了核地质科学家不畏艰难、敢为人先、甘于奉献、勇于胜利的“下庄精神”。</p> <p class="ql-block"> 之后在馆后闲转,来到室外展示的实物,即施工机械---岩芯钻机。</p><p class="ql-block"> 看介绍,这是功勋钻机,创造了诸多的第一。</p> <p class="ql-block"> 继续转悠,不知不觉走到后山,却是矿区所在。</p><p class="ql-block"> 不远处一个很显眼的警示标志,让人在貌似的荒山野岭有些胆怯,好在这是提醒不要捡拾山石,以防辐射之害,遂安心前往。</p> <p class="ql-block"> 路过一个科普长廊,有详尽的图文介绍,遂驻足一览,给自己科普一下。</p> <p class="ql-block"> 中国铀矿分布图与开发利用</p><p class="ql-block"> 铀-235,是自然界里易于发生裂变的唯一核素,是原子弹研制的重要原料。</p><p class="ql-block"> 1955年1月15日,毛主席在中南海作出发展原子能事业的战略决策,中国核工业车轮开始转动,原子弹研制及试验,急需铀这一关键性的核原料,中国处于“等米下锅”的危急时期。</p><p class="ql-block"> 当时,国际上盛行“中国无铀论”,还有苏联专家“花岗岩无大型铀矿”的断言,受此成矿类型论的束缚,我国早期铀矿普查工作,一度把花岗岩体划为找铀“禁区”。</p><p class="ql-block"> 1956年,新组建的中国第一支铀矿勘查专业队伍—中南309队2分队、11分队先后进驻广东省翁源县下庄地区。他们面对这些“权威”论调,解放思想,顶住压力,翻山越岭,走遍粤北,势要破局。</p> <p class="ql-block"> 1958年11月,首次发现我国第一个花岗岩型铀矿床,打破苏联专家的论断,命名为“希望矿床”,实现了我国花岗岩地区铀矿找矿技术的突破,引发国内外震动。</p><p class="ql-block"> 在希望矿床之后,又先后发现了南雄201铀矿床、仁化211铀矿田等大型花岗岩型铀矿富集区,粤北铀矿聚集区也成为我国花岗岩型铀矿的最大聚集区。</p> <p class="ql-block">离心机运行与核燃料循环原理。</p> <p class="ql-block"> 半成品黄饼,学名重铀酸铵。含铀量在40-70%之间,直接接触会严重伤害人的腑脏,以当时简陋的防护条件,所有一线人员或多或少都会受到辐射伤害。</p> <p class="ql-block"> 饼状浓缩铀</p> <p class="ql-block"> 我们还要记住的中国核工业的其他第一--兰州504厂,中国第一座浓缩铀工厂。</p> <p class="ql-block">衡阳272厂---中国第一个铀水冶纯化厂。</p> <p class="ql-block"> 浓缩铀土法提炼旧址,看似普通平房,却是中国核工业材料提铀技术的摇篮。</p> <p class="ql-block"> 领军人物王明健与“土法炼铀”。</p><p class="ql-block"> 1958年-1961年,在中国地质部三局,以王明健为主要技术带头人,自力更生,勇于创新,在下庄率先建立起我国第一条简法铀水冶生产线(又称土法炼铀),</p><p class="ql-block"> 这套行之有效的提炼方法被称作“土法炼铀”。</p><p class="ql-block"> 经由“土法炼铀”提取出的“黄饼”(即重铀酸铵),占当时全国同期同类产品三分之二,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提前成功爆炸争取了宝贵时间。</p> <p class="ql-block"> 广东翁源下庄铀矿基地,在这里,探明了中国第一个大型花岗岩型铀矿床;找到了中国花岗岩型铀矿最大聚集区——粤北铀矿聚集区;建成了中国第一条简法铀水冶生产线,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提供了67.3%的核原料”,三个“全国第一”的光辉业绩,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提前成功爆炸赢得了宝贵的时间。</p><p class="ql-block"> 我认为,其重要意义,是为中国的生存、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 其实,依当时的工作环境和落后条件,野外工作面临着种种不确定的风险。如钻探所需的材料,几百斤乃至成吨重的钻机、压风机,都是靠着地质队员们扛着拖着搬运上山。坑道内工作就更加辛苦了,地质队员们常一身水一身汗挖掘坑道,因缺乏通风设备,常用一节节铁皮相接到坑道中鼓风。若坑道深千米,风力往往送不到里头,有队员工作到一半就缺氧晕倒。</p><p class="ql-block"> 尽管工作危险又艰辛,但探矿人员深知,在幽暗的矿洞里面,蕴藏着令敌人胆寒的民族力量和希望之光,即使付出生命的代价,也在所不惜。</p> <p class="ql-block"> 看完旧矿址回转,另一条路指向专家楼等办公区域。</p><p class="ql-block"> 专家楼也只是一层平房而已,可见当时条件之简陋,也是创造中国历史奇迹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我们这一代五零后生人,读过毛主席语录千万条,这段话却是第一次看到。这应该是当时专家们为国争光的动力所在。</p> <p class="ql-block"> 进入展馆,映入眼帘的这句话,多么铿锵有力!让所有参观者肃然起敬!</p> <p class="ql-block"> 大沙盘,标识出中国主要的核工业热点。</p> <p class="ql-block"> 大量又详实的图文资料、各种实物,记录着翁源矿的前世今生和中国核工业的林林总总。</p> <p class="ql-block">中国铀矿之父---南延宗(1907—1951)</p><p class="ql-block"> 1907年2月5日,南延宗出生于浙江乐清柳市镇南宅殿后村,祖上是乐清南氏家族,累世耕读,兼从事盐业、渔业等。</p><p class="ql-block"> 南延宗从小酷爱读书,先考上浙江省立第十师范学校,之后考进国立东南大学地质系。</p><p class="ql-block"> 选择地质专业,是因为他非常喜欢读《水经注》《徐霞客游记》及中国古典诗词,梦想着“千古风流蕴藉中,追随霞客欲成双”(南延宗《澜沧江》诗句),像郦道元、李白、杜甫、徐霞客一样,仗剑远游,走遍祖国名山大川。</p><p class="ql-block"> 1931年,南延宗进入北平地质调查所,师从所长、著名地质学家翁文灏,他是中国第一个拟定火成岩统一花纹的地质学家。</p><p class="ql-block"> 对于找矿,南延宗具有超常天赋。</p><p class="ql-block"> 1936年秋,他转到福建工作,翻山越岭,风餐露宿,相继发现了永泰明矾石矿和莆田钼矿。</p><p class="ql-block"> 发现中国第一块铀矿石</p><p class="ql-block"> 1943年5月,南延宗在广西钟山黄羌坪调查锡矿,在一个已被开采的锡钨矿的废旧窿口,看见很多黄色粉末状东西,出于职业敏感,他用刀刮了一些带回去,想看看是否存在稀有元素。</p><p class="ql-block"> 后来,南延宗和同行通过显微镜发现,神秘物呈现完美的四面体结晶,正是铀元素的特征!他们一时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赶紧又做了照相感光实验,结果无误。后经地质学家李四光复查确认,当地铀矿物是沿着一条钨锡伟晶花岗岩脉中的断层面上生长,千真万确是铀矿。</p><p class="ql-block"> 之后,他发表了《中国银铅锌矿述略》等文,先后对北京房山县及涞水县地质、湖南湘潭谭家山煤矿、山东淄川博山铝土矿、湖南郴县金船塘银铅锌矿、安徽休宁里广山锑矿、安徽无为三公山矾矿进行了深入调查,在《中国地质学会志》《地质论评》《中国建设》《矿测近讯》《浙江地质》等专业杂志上发表论文60余篇。</p><p class="ql-block"> 1948年底因身体原因,父亲携全家返回家乡温州休养,之后又回到浙江地质调查所工作,并在1950年将家人接到杭州。</p><p class="ql-block"> 1951年3月7日,因急性肠炎,病逝于杭州,年仅45岁,可谓英年早逝,令人扼腕!</p> <p class="ql-block">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绕月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在一篇纪念南延宗的文章中回忆——</p><p class="ql-block"> 1954年10月14日下午4点,北京中南海丰泽园菊香书屋,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彭真、彭德怀、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和科学家李四光、刘杰、钱三强等围坐在一起开会,由毛泽东主持。</p><p class="ql-block"> 会上,刘杰介绍了南延宗在广西发现铀矿的经过,把从广西带回的铀矿石标本取出,打开计数器,让各位领导听放射线通过探测仪器发出的嘎嘎响声。这是一次研究中国制造原子弹的决策会议,也是毛泽东在导弹、原子弹方面所主持的时间最长的一次会议。</p><p class="ql-block"> 而武山融媒也曾于21年载文:1954年10月,由20多人组成的铀矿勘察队,循着当年南延宗的脚步,奔赴广西,调查铀矿。不久之后,他们在黄羌坪采集到了一块铀矿石</p><p class="ql-block">,这是中国第一块铀矿石。</p><p class="ql-block"> 发现铀矿石的消息迅速传到中南海,毛主席要求把石头尽快送到中南海进行检验,这块石头抵达了北京,走进中央扩大会议现场。</p><p class="ql-block"> 在中南海菊香书屋,钱三强用盖革计数器测量这块铀矿石的核辐射,计数器立刻发出“嘎嘎”的声音。当场,毛主席就拍板说:“我们的国家,现在已经知道有铀矿,进一步勘探,一定会找出更多的铀矿来……现在到时候了,该抓了。只要排上日程,认真抓一下,一定可以搞起来。”毛主席还强调说:“现在苏联对我们援助,我们一定要搞好。我们自己干,也一定能干好!我们只要有人,又有资源,什么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会后,毛主席请到会者吃饭,并举杯向大家祝酒:“为我国原子能事业的发展,大家共同干杯!”</p><p class="ql-block"> 这一天是1955年1月15日。</p><p class="ql-block"> 在那次汇报后不久,我国做出了发展原子能事业的战略决策。</p><p class="ql-block"> 这块铀石,被称为我国核工业的“开业之石”,如今存放在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p><p class="ql-block"> 想想,国家领导集体居然如此近距离接触铀矿石,这看似无知的危险举动,其实是国家安危系于一石,制造原子弹已是迫在眉睫了。</p><p class="ql-block"> 也由此,中国全方位大面积探矿工作,在全国铺开。</p> <p class="ql-block"> 同年1月20日周恩来同苏联驻华大使П.尤金签订《关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放射性元素的寻找、鉴定和地质勘察工作的议定书》,中苏委员会和主管全国铀矿勘查工作的地质部第三局也相继在北京成立。从此,我国铀矿勘查队伍的组建工作迅速展开,全国铀矿勘查拉开序幕。2月15日,中苏委员会在北京成立,召开第一次会议,决定组建铀矿地质勘查队伍,在湖南长沙市组建三〇九队,在新疆乌鲁木齐市组建五一九队。</p><p class="ql-block"> 2月18日,中苏委员会召开第二次会议,决定:“中苏委员会的代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部第三局’,是中国原子能工业最早建立的一个管理局,也是现在中国核工业地质局的最早前身机构。</p><p class="ql-block"> 3月,中央向湖南、江西、广东、广西、新疆、陕西、甘肃、山西、河北、四川等10多个省和中央有关部门发出通知,要求按规定的条件,调集近500名行政干部和专业技术干部,限期到达指定地点。与此同时,又从抗美援朝归来的部队中抽调500多名无线电通讯兵,担任仪器操作员(后来改称找矿员)。</p><p class="ql-block"> 探铀工作刻不容缓,故以雷厉风行之。</p> <p class="ql-block"> 1955年5月10日,中共中央组织部通知:“中央5月7日会议决定:由刘杰、雷荣天、刘鸿业、安桐馥、高之杕组成地质部第三局党组,并以刘杰为党组书记,雷荣天为副书记”。</p><p class="ql-block"> 1956年4月23日,中央发出《关于抽调干部和工人参加原子能建设工作的通知》,确定从陕西、甘肃、河南、湖南、湖北、江西、江苏、浙江、安徽、山东、福建、山西、河北、四川、贵州等15个省和中央37个部门给铀矿地质系统实际抽调干部1476人(其中技术干部499人)、技术工人4754人,大中专毕业生1791人,共8021人。通知还要求国家计委在分配当年大中专院校毕业生时,优先考虑原子能事业的需要。</p> <p class="ql-block"> 用于探矿的苏联安2飞机</p><p class="ql-block"> 当时,探铀主要是先做航空测量,检测到哪个地方放射性强度比较高,就扔个石灰包下来,标记为异常点,再由我们找矿员带着仪器去找。找到石灰包,确定异常点后,需进一步借用仪器检测等手段进一步验证。</p> <p class="ql-block"> 飞机航测发现翁源的异常区</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第三地质大队原总工程师王进元回忆道,铀具有放射性,在野外找铀,还需要借助伽马射线探测仪,“跑过的地质路线,只要底下存在铀矿,仪器就会咔啦咔啦地响。”</p><p class="ql-block"> 这看似简单的寻矿过程,其实是多少地质工作者,如大海捞针一般,跑遍中国的山山水水,才能找到含铀矿床,且不知其是有工业价值的富矿,还是没有多少开采价值的贫矿。</p> <p class="ql-block"> 翁源下庄异常区的发现,揭开了中国铀矿神秘的面纱。</p> <p class="ql-block"> 翁源下庄铀矿的发现,打破了苏联专家“花岗岩体中不可能有工业价值的铀矿”论断,因此被命名为“希望矿床”。</p> <p class="ql-block"> 不过,苏联对中国核工业的建立发展,还是有不可磨灭的贡献,创建初期苏联给予了大量援助。</p><p class="ql-block"> 1955—1960年,中国铀矿地质工作,苏联的援助分为两个阶段:1955年1月20日中苏双方签定《关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放射性元素的寻找、鉴定和地质勘察工作的议定书》,1955—1956年为两国合营时期;1956年12月29日中苏双方签定《关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在铀矿普查勘探方面给予技术援助的议定书》,同时明确,1955年1月20日的协定即行失效,1957—1960年转为苏联提供技术援助时期。很多苏联铀矿地质工作者和专家,不辞艰辛来到中国,积极热情地帮助工作。</p><p class="ql-block"> 图片里左三是苏联第一个来华的专家拉祖特金。</p><p class="ql-block"> 这段历史和帮助我们的国家和专家友人,我们不能忘记!</p> <p class="ql-block"> 据相关资料,制备1公斤武器级高浓缩铀,至少需要200吨铀矿石,制造一枚原子弹,至少需要3000吨高品质铀矿石。</p> <p class="ql-block"> 之后,在总结成矿规律和探矿经验的基础上,实现了“突破花岗岩,储量超万吨”的奋斗目标。</p> <p class="ql-block"> 王明健(1933.6--2020.7),湖北省南漳县人,1956年7月毕业于中南矿冶学院(现中南大学)。1958年担当中国第一条土法炼铀水冶工艺生产(简法炼铀法)技术负责重任,成功研发“6092”新型萃取剂,大大提高原子弹核燃料重铀酸铵(黄饼)的生产效率和成品质量,获得多项荣誉。</p><p class="ql-block"> 王明健把青春献给了中国人民最需要的事业!他曾说:“人生最美好的是当你停止生存了还能以你的发现发明继续为人民服务,把知识和智慧留给人民!”</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土法炼铀流程图</p><p class="ql-block"> 据中核集团资料: 1958年6月,正在北京学习铀水冶技术的王明健被三局局长佟城带到二机部参加一个秘密会议。会上,二机部部长宋任穷传达了毛主席的指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要提前爆炸,国家急需两吨二氧化铀做实验,广东翁源已发现铀矿,要在半年内建一个厂拿出产品。</p><p class="ql-block"> 他临危受命,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但没有提取铀的具体方法,没有不锈钢、塑料管道等建厂必需品,怎么建水冶厂?</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王明健日夜冥思苦想,洗澡时突发灵感,联想到自家染坊的工作原理,决定采用大铁锅、大木桶、柴火烧、人工搅拌、豆腐包过滤的土办法。炼铀工人们,用一块铅板护在胸前防辐射,在坑道间的空地上,用铁皮搭起简易的房子住下,用瓦缸、石碾、豆腐包等替代专业设备,并根据有限的条件,重新设计铀原料提取的流程工艺。</p><p class="ql-block"> 这套行之有效的提炼方法被称作“土法炼铀”。</p><p class="ql-block"> 经由“土法炼铀”提取出的“黄饼”(即重铀酸铵)随后再经过一系列化学反应过程分离出高浓度的铀-235,才可用于制造核武器。就这样,广东地质队员曾在短短一年内,上交了15公斤“黄饼”,为我国解决了原子弹研制核原料稀缺的燃眉之急。也为全国其他省区提供了宝贵的简法炼铀经验。</p><p class="ql-block"> 之后,下庄土法炼铀生产线,为全国各地培训了数以百计的技术人员,向国家提供的重铀酸铵占当时全国同期同类产品三分之二,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提前成功爆炸争取了宝贵时间。</p><p class="ql-block"> 时任二机部部长刘杰说:“这一批重铀酸铵,为进一步生产核燃料,提前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具有重要意义”。</p> <p class="ql-block"> 王明健,1959年荣获新中国第一届全国劳模,1977年荣获中国人民解放军基建工程兵全国劳模,1988年荣获国防部献身国防科技事业奖章,2016年载入我国“两弹一艇”人物谱史册。2020年12月在中国核地矿事业创建65周年之际,被中国铀业有限公司授予“中国铀业功勋人物”称号。</p> <p class="ql-block"> 历史不会忘记!</p> <p class="ql-block"> 据资料,中国铀矿地质创建初期,边组建队伍边开展铀矿地质勘查工作,并得到苏联的援助,在组建队伍当年就发现了一批异常点(带)和矿点。</p><p class="ql-block"> 随着铀矿地质专业队伍在全国的布局基本形成,从航空测量、地面普查到揭露勘探在全国迅速展开。</p><p class="ql-block"> 不久,在湖南、新疆、江西、广东、浙江、云南、辽宁、贵州等地发现砂岩型、含铀煤型(煤岩型)、花岗岩型、火山岩型、碳硅泥岩型、风化残积型等类型的铀矿床,初步展示出中国具有良好的铀矿找矿前景。</p><p class="ql-block"> 1957年和1958年就探明坑口、汪家冲、蒲魁堂、金银寨、达拉地等第一批可供矿山开采的铀矿床,提交了12个铀矿床的工业储量报告,包括后来发展为著名花岗岩型铀矿田的翁源下庄地区和火山岩型铀矿田的相山地区,都发现和提交了首批矿床和储量,如希望、新桥东、横涧、湖港等矿床,为后来铀矿地质事业的大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李增贵与希望铀矿6号功勋坑道</p><p class="ql-block"> 1960年,作为坑道班长的李增贵,将希望铀矿6号坑道掘进队128人分成三个班,比、学、赶、帮,提前上班,推迟下班,以革新保任务,的技术革新运动。在打眼、爆破、运输、供电、安全等关键环节,创造了新的施工生产方法,提高了工作效率,最终创造了坑道月掘进1330米的全国纪录,加快了希望矿床的勘探和提交。</p><p class="ql-block"> 293大队先后有300多人患上职业病,李增贵也因矽肺病于1975年英年早逝</p> <p class="ql-block"> 虽然,我不能一一记住他(她)们的名字,不能详细了解他们所有事迹,不认识和了解这些仪器设备的性能功用。但我知道,中国今天的富强,是他们甘于奉献和辛勤劳动所奠定的,是他们在落后的设备、简陋的设施、危险的工作环境下,舍命争取的!没有他们铸就的丰功伟业,中国和平发展的盛世,是不可能轻易实现的。</p> <p class="ql-block">AI解读:</p><p class="ql-block">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于1964年10月16日15时在新疆罗布泊爆炸成功。</p><p class="ql-block"> 这一事件具有重大意义:</p><p class="ql-block"> 打破核垄断:中国人依靠自己的力量掌握了原子弹技术,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话语权。</p><p class="ql-block"> 增强国防实力:标志着中国国防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为国家的安全和稳定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使中国在复杂的国际局势中拥有了更大的战略威慑力。</p><p class="ql-block"> 激发民族自信:极大地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激励着全国人民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不懈奋斗。</p><p class="ql-block"> 推动科技发展:促进了中国在核科学技术及相关领域的快速发展,培养和锻炼了一大批专业科技人才,为后续的科技进步奠定了坚实基础。</p><p class="ql-block">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成功,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复杂国际形势和国内建设需要,党中央果断作出发展原子能事业的战略决策,众多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广大干部职工共同努力、艰苦奋斗的结果,体现了中国人民不畏艰难、勇于攀登的伟大精神。它的成功爆炸,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历史进程都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 从核工业创建,到1964年10月16日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氢弹空爆成功、1970年4月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1971年9月第一艘核潜艇下水,中国只用了16年时间。这在世界核武器发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高速度奇迹!</p><p class="ql-block"> 今天又见证了神舟二十号发射成功,在有生之年,能见证中华民族文明发展史上的诸多发展奇迹,幸甚至哉!</p><p class="ql-block"> 谨以此文,致敬为中国核工业披肝沥胆的英雄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