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行(九)洛阳,白马寺

锦新

<p class="ql-block">2025年4月23日,来到洛阳白马寺。</p><p class="ql-block">中国第一古刹</p> <p class="ql-block">白马寺位于河南洛阳城东十二公里,汉魏洛阳故城西约一公里,北靠邙山,南望洛水。有“中国第一古刹”、中国佛教“祖庭”“释源”之称 ,是全球唯一具有中、印、缅、泰四国文化风情佛殿的国际化庙宇。</p> <p class="ql-block">白马寺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距今已有约两千年历史,其修建目的是供养来自西域的高僧摄摩腾、竺法兰以及他们所带来的佛经佛像。白马寺是佛教传入中原地区后的第一座寺院,“寺”本是汉朝官署的名称(如鸿胪寺,太仆寺),但自此以后它就成为了中国佛教庙宇的专称。白马寺被称为中国佛教“释源”,即中国佛教发源地。</p> <p class="ql-block">山门与石马</p><p class="ql-block">山门是牌坊式三门洞,正门上方嵌“白马寺”三字,旁题“司礼监太监黄锦重建”和“嘉靖二十五年冬月吉旦”。山门前有一对石马,为宋代青石圆雕马,由德浩和尚所迁,高1.75米,长2.2米。山门东侧有一“洛京白马寺祖庭记”刻碑,相传为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所书 。</p> <p class="ql-block">总体布局</p><p class="ql-block">白马寺现有建筑面积为三万四千余平方米,是一个坐北朝南的长方形院落,山门是一座牌坊式的三门洞,山门东西两侧有两座宋代石马雕像,大小与真马相似,但动作神态比真马温驯沉静。进入山门之内,中轴线上由近及远依次排列着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和毗卢阁,中轴线两侧有门头堂、祖堂、客堂、斋堂和清凉台上摄摩腾和竺法兰两殿及方丈院。建筑群规整对称,是我国古建筑的传统风格。寺内东南角和西南角有两座充当钟楼与鼓楼的二层角楼。</p> <p class="ql-block">名称由来</p><p class="ql-block">关于白马寺的得名原因能见到四种说法。</p><p class="ql-block">“白马绕塔”说</p><p class="ql-block">第一种说法是印度有位国王想要毁掉佛寺僧院,在将要毁掉一个名叫“招提”的寺庙时,他在夜晚看见有一匹白马绕着寺塔哀鸣,认为这是神异的景象,于是下令停止毁掉佛寺,将“招提”的名字改为了“白马”,因为这个典故,中国的第一座寺庙也命名为“白马”,东汉牟融的《理惑论》和南朝惠皎的《高僧传》都采用这种说法。</p> <p class="ql-block">钟楼</p><p class="ql-block">“白马驮经”说</p><p class="ql-block">第二种说法是汉明帝派蔡愔、秦景、王遵等人前往印度求佛法,取得真经回国时驮回经书佛像的正是白马,为了纪念白马的功劳,便把这座寺取名“白马”,“寺”则源于“鸿胪寺”等官署机构的“寺”字,北魏杨衒之的《洛阳伽蓝记》和郦道元的《水经注》都采用这种说法。</p> <p class="ql-block">鼓楼</p><p class="ql-block">三种说法是“白马”之名源于“佛祖所乘白马”。据《佛本行集经》《方广大庄严经》《普曜经》《修行本起经》和《过去现在因果经》等佛经记载,释迦牟尼出生时有白马相伴,后来又乘以纯金七宝装饰的白马出家,因此白马成为佛教吉祥物后又作寺名。</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p><p class="ql-block">北魏时建三门,元代在门内塑四天王像,仍称“三门”,明代扩建时修建山门,改“三门”为“天王殿”,四天王即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也称“四大金刚”。</p><p class="ql-block">天王殿为歇山式建筑(古建筑屋顶形式之一,由正脊一、垂脊四、戗脊四组成。上边屋顶两坡之下又加筑四坡的大屋顶形式),正脊上透雕花龙,两端有鸱尾张口吞脊,中作火焰形的佛光,前有“风调雨顺”四字,后有“国泰民安”四字。戗脊上以人物、走兽装饰,在四角设庞涓、韩信、罗成、周瑜四将。</p> <p class="ql-block">第四种说法是从现代语音学角度考察而来的结果。王士元《白马非马:一个俗语源的考察》一文中以梵语语音为据,对白马寺寺名由来做出探讨,猜测“白马”本是梵语中“莲花”padma一词的音译,第二个音节ma在梵汉对音中可与“马”对应,并且汉字“马”的读音两千年来没有改变;而“白”在汉代北方是入声字,可对应pad,加之“莲花”是佛教中的圣物,以“莲花”为名合乎情理,而后来对“白马”一词内涵的解释可能来自于民间误传。</p> <p class="ql-block">殿中设贴金雕花木龛[kān],中坐弥勒佛,弥勒佛身后是面向大佛殿而立的韦驮天将(传说南方增长天八神将之一)。天王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长20.5米,宽14.5米,殿基高0.9米。</p><p class="ql-block">中国佛教“释源”</p><p class="ql-block">汉明帝派郎中蔡愔、中郎将秦景、王遵等十余人前往印度求佛法,蔡、秦一行人不仅取回了佛经而且邀请了两位在大月氏遇见的高僧一同回国宣讲佛法,这二位高僧即摄摩腾与竺法兰。摄摩腾、竺法兰在清凉台翻译经书,译出了中国第一部佛家经典《四十二章经》,后来清凉台扩建为白马寺,人们把洛阳白马寺称为中国佛教的“释源”,寺中器物碑刻上也都刻有“释源”二字,意思是洛阳白马寺是中国佛教发源地。</p> <p class="ql-block">中国佛教“祖庭”</p><p class="ql-block">南北朝时来自印度的僧人菩提达摩到洛阳宣扬禅学,于嵩山少林寺面壁悟道,创立禅宗学派,成为禅宗始祖,经慧可、僧粲、道信、弘忍、慧能代代相传,禅宗规模逐渐壮大,菩提达摩和他们五人被称为“禅宗六祖”,后来白马寺加入了禅宗,在寺中设立祖堂供奉“禅宗六祖”,因此人们也将白马寺称为中国佛教“祖庭”。</p> <p class="ql-block">1939年,老舍先生写下《白马寺》,讲到其由来:“中州原善土,白马驮经来。野鹤闻初磐,明霞照古台。疏钟群冢寂,一梦万莲开。劫乱今犹昔,焚香悟佛哀。”</p> <p class="ql-block">大佛殿乃明代修建,同天王殿建筑式样,殿长22.6米,进深16.3米,正脊上书“佛光普照”“法轮常转”八字。</p><p class="ql-block">殿内主尊释迦牟尼,释迦左侧有立像摩诃迦叶波,右侧有持经卷的文殊和持如意的普贤坐像。外边两侧有两尊散花天女像。正对大佛殿后门的墙壁上塑观世音菩萨像。</p> <p class="ql-block">大雄殿是寺内最大、装饰最富丽的大殿,历史上多次遇火,如今看到的为清光绪年间重修建筑。</p> <p class="ql-block">“大雄”是古印度佛教徒对释迦牟尼的尊称,故凡大雄殿皆主尊释迦牟尼。殿中设竖立双层金色雕花龛,佛龛中雕有鸟头人身的大鹏,身侧有三条龙的造型,佛龛旁设楼梯,行人可上下。天棚绘鲜艳莲花,壁挂众多木刻“壁佛”。殿内三尊主佛,从左至右分别为药师佛、释迦牟尼和阿弥陀佛,三佛手结佛印端坐于佛龛内的莲花宝座中,左右分别设一天将守卫,十八罗汉分列两边 。</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内有23尊元代的以丝麻制成的“夹苎干漆”造像,每尊仅重3-5公斤,形态各异,栩栩如生,自元代至今700余年未经修缮仍色彩鲜艳,技巧精湛,历史与艺术价值极高,在国内十分罕见,也是白马寺的镇寺之宝。</p> <p class="ql-block">接引殿</p><p class="ql-block">同治年间遭焚,重建于光绪九年,殿广14米,进深10.7米。接引殿是寺内最小的殿,采用悬山式,殿内主尊阿弥陀佛,又称接引佛(因其“授手迎接,引渡西土”),两边设持净瓶的观世音和持牟尼宝珠的大势至。[</p> <p class="ql-block">三百年的柏树和一百年凌宵紧紧相依。</p> <p class="ql-block">清凉台长42.8米,宽32.4米,高约6米,原为汉明帝幼时读书乘凉之地,后取经归来的蔡、秦一行人将经书置于此,摄摩腾、竺法兰也在此翻译佛经,是寺内最早的建筑遗址。</p> <p class="ql-block">台上建毗卢阁,四周有廊庑、配殿和僧舍围绕,结构严整,自成格局,也被不少人称作“空中庭院 ”。</p><p class="ql-block">台上所建的毗卢阁始建于唐代,元代重建明清重修,广15.8米,进深10.6米,为歇山重檐,四角悬垂铁马,殿中设长4.25米、宽4.59米、高0.92米的砖台座,台上设雕有“八仙”的木龛,主尊毗卢佛,两侧设文殊和普贤站像和青狮白象,阁前配殿设摄摩腾、竺法兰塑像。</p> <p class="ql-block">虽然东汉白马寺和唐代所修白马寺的建筑遗迹已无处可寻,今日白马寺的格局大体为明朝重修奠定,但仍然可以说白马寺是洛阳唯一的自汉朝以来历代相传保存至今的佛寺。</p> <p class="ql-block">今天的齐云塔在白马寺东面大约300米处,高25.52米,坐北朝南,外观呈抛物线。塔下西南侧有《大金重修洛阳东白马寺塔记》一碑,为金大定年间所立。齐云塔为方形十三层密檐式砖塔,塔下为两层基座,第一层塔身上砌仿木结构普拍枋和一斗三升斗拱。每层塔檐均以多层小砖叠涩挑出,檐下以菱角牙子装饰。从第六层开始,塔檐逐层内收,以造成呈抛物线的外形轮廓,塔顶覆宝瓶式塔刹,塔内采用空心设计,设楼梯以供上下。五代(907-960)以后的中原塔式多作八边形,如齐云塔这种方形塔比较少见。</p> <p class="ql-block">白马寺第二部分,泰国,缅甸,印度三国的寺庙,国际文化风范佛庙的展示。</p> <p class="ql-block">泰国</p> <p class="ql-block">白马寺泰国风格佛殿于1992年开工,1995年完成主体工程,1997年举行佛殿落成暨泰国佛像开光庆典法会,2010年对佛殿进行翻修与扩建,主要扩建已有大殿,新建钟鼓楼、四面佛、凉亭、舍利塔、接待室、博物馆以及门楼、围墙等,2014年扩建工程全部完工,占地11664平方米,内供铜质镀金的泰式佛像,重达八吨。[</p> <p class="ql-block">苑内舍利塔为泰国风格佛殿的主要建筑,内供由泰国佛教界赠给白马寺的释迦牟尼佛骨舍利和僧王佛骨舍利,是1898年英国考古学家佩普在迦毗罗卫国一个崩毁的砖佛塔遗址中发现的佛陀舍利中的一枚,本是印度政府赠与泰国的国礼,泰国转赠中国。</p><p class="ql-block">泰国风格佛殿紧靠着白马寺,有独立院墙,另有藏经阁、法堂等附属设施。</p> <p class="ql-block">白马寺缅甸风格佛殿,缅甸人称之为“摩诃支那帕巴”,意为“大中国塔”,以缅甸仰光瑞大光塔(缅甸大金塔)为原型缩建而成。2011年底最终确定该佛殿的修建事宜,2012年九月在白马寺举行缅甸大金塔工程签约仪式,主体建筑之一的大金塔正式开始建设,2014年6月竣工。</p> <p class="ql-block">2014年6月30日,白马寺举行缅甸风格佛殿落成仪式,时任缅甸联邦共和国总统的登盛出席本次仪式,时任国家宗教事务局局长的王作安指出,缅甸风格佛殿在洛阳白马寺的落成是中缅佛教友好交流的又一重要标志。</p> <p class="ql-block">缅甸风格佛殿位于白马寺泰国风格佛殿西侧,坐北朝南,南北长108米,东西宽65米,占地7020平方米,主体建筑包括大金塔、大佛殿、博物馆以及两处缅甸历史著名建筑的微缩景观。</p><p class="ql-block">主门参照曼德勒皇宫建造,殿内设四尊释迦牟尼佛像,东起顺时针依次为佛陀成道像、说法像、布施像、禅定像,殿堂四周墙壁上嵌有四块大玉雕,表现了佛陀降生、成道、说法、涅槃[pán]四大圣事。核心建筑大金塔高32.9米,塔基底座直径51.71米,以红色与金色为主色调,底层为展览厅,大金塔东南角为龙王护佛像,龙王为古印度达罗毗荼蛇神“那迦”。塔东、西、南、北方向各有一道主门。</p> <p class="ql-block">2010年5月29日中印两国建交60周年之际,白马寺举行印度风格佛殿落成仪式,印度风格佛殿参照印度世界文化遗产桑奇大塔的风格设计修建,由白马寺提供土地并负责修建,印度方面提供建筑方案和资金以及殿内佛像等佛事用品。时任印度总统的帕蒂尔与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的王志珍共同为佛殿剪彩揭幕,揭幕石碑上刻有“印度风格佛殿,来自印度的礼物,印中人民友谊的象征”,落款为“2010年5月29日印度共和国总统普拉蒂巴·德维辛·帕蒂尔题献”,帕蒂尔及印度国内重要新闻媒体记者一同参观祭拜 。</p> <p class="ql-block">佛殿整体为一座土黄色的圆形穹顶建筑,坐西朝东,南北宽60米,东西长100米,建筑面积为3450平方米,佛殿东、南、北三面单层回廊环绕,形成了以大佛殿为中心,四周建筑环绕的众星拱月的建筑布局。除主体大佛殿外还有会议室、展览室、讲经堂、牌楼等配套建筑。</p> <p class="ql-block">返回城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