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后半生”的狗屁爱情</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作者:吊脚楼</b></p><p class="ql-block"> 我不大爱追剧,若是追,大抵是冲着演员去的,不是我心仪的演员,再隆重的推介我也是懒得看的。这个月我追了两部电视连续剧,因为喜欢张国立,我追了他主演的《我的后半生》。不舍昼夜地追!三十六集,六天就把它干掉了。本来中途就开始有“妊娠反应”,想呕吐,还是挣扎着追,是想着看看编、导是如何编烂的。</p><p class="ql-block"> 很失望。不是张国立演砸了,而是编剧和导演合伙把“后半生”的爱情弄脏了、弄死了。</p><p class="ql-block"> 中国人口老龄化了,许多老头子、老太婆“后半生”的爱情成了剧作家当然的话题。如果《我的后半生》真的有现实的影子,那么,我觉得现今谈恋爱这档事,青春少艾、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似乎是把恋爱的主角让度给老头老太婆了,一些六七十岁的有钱又有闲的失偶老年人甚至比年轻人还疯狂。许多年轻人与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被生活的重负快要“卷”死了,谁还有老家伙的热情呢?</p><p class="ql-block"> 编故事也是有讲究的,《我的后半生》把故事编得太离谱、太夸张了。年轻人想要认识一个合适的人都不一定能遇见,剧中老年人的愛伴却比黄蜂还多,说来就来了。</p><p class="ql-block"> 也许,作者的编有点儿现实基础,现在这个时代,还真是有钱的老年人过得又悠哉又吃香。听朋友说,他们家里就靠每月养老金上万的老爸撑着,他们夫妻俩每人工资几千加起来都没有老人的养老金多,所以在他们家,老爸才是家庭的支柱,受家人国宝级的小心地呵护着,生怕老人家有闪失。有人说现在的年轻人不啃老就是孝顺,哪知道,还有中年人依旧需要啃老的。想想,又奇葩又无奈。</p><p class="ql-block"> 中国现在六十五岁以上的老人已经过两亿了,而女性的寿命明显比男性要长,一个退休大学教授,有单独房子,还风趣幽默,身体状态也不错的老头一出现,立马就成成了抢手货。一众大妈的哄抢,让我这个吃瓜观众很吃惊,既然中年女性都不再热衷二婚,老太婆们咋就用尽心机、拼死拼活往围城里钻呢?</p><p class="ql-block"> 沈教授无疑是个香饽饽,人见人爱。第一个钟情他的是护士长连亦怜。按理说,作为医院一枝花的护士长,工作的地方几乎每天都有各方面条件都不错的退休老干部,偏偏要等到将近五十岁了才考虑要结婚,还是为了一套房而煞费苦心地粘着沈教授。</p><p class="ql-block"> 在她年轻的时候,哪怕是带着个有点自闭的孩子,凭她出众的外貌,过硬的专业态度,还有那么和蔼可亲温柔会照顾人的特性,追她的成功人士应该不少,怎么就因孩子就负了芳华又负卿呢?</p><p class="ql-block"> 一开始我觉得,如果老年了还能遇见一个如此懂得照顾人,心疼人,还能专业护理的人作伴侣,那是子女多大的福分,怎么也想不通,连护士长怎么就那么爱沈教授呢?那种屈下身子为其泡脚的照顾比起对待需要花钱的雇主还有卑微与细致,难道因为爱慕一个人的才华,就可以忽略20年的年龄距离,还有子女们的冷嘲热讽,而且自降身价,在没有名分的情况下,搬到老教授家里,接受众人异样的目光,还要费尽心思去一一击破每个人对她的成见壁垒。难道这世上真的有白衣天使?这是编剧编故事的手法太拙劣,还是导演太低能?真不好说。</p><p class="ql-block"> 特别是看到她与教授,一个绘画书法,一个红袖添香,这么美好的画面,这不就是传说中的“不分年龄“的神圣爱情么?可就像刘丽娜的妈妈孙宝莲说的”事出反常必有妖“,最后连亦怜露出真面目,不过是为了教授的一套房。</p><p class="ql-block"> 其实吧,老年人的婚姻中的等价交换其实也没有错,可你服侍了人家几个月就要拿到一套房子,这个交换就谈不上等价,人家毕竟是有思想有头脑的教授,若你房子到手了,再把教授扫地出门,你让他的脸与后半生往哪搁呢?你照顾人家到老,然后百年之后房子归你,这还有点说得过去,平白无故的,几个月的相陪这代价就有点大了。第一段恋爱,连亦怜这个人设很难成立,手段心机皆是上乘的人,不可能这么蹩脚的露出真面目。</p><p class="ql-block"> 沈教授的第二段与聂老师的知音之恋也让人无法理解,沈卓然一个有文化、有思想、有兴趣爱好的人,对门住着孝顺的儿子儿媳,不愁无人照顾,每日有自己想做的写书、讲座,还有合唱团,更有一班老朋友,生活多姿多彩,丰富且充盈,这时,若再有一个精神与灵魂都高度契合的知音书信往来,那不是最完美的一段精神情感支撑吗?你看,生活的柴米油盐有人照顾,精神的风花雪月有人共赏,还能发挥余热,出书办讲座名利双收,更有一班志同道合的合唱团朋友消磨闲暇,还有比这更完美的晚年的生活吗?为什么偏偏这样美好的精神支撑一定要走入现实去追求什么相伴到老?</p><p class="ql-block"> 沈教授第三段吕原同志的加入就更加牵强与莫名其妙了,一个三观奇正的人,放着自己的女儿外孙女不照顾,跑到别人家里来获取成就感,顺便还能鼓励别人家的儿媳妇走出家庭,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为了追求爱情,简直是疯狂到不管不顾,你说一个未成年的青春期少女为了追求爱情,简直是疯狂到不管不顾,还有几分可信,一个历尽沧桑的老年女性,为了追求所谓的爱情,可以不顾最起码的道德标准与做人原则,与一个独居男性同室而居,甚至同床而眠,这戏编得太小儿科了。</p><p class="ql-block"> 最后一个那简直就是儿戏了,因为长得像,三十多岁的女儿像个八九岁的孩子一样在长得像的人身上找妈妈,一个七十岁的老教授因为有人长得像亡妻便一头扎进去,想要在其身上弥补对亡妻曾经的欠缺?一个长相与经济都算上乘的女性,守寡三十年,却要在将近六十岁的时候才想到要找个老伴?特别敢想的一条,竟然要求对方与自己合葬,而沈教授居然还要考虑与儿女商量?一个陪你走过人生大半辈子,与你同甘苦,共患难,与你生儿育女,与你风雨同舟,与你相濡以沫的妻子你不合葬,却为了晚年的陪伴,便可以忘却过往的恩义?为了不让寡情薄义毁三观,最后升华到捐赠遗体,谁也不用争,嘿嘿,太奇幻了。</p><p class="ql-block"> 人到老年,有几个人有沈教授那样的条件,单单一条儿女住在对门方便照顾,就没人会动找老伴的心思,你可以有谈得来的异性朋友,但结婚是关系到两个家庭三代人,不比年轻人,只需要考虑两个家庭与彼此,都有那么多的鸡零狗碎的事情,老年人关系到三代人,那就有更多的鸡毛蒜皮,扯也扯不清了,但凡一个脑瓜清醒的,不到万不得己的,比如实在孤独寂寞,无人无女,或者儿女财大气粗,就想找个能真心照顾父母的人。</p><p class="ql-block"> 说实话《我的后半生》超出了我的认知,简直让人有些瞠目结舌。但是,此剧有一对中年婚姻,特别是中年家庭妇女刘丽娜,却让人看完感慨万分……</p><p class="ql-block"> 我没能力从文学角度评价这部电视剧的优劣,只是在情感逻辑的层面上说几句无聊的话。《我的后半生》说的是很现实的事,只是它把老年人的爱情编得太戏剧、太喜剧,说得再粗俗一点,就是编得太嚣张了。若是硬要说一句“文学”一点的话,就是全剧概念化,用几十年前流行的一句话,就是主题先行,先有个概念、主题的模子,再往里面塞一些陈芝麻烂谷子。</p><p class="ql-block"> 2025/03/25</p><p class="ql-block"> 附: “豆包”对《我的后半生》中沈教授三段黄昏恋的评价:</p><p class="ql-block"> 电视剧《我的后半生》中,沈卓然教授的三段爱情犹如三棱镜,折射出老年情感世界的复杂性与现实困境。这三段关系不仅是个人情感需求的镜像,更暗含着社会对老年婚恋的偏见与反思。</p><p class="ql-block"> 一、物质博弈与情感错位:连亦怜的“保姆式恋爱”</p><p class="ql-block"> 护士长连亦怜与沈教授的关系,本质是一场各取所需的交易。 连亦怜的温柔体贴与精心照料,填补了沈教授丧偶后的情感空缺,甚至让他重燃对生活的热情——为她写藏头诗、购置粉色睡衣、策划浪漫晚餐。这种“被照顾”的感觉,满足了沈教授对情感依赖的需求,也让他短暂摆脱了孤独。然而,当连亦怜提出将房产过户给儿子时,现实的算计彻底暴露了这段关系的功利性。沈教授的及时止损,既是对自我财产的保护,也揭示了老年婚恋中物质与情感的博弈——老年人在追求陪伴时,往往难以避免被“图钱”的质疑。</p><p class="ql-block"> 这段关系的破裂,凸显了老年婚恋的现实困境: 社会对“黄昏恋”的污名化,使得双方在交往初期就戴上了“防骗”的有色眼镜。沈教授的儿女对连亦怜的警惕,亲家母的警告,甚至连亦怜儿子大闹生日宴的情节,都在强化这种不信任。观众对此的评价两极分化:有人认为沈教授“清醒”,也有人批评他“自私”,将情感简化为利益交换。</p><p class="ql-block"> 二、灵魂共鸣与生死抉择:聂娟娟的“柏拉图式爱情”</p><p class="ql-block"> 女科学家聂娟娟与沈教授的相遇,堪称老年版的“精神恋爱”。 两人在图书馆因文学见解相投而结缘,通过书信、昆曲、观星等精神交流建立了深厚的默契。这种纯粹的情感共鸣,让沈教授体验到超越年龄的灵魂契合,甚至为她学习辩论、研究花卉。聂娟娟的“无欲无求”(不图房车、不谋利益),与连亦怜形成鲜明对比,被观众誉为“清醒大女主”。她在癌症复发后选择不告而别,用“谢谢你对不起再见”的八字遗书封存美好,既维护了尊严,也成就了沈教授心中永恒的“白月光”。</p><p class="ql-block"> 这段关系的悲剧性,揭示了老年情感的脆弱性: 疾病与死亡的阴影,让纯粹的爱情变得奢侈。聂娟娟的离开,既是对沈教授的保护,也是对生命尊严的坚守。观众对这一情节的评价充满矛盾:有人赞赏她的理智与体面,也有人认为这是对爱情责任的逃避。此外,剧中聂娟娟的“消失”也暗喻了独居老人“孤独死”的社会问题,引发对老年医疗与情感关怀的反思。</p><p class="ql-block"> 三、执念与救赎:乐水珊的“替身文学”</p><p class="ql-block"> 乐水珊的出现,将沈教授的情感需求推向了更深的执念。 她因酷似亡妻的外貌而吸引沈教授,两人的交往充满了对过去的复刻——穿亡妻的睡衣、模仿亡妻的习惯,甚至提出“死后合葬”的要求。这种“替身”式的情感寄托,既是沈教授对亡妻的怀念,也是他对完美爱情的幻想。然而,乐水珊的真实目的(利用沈教授的人脉拓展生意)与前男友的抢婚,彻底打破了这种虚妄的美好。最终,沈教授在婚礼上的释怀,标志着他从对过去的执念中解脱,开始正视现实中的情感可能。</p><p class="ql-block"> 这段关系的荒诞性,批判了社会对老年情感的刻板认知: 将老年人的爱情简化为“找伴儿”或“怀旧”,忽视了他们对新感情的真实需求。观众对沈教授的“替身情结”褒贬不一:有人认为这是深情的体现,也有人批评他“物化女性”,将乐水珊视为亡妻的影子。剧中乐水珊的结局(与李黑豹牵手),则暗示了老年婚恋中“将就”与“真爱”的复杂平衡。</p><p class="ql-block"> 四、三段爱情的深层隐喻与社会反思</p><p class="ql-block"> 1. 老年婚恋的多元需求: 沈教授的三段爱情分别对应了情感依赖、精神共鸣、情感寄托三种需求,揭示了老年人对爱情的多层次渴望。这与心理学中的“需求层次理论”相呼应——当物质需求满足后,精神契合与情感归属成为更高追求。</p><p class="ql-block"> 2. 性别视角的失衡: 剧中沈教授被塑造成“婚恋香饽饽”,而女性角色多为追求者,这种设定被批评为“男性幻想”。现实中,老年女性在婚恋市场更易被边缘化,剧集中的性别反转反而暴露了社会对老年男性情感需求的过度关注。</p><p class="ql-block"> 3. 代际冲突与理解鸿沟: 沈教授的儿女从反对到支持他的婚恋,折射出代际观念的碰撞。剧中孙女制作PPT分析相亲对象、全家人“抢婚变送婚”的情节,既夸张又真实地展现了代际沟通的复杂性。</p><p class="ql-block"> 4. 对“黄昏恋”的祛魅与重构: 该剧通过三段爱情的失败,打破了“老年婚恋=幸福归宿”的浪漫化想象,转而探讨现实中的矛盾与妥协。沈教授最终选择“不将就”,暗示了老年情感的自主性与尊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人挪活🌳挪死</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现在是为了钱人为了孩子</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与🌳都在腾挪大转移</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大城市老叟确实过得活色天香</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15px;">谢谢吊脚楼老师豪横花瓣雨</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