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麻池古城(墙)——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

弘毅@小崔崔

<p class="ql-block">4月24日,春光微熹,我怀揣着对历史的敬畏与好奇,从包钢医院站登上15路公交车。车窗外,城市的喧嚣逐渐远去,随着车轮滚滚向前,约一小时后,我在古城村站下车,正式开启了这场探秘麻池古城的奇妙之旅。</p><p class="ql-block">一下车,便感受到了与城市截然不同的宁静氛围。在热心村民的热情指引下,我穿过二区一条略显狭窄却充满生活气息的胡同。脚下的路似乎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两旁低矮的民居错落有致,偶尔飘来的阵阵炊烟,更增添了几分人间烟火味。</p><p class="ql-block">终于,我来到了麻池古城南城的南墙根儿。那历经沧桑的城墙静静地伫立在眼前,仿佛一位饱经风霜的老者,默默守护着这片土地。顺着一个有些陡峭的坡道,我小心翼翼地走上古城墙。站在城墙上,轻抚着斑驳的城墙砖石,一种穿越时空的奇妙感觉油然而生,仿佛能触摸到千年前的历史脉搏。</p> <p class="ql-block">沿着城墙顶部那并不平坦的“步道”向东前行,每一步都充满惊喜与期待。半途中,一个向上敞口的洞赫然出现在眼前,洞口周围的土壤略显松散,我推测可能是常年雨水渗透侵蚀所致。出于对文物保护的责任感,我立即联系了古城遗址保护人员,希望他们能尽快前来实地勘察,确保古城的安全。</p><p class="ql-block">继续前行,来到南门处,一座庄严肃穆的纪念碑映入眼帘。碑身镌刻的文字虽历经风雨,但仍能让人感受到当年的历史厚重。怀着崇敬之情,我驻足凝视许久,试图从这些文字中探寻古城曾经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离开南门,继续向东行进,在一处高地,三个硕大的风蚀高台突兀而立,在广袤的大地上显得格外醒目。它们犹如巨人一般,见证了古城的兴衰变迁,那独特的形态,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与岁月的无情雕琢。</p><p class="ql-block">当我走到城墙的东南角时,两座用蒙汉两种文字书写的“麻池古城”纪念碑巍然矗立。碑上清晰标注着树立时间是1988年,这不仅是对古城历史地位的肯定,更是对后人铭记历史的一种提醒。站在这里,眺望远方的保护区—“农田”,想象着古城往昔的热闹与繁华,心中感慨万千。</p> <p class="ql-block">随后,我转弯向北,踏上东城墙。在“东门”处,又有一座纪念碑静静坐落于此,旁边还有一座刻有“麻池古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字样的纪念碑,彰显着古城在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中的重要地位。抚摸着这些纪念碑,我仿佛能感受到无数考古学家和文物保护工作者为守护这座古城所付出的心血。</p><p class="ql-block">沿着东城墙继续向北,走到尽头后转向西行,我顺利抵达了西城墙的最西端。稍作休息后,我转向北行,走上北城城墙。一路前行,顺利到达北城“北门”,在这里,又一座纪念碑映入眼帘。这些纪念碑就像一个个历史的坐标,串联起了麻池古城的前世今生。</p> <p class="ql-block">沿着纪念碑旁的道路,我穿过初春的农田。此时的农田,麦苗刚刚返青,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微风拂过,麦苗轻轻摇曳,仿佛在向我诉说着古城新的故事。继续向南前行,街道两旁的树木绽放着娇艳的鲜花,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在花香的引路下,我缓缓走出了麻池古城,为本次旅行画上了圆满的句号。</p> <p class="ql-block">虽然由于时间的限制,我没能完整地走遍古城的每一段城墙,但这短短两个多小时的游览,却让我收获颇丰。麻池古城不仅仅是一堆古老的城墙和石碑,它更是一部承载着丰富历史文化的厚重史书,等待着更多人去解读、去守护。</p> <p class="ql-block">期待下一次,我能有更多的时间,再次走进这座神秘的古城,探寻它更多不为人知的故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