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上海博物馆陈列面积共计12000平方米,一楼正举办埃及文明大展;二楼和三楼的展览都搬去了上海博物馆东馆;四楼为掐丝珐琅精品展馆、中国明清家具馆、中国少数民族工艺馆。上海博物馆是方体基座与圆形出挑相结合的建筑造型,具有中国“天圆地方”的寓意。</p> <p class="ql-block">▽首先吸引人们注意的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馆外白色的仿珍品文物雕塑。</span></p> <p class="ql-block">▽独特的长廊,透露着远古的气息。</p> <p class="ql-block">▽一进博物馆,映入眼帘的是古埃及大展的巨幅海报。</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明清家具馆中的藏品,无论红木的、花梨木的还是其他木头的,件件精美绝伦,无可比拟,折射出匠人们高超的技艺。明代的简约大气,清代的奢华繁复,一件藏品就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和概括。</p> <p class="ql-block">▽珐琅器是以珐琅为材料装饰而制成的器物,又称“佛郎”“法蓝”,由中国隋唐时古西域地名拂菻音译而来。其基本成分为石英、长石、硼砂和氟化物,与陶瓷釉、琉璃、玻璃同属硅酸盐类物质。依据具体加工工艺的不同,又可分为掐丝珐琅器、錾胎珐琅器、画珐琅器和透明珐琅器等几个品种。</p> <p class="ql-block">▽明清珐琅器主要在宫廷作坊制作。清代以来,在北京、广州、扬州、九江的民间,也有精美的珐琅器生产。按制作方法,明清珐琅器大致可分掐丝珐琅、錾胎珐琅、锤胎珐琅、画珐琅、透明珐琅几种。其中,俗称景泰蓝的掐丝珐琅历史最长、数量最多、最有代表性。画珐琅、透明珐琅、锤胎珐琅的生产仅在清代,錾胎珐琅在明代虽已出现,但为数甚少,入清才数量稍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珐琅器精美明艳、繁密富丽的风貌,是让人无法想象的。</p> <p class="ql-block">▽乾隆时期的珐琅器具,有着令人惊心动魄的富丽堂皇之美。</p> <p class="ql-block">▽各式各样的少数民族服饰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民族的多样性。</p> <p class="ql-block">▽上海博物馆有一个独特之处,在于:一是其中捐赠的文物,每一件都标注了捐赠者姓名。二是在博物馆出口的地方,两面墙上密密麻麻列出了修建博物馆时的捐款者及文物捐赠者姓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