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一方古砖,半部文明史。自唐宋以来,古砖便成为文人案头的雅物。宋代欧阳修在《集古录》中记载,他收藏的汉砖“文字精妙,可补史阙”,而苏轼更是以古砖制砚,写下“古甓含辉,墨香沁心”的佳句。至清代,金石学兴盛,阮元得扬州八砖,特建“八砖吟馆”以彰其珍,吴昌硕更以汉砖铭文入印,开创“砖文印”流派,其边款常镌“仿汉砖文”。</p> <p class="ql-block">砖的出现晚于瓦,从秦雍城遗址(今宝鸡凤翔)和咸阳遗址出土的板形薄花纹砖来看,砖最初的用途可能非砌墙或铺地,而是用于檐墙脚下防水砌面。砖大面积用于铺地和砌墙则始见于秦始皇陵兵马俑坑。</p> <p class="ql-block">中国古代的土木建筑成就非凡,在世界建筑史上也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作为古代建筑构件的重要组成部分,砖伴随着春秋战国大型建筑的出现而产生,并经过数千年的衍生发展,逐渐形成了一脉内涵丰富、品类繁多而自成体系的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模印砖按其形状不同可分为方砖和条砖。方砖的文字模印在砖的正面,这种砖的体型较大,因此相对较薄。条形砖文字主要模印于砖的长条侧面,有的铭文砖的文字模印于条砖的顶端一侧,也有一些铭文砖在砖的两三个面上都会模印文字或图案。</p> <p class="ql-block"> 铭文砖的存世量较多,这对古代铭文砖制作及发展的研究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另外,铭文砖由于承载着历史、书法、篆刻等重要信息,自清代始即广受文人墨客的青睐,砖上铭文无论文字内容、书写形式及模印的正反方向,其书法艺术都为现代篆刻和书法创作提供了大量有益的借鉴。</p> <p class="ql-block">各种纹饰的画像砖,其飞扬流动的画面充满了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和雄浑冲涌的力量,制作者准确地抓住被描绘对象在各种活动中最具特征、最生动的瞬间进行刻画,删繁就简,遗貌取神。这些特色使画像砖在艺术表现形式上充满张力,体现出宏大气魄和浑厚雄强的时代精神。</p> <p class="ql-block">个别规格较小的实心扁方型画像砖在制作的精美程度上虽不及大型空心画像砖,但也给人一种深沉雄大的感觉,让人回味无穷,遐想联翩,使后人往往在赞叹欣赏之余,而难以真正超越。</p> <p class="ql-block">古人在需要大量使用而功能与形态各异的砖体上用尽心思和手段,花费最大限度的劳动、智慧和情感,刻画出栩栩如生、精美绝伦的图案和文字,它们对研究古代社会的经济生活、典章制度、风俗习惯、艺术思想等等都是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其无与伦比的艺术表现技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独特的历史地位和极高的文物收藏价值。</p> <p class="ql-block">曹操家族墓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