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沿凉水河北行,至右安门外,一座灰扑扑的“古城墙”映入眼帘——这便是此次探寻金中都的第二站“辽金城垣博物馆”。馆内镇馆之宝,正是1990年意外出土的“金中都水关遗址”,它犹如一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金代漕运的辉煌历史。</p> <p class="ql-block">金中都水关遗址,这座国内迄今发现规模最大、结构最为完整的古代水关遗迹,宛如都城的“水上城门”,静静诉说着金代漕运的辉煌与智慧。</p> <p class="ql-block">步入昏暗的地下层,47.4米长的水关残迹静卧眼前。两壁石砌涵洞虽仅余1米高,却仍可辨古人“铁柱穿心”的巧思——1800根柏木桩深扎地基,交错铺设凹槽砖石,形成“][”形水道,巧妙抵御水流冲刷。</p> <p class="ql-block">金中都的水源源自莲花池,经鱼藻池(今青年湖)、龙津桥穿城而过,最终由水关注入凉水河。这一精密的水利网络,印证了古人“依水筑城”的卓越智慧。</p> <p class="ql-block">北京考古遗址博物馆以金中都水关遗址为基础,除地下遗址展厅外,基本展厅陈列有辽金时期文物百余件,从陶瓷器、金银器、建筑结构到拓片、服饰及铜钱铜镜车马器灯等,生动展现了金代文化中多民族融合的特色。</p> <p class="ql-block">金代版图。</p> <p class="ql-block">北京考古遗址博物馆(金中都水关遗址)的“金代融合之美文物展”是该馆的常设展览,自2023年推出以来持续开放。这一展览以金中都水关遗址为依托,通过近百件辽金时期的文物,系统展示了契丹、女真等北方民族与中原文化的交流融合历程。</p> <p class="ql-block">建筑构件:金中都的建筑在吸收宋辽建筑风格的基础上,又有自己的创新和发展。遗址中出土的建筑构件,如鸱吻、瓦当等,其造型和装饰图案既体现了中原建筑文化的影响,又具有金代建筑的独特风格,反映了金代在建筑艺术方面的融合与创新。</p> <p class="ql-block">陶瓷器:有白釉点彩碗、绿釉刻牡丹纹罐、黑釉双系葫芦瓶等,其中绿釉刻牡丹纹罐,罐体刻有牡丹纹,体现了金代陶瓷工艺对中原文化中花卉题材的吸收,同时又保留了自身的工艺特色;白釉鱼纹瓷枕,将鱼纹这一传统吉祥图案用于瓷枕装饰,反映出金代文化与中原文化在审美和生活习俗上的融合。</p> <p class="ql-block">枕</p> <p class="ql-block">鸡冠壶:虽为辽代特有的陶瓷器型,但在金代也有一定的发展和演变。鸡冠壶模仿契丹人皮囊容器样式烧制,上部有鸡冠状孔鼻,部分壶面还烧制出皮扣、绳印等逼真的皮革缝制痕迹,是契丹游牧文化与中原陶瓷文化交汇融合的产物。</p> <p class="ql-block">酱釉马腿瓶。</p> <p class="ql-block">葫芦状壶。</p> <p class="ql-block">开口壶。</p> <p class="ql-block">石碑拓片。</p> <p class="ql-block">金代家具。</p> <p class="ql-block">服式。</p> <p class="ql-block">马饰品。</p> <p class="ql-block">钱币。</p> <p class="ql-block">金银器。</p> <p class="ql-block">辽金遗迹展。</p> <p class="ql-block">根据馆藏文物设计的印章。</p> <p class="ql-block">金中都城墙遗址。</p><p class="ql-block">告别博物馆,我前往丰台区凤凰嘴村。在一片现代楼宇间,一段高约3米的夯土残墙倔强矗立——这便是金中都“西南城墙遗址”。这里还只是个工地,隔着工地的门缝,隐约可以看到城墙的土夯。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够以崭新的面貌将城墙遗址呈现给观众。</p> <p class="ql-block">修建前的城墙遗址(照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第四站,探索太液池(也称鱼藻池)遗址。</p> <p class="ql-block">遗址处未对外开放,未开发保护,照片资料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由于太液池的重要历史文化价值,1984年,北京市文物局将其所在的地方“金中都城内苑囿区”列为北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在1993年10月,侯仁之又再度撰文立碑,以示永久的纪念。</p> <p class="ql-block">记载的碑文如下:</p><p class="ql-block">金中都城内迄今尚有宫苑遗址可见者,惟鱼藻池一处。其地原在宫城内之西南隅,西隔宫墙与皇城内西苑之太液池一脉相通,同为皇家游宴之所。鱼藻池内筑有小岛,上建鱼藻殿,风景佳丽,自在意中。泰和三年端午节,金章宗拜天射柳,欢宴四品以上官于鱼藻殿,事载《金史本纪》,去今适满七百九十周年。尔今历经沧桑,宫苑古建荡然无存,仅得鱼藻池遗址,即今青年湖。近年营建西厢工程,于鱼藻池遗址迤东约二百米,发现大型建筑遗址夯土层二处,南北相值,可以确定为金中都前朝大安殿与大安门故址所在。鉴于鱼藻池遗址与研究金中都城宫苑方位密切相关,已列入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一九九三年十月九日侯仁之立石。</p><p class="ql-block">侯仁之院士所说的西厢工程,主要就是西二环南段的征地与修建。默默想象几秒,实在难以勾勒出那幅画面——原来这段西二环正是金代王朝的中轴线。</p> <p class="ql-block">第五站,南海子公园,昔日皇家猎场。</p> <p class="ql-block">在金代,南海子不仅是皇家狩猎的场所,还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意义。金代帝王经常在此地进行狩猎活动,南海子因此成为契丹、女贞等北方少数民族进行“行围狩猎”的理想之地。金代帝王如完颜亮、完颜雍等都曾在此地进行狩猎活动,进一步巩固了南海子的皇家猎苑地位。</p> <p class="ql-block">第六站,金代与莲花池。</p><p class="ql-block">完颜亮以“上京地寒,惟燕京地暖,可栽莲”为由,于1153年正式迁都燕京,将新国都命名为“中都大兴府”,并在西湖栽种大量莲花,西湖由此改称为莲花池,其下游的洗马沟也改名为莲花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莲花池是辽、金时期城市供水的重要水源,金代将莲花池水引入中都城,建造了同乐园,也叫西华潭或鱼藻池,为城市增添了优美的园林景观。</p><p class="ql-block">当时莲花池水面积较大,据《水经注》记载,其面积约为1.14平方公里,为金中都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水资源。</p> <p class="ql-block">今日莲花池。</p> <p class="ql-block">都城之魂,生生不息。归途经宣阳桥,护城河水依旧潺潺。金中都的辉煌虽湮没于元明砖石之下,但其“三重城郭”的格局、“唐风宋制”的建筑基因,早已融入北京城的血脉。如今,水关遗址的柏木桩与丽泽商务区的玻璃幕墙隔空相望,恰似一场古今对话——都城的故事,从未落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