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巷老宅重返记

冰子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时光匆匆,年岁向老,藏在心中的一些人和事惦念有加。记得四十年前,在福安师范附小任教时,和部分老师一起居住在后巷一幢老旧房子里。这些年虽然偶有去福安,都因来去匆匆,无暇走访。在这冬日闲暇时光,突然想起那幢老宅,且要去看看,于是一家人说走就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九八一年,已经在老家古田县平湖公社任民办教师五年的我,终于有机会考入福安师范学校,在古田西山分校民师班学习。八三年五月,学校从八个班级三百多同学中,挑选二十四名同学到福安师范附小实习,我是其中一个。我的指导老师陈亚敏,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特别是语文课堂教学富有创意、情趣盎然,很受老师和学生的喜欢,是当时闽东地区的名师。在陈老师悉心指导下,我上了《鸟的天堂》《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后又上了一节公开课《蟋蟀的住宅》,除了吴鸿锦校长、叶安绍主任及全体语文老师,还请福安师范学校教导处李祥卿主任等几位领导来听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实习结束时,其他同学都回各县去,我和刘招忠同学被留下代课,我暂住在离学校不远的电力公司王碧贤老师家里。王老师美丽大方,气质极佳,好像从电影走出来的演员。她也是附小语文教学的骨干,优秀教师。丈夫几年前因公离逝,家里两个女儿。她如慈母般待我,关怀备至,在这里我有如归家之感,心里充满着感激和暖意。期末的一天,吴校长找我谈话,问我,你愿意留在附小教书吗?我回答:愿意!就这样,我和刘招忠同学被招收入校,阮韶玲同学到福安师范学校任职。后来得知,那节公开课是对我能否被选入职的考核!很幸运,我没有找关系、托人情,顺利走进当时的名校——福安师范附小。</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九月份开学了,我来到学校报道,教务处姚光涵主任领着我走出校门,穿过街道,走进深巷,左弯右拐,来到一幢约一百五十平方米、依山而建的三层楼老屋,原来这里是附小老师的宿舍楼房。一进门就听到屋子里热闹的人声。姚老师带我穿过大厅,从旁边窄小昏暗的楼梯上去,打开二楼一个小房间,说:“你就住在这里。”我放下行李,细瞧一番。房间约七、八平方米,阴暗,四壁木板都是黑魆魆的,从一个小窗户透进一丝光线。放一张床、一张桌子、一个箱子、一个洗脸架子,已经占满空间。作为新老师,一来学校就有居住地,我已心满意足。推开小窗往楼上、楼下观看,只见老屋青砖黛瓦、木质结构,装饰精美,仿佛散发着昔日的繁盛和典雅。不知是哪个朝代留下的建筑,我想一定是富人家的住宅。</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居住几天,我对住在这老屋的大家庭成员有了了解。一层中间是宽敞的大厅,左边两间居住的是吴翠琴老师一家四口,她任教高年级语文,和陈亚敏老师、王碧贤老师一样教学有方,德高望重。她爱人是一中老师,一口标准的普通话,说话字正腔圆,声音浑厚,好像播音员一样。夫妇俩非常恩爱,对人和蔼可亲。他们还有一对聪明伶俐的女儿。右边一间居住着教数学的陈美坤老师,他爱人郑复赠是福安进修学校老师,是当时闽东书法家之一。体育老师郭瑞光夫妇俩住在另一间。三楼居住的都是年轻人,有音乐老师郭洪一家三口;梳一条长辫子、会拉手风琴的英语老师林秀芬;个儿小,戴眼镜,说话甜脆脆的英语老师卢华杰;极富个性的美术老师袁小平。他们多才多艺,活泼开朗,充满着朝气与活力,每天歌声、笑声不断。我居住的二楼最安静,除了我,有学校出纳吴惠云老师住在左边一个小屋,一位年过八旬的老教师,住在楼道旁屋子里,行动不便,很少出门,他女儿经常回来看他。</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渐渐地适应了这里的工作和生活。每天,和老师们一起去学校上课,一日三餐都在学校食堂吃饭,华兰阿姨做的饭菜味香可口,我很喜欢。晚上回到老屋,到三楼和年轻老师们一起唱歌、聊天。周末逛街、看电影,到富春溪畔游玩。华杰老师虽然年纪比我小一、两岁,但朴实热情、善解人意,她知道我远离老家,人生地不熟,又刚到学校,一切都陌生,生活不习惯,而且胆小、与人相处拘谨,于是经常约我一起玩,这让我很感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二年春天,我结婚怀孕了,且反应格外强烈,经常感觉头晕眼花。一次上课时,突然休克晕倒在教室里。等我苏醒,看到的是一张张被我惊吓、还挂着泪珠的孩子们的小脸,吴校长、老师们也纷纷赶来,建议要静养,保住胎儿,于是我请假回家休息,直到下半年十月,智障儿子出生,如天塌下来的厄运,让我陷入极度痛苦和悲观之中。那时,丈夫在宁德工作,恰好宁德师范附小许少华老师请求回福安任教。经上级部门批准,我与他对调。1985年春,我怀着对福安师范附小老师和学生的深深歉意和不舍,匆匆离开,调入宁德师范附小。</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时间悄愈心痛。如今,深藏在记忆中的都是充满温馨的画面。福安改为县级市,这些年变化很大。原附小校舍早已搬迁,建成市民居住楼房,旁边的富春溪水依然慢悠悠地流淌。我们凭着记忆,一路走一路询问,终于找到后巷,现属城南街道莲池社区管辖。小巷深深,熟悉又陌生。地面都铺了水泥,每个房子似乎都进行过修缮,都挂上编号门牌,有的家还开起食杂小店铺,有的门前挂上福安市历史建筑的牌匾。我见一个老房子的门敞开着,便走进去,一位大约五十多岁的木工师傅在刨木条,上前询问,这位师傅听说我是附小老师,来看曾居住的老房子,很高兴,说他也是附小毕业的学生,并给我们带路。我们很快就走到四十年前居住过的那幢老房子。走进大门,里面空荡荡的,无人居住,只见几个施工人员进进出出,楼上、楼下被清理得很干净,正待整修。听说,后巷街区有不少这样的古民居,都是明清时期遗留下来的,记录着福安的历史渊源,现在要改造成莲池历史文化街区,让古建筑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我站在老屋大厅,看着头顶上陈旧发黑的梁柱、窗棂,时光仿佛慢下来,昔日欢声笑语,刻印在每一个角落里的生活痕迹,一一清晰重现,心中充满感恩:这历经百年沧桑风雨的老宅竟是我教育路上一个小小驿站,在这里认识了一群给我带来温暖和快乐的可亲可敬的老师,度过一段短暂而不平凡的日子!相信这里的明天再添新气象!</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挥手作别后巷老宅,心中多了一份满足和自豪,在福安师范附小任教的这段经历,是一支珍贵的小曲,将汇入生命的乐章里,常唱常记。</p><p class="ql-block">写于2024年12月,2025年4月整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