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b><font color="#ed2308">回山云深处:探秘泾川西王母宫的风水密码与民俗根脉</font></b><br><br>一曾祥裕风水团队大西北人文地理考察随笔<br><br>曾祥裕 曾海亮<br><br>陇原大地 早春的寒风裹挟着黄土高原的苍凉扑面而来,凛冽如刀割般刮过脸庞。然而,在我踏足甘肃泾川的这日,天空却意外放晴,暖阳穿透云层,为这片古老的土地镀上一层金色的光晕。受北京党总邀请,我怀着对西王母文化的好奇与敬畏,踏上了朝拜泾川西王母宫的旅程。<br><br>沿着蜿蜒的山路向上攀爬,脚下的石板路被岁月打磨得光滑温润,每一步都似在叩问历史。路旁的黄土墙斑驳陆离,零星点缀着褪色的祈福红绸,在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诉说着过往无数信徒的虔诚心愿。寒风掠过山谷,裹挟着远处传来的悠悠钟鸣,那声音空灵而悠远,似有一双无形的手,牵引着我加快脚步。<br><br>行至半山腰,视野豁然开朗。俯瞰山下,泾河如一条银色的丝带,在广袤的黄土高原上蜿蜒盘旋,与远处连绵起伏的山峦相映成趣。此时,一阵山风呼啸而过,吹得衣袂猎猎作响,也送来阵阵松柏的清香。抬头望去,回山之巅的西王母宫若隐若现,飞檐翘角在阳光下闪烁着金色的光芒,宛如仙境中的琼楼玉宇,令人心驰神往。<br><br>王母宫盘踞在泾川县城以西一华里处的回山之巅,古称王母宫山、回中山。这座承载着千年信仰的圣山,其命名本身便暗藏玄机。“回” 字所蕴含的空间意象,恰似天然的风水结界,完美契合传统堪舆学中 “藏风聚气” 的核心要义。从地势上看,回山遵循 “四神位学说” 构建起绝佳的风水格局:前方开阔如朱雀展翅,接纳天地灵气;后方稳重似玄武坐镇,提供坚实依靠;左侧山峦绵延如青龙蜿蜒,充满生机;右侧山势起伏若白虎守护,威严庄重。这般前开后合、左右护卫的地势,不仅形成了天然的避风港,更让此地成为汇聚天地精华的祥瑞之地。<br><br>终于抵达西王母宫大殿前的中轴线,只见香火缭绕,烟雾升腾。殿前的香炉中,红烛摇曳,青烟袅袅,虔诚的信徒们双手合十,口中念念有词,将写满心愿的祈福牌小心翼翼地挂在殿前的树枝上。站在此处极目远眺,只见泾河如银带蜿蜒,群山似波涛起伏,开阔的视野与沁人心脾的清朗之气,令人恍然间仿若置身于天人合一的奇妙境界。<br><br>西王母信仰的历史长河,可追溯至遥远的上古时期。早在《山海经》中,便有对西王母 “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 的神秘记载,那时的她掌管着灾厉与五刑,是令人敬畏的神灵。随着时代的变迁,西王母的形象逐渐从威严的刑神转变为象征祥瑞、福寿的女神。相传,周穆王西行万里,与西王母在瑶池之上宴饮酬唱,留下 “白云在天,山陵自出。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子无死,尚能复来” 的动人诗篇;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更是多次派遣使者寻访西王母的踪迹,期望求得长生不老之术。这些传说为西王母信仰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也让泾川回山成为西王母文化的重要发祥地。<br><br>在民间,泾川被视为西王母的降生地、发祥地以及祖庙所在,这份神圣的地位历经千年岁月的沉淀,愈发深入人心。如今,每年都有来自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世界各地的侨胞与国际友人,跨越千山万水,来到泾河之滨,虔诚朝拜这位被誉为 “华夏母亲” 的西王母,在袅袅香火中寄托对美好生活的祈愿。<br><br>西王母信俗在泾川的传承,堪称一部鲜活的民俗史诗。自北宋开宝元年(公元 968 年)起,回山的西王母庙会便拉开了序幕,历经千年风雨从未间断。在全国众多西王母庙会中,泾川庙会不仅历史最为悠久,规模也最为宏大,更留存着丰富的民俗文化遗产,因而被赞誉为 “西王母信俗的活化石”。<br><br>在漫长的农耕岁月里,当地百姓以庙会为载体,将对西王母的敬仰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农历三月二十日的庙会期间,来自四面八方的信众如潮水般涌来,回山上下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庙会上,精彩纷呈的民俗活动轮番上演:蟠桃诗会中,文人墨客吟诗作赋,歌颂西王母的慈爱与祥瑞;秦腔演出时,激昂的唱腔回荡在山间,诉说着古老的故事;灯谜竞猜现场,人们绞尽脑汁,在智慧的碰撞中感受传统民俗的乐趣;民俗表演与非遗展览则全方位展现了大西北的风土人情与民间智慧。这些活动不仅是对西王母的虔诚祭祀,更是当地百姓传承文化、凝聚情感的重要方式。<br><br>西王母文化所蕴含的精神内核,与大西北人民敬天畏地的民俗内涵一脉相承。在这片广袤而苍凉的土地上,人们面对严酷的自然环境,深刻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西王母所代表的和平、长寿、慈爱等理念,正是这种敬畏自然、向往美好生活的生动体现。她与黄帝、舜帝、周穆王以物传情、以诗言志,传递对和平的渴望,这与大西北人民在艰苦环境中互帮互助、追求安定生活的愿望不谋而合;倡导的 “向善者长寿、行恶者遭灾”,则契合了百姓对善恶有报的朴素认知,引导人们在敬畏天地的同时,坚守道德底线。而蟠桃会象征的母爱与团圆,更是深深扎根于西北人民重情重义的性格之中,成为维系家庭与社会的精神纽带。<br><br>华夏大地对女性之美的歌颂源远流长,不同地域孕育出各具特色的崇拜偶像。沿海地区的妈祖,守护着出海的渔民,象征着平安与希望;塞外的西王母,则以慈爱与祥瑞庇佑着一方百姓。她们虽形象各异,却都凝聚着国人对母性光辉的赞美,承载着大慈大悲、济民救世的崇高精神。此次甘肃之行,让我在泾川西王母宫的风水妙境与深厚文化中,触摸到了大西北民俗文化的灵魂,感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跨越时空的强大生命力。这份独特的文化记忆,将如同泾河之水,在历史的长河中奔涌不息,滋养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的心灵。<br><br>当我缓缓走下回山,回望那在暮色中渐隐轮廓的西王母宫,指尖仿佛还残留着祈福红绸的粗糙触感,耳畔依旧回响着庙会里热闹的吆喝与秦腔的激昂旋律。这场考察,不仅是对一处古迹的探访,更是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对话。我震撼于古人选址时对天地自然的深刻理解,感动于西王母信仰在岁月长河中始终焕发的蓬勃生命力,更被大西北人民将敬天畏地的精神融入生活点滴的质朴智慧所折服。西王母宫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在无声诉说着中华民族对和平、福寿与团圆的永恒追求。这份历经沧桑却从未褪色的文化传承,让我深深明白,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我们的根脉始终深深扎在这片土地的文化沃土之中,而这,正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br><br></h3><h3><b><font color="#ff8a00">作者曾祥裕简介</font></b></h3><br>作为赣州杨公风水嫡系传人,曾祥裕秉承远祖曾文迪风水技艺,深入研究杨公古法风水,尤其在 杨公古法三合风水与三元风水相融 上见解独到,强调以 “道 法自然” 因地制宜,并结合现代环境因素进行风水布局。他倡导 “风水为用,德为根本”,主张风水应回归改善环境、增福延寿的本意,避免过度神秘化和商业化。<br><br> 他 还对中医养生术有研究,擅长运用风水和中医养生方法为他人提供指导,实现了传统风水文化与多领域知识的融合。<br><br> 曾祥裕常年开办风水培训班,教学风格独特,注重因材施教和案例教学,只讲干货,不搞钓鱼教学,深受学员好评。他培养了众多海内外学员,为杨公风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培养了人才。<br><br> 其著作丰富:著有《正宗杨公风水丛书》三册、《杨公古法风水研究与应用》《杨公造命课择日法》《三僚风水实录》《杨公风水新解》《地理玄机探源》等专业著作。还撰写了 300 多万字的风水考察散文和学术论文,系统地总结了杨公风水的理论与实践。<br><br>他主持过数千项风水勘测项目,涵盖寺院、道观、企业及个人等,其风水布局注重传统理论与现代科学结合,营造 “天人合一” 的和谐境界,取得了良好效果。他还多次参与赣南风水界重大活动,在闽粤浙赣等地建筑项目选址定向工作中展现出较高的专业水平。<br><br>在推动风水文化传播上,曾祥裕在北京、浙江、广东、湖北、湖南、云南等地开讲《杨公风水和养生》以及《人居环境以及建筑风水》,并多次受邀出席国际华人文化节、风水高峰论坛等活动,致力于推动中华传统堪舆文化的国际化传播,让更多海外华人认祖归根、寻脉问源。<br><br>业务咨询电话和微信号13766307454<br><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