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梁野山人 497203068</p><p class="ql-block">北京的中轴线宛如一条流淌着历史底蕴的长河,而钟鼓楼,正是位于这条长河最北端的璀璨明珠,它们静静守护着岁月的痕迹,诉说着往昔的繁华与沧桑。3月3日,初春的微风还带着刺骨的寒意,我便踏上了前往钟鼓楼的旅程,期待在这晨钟暮鼓之地,开启一场穿越时空的心灵漫游。</p> <p class="ql-block">位于北京中轴线地安门外大街北端的钟鼓楼,是中轴线上最高的一组古代建筑,是元、明、清三代的报时中心。2024年7月27日联合国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明清的北京钟鼓楼位于中轴线北端,鼓楼在前,钟楼在后。元代时北京作为元大都已有钟鼓楼,位置在明清钟鼓楼西侧,即旧鼓楼大街,当时鼓楼在南端,钟楼在北端临近北护城河。元代中心阁位于大都中轴线中央,鼓楼称"齐政楼"。</p> <p class="ql-block">下图为北京北护城河。</p> <p class="ql-block">明永乐年间,朱棣将北平定为都城并更名为北京,重建北京城时,拆除元代中心阁,将鼓楼东移到中心阁位置重建,钟楼移建到鼓楼背后,形成如今南鼓楼、北钟楼在中轴线上的格局,当年所建钟鼓楼为木结构抬梁式建筑,后毁于大火。</p> <p class="ql-block">今所见钟楼为清乾隆年间重建的砖石结构建筑,鼓楼于清乾隆十八年重修。钟楼坐北朝南,下部是砖石结构带垛口的城台,上部是重檐歇山顶砖殿,砖殿四面有圆券门,内悬报时大铜钟,二层虽为砖殿,但仿木结构,有砖雕仿木隔扇假窗、彩画等装饰,屋顶和殿檐瓦饰为黑琉璃瓦绿剪边,檐角有蹲兽,仿木结构砖殿由汉白玉栏杆围护,整体呈高挑身材。</p> <p class="ql-block">踏入钟鼓楼周边区域,古朴气息扑面而来。狭窄的胡同里,青砖灰瓦的四合院错落有致,时光仿佛在这里放慢了脚步。终于,鼓楼那宏伟的身姿映入眼帘。它气宇轩昂地矗立着,朱红色的墙壁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飞檐斗拱精巧绝伦,每一处雕花都彰显着古代工匠的智慧与匠心。</p> <p class="ql-block">我到早了,眼前的钟鼓楼9点半方开门迎客。但两楼之间的广场上己人头攒动,周边的居民晨起就在此健身耍玩,有踢毽子的,有舞绸布龙的,有拍球的,有打拳的,还有一些老者坐在一旁晒太阳看热闹,早到的游客三三两两在广场上闲逛看风景。眼前的情景与古老的钟鼓楼形成了一幅和谐的画面,钟鼓楼早已融入了现代人的生活,成为人们休闲健身的好去处。</p> <p class="ql-block">登鼓楼对我这年近七旬的老汉还得费点劲,75级高台阶的楼梯逼我中途停顿了一会,木制的台阶在脚下发出吱吱的嘎吱声,仿佛在轻声诉说着往昔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登上鼓楼,视野瞬间开阔,俯瞰四周,老北京的风貌尽收眼底。眼前正南方向的中轴线地安门外大街直达前方的景山,万春楼清晰可见,什刹海、北海白塔也眺望可及。朝东北京最高楼—中国尊及周边的高楼一一可数,望西远眺西直门的地标——三座拱形建筑。</p> <p class="ql-block">鼓楼内布局严谨而古朴,正中央摆放着一面巨大的鼓,这是古时用来报时的主鼓。虽然这是新置的大鼓,但依旧透着威严与庄重。站在鼓前,我仿佛能听到那沉闷而有力的鼓点在耳畔回响,想象着古时每当夜幕降临,鼓手们身着官服,手持鼓槌,有节奏地敲响这面鼓, 鼓声传遍整个京城,家家户户以此为号令,熄灯歇业,开启静谧的夜晚时光。</p> <p class="ql-block">鼓楼每天有七场击鼓表演,每小时一场,内容根据中国的二十四节气创作,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农耕生活。</p> <p class="ql-block">10点,我欣喜地目睹了报时鼓点的表演。三位身着传统服饰的年青表演者,神情专注而庄重,他们手中的鼓槌在鼓面上起舞,那激昂的鼓声如同从历史深处传来的呐喊,震撼着我的心灵。每一个鼓点都精准有力,节奏明快而富有韵律,仿佛将我带回了那个车水马龙、商贾云集的古代京城,让我亲眼目睹了钟鼓楼在当时的重要地位和独特魅力。1</p> <p class="ql-block">这里我真实感悟了古老的晨钟暮鼓。“晨钟”是清晨时分在钟楼敲响的报时钟声,它预示着新的一天的开始。“暮鼓”是傍晚时分在鼓楼敲响的报时鼓声,它宣告着一天的结束和夜晚的来临。 </p><p class="ql-block">鼓楼击鼓和钟楼撞钟的先后顺序以及特定的敲击方式(如“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快慢相间敲两遍,共计108声)共同构成了暮鼓晨钟的独特韵律。</p> <p class="ql-block">晨钟暮鼓不仅体现了古代中国的时间管理文化,还承载了人们对时间的敬畏和尊重。也反映了古代城市生活的节奏和规律,以及皇间管理权力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逛钟楼时,我又爬了一趟高楼梯,钟楼47.9米略高于46.7米的鼓楼,建筑风格同样宏伟壮丽,青灰色的墙壁添了一份沉稳与大气。钟楼与鼓楼同期建成,后经历多次重建和修缮,现存钟楼为清朝建筑。</p> <p class="ql-block">钟楼内悬挂着一口巨大的铜钟,高5.55米,下口直径3.4米,最大厚度0.245米,重约63吨,被誉为“古钟之王”。这口大钟铸于明永乐年间,钟体上铸有“大明永乐年、月、吉日制”的字样。在清代,钟楼的报时功能更加完善,每天晚上,钟楼会按照固定的时间敲击铜钟,以报更次。钟声悠扬激昂,可传至10里之外,成为京城百姓生活的无形号令。</p> <p class="ql-block">清代,钟楼的报时功能更加完善,每天晚上,钟楼会按照固定的时间敲击铜钟,以报更次。钟声悠扬激昂,可传至10里之外,成为京城百姓生活的无形号令。</p> <p class="ql-block">民间有一则与钟声有关的传说:明永乐皇帝敕令铸一口新钟,但铸匠试铸多次也未能使之满意。皇帝龙颜大怒,威胁要惩罚铸匠,铸匠的女儿听说后,为了救父一命,跳入正在浇注金属溶液的铸模中,永远地化作大钟的一部分。父亲虽然在最后一刻极力抓住女儿,但只救出了她的一只鞋。这次铸成的大钟十分完美,但每次撞钟时钟声总听起像“鞋”的声音,好似铸匠的女儿总在寻索她丢掉的鞋。</p> <p class="ql-block">暮春时节,我再次来到钟鼓楼。此时,柳树已抽出嫩绿的枝条,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柳条随风飘摇,为古老的钟鼓楼增添了几分浪漫与诗意。我围绕着钟鼓楼转了一圈,从不同角度欣赏它们的雄姿,抓拍它们的壮影。从远处望去,鼓楼的红墙黄瓦与钟楼的青砖绿瓦相映成趣,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更显庄重与古朴。沿着钟鼓楼周边的小路漫步,我细细品味着它们的建筑之美,那飞檐翘角、雕梁画栋,无不展现出古代建筑的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历史上钟鼓楼周围佛寺道观众多。钟楼东侧有座尼姑庵、西侧有座清真寺,钟楼北面有座宏恩观,俗称"娘娘庙";鼓楼南面有座火神庙,烟袋斜街上还有座广福观。当我来到钟楼背后的钟鼓楼广场时,北边的宏恩观就在眼前,我乘兴进观参观了一会。上图就是我游完宏恩观出门时拍照的钟楼倩影。</p> <p class="ql-block">元、明、清和民国,钟鼓楼周边的街巷胡同都是繁华热闹的庙会商铺,直至今日,钟鼓楼一带,依旧是北京城中热闹的旅游商业街市,不仅有全国闻名的烟袋斜街、南锣鼓巷,就是鼓楼东大街、鼓楼西大街两侧,也林立着许多各具特色的美食小馆。前任总统拜登,在他尚未担任总统时,一次来华,就曾在鼓楼东侧的“姚记炒肝”小餐馆,享受了一顿中式快餐,好上了北京炒肝这一口儿。</p> <p class="ql-block">今春始末两次游览钟鼓楼的过程中,我不仅领略了它们雄伟壮丽的建筑风貌,更在心灵深处与这座城市的历史有了深度的对话。钟鼓楼,如同一部厚重的史书,用它们独特的“语言”晨钟暮鼓,向后人讲述着北京的辉煌过去、繁荣现在和无限未来。</p> <p class="ql-block">北京钟鼓楼,这座晨钟暮鼓响起的地方,将永远镌刻在我的记忆深处,成为我生命中一段珍贵而难忘的旅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