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湘潭悠久的历史文化长河中,米戽与油鼓的奇妙渊源堪称独特篇章。这两种看似毫无关联的物件,因地域文化、生产生活的变迁,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不仅承载着湘潭的民俗风情,更见证了民间智慧与艺术的创新融合。</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湘潭,作为中国四大米市之一,在清末民国至解放初的商贸活动中占据重要地位。米戽,作为当地用于测量米的量具,在米粮交易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它多由木质或竹质材料制成,形似斗状,敞口窄底,两侧安装木柄,便于人们舀取、称量谷物 。其设计符合实用需求,在米市交易频繁的湘潭,米戽几乎是家家户户必备的工具,是湘潭米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而油鼓,在湘潭有着更为古老的历史。湘潭打油鼓的起源可追溯至春秋时代,与古代巫风紧密相连,是祭祀、驱邪等仪式中的重要器具。传统油鼓为单面鼓,呈上小下大的圆桶状,鼓身常刻画斧、肩和豹形状等花纹,蒙上牛皮鼓面后,用于配合仪式中的舞蹈、鼓乐表演。随着时代发展,湘潭市区专业制鼓匠人逐渐减少,油鼓制作面临材料与工艺的困境。然而,智慧的湘潭打油鼓传承人从身边熟悉的米戽中获得灵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米戽与油鼓在器型上的相似性,为两者的结合创造了条件。米戽斗状的外形与油鼓圆桶状的形态相近,其坚固的材质也能满足制作鼓身的需求。于是,传承人将米戽进行改造,在其敞口处蒙上水牛皮,经过细致加工,原本用于量米的器具摇身一变,成为打油鼓表演中的核心道具——米戽油鼓。这种创新不仅解决了油鼓制作材料短缺的难题,更赋予了油鼓新的特色。米戽油鼓在敲击时,因材质与结构的差异,发出的声音浑厚且富有层次感,为打油鼓表演增添了独特韵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986 年,中国民舞集成中记录的湘潭打油鼓照片里,雨湖公园表演所用的油鼓便是米戽制成。经考证,这只珍贵的米戽油鼓制作于道光年代,至今仍珍藏于油鼓民俗艺术研究中心博物馆。它的存在,是米戽与油鼓渊源的有力实证,见证了湘潭民间艺人的巧思与技艺传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民俗文化领域,米戽油鼓的出现也带来了深远影响。原本用于严肃祭祀仪式的油鼓,因米戽的融入,更贴近百姓的日常生活。米戽作为米市商贸的象征,让油鼓表演在保留传统祭祀文化内涵的同时,增添了市井气息与生活情趣。打油鼓逐渐从祭祀仪式走向民间,成为节庆、集会时的表演艺术,米戽油鼓在其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承载着湘潭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盼。</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湘潭打油鼓的传承人们,一代又一代坚守着这份独特的艺术。他们不仅传承了米戽制鼓的技艺,更在表演形式上不断创新。如今,湘潭打油鼓已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米戽油鼓作为其特色元素,吸引着众多研究者与艺术爱好者的目光。它不仅是湘潭地域文化的代表,更是中国民间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米戽与油鼓的渊源,是湘潭历史文化发展的缩影。从量米的量具到艺术表演的重要道具,米戽的角色转变体现了民间艺术在适应时代变迁中的强大生命力。这份独特的文化遗产,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大力传承与弘扬,让米戽油鼓所承载的湘潭民间艺术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