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提及“兄弟”二字,时光长河里总会奔现无数闪耀的篇章。通俗点的,有刘关张桃园结义、生死与共的千古佳话,亦有梁山好汉义胆云天、两肋插刀的江湖传奇。高雅点的,李白以“桃花潭水深千尺”的浪漫,书写了对汪伦踏歌送行的真挚情谊;王维则借重阳登高的传统,道出了“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思念怅惘。因“乌台诗案”身陷囹圄的苏轼,更是在生死关头写下“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的绝笔,尽显对兄弟的眷恋与不舍。</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真正的兄弟,大抵便是如此——纵使前路漫漫、困难重重,依然能够并肩携手,共渡岁月的惊涛骇浪,书写人生的温暖篇章。</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那么,儒家对“兄弟”的认识又是什么样的呢?《论语》颜渊篇通过孔子两位弟子司马牛与子夏的对话,给出了极富哲理性的答案,而且金句频出。</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从二人对话看,司马牛担忧别人有兄弟,唯独他没了。但据考证,司马牛是有亲兄弟的。有兄弟而言无,司马牛是担忧其作乱而距死不远。于是子夏借老师孔子的话为司马牛解忧。话里有两个层次的观点:第一个是“如何看待亲兄弟”,第二个是“什么才是终极的兄弟”。</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第一个观点讲的是人生观问题,核心就是“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子夏告诉司马牛“龙生九子,各有不同”,对于生理上的同胞兄弟,要尊重每个人选择的道路,只要彼此行仁依礼、守好亲情,尽力而为就好,无需过度纠结兄弟自己的事儿,天命自会有交待。这是一种豁达、开放、包容的人生态度。</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第二个观点讲的是世界观和价值观问题,核心就是“四海之内皆兄弟”。子夏认为,在理想信仰、德行操守等方面相近一致,能做到“敬而无失”(敬业而守德)、“与人恭而有礼”(谦恭而有礼),无论身处何地,都称得上兄弟。可以说,当时的儒家已经摸到了终极版兄弟的门槛,以其对君子的理解作为“兄弟”的标准,提出了“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的响亮口号。它打破了家族、地域的界限,以一种广阔的视野看待整个社会,倡导摒弃偏见与志同道合,追求思想共鸣与精神契合。在当时的历史条件和社会背景下,这一思想是足够先进的。</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所以,站在子夏的立场而言,他对司马牛的真心话或许应该是这样的:牛啊,你那犯上作乱、不守仁义的兄弟没了就没了吧,听天由命便好,不必过度唏嘘,咱们儒家孔门里志同道合的师兄弟才是你真正的兄弟啊!一定要看清楚问题的本质!</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确实如此。对于同胞兄弟,我们大多数人最需要的是理解、帮助和扶持,更多的是彼此给予亲情上的温暖与关怀;而对于精神兄弟,则不在于血脉相连的朝夕相处,更多的是突破地域、文化、身份等等界限后,将“四海之内皆兄弟”的胸襟推向极致的认同与默契。那是一种跨越山海的共鸣,更是超越利益的坚守,即便立场相左,也能在真理与道义前相视一笑,肝胆相照……</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图片来源于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