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正是旅行的好季节。2025年3月我们夫妇二人说走就走,10天9晚,走了扬州、无锡、绍兴、杭州四市。赏春色,观美景、尝美食,舒心悦目,自在开心。 <p class="ql-block">3月9日,一早乘深圳ZH9693次航班,从广州白云机场出发。李白的著名诗句“烟花三月下扬州”传颂了将近1500年(公元730年)。如今,扬州也成了我这次到江南旅游的第一站。</p> 中午到达扬州,入住瘦西湖紫藤酒店,吃过酒店提供的简餐。稍事休息,便乘公交到市内小盘谷景区游览。景区在广陵区,是一个在老城区改造的园林式休闲地方。 在百年老宅改造的“盐顺号”糖水店吃一碗香滑可口的芝麻糊。 <p class="ql-block">“四岸公馆”,原为清、民国时期湖南、湖北、江西、安徽四省盐务通商口岸联合办公之所,大门为磨砖雕花门楼,雄浑壮观,为仅次于湖南会馆、岭南会馆的八字牌楼式门楼。</p> 梅花书院,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现扬州市广陵小学,左下是1985年建立的校园雕塑。 <p class="ql-block">沿着小巷,我们前往朱自清故居,小巷两边有南京浦口车站的场景和《背影》小说的壁画。</p> 走进故居,门头上有江泽民主席题字的牌匾。 朱自清先生的卧室。 <p class="ql-block">离开朱自清故居,我们又来到了被誉为江南三大名宅之一的吴道台宅第。扬州吴氏宅第与杭州胡雪岩故居、无锡薛福成故居,并称江南三大名宅。三座名宅均建于晚清年间,规模大致相当,其中数扬州吴氏宅第建得最晚,主人官阶最高。</p> <p class="ql-block">从这里走出官声勤慎的道台两兄弟——吴引孙和吴筠孙。两人均是中国清末民初时期的历史人物,吴引孙官至湖南布政司,因参与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而知名。吴筠孙曾任晚清地方官员,民国初年担任河南豫东道道尹等职,在任期间参与治理黄河水患,推动地方水利工程建设,对民生改善有所贡献。</p> <p class="ql-block">半个多世纪后,在其孙子辈中又以出二位中国科学院院士、一名医学家和一名剧作家的“吴氏四杰”而誉满中外。</p> <p class="ql-block">宅第建设气宇轩昂的浙派风格,既有传统的中式古宅长廊风格,又有西洋楼宇的风格。</p> 走出吴氏宅第,我们沿着古运河前行。 我们来到了东关街历史街区。这里是明清盐商文化代表地,融合美食与手工艺,展现扬州传统市井风貌。街区内的东关集市,集美食、小商品于一体。“摔碗酒”,把碗里的酒喝干后用力把酒碗摔碎。 <p class="ql-block">汪氏小苑。</p> 这个马监井是明初江都县牧马监内遗物,供饮水和消防之用。 到了晚饭时间,我们就在街上一家名“广陵传祺”的饭馆里吃一顿扬州餐:蟹黄小笼包、传祺蟹黄狮子头、扬州盐水鹅和虾仔阳春面。几样菜品,就数盐水鹅味道最好。 吃过晚饭,继续在东关街溜达。 东关古渡和古运河上的游船。 东关门楼。 10日,早上来到了扬州著名景点瘦西湖,从南门进入景区。 乘机动游船游览。 坐在船上,欣赏两岸的风光景色。 游船在二十四桥景点停靠登岸,这里的杨柳刚刚抽出绿叶,丝丝柳条垂在岸边,春意盎然。 二十四桥是一座由山涧栈道、单曲拱桥、三折平桥和吹箫亭相连而成的组合桥。山涧栈道由黄石垒成,雄浑古朴。 从空中拍摄,湖光树景一览无余。 这座单曲拱桥为汉白玉栏杆,如玉带飘逸,似霓虹卧波;此桥长24米,宽2.4米,栏杆24根,上下各24级台阶,与二十四对应。栏板上彩云追月浮雕,桥与水衡接处巧云状湖石堆叠,周围遍植馥郁丹桂,体现云、水、月、花,与“二十四桥明月夜”意境相映。<br> 吹箫亭。 俯瞰桃花岛。 柳绿梅红,春江水暖。 <p class="ql-block">这座静香书屋乃乾隆年间盐商旧筑,扬州八怪之一金农常往来于此,今日复建。匾额四字乃集金农墨迹而成,字体方整朴拙,笔力雄劲。金农以画梅著称,今日屋内陈设雕有梅花,屋外也遍种梅花。</p> 屋外的腊梅现时虽已开过,但还是可以想象出盛开时景况。 清新脱俗的白玉兰。 <p class="ql-block">碧云亭前的天鹅群。天鹅妈妈带着一群小天鹅在湖中欢快地畅游觅食。</p> 罗城花园。 冬去春来。 离开瘦西湖,在公园旁的“六和居”吃一顿素斋。饭后登上旁边的观音山。 来到扬州有名的“大明寺”。唐代名僧鉴真在此传经授戒,大师六次东渡日本,传播佛教、医学与建筑艺术,大明寺因此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象征。 <p class="ql-block">大明寺始建于南朝宁孝武帝大明年间,因年号得名。隋朝时,因文帝杨坚下诏建栖灵塔供奉佛骨,寺名一度改为“栖灵寺”。牌楼上篆书“栖灵遗址”。</p> 栖灵塔,始建于隋代,1990年重建。 “淮东第一观”石刻,源自北宋秦观诗句,彰显大明寺在淮南的文化地位。 <p class="ql-block">“平山堂”始建于北宋庆历八年(公元1048年),欧阳修知扬州时所建,用作游宴宾客。因佇立堂前远眺,“远山来与此堂平”,故名。此堂重建于清同治年间。</p> <p class="ql-block">“天下第五泉”,唐元和九年(公元814年)状元张又新著的《煎茶水记》日:“扬子江南零水第一、无锡惠山寺石泉水第二,苏州麂丘寺石泉水第三,丹阳县观音寺水第四,扬州大明寺水第五,吴松江水第六,淮水最下,第七。”因此扬州大明寺泉水誉称第五泉,现存古井。</p> 回酒店途中看到“四望亭”夕照。 11日,早上打车前往大运河博物馆参观,途经立在路中央的文昌阁。 来到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中国大运河始凿于春秋,初通于隋代,繁荣于唐宋。元代裁弯取直,南北直航;明清维系国脉,臻于极盛。它包括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和浙东运河三部分,全长3200余公里,历经2500余年,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八个省级行政区,连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是中国古代沟通东西、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并向西衔接了亚欧丝绸之路,向东延伸了海上贸易通道。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大运河.”于2013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大运河”于2014年6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br>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2021年6月16日建成开放。藏有自春秋到当代反映运河主题的古籍文献、书画、碑刻、陶瓷器、金属器、杂项等各类文物展品1万多件(套)。馆内的展品琳琅满目。 除了文物展览馆,还有一个“河之恋”数字化沉浸式展览。 沉浸式感受大运河街肆的文化氛围。 从大运河博物馆回到市区,来到有“晚清第一园”之称的何园。 <p class="ql-block">何园建于晚清,光绪九年(1883年)建成。何园原名“寄啸山庄”,2005年获称“晚清第一园”,是国家重点公园。</p> 满庭的白色玉棠春正开得灿烂。 何园有四个“天下第一”。“第一廓”:全长1500米的复道回廊贯通全园。“第一窗”:复道回廊上的什锦花窗造型多样。 “第一山”,片石山房为明末清初画家石涛的叠石孤本,以湖石模拟山峦,意境深远。“第一亭”园中还有中国唯一的水中戏亭“水心亭”(可惜没留意拍下来)。 片石山房的“水中月”。白天也可赏月,在一泓碧水中,你能看到那一轮明月吗? 离开个何园,来到“中国四大名园”之一的“个园”。 个园始建于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由两淮盐业商总黄至筠在明代“寿芝园”旧址上扩建而成。 因园主爱竹,取竹叶形似“个”字,且“个”字亦含“竹一竿”之意,故命名为“个园”。据说,园内种植的竹子有60余种,形成“月映竹成千个字”的独特景致。 个园以“四季假山”闻名,通过不同石材、植物和建筑手法,营造出春、夏、秋、冬四时景致。 各种花卉争奇斗艳。 园内景色清雅幽静。 12日,吃过早餐后,到东站乘车告别扬州。 坐上高铁,来到行程第二站——无锡。搭乘市内地铁前往酒店。 入住酒店吃过午饭,便来到无锡著名的惠山古镇。 惠山古镇是无锡地名的发源地(无锡锡山山无锡),历史可追溯至南北朝时期。清代康熙、乾隆皇帝六下江南,七巡惠山,“惟惠山幽雅闲静”就是乾隆御笔所题。 古镇幽雅清静,溪水穿流,可惜来时这里的河溪正在进行清淤工程,河里的水有些浅和浊。 惠山泥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惠山黑泥为原料捏制。 古镇有祠堂120处,10座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钱武肃王祠(左下)便是其中之一。上图的张中丞庙,是祀唐“安史之乱”时,死守睢阳而献身的御史中丞张巡而建。 “寄畅园”是明代江南四大名园之一,可惜关门不得而入。 街头小吃。 离开惠山古镇,我们来到无锡的南长步行街。 在“陆得兴”苏式面馆品尝了姑苏真传六代老手艺的面和小笼包。 雨中漫步游南长街。 古运河上的游船。 13日,早餐后前往蠡园游览。 蠡园因毗邻蠡湖而得名,而蠡湖的命名源自春秋时期越国大夫范蠡与西施泛舟的传说。 春天来临,湖水绿、岸柳绿,绿意盎然。 园内的桃花坞,种植的桃花开得正旺。 桃红柳绿还有黄花。柳堤花雨,堤上桃柳相间,桃红柳绿衬一湖碧水,是无锡园林两条著名花堤之一。 蠡湖赏春。 风吹杨柳。 一泓春水映桃花。 临湖而建的千步长廊。 沿长廊图案各异的青瓦漏窗有80个,漫步长廊,透窗观景尽得窗景景异之妙。 湖边的西施雕像。 蠡园最高建筑春秋阁,三层楼阁纪念范蠡与西施的故事。范蠡是春秋末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实业家,他的一生波澜壮阔,隐居蠡湖后,范蠡养鱼种竹,西施纺纱织布。范蠡还撰写了中国第一部人工养鱼专著《养鱼经》。《三月江南游》“上篇”到此,请续看“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