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阳市,湖北省辖县级市、由宜昌市代管,位于湖北省中西部荆山山脉之南,取山南为阳之意命名。新石器时代,境内沿沮漳河流域,已形成原始社会群落。战国时期,秦昭襄王二十九年(前278年),始设当阳县。1988年10月22日,撤当阳县设当阳市。 当阳,这座三国时期的名城,如今依旧保留着丰富的三国文化遗迹。108回的《三国演义》 中湖北的故事有76个,在当阳就有37个。我曾计划到当阳找赵云七进七出的长坂坡、埋葬有关羽身躯的关陵、张翼德丈八蛇矛阻曹兵的当阳桥。 所以我的当阳游初始不止“二游”,重点的起码是“三游”。若顺路停车方便,再将与三国有关的太子桥、娘娘井、麦城等多处历史遗迹一并纳入行程。只是听说麦城遗址已不复存在,只有确认的大致位置。 我心头极愿意去著名的当阳三国古战场景点,最终只看过展示赵子龙神勇的长坂坡遗址公园,游过与山西运城解州关帝庙、河南洛阳关林合称中国三大关陵庙之一的湖北当阳关陵。早年,我就已经在河南拜过葬有关羽首级的洛阳关林,如今暮落之岁,比直回襄阳多走一倍,接近140公里的路也得补齐关老爷“身首”之陵。 三国的故事,幼时,从奶奶的口里始知;自小爬在茶馆外板壁窗口蹭听书;二、三年级,字未识几个,就会翻着直版,繁体字的书囫囵吞枣,懵懂熟悉了《三国演义》,甚至《三国志》的故事来龙去脉与梗概。 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秋,刘备依附荆州牧刘表。刘表去世后,曹操进攻荆州。继承刘表官爵的刘表次子刘琮瞒着刘备不战而降。刘备得知消息后犹如“丧家之犬”率众逃亡。此段刘备逃往江南的故事,是刘、关、张几兄弟最为悲催的逃亡之路。 曹操在当阳长坂坡追上为树立良好形象,带着10万百姓逃难避凶的刘备。当真正的生死危机来临时,刘备扔下跟随着的10万百姓,还有自己的老婆孩子,带着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等人落荒遁走。 刘备怕曹兵追上,拨二十名骑兵由张飞带着在当阳桥上阻挡。就在赵云逃出重围,发现甘夫人及小阿斗,还有两个女儿被刘备狠心抛弃,又翻身冲回曹营之中,一番浴血奋战,血染战袍也只救下甘夫人及小阿斗,并成功来到张飞守着的当阳桥。在当阳桥断后的张飞,放过赵云就拆了桥,立马横蛇矛断桥上将曹军截住。 张飞事先已遣随行骑兵拖树枝弄得桥东树林后面尘土飞扬,孤自一人在断桥头大喝道:“我乃燕人张飞,你们谁敢来和我决一死战?” 一拨接一拨追到的曹仁、李典、夏侯惇、夏侯渊、乐进、张辽、张郃、许褚等一众猛将,怀疑有伏兵,都不敢过去。 等由青罗伞盖、旌旗招展护卫着的曹操到来,众将却被张飞如夏天响雷一般,震耳欲聋的大喝吓得噤若寒蝉。张飞不露丝毫怯意面对曹军在当阳桥的大吼三声,导致曹将夏侯杰肝胆俱裂,坠马而死,并吓退了敌人,为刘备与诸葛亮、关羽等人赢得了不少逃脱时间。 我2023年7月13日中午离开的荆门漳河风景区,距属宜昌的当阳市只区区35公里,何况老倌还不愿意原路北返襄阳,想经谷城,再抵襄阳工业园区改装厂。前几次,我从昆明乘高铁到襄阳时,在列车飞驰的过程中,见谷城有些大型雕塑非常壮观。至于从当阳到谷城间有些什么风景区,根据心情喜好再临时决定,反正原则是随意而安。 我以为长坂坡之战发生地在郊外,没想却位于当阳城内,公园大门就紧抵热闹,车来人往繁华地段的交通要道三岔路口,车无法乱停,来去两圈方在背街处得合法合规车位。我走回来,想拍“Y”型路中央的赵子龙雕塑,却懒得从包里拿相机拍摄。用手机怎么转方向,调角度,都拍不出理想效果。想拍大门全景,虽小心过了车来车往的街道到对面,还因懒得拿相机出来,用手机拍的效果也不好。 长坂坡位于当阳城内,是国内著名的三国古战场之一,古曰“当阳长坂”,或曰“当阳坂”。耸立在街心三角区域中央的赵子龙雕塑,连基座高约16米,怀揣阿斗、手提钢枪、威风凛凛。青石基座上镌刻着当代文人范曾诗文:“长坂坡前忆子龙,痴迷幼主累英雄。孤忠未挽狂澜倒,故址犹存国士风。”令人为难的是雕塑周边无退让选择空间,须得仰视才能近观全貌。 本以为,公园外的赵云雕塑都如此威风凛凛,公园里,肯定有不少值得怀古凭吊的历史古迹。没想里里外外走一圈,感觉就是一个简单朴素的城市休闲公园,所有的建筑,如公园里的假山、长廊,还有最高处的三层“子龙阁”都是现代仿古建筑,一点古意韵味全无。 进公园迎面便是子龙阁。子龙阁位于长坂坡高处,需登36级台阶方能抵达,阁内塑有汉顺平侯常山赵子龙坐像。绕过子龙阁,阁后平台能俯望到山后假山与广场。寻阶下山,在假山前广场行一周,未看到什么称得上古迹之物,大失所望。 离广场,再右登阶至山坡上,首先看到的是一尊与外面造型不同,尺寸小还躲在林下草坪上,扬马蹄舞长枪救阿斗的白色赵子龙雕像。这雕像与公园外的那尊相比,不说造型不好,但有些小家子气,让观者难以肃然起敬起来。 接着,我终于找到那通雕刻有“长坂雄风”四字的石碑。据说,这座字体遒劲的石碑,最初是明万历十年树立供世人凭吊,清时重刻的原碑在抗日战争中被占领当阳的日军夺去,现在日本国内。目前的石碑为当阳抗战光复后,由国民政府1947年复刻。碑四周还有些雕像,皆为长坂故事,如悬羊鸣鼓、三顾太子、解救甘母、拱下避难、古井遗风、景山观战、单骑救主、跃马冲阵、张飞断桥、刘备掷子等。但这些组雕塑像更比白色赵子龙雕像差,再加上年久失修,缺损严重,我连拍张作资料的兴趣都无。最终,我就在三国故事彩绘长廊里挑块入眼的赵云壁画结束长坂坡遗址之游。 离开长坂坡遗址公园,我便寻车驶往2公里外的关陵。到关陵时,已近傍晚6点,陵园大门早就关门谢客。小雨中,我拍了关陵景区大门与栅栏里的神道碑亭。然后,我就根据手机导航,寻找卫生间。导航显示,最近的卫生间在马路对面数百米的林中。每到新的驻车过夜地,就关心有无卫生间。能用水不说,老了,老牛老马尿屎多,就想方便解忧。 到了对面,方知这片一眼望不到头的绿地为当阳植物园所在地。见林地间有战车雕塑,恰好有当地人。请教后知还想找的张飞“据水断桥”地方,不是我以为的植物园旁的沮河边,而在城东的一个叫坝陵村坝陵桥的地方,离城西的关陵还有6公里多。 这人还说,那里也无什么东西可看,就有座清朝雍正年间张氏后人所立保存完好的“张翼德横矛处”石碑。真要去,又得穿城返回荆门方向,因此,我打消了到原名“官桥”,曰“坝陵桥”,又叫“当阳桥”寻古的念头,隔天专心浏览了独人独车在大门外停车场守了一夜的关陵景区。 关陵,原称“大王冢”,位于湖北当阳城区西3公里处。陵庙坐西朝东,面临沮水,位于沮水西岸,与景山遥遥相望。宋代以前,关羽古墓只是一座林木掩隐的土丘,南宋淳熙十五年(1188),襄阳太守王铢对关羽墓培土加封,并“始建祭亭,环以垣墙,树以松柏”。元代至元十二年(1275),玉泉寺主持僧慧珍,派僧人到关羽墓地,修葺山门,看管陵墓。明成化三年(1467),当阳知县黄恕上书朝庭,请为关羽墓地建庙。得宪宗恩准,才大兴土木,形成庙院,建筑群以宫墙相连,全是红砖黄瓦,富丽堂皇,落成于明嘉靖十五年,现占地达一百余亩。 如今关陵已经是国家AAA级旅游区,前面说过与山西运城解州关帝庙、河南洛阳关林并称中国三大关庙,已有1800余年历史。关陵是为纪念三国蜀将关羽而建,乃关羽之陵寝,2006年05月25日,关陵作为三国时期古墓葬,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中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国志》载: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在当阳被吴兵杀害,孙权担心刘备复仇,将关羽首级献给了远在洛阳的曹操。曹操识破其想“嫁祸于人”之计,刻沉香木,一说用楠木为躯,以王侯之礼厚葬羽首于洛阳城南;其正身,孙权以侯礼葬于当阳。这就是民间常说的关公“头定洛阳,身困当阳”的由来。 关陵采用中轴对称式帝陵规制。进景区入口便是神道碑亭,亭内竖立清道光十年(1831)大碑,正面镌刻二十四字:“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汉前将军汉寿亭侯墓道”。碑文所书全系历代皇帝对关羽加封的爵位。 过碑亭,沿中轴线上,是石牌坊。牌坊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中二柱上额阴刻楷书“汉室忠良”,落款为“嘉靖戊午仲伙吉旦立”。 穿碑亭,为三元门,其俗称红楼、山门或仪门。始建于明成化三年(1467),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清康熙三十四年、乾隆四十八年、同治八年及近代皆维修。 三元门后左是鼓楼,右为钟楼,正面称“马殿”。马殿中塑有关羽的赤兔马坐骑。赤兔马是一匹宝马,传说它日行千里,夜行八百,为关羽立下了汗马功劳。赤兔马原是董卓的坐骑,后来送给吕布被其三个部将盗走,献给曹操。曹操又送给关羽。关羽特别喜爱赤兔马,对马精心爱护,久而久之,赤兔马与关羽建立了深厚感情。在关羽被害后,它被孙权当作奖品奖给马忠。而赤兔马通人性,它离开关羽后三天,绝食而死。后人为了纪念这匹好马,追谥它为“追风伯”。 马殿后的拜殿院内左右设廊,称为南、北碑廊。拜殿并排建筑右为“斋堂”,左是“来止轩”。拜殿原称祭台,始建于明成化三年(1467),殿内原塑有关公四大部将赵累、廖化、王甫、周仓像。现有关公坐像在殿内正中祭祀。拜殿于嘉靖三十四年、道光元年、咸丰五年、同治八年多次维修,1985年落架大修。 拜殿后是又名大殿的关陵正殿,正殿始建于明成化三年(1467),殿高14米,立柱20根,三间开。历经嘉靖、崇祯、康熙、乾隆、道光、同治年代多次维修。前檐殿门上悬清同治皇帝御笔“威震华夏”金字匾,殿内供奉关羽、关平父子和周仓的大型组像。1983年落架大修。 正殿左侧为伯子祠,内有关平塑像。伯子祠又名关平殿、关伯子陪享祠。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康熙三十四年,咸丰八年、光绪七年、十三年多次修葺,1988年落架大修。 正殿右前是“圣像亭”。圣像亭又名“八角亭”。横书“ 汉寿亭侯像”的石碑立于亭内左,这通碑竖刻的碑文,我没细看,只拍了照片。最可恨的是碑体下面的关公策马阴刻造像被人磨去了上半身与头部,估计,又是“文革”的功绩留存。 亭内最令我感兴趣的是正面迎甬道的“关公垂训碑”。此虽有玻璃罩严重反光,我却努力将碑上所刻大直白“读好书,行好事,说好话,作好人”几段话拍了下来。据《当阳关陵志》载,关公垂训碑于同治十年立于关陵。 正殿右后是“春秋阁”,正面为“寝殿”,寝殿左有“佛堂”,右有“启圣宫”。春秋阁,又名春秋楼。始建于乾隆四十八年葵卯(1783),原为两层楼阁式,内有关羽夜读春秋塑像。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光绪元年、光绪七年辛巳岁(1881),光绪十年申岁(1884),光绪十三年丁亥(1887),1988年维修。 寝殿又名铜殿,始建于明成化十五年已亥(1479),明嘉靖,清康熙、乾隆、咸丰、同治、光绪多次皆有维修。1985年落架大修。寝殿内有台湾同胞捐资铸塑的高3.6米,重800千克的关公铜像,其为国内关帝宫庙建筑最高殿内圣像。 寝殿后中轴线尽头就是关陵陵冢,其为一圆形封土堆,高7米,围70余米,甃石为垣,加上石雕栏杆,刻有“巨龙如海”等图案,占地45000平方米,墓区古柏参天,绿阴蔽日。古墓前的祭亭亭柱之上,有一幅石刻楹联:“群山拥神宅;杯土涵太虚”。 墓冢始建于东汉建安二十四年(219)十二月,为理葬关羽正身之地。墓前祭亭始建于南宋淳熙十五年(1188),明万历丙子年(1576)重建。明万历年间立有“汉寿亭侯墓”碑。 整个陵园风景幽丽,古柏参天。关于古墓有两个传说,一是墓周围的古树凡树龄58年皆无头,因关羽死时为58岁;二为墓穴棺内以沉香木代首,铁链悬棺而不落。我看墓区的大小树木似都有树梢,此说大可免信。而墓室内传说的悬棺我无法求证。 这两种百姓口中说法都与关公死后未能落叶归根,还身首分离有关。我奶奶给我说过,当阳关陵周边的百姓苦关羽死后无全尸,集资为无首之躯,熔铸雕刻了金头随葬。 我出关陵时,在三元门的一面粉墙上看到镶嵌着有关羽头部塑像的神龛,上边框有“有求必应”四字,这头像极像石雕作品,又似铁铸,感慨,这大概也是百姓表达对关老爷身首分离的惨状的同情,独将其头像置于距陵冢不远的墙中,以弥补不足,省得关老爷被杀后英魂不散,天天夜里骑着赤兔马拿着青龙偃月刀到处走,并且不停地喊“还我头来”,直到遇到高僧普净后才得到解脱。 传说,法号普净的老僧反问了关羽一句话:“今云长为吕蒙所害,大呼‘还我头来’,然则颜良、文丑,及五关六将等众人之头,又将向谁索耶?”现在你被杀了不服气,但是当初被你杀的那一些人,他们又如何呢?关羽听后无言以对,默思良久以后终于恍然大悟,就此消失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