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今天是3月2日,清晨用过早餐后稍事歇息,我们乘车离开广州前往佛山游览。</b></p> <p class="ql-block"><b>佛山祖庙,坐落于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自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年)初建以来,历经沧桑,至清代初年已发展成为一座布局宏大、结构精巧且独具岭南特色的庙宇建筑。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祖庙经历了一次大规模的修缮,奠定了现今我们所见的建筑群基础。不仅如此,祖庙还被誉为民间艺术博物馆,其内的建筑装饰工艺令人叹为观止,甚至被外国友人赞誉为东方艺术之宫。</b></p> <p class="ql-block"><b>走进祖庙的大门,映入眼帘的是那座庄重的牌坊式大门,红底黑字的“祖庙”二字格外醒目。两侧石砌围墙上的文字标识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门前的大树为这片天地增添了几分生机与宁静。3月初的佛山,微风轻拂,我踏入了这座充满历史韵味的祖庙。这里不仅是祭祀先祖的地方,更是一座承载着千年文化的宝库。</b></p> <p class="ql-block"><b>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佛山祖庙始建。元末,祖庙毁于大火。明洪武五年(1372)重修。至清代初年逐渐成为一座体系完整、结构严谨、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庙宇建筑。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佛山祖庙全面修缮。因其年代久远,是佛山诸庙之首,故称“祖庙”。同时,因为宋、元以后这里一直是佛山各宗祠公众议事的地方、成为联结各姓的纽带,所以一直是佛山的民间祭祀中心,在佛山人心目中占有重要地位。</b></p> <p class="ql-block"><b>佛山祖庙入口左手,第一个重要建筑为叶问堂。叶问是咏春拳一代宗师。</b></p> <p class="ql-block"><b>这是立于“叶问堂”门外咏春拳学徒习武时使用的木人桩。木人桩是给游客体验的,不是真的给游客打的,力气用的小一点,用的大自己还容易受伤呢。</b></p> <p class="ql-block"><b>咏春拳名家叶问宗师是享誉海内外的一代武术大师,他学艺成师于佛山。1949年,他赴港定居,此后终其一生致力于发扬咏春拳术。叶问一生刻苦钻研并大胆改进了武术教授方式,桃李遍天下,日后威震海内外的功夫巨星李小龙即是其中最为杰出的弟子。馆内收集和展览了叶问与咏春拳发扬光大的资料。</b></p> <p class="ql-block"><b>咏春拳术从一套女儿家的自卫术发展到实战技击之上,并在数十年间急速发展,将咏春拳从佛山发展到世界每个角落,成为国际间享负盛名的中国武术,亦是现今最多外国人研习的中国武术。咏春拳的起源与发展一致被认定为:“起于严咏春,衍于梁赞,盛于叶问!”</b></p> <p class="ql-block"><b>叶问堂是一幢典型的岭南二层建筑,里面用大量实物、图片介绍了永春拳法。馆内展出了有关咏春拳的历史沿革记录、拳术知识、历代名师介绍、相关照片等资料,木人桩、八斩刀等相关器械,以及叶问宗师使用过的物品等。</b></p> <p class="ql-block"><b>总体来说,叶问纪念堂的面积不算很大,但是内容却非常丰富,对中华武术感兴趣的观众一定要去参观一下。</b></p> <p class="ql-block"><b>在祖庙三门的北侧,屹立着一座仿清代青砖镬耳建筑,占地五千平方米,这就是庄严肃穆的黄飞鸿纪念馆。纪念馆建筑采用二进三开间加连廊的布局,是采取清代中叶至民间时期佛山民居、祠堂的建筑样式。</b></p> <p class="ql-block"><b>头门是二层的门楼,一明两暗的布局,二进演武大厅是纪念馆的主体建筑,需要步上三步石级,取步步登高之意。演武厅是二层一正两偏结构,硬山顶,镬耳式封火山墙,正脊采用博古脊式,体量比门楼大。</b></p> <p class="ql-block"><b>入口处有一代宗师黄飞鸿的雕塑,与叶问比起来, 黄飞鸿所处的年代更为颠沛流离。一代宗师不仅习武,而且还是一位济世为怀、救死扶伤的名医。</b></p> <p class="ql-block"><b>走进馆内,陈列馆与飞鸿影院相映成趣,共同诉说着黄飞鸿的传奇故事。陈列馆中,珍贵的黄飞鸿真人照片是镇馆之宝,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合影留念。</b></p> <p class="ql-block"><b>黄飞鸿,这位家喻户晓的武术大师,以其精湛的武术技艺和高尚的武德,成为了岭南武术的代表人物。一幅幅珍贵的照片和文物,仿佛在向人们讲述着黄飞鸿的传奇一生。</b></p> <p class="ql-block"><b>黄飞鸿不仅武艺高强,更有着一颗侠义之心。他一生行侠仗义,扶危济困,深受百姓的爱戴。他创办了宝芝林医馆,治病救人,为无数患者解除了病痛。他的精神,成为了岭南人民心中的一座丰碑。“宝芝林”的精致复制品也让人仿佛穿越时空,重回电影中的场景。</b></p> <p class="ql-block"><b>纪念馆的演武厅每日上演精彩的武术表演,黄飞鸿的门人们在此展现精湛武艺,让游客们大饱眼福。而飞鸿影院则不断播放黄飞鸿的电影录像,拳脚声声声入耳,与武术表演相得益彰,共同营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b></p> <p class="ql-block"><b>黄飞鸿自幼从父学武,七八岁时就学成几种绝技,跟随父亲行走江湖。卖艺授徒、兼治疗跌打损伤。后来,他把武术融入南狮——醒狮之中。使南派舞狮更具观赏性,以及空间竞技的立体感。他带领的舞狮队,挫败江湖败类和洋人,为民除害,为国争光。后来他还成了朝廷的武术教习,培养更多的人为国效力。</b></p> <p class="ql-block"><b>祖庙工作人员历经多年努力,收集了1000多件黄飞鸿文物、近百部电影以及真人演绎的黄飞鸿功夫,才得以建成这座纪念馆。它不仅凝聚了全世界38万黄飞鸿门人的寻根拜祖之情,更见证了人们对正义的追求与传承。</b></p> <p class="ql-block"><b>黄飞鸿纪念堂的演武厅内,黄飞鸿醒狮队每天都会上演三场武术和醒狮表演。佛山可是武术之乡,小朋友们虽然年纪小,但打起功夫来有板有眼,功架十足!</b></p> <p class="ql-block"><b>年轻的武术演员们,身着传统的武术服装,一招一式都尽显刚柔并济之美。他们用自己的表演,传承着黄飞鸿的武术精神。</b></p> <p class="ql-block"><b>为了占据一个最佳的观赏位置,游客们往往会提前半小时甚至一小时到达表演场地。在等待的过程中,游客们可以欣赏祖庙的其他景观,如古朴的庙宇、精美的雕塑等,感受岭南文化的独特魅力。</b></p> <p class="ql-block"><b>南狮,又称“醒狮”,是融武术、舞蹈、音乐等为一体的汉族民俗文化。它由唐代宫廷狮子舞脱胎而来,五代十国后,随中原移民南迁,舞狮文化传入岭南地区。明代起,醒狮在广东出现,起源于南海(今佛山市)。</b></p> <p class="ql-block"><b>南派舞狮表演每日上演,队员们在铁柱和木桩上轻盈腾跃,展示着高超的岭南狮艺。据说这支舞狮队由黄飞鸿传人组成,每年还会到海外华人聚集地巡回演出。游客们在欣赏表演的同时,也会纷纷向“狮子”嘴里投放钱币,以表达对舞狮艺术的敬意与支持。</b></p> <p class="ql-block"><b>随着一阵急促的鼓声,两只醒狮从幕后跃出,它们或腾空而起,或翻滚落地,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力量与美感。</b></p> <p class="ql-block"><b>舞狮者们通过精湛的技艺,将醒狮的喜怒哀乐表现得淋漓尽致。无论是“采青”时的灵巧,还是“狮子吐珠”时的威严,都让人叹为观止。</b></p> <p class="ql-block"><b>只见那醒狮在桩上跳跃翻腾,时而如猛虎下山,气势磅礴;时而如灵猴嬉戏,活泼俏皮。它的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力量与美感,仿佛在诉说着岭南人民的勇敢与智慧。</b></p> <p class="ql-block"><b>醒狮的色彩鲜艳夺目,每一种颜色都代表着不同的寓意。狮子的眼睛炯炯有神,仿佛能洞察世间万物。它在高桩上飞跃,每一次落地都稳如泰山,引得观众们阵阵喝彩。</b></p> <p class="ql-block"><b>在醒狮表演的背后,是无数狮艺传承人的辛勤付出。他们从小就开始练习狮艺,经过多年的刻苦训练,才能在舞台上展现出如此精湛的技艺。他们不仅传承了醒狮的技巧,更传承了岭南文化的精神内涵。</b></p> <p class="ql-block"><b>穿过广场,视线被前方的传统建筑群吸引。绿瓦飞檐、精美的雕刻和飞檐翘角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广场上的人们或漫步交谈,或驻足拍照,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对这片土地的好奇与热爱。此时天空虽有些阴沉,但柔和的光线却将这一切渲染得恰到好处。</b></p> <p class="ql-block"><b>继续前行,一处壁画墙景让人驻足欣赏。一条栩栩如生的龙在云雾缭绕中翱翔,下方五彩斑斓的花丛点缀其间,使整个画面充满了灵动之美。旁边的雕刻图案和盆栽植物更是锦上添花,让人感受到浓厚的艺术氛围。</b></p> <p class="ql-block"><b>古洛芝兰牌坊,位于佛山祖庙孔圣园内。为梁氏百岁族人梁持璞所建,原立于社亭铺梁氏祠堂内。20世纪80年代,孔庙重修,牌坊迁建于孔圣园内。牌坊为石柱三门楼式石牌坊,明间宽2.2米,次间宽0.8米。坊檐一石雕斗拱承托,坊额正面题“古洛芝兰”,背面为“季华留芳”,上下透雕龙凤、雀鸟,雕工精细。</b></p> <p class="ql-block"><b>万福台是祖庙建筑群的第一组建筑,原名“华封台”,建于清顺治十五年(1658),</b><b style="font-size:18px;">建筑以歇山顶、不用斗拱、面宽三开间、进深二开间。分前后台,前台三门敞开,是专供演戏用的戏台。</b><b>是华南地区保存最完整、装饰最堂皇、规模最大的古戏台。万福台以开门的中间隔板区分前台、后台两大部分,其中间隔板的正面采用了大量金漆木雕作品装饰,显得金碧辉煌,极其华丽。</b></p> <p class="ql-block"><b>灵应牌坊,始建于明景泰二年(1451),是祖庙古建筑群中轴线之南端的第二道木石结构建筑,与万福台相对,</b><b style="font-size:18px;">牌楼设计严格,结构精密。为三楼三层式,第一层为歇山顶,第二、三层为庑殿顶,檐、柱间大量使用斗拱,飞檐叠翠、层出不穷。</b><b>灵应牌坊顶柱间采用斗拱结构,全部入榫而成,结构精密且通风性好;斗拱下方每边台基各有柱子六根,中间为木柱,外侧为石柱,以将木柱保护起来,适应高温多雨的岭南气候。</b></p> <p class="ql-block"><b>灵应牌坊是明景泰皇帝为旌表佛山乡民抵抗黄萧养农民起义之功而赐建的,牌坊上悬挂“圣旨”匾,下部明间北面书“灵应”,南面书“圣域”。该牌坊为目前广东现存最壮观的木石混合结构牌坊。在明代,灵应牌坊曾是佛山祖庙的大门,人们先穿过牌坊,跨越锦香池石桥,然后进入三门庙内,牌坊起到了组织空间、点缀景观的作用。</b></p> <p class="ql-block"><b>灵应牌坊北是锦香池,在祖庙三门之前,建于明正德八年(1513),由佛山乡人霍时贵倡捐始凿。清雍正时为石块围砌,绕以雕栏,遂成今貌。池内有巨大的石刻龟蛇,象征着真武大帝的原身,在清池里仿佛随波起伏。</b></p> <p class="ql-block"><b>佛山祖庙博物馆内,屋顶瓦脊灰塑、灵应牌坊、万福台等历史建筑处处透出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锦香池旁两棵枝叶繁茂的九里香树已有500多岁,至今仍然苍翠遒劲、葱葱郁郁,每月都会开出密密麻麻的白色小花,以如期而至的芬芳回馈爱绿护绿的佛山人民。</b></p> <p class="ql-block"><b>鱼龟放生池池水清澈见底,水面波光粼粼。放生池的形状规整,四周用古朴的石板围砌,池边雕刻着精美的花纹,彰显着佛山传统工艺的精湛。池中的鱼儿自由自在地游着,鱼龟放生池寄托着佛山人对生命的敬畏和对美好生活的祈愿。</b></p> <p class="ql-block"><b>三门前左右各立有一座石狮,为岭南传统的南狮形象。</b></p> <p class="ql-block"><b>钟鼓楼位于祖庙三门前的东西两侧,建于明崇祯二年(1629年),都建在2.6米高的青砖平台上。</b></p> <p class="ql-block"><b>祖庙里的钟鼓楼除起到一般庙宇“晨钟暮鼓”的作用外,还具有“峙左右之钟鼓,而壮庙貌之形胜也”、“闻鼓兴思莫不信奋忠义”的作用。</b></p> <p class="ql-block"><b>崇敬门与端肃门,位于灵应祠三门前的两侧。两门楼东西相对,形式、大小一致,过去是进出灵应祠的必经之道。崇敬门与端肃门门楼为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祖庙扩建时,由刚登进士(后官至户部尚书)的佛山人李待问与其兄李好问捐修。崇敬门与端肃门呈圆拱形,门框以花岗岩石砌成,墙体为水磨青砖,整体厚实而坚固。门楼上方装饰有雕饰考究的砖雕和精美华丽的灰塑,使整体外貌更显不凡。门楣上的灰沉积岩石额分别镌刻阳文楷书“崇敬门”、“端肃门”,字体古朴沉稳。</b></p> <p class="ql-block"><b>三门正前方置有铸铁香炉一座,铸于嘉庆十九年(1814)。该香炉铸工精湛,历经二百余年几无锈蚀、损坏。炉身铸有“嘉庆拾玖年岁次甲戌仲秋吉旦;沐恩信妇秦门麦氏敬送聚宝炉壹座重伍佰馀觔在于大梵宝殿永远供奉;万聚老炉造”。</b></p> <p class="ql-block"><b>三门是整座祖庙的门面。面宽九开间共31.7米,顶部装饰一条1米多高,30多米长手工艺陶塑人物瓦脊。檐下有通栏贴金木雕花衽。整个建筑考究,给人以壮丽、威严之感。</b></p> <p class="ql-block"><b>三门建于明宣德四年(1429年),样式为歇山顶式建筑,三门的中门檐下悬挂“敕封灵应祠”木匾,两侧悬挂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户部尚书李待问题写的对联“凤形涌出三尊地,龙势生成一洞天”。此联为明代原物,上有清至民国历代维修的题记,传承有序。</b></p> <p class="ql-block"><b>三门硬山顶,顶部装饰一条光绪二十五年(1899)佛山石湾著名制陶店文如璧制作的陶塑人物瓦脊,瓦脊1米余高,30余米长,陶塑精美绝伦,人物造型生动,为岭南建筑陶塑艺术巅峰之作。三门檐下通栏贴金木雕花衽,工艺繁复,为佛山承龙街泰隆店造,上雕戏曲人物故事、典故、花鸟鱼虫等。</b></p> <p class="ql-block"><b>三门后是祖庙的前殿,前殿与三门间的天井建有香亭一座,香亭是敬神上香的地方,香亭内放置一座蝉翼纹立耳兽足大铁鼎,用于焚香致祭。蝉翼纹立耳兽足大铁鼎铸造于清嘉庆六年(1801),口径达116厘米,通高273厘米,盘口,束颈鼓肩,孤腹圆底,三兽足外撇。立耳铸接于口、肩部,并呈立耳状向上延伸、外撇,俗称“朝天耳”,内侧对铸铭文“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环耳饰镂空钱纹。鼎口、颈部铸饰蝉翼纹,颈部加饰一圈凸弦纹隔断,肩腹分界明显,整器体大气雄浑,展现了“官庙”用器的庄严感。</b></p> <p class="ql-block"><b>大铁鼎肩部满铸铭文,从中可知,此鼎始铸于明万历十六年(1588),清康熙九年(1670)与嘉庆六年(1801)两次重铸,现存所见即为嘉庆时期地方士绅168人捐资、佛山冶铸商号“万明炉”铸制而成。此鼎堪称佛山冶铁业的辉煌佳作,同时其丰富的历史信息更是研究佛山铸造历史的珍贵资料。</b></p> <p class="ql-block"><b>香亭檐下四面悬挂有匾额,北面悬挂明廷景泰二年(1451)御赐“国朝祀典”匾,是祖庙从民间庙宇到官方国家祭祀的见证。匾上部书“玉音”,代表皇家御赐;上款“景泰二年辛未仲冬毂旦立”,下款“民国三十五年一月吉日重修”。</b></p> <p class="ql-block"><b>“国朝祀典”匾对面悬挂“会其有极”匾,“会其有极”语出《尚书·洪范》,意为表达真武大帝聚合天下准则于一身,天下遵从,是天下人的楷模。上款“咸丰元年辛亥仲冬下澣毂旦”、“光绪二十五年已亥值事重修;下款“修庙值事···仝敬立”。</b></p> <p class="ql-block"><b>香亭西侧檐下悬挂“懿德流辉”匾,“懿德流辉”意思是指真武大帝的品德高尚,光彩照人。上款“道光廿一年首夏吉旦”、“咸丰元年重修”、“光绪廿五年重修”;下款“进殿祖会众信仝奉”。</b></p> <p class="ql-block"><b>香亭东西各有一座侧廊,侧廊的屋顶灰塑与陶塑非常精彩,屋脊上各式图案有风景山水、花鸟、钱币、戏曲故事、神像等等,造型生动,工艺精美。这套陶塑屋脊是光绪二十五年(1899)石湾均玉造,均玉是佛山著名的制陶店,广州镇海楼上的屋脊也是其烧制的。</b></p> <p class="ql-block"><b>香亭后的前殿面阔三间,进深五间,前后均无门窗,为穿堂布局。穿堂内放置“李元霸伏龙驹”贴金木雕神案一张,雕凿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此神案为柚木雕制,通长382厘米,通宽100.5厘米,通高156厘米,由“佛山镇承龙街黄广华”店铺所制作、“银行如意堂”敬奉。工艺上,神案的制作采取了多层镂空高浮雕的佛山木雕技艺,将正面主题图案分为上下两层,上刻“荆轲刺秦王”故事,下为“李元霸降服烈马龙驹”典故,整体画面贴金处理,做工细腻精良,效果辉煌繁华。</b></p> <p class="ql-block"><b>神案上悬有金漆木雕彩门,彩门一般悬挂在庙宇和祠堂内,有挡煞的作用,另外每个人都会因为它的精美而抬头观赏,寓意举头三尺有神明。祖庙前殿内的这件彩门与神案同时制作,保存完整、雕工精美,是少有的金漆木雕珍品。</b></p> <p class="ql-block"><b>祖庙前殿内东西两侧供奉十四尊明代制作的贴金漆朴神像。漆朴神像又称“干漆夹纻像”,塑造了北帝座下统属的天兵神将立像。此系列神像的面部表情不一、动态衣饰各异,将别是立像身姿微向前倾,居高临下,气势慑人,结合光线幽暗的殿内环境,能予人以神秘、肃穆和威严之感受,殊为精彩。</b></p> <p class="ql-block"><b>干漆夹纻造像法始见于晋代,流行于唐,祖庙现存漆朴神像均系明清时期所制,曾历经晚清修复翻新,至今保存完好,是岭南地区极为难得的古代漆朴工艺造像遗存之实物见证。</b></p> <p class="ql-block"><b>前殿后部中央放置有一座“狮子滚绣球”贴金双面镂空木雕座屏,制作于清末。此座屏为樟木雕制,长291厘米,宽106厘米,厚11厘米。屏风主体画面由三块樟木板合拼,双面镂空雕饰而成,中心圆形内雕狮子滚绣球图案,外上部雕饰孔雀开屏,两侧以“加官进爵”人物图案寄寓主题,下方则雕饰对弈人物等;座屏的主体画面、绦环板和装饰牙板均加以贴金装饰,装饰手法相互呼应,整体效果豪华富丽。</b></p> <p class="ql-block"><b>座屏上悬挂“辰居端拱”横匾一块。“辰居”指帝王居住之地,“端拱”的本意为端坐拱手,在这里借指帝王无为而治。上款“咸丰元年仲冬毂旦”、“光绪二十五年仲冬吉旦重修”;下款“簪花胜醮众信 奉 张锡封敬书”。</b></p> <p class="ql-block"><b>“辰居端拱”匾后挂有一块“泽普安定”匾,上款“光绪岁次丙子孟春冬吉旦”、“光绪二十五年岁次已亥仲冬重修”;下款“倡建胜醮值事···仝敬奉”、“驰封中宪大夫翰林院修撰加五级军功补用军民府梁鹤年敬撰拜书”、“民国三十二年岁次癸未冬月 梁元合 梁镜河 重修”。</b></p> <p class="ql-block"><b>前殿后安放城隍、本祠住持等神像,工艺与殿内神像一直,虽尺寸较其他神像小,但做工仍精致非常,一丝不苟。正殿前建有香亭,香亭内置铜香炉一座,檐下悬挂匾额。</b></p> <p class="ql-block"><b>在祖庙大殿内,一座名为“灵应祠”的铜铸文物香鼎尤为引目。这座狮纽盖铜鼎炉,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由狮纽盖、刻花炉身和云龙纹炉组成,不仅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鼎炉由镂空狮纽盖、刻花炉身以及云龙纹炉三部分巧妙组合而成,而盖纽则以狮子滚球为造型,球体上更是以金钱图案进行镂雕,匠心独运,可转动的设计更增添了其趣味性。</b></p> <p class="ql-block"><b>香亭后的正殿是祖庙的核心建筑,也是最早的北帝庙,原为宋代始建,现存建筑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殿内供奉真武大帝(北帝)及座下神将塑像。祖庙单檐歇山顶,正脊、垂脊装饰有陶塑屋脊。</b></p> <p class="ql-block"><b>正殿名为“紫霄宫”,“紫霄”意指帝王居所,殿中供奉真武大帝,此名恰如其分。正殿内的木雕金漆神龛中供奉一座贴金彩绘铜真武坐像,该像铸于明代景泰年间,全身以铜铸造,安坐在由石基座和木质靠背扶手构成的朱漆贴金屏风式宝座上,像后上方悬挂贴金铜质圆形头光。此坐像是目前国内现存最大的明代真武坐像,为国家一级文物。</b></p> <p class="ql-block"><b>进入祖庙内部,红色的神龛供奉着庄严的佛像,上方悬挂的“紫霄宫”匾额彰显其神圣地位。墙壁和天花板上的木雕图案以及书法作品,无不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b></p> <p class="ql-block"><b>真武大帝神龛两侧各设小神龛一座。一侧供奉明景泰铸造贴金真武铜坐像,安坐在连体铸制的红漆铜宝座上。此像披发跣足,脸相饱满,目光如炬,乌髭美髯,神态持重;身披锁甲,飘帛缠绕,左手掐金刚诀,右手呈持剑状,通体施加贴金装饰,精彩展现了真武承天受命、驱邪惠民的神勇形象。</b></p> <p class="ql-block"><b>另一侧神龛供奉贴金铜观世音坐像一座,铸造于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此像为铜质铸制,头戴宝冠,冠中有化佛,束冠帽带飘扬,面容慈祥,神态安乐;身穿双领下垂式大衣,胸前披饰璎珞、项圈,双手结禅定印,结跏跌坐于堂上,是典型的中土佛教观音菩萨像。</b></p> <p class="ql-block"><b>正殿内悬挂“北极昭明”、“联藉鸿恩”两块金漆大匾。“北极昭明”匾为光绪二十五年祖庙大修时所立;“联藉鸿恩”匾为咸丰元年题写,光绪二十五年重修。</b></p> <p class="ql-block"><b>祖庙的建筑装饰大量运用了陶塑、木雕、砖雕、灰塑等多种手法。其中,正反两面的雕塑以戏曲故事为主题,东廊的“郭子仪祝寿”更是明正德十六年的杰作,其细腻的雕刻和生动的形象无不让人为之赞叹。</b></p> <p class="ql-block"><b>正殿后有一单独院落,这就是祖庙中轴线上的最后一座建筑物——庆真楼。庆真楼建于清嘉庆元年(1796),为供奉北帝圣父母(明真大帝、善胜皇后)的神殿,是祖庙古建群中年代最晚的一座建筑。庆真楼面宽阔三间,高两层,前有天井与正殿相隔。在清代,庆真楼曾是佛山古镇中最高的建筑。</b></p> <p class="ql-block"><b>庆真楼底层明间神龛内供奉着真武玄天上帝的父亲“静乐天君明真大帝”和母亲“善胜太后琼真上仙”,神龛上的对联“德育玄天圣父母;功垂造物大乾坤”源自武当山金顶父母殿,题写者是当时已逾百岁的潮州籍国学大师、前西泠印社社长饶宗颐。</b></p> <p class="ql-block"><b>庆真楼底层东西两山各有一幅长6.68米,高3.88米的木雕壁画,总称为《真武灵应木雕组画》,壁画内容为真武玄天上帝出生、修道、成仙和灵应故事。这两幅木雕作品出自广东普宁木雕世家第五代传承人陈泽铭及其团队之手。</b></p> <p class="ql-block"><b>走进佛山祖庙博物馆的碑廊,就仿佛走进了一条时光隧道。这里的每一块碑,都像是一位位沉默的老者,静静地诉说着佛山的往昔。碑廊里的碑,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有的高大挺拔,像一位威严的将军站在那里,守护着那段历史;有的则小巧精致,就像一个羞涩的姑娘,静静地待在角落,却也散发着独特的魅力。</b></p> <p class="ql-block"><b>祖庙整座建筑多用木石材料,斗拱梁架全用坚实的木料接榫构成,殿堂屋脊以石湾陶塑(瓦脊公仔)装饰,四周墙壁镶有大量砖雕、灰雕,殿内摆设有木雕、石雕、铁铸、铜铸、锡铸艺术品,堪称一座艺术殿堂。</b></p> <p class="ql-block"><b>廊道间,红色柱子支撑起古朴的屋顶,复杂的梁架设计与现代高楼大厦形成鲜明对比,令人感叹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之美。</b></p> <p class="ql-block"><b>除了祠堂,祖庙还有许多其他的建筑,如文昌宫等。这些建筑各有特色,各自供奉着不同的神祇,满足游客的不同信仰需求。</b></p> <p class="ql-block"><b>佛山市祖庙博物馆成立于1959年,是地级市公共综合博物馆。占地面积2.55万平方米,其中包括祖庙、孔庙、黄飞鸿纪念馆、叶问堂,同时还管辖广东粤剧博物馆、佛山鸿胜纪念馆等文物保护单位。馆藏以地方文物为主,有瓷器、陶瓷、玉器、字画、木雕、端砚、钱币以及佛山地方民俗文物等,共3.5万件,珍贵文物1万余件。</b></p> <p class="ql-block"><b>青石板铺就的小径、斗拱飞檐的古建筑、清音萦绕的回廊……祖庙的每一处都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即便是用再多再华丽的文字去描述她,也难以穷尽其妙处。唯有亲自踏入这片古韵之地,方能真正领略到祖庙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内涵。</b></p> <p class="ql-block"><b>佛山祖庙整体布局既规整又庄严,疏密得当,亭台廊榭的布局严格遵循了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美学原则。游客们漫步其中,会感受到其内部空间的那种含蓄、内敛、复杂且神秘的气息,这种气息让人肃然起敬,流连忘返。</b></p> <p class="ql-block"><b>最后来到一座精美的牌坊式门楼前,飞檐翘角的设计与周围的绿树相映成趣。石凳上坐着休憩的人们,远处还有行人匆匆而过,为这片静谧之地平添了几分生活气息。</b></p> <p class="ql-block"><b>佛山祖庙不仅是一处旅游胜地,更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此次游览让我深刻体会到祖先智慧的结晶,也更加珍惜这份传承千年的文化遗产。</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