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人症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日本的心理学家将社恐称为恐人症。这类人一般表现为在他人面前不敢说话,神情紧张、不自然,脸红,心跳加快,不敢与人对视,自己明知这样做没有必要,却不能自控,内心极为痛苦。</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社交恐惧的表现形式,取决于回避社会接触的程度。<b>第一种,社交回避,就是尽量不和别人发生接触,逃避社会接触;第二种,社交羞怯,即与别人在一起的时候感到局促不安,心里不舒服;第三种,社交焦虑,甚至内心感到恐惧,这是真正的社交恐惧。</b>真正的社交恐惧是心理疾病,是第三大最常被诊断出的精神健康障碍,仅次于抑郁症及酒精成瘾,社交恐惧症的症状表现列举如下。</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和陌生人接触时,感到手足无措,面红耳赤,出汗,发抖,心跳加快,大脑变得一片空白,甚至恶心,肚子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众讲话时,身体僵硬,避免眼神接触,说话断断续续,语不成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时常对人群感到厌烦,担心别人会评价自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渴望终日躲在自己的房间里,避免与他人接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需要注意的是,社交恐惧和我们心理学讲的羞怯虽然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不完全一样,羞怯的极端就是社交恐惧,社交恐惧在某种程度上是羞怯不断强化的结果。</span></p> 社交回避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通常说的社交恐惧是一般性的社交回避。看见领导,不愿意进入同一个电梯。这并不是真正的社交恐惧,只是社交回避的一个借口。这种行为有时候只是羞涩的一种表现,是一种有意义的自我保护和示弱,或者是为了让自己有更多的时间做更有意义的事情,避免无效社交。</p> 宅也不是社恐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宅男、宅女,他们不愿意见人,也不愿意参加聚会,更加不愿意发言、讲话等。如果你把他带出去见人,他并不需要克服种种困难就可以与他人建立友谊,其实不存在社交障碍。这种“宅”只是低欲望造成的,或者说在另外一个地方找到了高欲望。</p> 社交恐惧影响多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社交恐惧对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不仅会引发人们情绪和行为上的变化,还会影响一个人的感知、思维及对未来的看法。心理学研究发现,那些长期躲避社交的人,他们大脑中分泌的神经递质会有所改变。这就导致他们变得敏感多疑。人长期压抑自己的情绪,就会越来越胆小,也会越来越暴躁。</p> 社恐性抑郁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麻省理工学院的利维娅·托莫娃(Livia Tomova)博士和同事们通过设计精巧的实验和脑部成像技术研究表明</b>:当人们长时间没有与其他人进行社交时,会在大脑中引起跟饥渴非常相似的反应,即焦虑、不安、恐慌,以及对有效的社交线索的渴求。久而久之,可能会导致多巴胺能神经元减少,从而导致更难自主地产生多巴胺,更需要依赖于外在的刺激和反馈,比如游戏、综艺、影视剧、信息流,甚至是各种能够短期刺激多巴胺的娱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麻省理工学院社会学教授雪莉·特尔克(Sherry Turkle)在《群体性孤独》中认为</b>,数字化技术为人们提供了陪伴,但不幸的是,这仅仅是一种虚幻的陪伴,人沉浸越久,在现实中越找不到亲密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1, 1, 1);">社会心理学家认为社交恐惧的核心成因是高标准,也就是追求完美</span>。<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社交恐惧的人总是担心自己会在他人面前出丑,对社交情境感到极度焦虑,在社交场景中,他们会出现心跳剧烈、口干、出汗、脸红、结巴、颤抖等症状。他们总是想表现得很好,认为这样才是一个“理想的我”该有的样子,不能出错,出错了就会破坏这个形象,就好像有一只聚光灯照在他们头上,所有的眼睛都在盯着他们。</span>社<span style="color:rgb(1, 1, 1);">交恐惧的人高估了别人对他们的关注程度,这就是“聚光灯效应”</span><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人有一种误解,总觉得自己是万众瞩目的焦点,别人一定会关注自己的一举一动,包括自己说的话、自己做的事情等等。</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了解了聚光灯效应,对缓解社交恐惧也许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因为我们会高估由于自己社交失误所带来的影响,认为那些出丑的瞬间会永远定格在其他人的心中,给对方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其实这只是徒增烦恼。</span></p> 挑战社交恐惧,创建幸福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你可以尝试学会用冥想、气功的方法。先吸口凉气,接着做深呼吸,将手放于胸口,这些简单的方法能控制即时、强烈的社交恐惧发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长期来看,学会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也可以缓解成摆脱社交恐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一定要接近对方,接触对方,增加彼此的相似性。“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的俗语其实还是有一定的科学道理的,因为我们喜欢那些和我们相似的人。无论是价值观念,还是幽默的风格,或为人处世的技巧,甚至外貌,都是越相似越好。一定要经常和别人在一起,让对方熟悉你,增加你的曝光度,让自己变得对别人有意义、有价值。</span></p> 情绪行为疗法创始人的故事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情绪行为疗法创始人艾利斯曾经做了一个实验,疗愈了自己的社恐。</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i><span class="ql-cursor"></span></i></b><i>他计划用8个月的时间到公园里找100名陌生的女性聊天,不管这样做会让自己产生怎样的不适感,不管对方高矮胖瘦,不涉及对方的隐私话题,不评论对方的容貌。结果,只过了三个月时间,他已经完成了和100名女性交谈的计划,与此同时,他疗愈了自己的社恐,从那以后跟任何人打交道的时候,他都能够做到游刃有余,不被对方的情绪左右,不被他人的意识所牵制。</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