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家长,我们都希望孩子能够拥有出色的语文能力,能够流畅地表达自己,理解复杂的文本,甚至在写作中展现出独特的见解。于是,我们常常寄希望于学校的直接教学,认为老师通过系统的规则讲解和错误纠正,能够帮助孩子快速掌握语文技能。然而,《阅读的力量》这本书却提出了一个颠覆性的观点:直接教学对培养语文能力的帮助其实并不大。为什么?我们从三个核心论点来一探究竟。<br>1. 语言的范围太大、太复杂,通过教授字词或规则难以掌握;<br>直接教学的核心是“技能培养”,即通过刻意学习某种规则(如字词、拼写、语法)并将其自动化。听起来很合理。但问题在于,语言的范围太广、太复杂,根本无法通过一次只教一种规则或一些字词来掌握。<br>百度搜索现代汉语常用词组数量,结果显示常用字3500个,常用词语5.6万。庞大的词语数量让语文学习像一片浩瀚的海洋,教学只能教给孩子有限的字和词语,却无法涵盖更多。此外,语言不仅仅是字词的堆砌,它包含了丰富的语境、情感、文化背景和表达方式。比如,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有完全不同的含义,而直接教学往往无法覆盖这些细微的差别。<br>2. 不教而会:语文能力的自然生长<br>有大量的实例显示,不经过正式教育也能培养出语文能力。<br>童话大王郑渊洁最高学历为小学四年级,15岁郑渊洁进入工厂开始自学《资本论》与童话。1977年高考失利后开始以非传统路径投身写作,其出版书藉销量超过2亿册。前篇提到的红学家冯其庸最高学历是五年级,后来务农期间反复读《三国演义》、《论语》、《古文观止》等,17岁才考上中学,语文能力受到老师赞赏后成为红学家。这些实例说明语文能力的提升更多依赖于大量的阅读和实践,并不是刻意的规则学习。 3. 直接教学的影响:微乎其微<br>在比较自由阅读与直接(传统)教学的效果时,结果显示:自由阅读的效果相当于、甚至优于直接教学。如果研究长期的效果,自由阅读则永远是赢家。<br>有研究者对200名六年级学生进行了为期六个星期的“自由选择阅读活动”。这些学生因为英文阅读能力低下而必须参加暑期的补习课程,其中约30%的学生的英文能力非常有限。他们每天要上4小时的课,2小时是自主选择阅读,提供的有通俗的书藉与杂志。每天另有45分钟用来阅读和讨论《红色羊齿草的故乡》、《蓝色的海豚岛》之类的书。对照组的孩子在暑期中上的是标准的英文学习课程。 六个星期的暑期课程下来,孩子们在奥图阅读理解测验中取得的成绩以及词汇上的进步相当于平时五个月的学习效果,对照组的孩子反倒是退步了。在尼尔森—丹尼阅读理解测验上,孩子们的进步足足相当于平时学习一年以上的效果,不过在词汇量的增长上,则与对照组的孩子差不多。<br>由于语言的学习具有相同的规律,所以英文学习的测试结果应该适用于中文的学习。当然,如果中文有类似的对照研究则更为精确。<br>除此之外,更为重要的一点是,比起直接教学,自由阅读的学习更有趣味性。笔者曾经让孩子整理家里的课外书藉,带给老家的小伙伴阅读,孩子说他们都挺讨厌学语文,也不喜欢看课外书藉。<br>在放松的状态下学习会更有效率,这是学习的规律之一。有趣的阅读素材会让孩子们更有动力,学习起来更有效果。对语文教材的反复讲解学习,没有新鲜感,结果只能让孩子们更讨厌阅读。 <br>如果您想提高孩子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文成绩,不妨放手选些有趣有营养的书藉给孩子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