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宁波慈城古县城,就仿佛一脚迈进了千年历史的长卷。而在这古县城的核心区域,有一处地方,庄重威严,承载着无数岁月的记忆,它就是慈城古城衙门。今天,就让我们一同穿越时光,揭开这座古老衙门神秘的面纱。 慈城古城衙门,即慈城县衙,始建于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首任知县房琯在这里开启了县衙的历史篇章。从那时起,它便成为慈溪县的政治中心,历经风雨,见证了朝代的更迭、社会的变迁。1200多年间,虽屡遭外敌入侵和自然灾害的破坏,多次重建,但始终屹立不倒,顽强地延续着县域治理的使命。现存的县衙是依照光绪年间《慈溪县志》的图纸精心重建,占地40000多平方米,规模宏大,布局严谨,每一寸土地、每一块砖石都诉说着往昔的故事。 沿着中轴线前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仪门,它是迎接官员、举行礼仪活动的重要场所。仪门两侧,财神祠与土地祠分立两旁。走进财神祠,文财神比干、范蠡和武财神赵公明元帅的塑像庄严肃穆,仿佛在庇佑着这方土地的经济繁荣。土地祠里,土地神默默守护,承载着百姓对土地的深厚情感和对生活的美好期许。穿过仪门,甬道上一块石碑格外醒目,正面 “公生明”,背面 “廉生威”,时刻警醒着官员们要公正廉明,这也是古代为官之道的核心准则。 步入大堂,瞬间被其高大宏伟的气势所震撼。大堂上方,“明镜高悬”“执法如山”“克己奉公” 等匾额高悬,散发着庄重威严的气息。正中屏风上的 “山水朝阳图”,山势巍峨、水流潺潺、旭日东升,寓意着为官者应具备的清正品质。在这里,曾经审理过无数重大案件,县令端坐于上,明镜高悬,公正裁决,维护着一方的公平正义。 <p class="ql-block"> 大堂之后的宅门,是县衙内宅与办公区域的分界线。宅门东边的军器局,存放着各类兵器,守护着县衙的安全;西边的架阁库,则是保存文书档案的重要场所,每一份档案都记录着当时的社会百态、民生琐事。穿过宅门来到川堂,一侧的酂侯祠供奉着汉相萧何。萧何辅佐刘邦成就霸业,被尊为“衙神”,在此设祠,表达了对他的敬重,也激励着官员们学习他的治国理政智慧。</p> 往后的二堂,是县令审理民事案件的地方。这里氛围相对轻松,但同样秉持着公正的原则。值得一提的是,二堂内保留了一段唐代慈城古县衙的砖砌甬道,周围设置了防护栏。甬道由呈深灰色的方形砖头整齐排列堆积而成,虽历经千年岁月侵蚀,仍清晰可辨,其中的铭文砖刻有“通十四年”字样,成为慈城县衙自唐代起,历经千余年沧桑历史的有力见证。 再往后的三堂,私密性更强,是知县处理机要事务、研读公文之处。堂内书架上摆满经史子集,案头摆放着精致的盆景,营造出安静祥和的氛围。后院与三堂相连,种有花草,设有凉亭,忙碌之余,知县可在此小憩,舒缓身心。整个县衙办公区域布局严谨,功能分明,一砖一瓦都承载着古代的行政智慧与文化底蕴。 县衙最北面是“清清堂”,其原名“清清阁”,是为纪念北宋端拱初年知县张颖而修建。县衙设立此堂,意在劝诫官员们要始终保持清正廉洁的操守,一心一意为百姓办实事、谋福祉。 县衙内还设有小牢房,主要用于短期拘押轻罪犯人。在古代,县衙负责地方治安与司法事务,小牢房关押诸如小偷小摸、轻微斗殴等情节较轻犯罪的人员,对其进行一定时间的拘押管束,以起到惩戒与教育作用,同时也便于县衙进一步审理案件。 <p class="ql-block"> 慈城古城衙门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部生动的历史教材。它完整地展现了我国古代衙署建筑的规制和风貌,中轴对称、层次分明、廊道相连,体现了古代建筑艺术的高超水平。同时,它也是研究古代政治制度、司法体系、廉政文化的珍贵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 快来慈城古城衙门吧,让我们一起穿越时光,领略古韵官风,探寻历史的奥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