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他们说:世界实在是太大,无论是否得到了想要触摸的奇志与野趣,我们最喜欢的那一场旅行,既在过去,也在未来。</p><p class="ql-block">然而,这一场</p><p class="ql-block">为什么会是尼泊尔?!</p> <p class="ql-block">原因有很多,捞干水分后就是如下几条;</p><p class="ql-block">1、最容易签证的国家。尼泊尔是一个旅游之国,每年都有几万左右的中国人去尼泊尔旅行,我身边已经有好几位驴友已经去尼泊尔徒步过1、2次,对我们川人来说,那是离我们最近的国家之一。从成都出发直飞加德满都的飞行距离只有1800多公里。</p><p class="ql-block">2、那是驴友们心中的向往的徒步圣地之一。也是风景很完美的国家。</p><p class="ql-block">3、更因为她在喜马拉雅南麓被众神眷顾着,深藏在时光褶皱中,在我心目中那是被紫气氤氲非常神秘的宗教国家。而且去尼泊尔加德满都飞行万米高空时会有30分钟左右✈️穿越在神秘的喜马拉雅上空,天气好会看到心仪的珠穆朗玛的全身像。</p><p class="ql-block">4、更因为是,老驴梦哥正在组队😝时机巧合,有他领队我们只需跟随,完全不用考虑路线啊、住宿行程规划等诸多问题。与行队友又多数都非常熟悉😁</p> <p class="ql-block">3.18日</p><p class="ql-block">从成都坐飞机到加德满都,请选择川航,还一定要选择右手边的位置😆,因为你会看得到</p><p class="ql-block">珠峰周围海拔超过7000米以上的高峰有40多座,其南面3000米处有海拔8516米的世界第四高峰洛子峰,东南面有海拔8463米的世界第五高峰马卡鲁峰,北面3000米处有海拔7543米的章子峰,西面有海拔7855米的努子峰,东南方向还有海拔8585米的世界第三高峰干城嘉峰。以上内容是我提前下载于网络上功课式的内容。</p><p class="ql-block">其实来到现场后,被云朵簇拥着的如莲花坐坐般的喜马拉雅群峰给震慑住了,有点懵圈,根本分不清东南西北,正好后排有一位在中国四川留学的尼泊尔学生,也正用手机记录着,欣喜不已的念叨着喜马拉雅…珠穆朗玛…</p><p class="ql-block">所以,我只记住了珠穆朗玛。</p><p class="ql-block">去年我在西藏已经初见过她东侧的模样。</p><p class="ql-block">也记住了喜马拉雅群峰在尼泊尔境内天际边的模样,犹如海市蜃楼。</p> <p class="ql-block">加都机场的站前广场,犹如我们国家内地的任何一个中小城市的汽车站前广场。大巴车、中巴车小轿车、摩托车🏍️ 甚至还看到了拖拉机🚜 出租车还可以砍价,只是这边的司机性格都比较温和,没有大声嚷嚷,也不会生拉硬拽。我们队友梨花教授的英语水平👍杠杠滴,成功地把每辆车从要价1000卢比砍成5-600</p><p class="ql-block">还能超载。</p><p class="ql-block">机场站前广场离我们住宿的客栈只有10公里左右。</p><p class="ql-block">把住宿地址给到他们,一路行驶,没有红绿灯,也没有成熟的商业区,颠簸的马路,临街摇摇欲坠的房子,像极了十几年前成熟的中国农村的样貌。道路上塞满了摩托车,三轮车,它们穿插在汽车的每一个间隙里。鸣笛声让并不宽敞的街道显得更加拥挤。越快到泰米尔区的客栈目的地越“繁华”起来。</p><p class="ql-block">扑灭而来的异域气息,像极了我很久以前曾经看过的一些印度电影里的街头画面。</p><p class="ql-block">当然扑面而来的还有灰尘,加德满都都快半年没有下过雨了,尼泊尔的气候为典型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尼泊尔人将一年分为6个季节(而不是4个),分别是春季、季风到来前的炎热季、季风雨季、季风过后的季节、秋季和冬季。但大致也可以分为2季(6-9月为雨季,10月--第二年5月为旱季)目前季节处于旱季,交警们都带口罩在路上执勤。</p><p class="ql-block">当然,还有一种扑面而来的气息是我非常喜欢的来自佛国尘世深处的浓郁烟火气息,虽然有点呛鼻🤭但直觉告诉我,加德满都肯定不会让我们失望的,让我们在这里短短的20多天里 肯定会有收获很多不一样的体验与感悟,更别说徒步喜马拉雅山脉那2条经典线路了。</p> <p class="ql-block">所谓旅馆,就是一个暂时让旅行者停留的地方,故我们中国古人把旅馆称为“客栈”而我也不想称之为宾馆,因为这家店实在是门脸儿太小啦,不符合名片上标明的精品宾馆一类的标准。但它楼前却有一个小型的兼作饭厅的露天花园,这也是加德满都旅馆的第一个特别之处吧。</p><p class="ql-block">到了客栈时间尚早,行程计划是第二天会是在加都休整一天,然后再从加都坐汽车去博卡拉。当我们拿到客栈房门钥匙的一瞬间,仿佛回到了中世纪🤭,合着刚才跟我们搬运行李的出租车司机和</p><p class="ql-block">及客栈工作人员的的态度,钥匙都变得谦谦君子的样子,这样的钥匙放在现代科技化的国家,面对聪明机智的“开锁匠师傅”,确实防不了个啥😆,再是因为尼泊尔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是有小费文化的,而我们刚落地不久,还没有来得及换卢比,他们的热情没换来该有的一部分收获,也不过于不强求,仍然常态化工作着,最后仍然礼貌的说一句“namaste”所以啊,更让我们满满的对脚下的这个异域城市多了一分好感和期待。</p> <p class="ql-block">正好客栈老板也顺便做着旅游业务,梨花和梦队跟老板沟通好我们后面行程的相关事宜后,还让老板顺便帮忙给联系了一台中性小客车用于加德满都一日游,顺便还送我们去博卡拉。团队的力量真的好啊🙏。再次感谢梨花和梦队的付出。</p><p class="ql-block">然后就带着我们去照片上这个地方办当地电话流量卡。在这家店的街对面二楼的川菜餐厅里,找川妹子老板每人换了人民币2000块钱的尼泊尔卢比,当天兑换货币的利率是(1:19)刚拿到手里的厚厚一搭搭卢比,感觉这里的每一条街道里都想去血拼一下@买买买🤭。后面的剧情证明,机智的尼泊尔人民,菜单上和商品价单上的标注都是为路过此地的旅人们量身定制滴。特别是到了喜马拉雅山脉寒冷的山区,一杯500mL的热开水,必须收200卢比呵呵😄那会让你的优越感一扫而空。当然哈 这都是后话,因为山路崎岖坎坷,客栈烧水的煤气罐都是请背夫或者马儿驮着去的。</p> <p class="ql-block">吃完晚饭后,大家都迫不及待的想一睹夜晚的加都在各路神仙的护佑下会是个什么样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杜巴”广场,在尼泊尔语中是“皇宫”的意思。在马拉王朝时期,国王的三个儿子为争夺控制权,各自在封爵地加德满都、帕坦和巴德岗修建王宫,于是便形成了三座广场的雏形。</p><p class="ql-block">离我们客栈最近的加德满都泰米尔城区的杜巴广场有王宫和殿宇好多座,方形基座,上方叠着几座方形的塔,红色砖墙,黑色窗户,勾画出建筑的主体样貌,门楣,立柱,屋檐都刻有精美的纹饰、神灵、花卉,不胜繁复,在夜色与月光的笼罩中更显出神秘气场。在皇宫的华丽空间中处处能又看到立体的、栩栩如生的动物装饰。“人的手和心灵怎么会是如此灵巧。”</p><p class="ql-block">我们的惊叹❗️一路在这宏大与细微之间不断产生。</p><p class="ql-block">眼睛也不够看!皇宫内也是加德满都的商业街,从克什米尔羊绒围巾🧣和披肩、瑞香纸做的灯笼到手工地毯和廓尔喀刀具,木雕、手工画、铜器、陶器,尼泊尔本地人的日用百货…琳琅满目。</p><p class="ql-block">当然还有直接铺在地上菜摊摊,用柴火直接烤出来的嫩玉米棒子,这可是我吕大妈最喜欢的节目之一啊,虽然才吃完晚饭,腰包里鼓鼓的一塔卢比,幸福得像个“伪富婆”不用像在国内一样样滴挑挑捡捡,直接给100卢比,尼泊尔大妈也大方地给了2个,大家一起尝,都说好吃😋,吃出了古老的口感。</p><p class="ql-block">开心顺利的一天完成✅。</p> <p class="ql-block">3.19日</p><p class="ql-block">加德满都的第二天。</p><p class="ql-block">我们去的第一站是斯瓦扬布纳寺,位于加德满都市区以西约2公里的一座山丘上,有2500多年历史,是尼泊尔古老的的佛教寺庙,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因为这里猴子很多,又被称为“猴庙”。又称四眼天神庙,建于公元前3世纪,是亚洲最古老的佛教圣迹之一,🈶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信徒纷纷聚集此地深入学习佛法。</p><p class="ql-block">山顶佛塔的四面各有一对大眼睛,仿佛凝视着世间万物,在鼻子的位置有一个大问号,它其实是尼泊尔数字的“一”,象征和谐归一;佛眼上方是螺旋上升的轮环,华盖尖顶处嵌着一颗巨大的宝石,意为涅槃。塔基则是硕大的白色半球体,周围还有许多石制的小佛塔。</p> <p class="ql-block">在巴德岗停车场我们遇到了一位当地非常热情的要价200人民币会流利中文的本地向导小哥,我们被他的热情打动,回价100元,达成协议后,双方都愉快地来到这有着长达500年马拉王朝的王宫-巴德岗杜巴。</p><p class="ql-block">导游小哥让我们先吃饭,第一顿尼餐就在王宫门里面品尝,品出特别的新鲜感,首先记住了国王酸奶,朴素而不失醇厚,咖喱鸡肉块也非常接受。吃饱了就慢慢溜达。</p><p class="ql-block">巴德岗杜巴广场是巴克塔普尔最大的广场,四周全是形形色色的寺塔。包括马拉王朝的王宫及许多独具特色的神殿、庙宇、佛塔、雕像等,有“露天博物馆”之称。</p><p class="ql-block">还许多各具艺术特色的宫殿、庭院、寺庙、雕像等,也被誉为“中世纪尼泊尔艺术的精华和宝库</p><p class="ql-block">巴德岗杜巴广场比加德满都杜巴广场、帕坦杜巴广场更加宽阔,也清净很多。北侧应该是刷着金漆的大门,地震后刚重建完毕。旧王宫的55扇黑漆檀香木雕花窗(即55窗宫),古旧精致。旁边有巴特萨拉女神庙,这座石构的印度教神庙造型优美、精工细雕,但她又是如此的亲切,石阶之上坐着一群可爱的着五颜六色衣裙的女人们,和着微风正在忘情吟唱,让这王宫里画面更加丰富而生动,殿外还悬挂着一个大铜钟。</p><p class="ql-block">55窗宫建于公元1700年,墙壁以红砖砌成,上面饰以优美的背景和雕刻图案,还有一个带有55个窗户的阳台。为什么是55呢?!我们都问导游,这国王是不是有55个妃子呀😄导游笑着说他也不知道。</p><p class="ql-block">然后转角带我们去看王宫里的瑰宝,有荷枪实弹站岗的卫兵把守的印度教寺院。瑰宝就是那一扇雕花拱鬥,精美绝伦,不让拍照,导游介绍说;此鬥雕凿好了后大师傅的双手就被砍掉,从此世上独此一份!寺院里紫气氲缭,供奉着众多神灵,导游说,他家的神也在里面供奉着,因为他就是虔诚的印度教徒。寺庙的左手边就是国王和王后的洗浴池,能让人想到王们当时的生活场景,清洁身体后再去礼佛洁净灵魂</p> <p class="ql-block">加德满都的大佛塔,是世界上最大的圆佛塔,也被列为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它是最具特色的尼泊尔式藏传佛教佛塔,同时也是加德满都的地标建筑。</p><p class="ql-block">博达哈大佛塔的建筑构造独特且富有深意。塔身部分共分5层:第一层为复钵状半圆形结构,代表水;第二层为方形结构,代表地,其东南西北绘有4副眉眼,被称作“慧眼”;第三层为三角形结构,代表火,这一层又分成13级,层层缩小;第四层为伞形结构,代表气;最高一层即第五层为螺旋形结构,代表“生命之精华”。它以地、水、火、风四元素表示万物的组成,在佛教中称“四大和合”。佛塔之下有一圆形基座,基座外壁内凹80个壁龛,每个壁龛内均有佛像一尊。圆形基座之下还有3层宽阔高大的白色石砌基座,每层基座在平面布置上均为两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的“十”字相交迭形,因此每层均有12角。在底层基座的12个角上,各建有数米高的小佛塔一座。基座四面均有石阶通向半圆塔基,石阶旁又各有石狮数对。在宏大的白色覆钵上有个方形塔,四面画有的巨大佛眼,表示佛法无边、无所不见之意。佛眼上面是座金色的尖塔。塔基外缘刻有108尊阿弥陀佛的小浮雕,小佛像沾染着红色涂料并戴着黄花。佛塔周围还挂着许多经幡,也被称为风马旗,藏语称隆达。旗子有五种颜色,分别代表构成世界的五种基本元素,即红色为火、蓝色为天、白为云、绿为水、黄表地,上面印着佛经,以保佑众生。</p><p class="ql-block">我们围着大佛塔拨动着转经筒完整走了的一圈。</p> <p class="ql-block">宗教贯穿于尼泊尔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加德满都商铺业主简单的清晨供奉,到山顶佛寺中僧人们低吟的佛经,宗教仪式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同时也塑造了数百年的传统习俗。印度和中国西藏的影响潜移默化地渗透在尼泊尔的宗教信仰中,印度教和佛教共享寺庙和神灵,古老的万物有灵论和神秘的密宗修行彼此融合,共同构成了令人难以置信、多姿多彩以及坚韧宽容的精神信仰。(以上资料来源于我在网络上功课式的搜索)</p> <p class="ql-block">加德满都到博卡拉约200公里,差不多走了近9个小时。尼泊尔的公路建设确实不咋地,感觉就是那种,新三年就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状态。不过,司机师傅们心态都非常平和的把握着方向盘,不急不躁。我们也就顺水欣赏着沿途的田园风光。</p> <p class="ql-block">尼泊尔是印度雅利安人和喜马拉雅蒙古人的会合之地,从东到西分为3个主要人种和文化区域,分别是喜马拉雅山区的北部、中部山区和德赖平原。每个群体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并根据不同的环境从事农业生产,尼泊尔复杂的地形使得不同的群体都保持着各自的传统。在尼泊尔(尤其是印度教徒中),不同群体之间的相互融合受到严格的限制。</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20日</p><p class="ql-block">博卡拉(Pokhara)又位于尼泊尔中西部喜马拉雅山南坡的博克拉河谷上,海拔884米,素有“尼泊尔日内瓦”“东方小瑞士”之称,估计功劳莫过于每天黄昏时刻的费瓦湖上的那一抹抹晚霞吧,是尼泊尔最负盛名的风景旅游地,2011年与我国昆明市结为友好城市。历史上为中印贸易通道要冲,城内保留中世纪寺庙和尼瓦尔人建筑,费瓦湖对岸山脉上有世界和平塔等。</p><p class="ql-block">是安纳普尔那徒步环线(ACAP)基地。</p><p class="ql-block">在花椒客栈,与我们会相处7天的背夫们汇合了。共7人,每人背2个包 ,每个包不能超过10公斤。</p><p class="ql-block">安纳普尔那线上遇到的背夫大多是塔芒人、拉伊人或其他民族的人。夏尔巴人多数是在EBC珠峰大本营那条路线上行走。</p> <p class="ql-block">1949年</p><p class="ql-block">Bill Tilman获得特里布万国王批准,得以在尼泊尔徒步,其徒步的区域包括卡利甘达基、何兰普和索鲁昆布地区。他成为首位徒步前往珠峰大本营的外国人。</p><p class="ql-block">1965年</p><p class="ql-block">陆军上校詹姆斯·罗伯茨创立Mountain Travel,这是尼泊尔第一家徒步游公司。他带领一群妇女徒步抵达卡利甘达基山谷,为尼泊尔的徒步游行业奠定了基础。</p><p class="ql-block">前辈们是一盏灯,不分国籍。</p> <p class="ql-block">我想,世界各地的旅行者,当背上背起包的时候,心里早已做好去面对大自然给予的一切的准备吧,当然也包括会被“虐待”。</p><p class="ql-block">徒步或长途远足,就是背上背包,用自己的双脚👣,沿着河流、山脉、森林、峡谷、稻田、村庄,一步一步地,一天一天地,一次一次地向着心目中雪山、圣地往前走着。一次又一次地对自己的体力、耐力、毅力与情感彻底地给予大自然让其考验。</p> <p class="ql-block">作为全球最年轻的高山国家,尼泊尔的地貌如同被巨人揉捏的沙盘。从海拔8848米的珠穆朗玛峰到仅百米的南部平原,垂直高差超过8000米,形成了寒带、温带、亚热带。</p><p class="ql-block">贝西撒哈到察梅的60公里是异常崎岖的盘旋而上的山路,我们坐吉普车走了近5个小时,看着司机年轻稚嫩的面孔,又轻松异常的把握着方向盘,当时那是一个提心吊胆 😄,最后半小时,上天又用纷飞的鹅毛大雪迎接我们这一行山外来客。</p><p class="ql-block">被喜马拉雅山脉环抱着的木屋客栈,有噼啪作响的木材烤火炉给了我们无穷的安全感。吃饱喝足后的我们都安然入睡。</p><p class="ql-block">尼泊尔时间与北京时间时差2小时15分,人到了喜马拉雅南边的我,身体的生物钟确还是执行着北京时间。喜马拉雅山脉深处的凌晨5:30 ,天边的🌙是躺在山脊背上的😁 。虽然人类哲学大师尼采说过;“这世界没有真相,只有视角”但这可是我的人生经历中第一次看见这样的场景。</p><p class="ql-block">昨天晚上的暴风雪洗刷出了今天清澈透明的天空,也给予了我们喜马拉雅山脉的第一场日照金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每一个人到一个新地方,第一天开始徒步的人,都会是兴奋的,那时的脚步轻松、体力充沛,会格外的感觉山间的空气清新无比,大自然在那时刻就是一个大大的氧吧,看见什么又都会新奇十足。但又强烈地感觉来到了这个世界的背后,真是来到了“背后”,喧腾急切的世界背后,清冽爽朗的世界背后,遇到了不一样的人间烟火,还遇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喜爱同一片山脉谷地的狂热徒步者们。我们无比羡慕的惊呼,他们有的不请背夫而像袋鼠般可爱的前后都背着大小背包的驴友,还惊呼一大清早,我们都还穿着羽绒服外套走路,当地村民着单薄衣衫并用冷水洗头发。</p> <p class="ql-block">在这家客栈里歇脚,学习同路的欧美旅人们,不急着赶路,随性而为的找个喜欢的地方喝咖啡☕️打尖。我们各自占据一个露台,一起享受峡谷的宁静又惬意的时光。</p> <p class="ql-block">2025.3.22日</p><p class="ql-block">察梅—上皮桑</p><p class="ql-block">徒步15公里</p><p class="ql-block">还是早到了,我又跟在路上遇到的成都老乡在上皮桑村子里溜达了一圈,顺便去打听了一下房价的行情情况,普遍都是在客栈吃早晚餐的话,住宿就不单独再付费。我们住的是村口第一家刷浅紫粉墙皮的木头吊脚楼客栈,看我们人多,房间还想单独再收个300~400卢比。我们溜达回来跟梦队反映了一下情况,梦队跟老板沟通后也就免掉了我们几个房间的住宿费。</p><p class="ql-block">下皮桑平铺在河谷地带,上皮桑就挂在半坡上,客栈都是半吊角楼式的建筑,可见修建时的艰辛与不易。这家客栈的饭厅很大,傍晚时分,河谷地带的风生水起,半坡上的房间里就感觉越来越冷,我去厨房问老板“When can I start a bonfire?”老板说时间还没有到,他们本地原住民是真能扛冻啊!我们就花了500卢比让老板提前升火,炉火熊熊,背夫们也过来了,安静地坐在外围,在路上遇到的歪国帅小伙也来饭厅享受他的下午茶,茶点过后他跟梨花用英语愉快而又热烈的交谈着,他说他的前女友就是中国人,他印象里的中国人都很好,他刚研究生毕业,已经游历了好几个国家,他是从印度入境尼泊尔,最近交了一个印度女友。非常健谈又阳光的男生,只比我闺女大一岁。我们队伍精力特别旺盛的队友们这时也参观完山顶上的藏传佛教寺庙后来到火炉边在一边取暖、烘烤刚洗的衣服,用各自带来的杯子烧水、聊天,一起享受在路上的社交带来的遇到的不一样的乐趣。</p><p class="ql-block">就如同行伙伴梨花教授所感悟;</p><p class="ql-block">旅行的意义之一,就在那些有趣的灵魂和不期而遇的温暖。</p> <p class="ql-block">3.23日</p><p class="ql-block">上皮桑—下皮桑—马南徒步</p><p class="ql-block">18公里</p> <p class="ql-block">一打开房门,安纳普尔那II峰感觉就近在咫尺之间</p><p class="ql-block">而且陪伴了我们很久,静静的地看着我们,过桥,穿过森林峡谷,路过湖泊、草原,到村子里歇脚喝茶,直到我们快到马南客栈,她也才有点依依不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晨岚中的那一抹抹冉冉往上的桑烟接住了朝霞的庄严。马南谷地,升腾成了我心目中的藏在喜马拉雅山脉深处时光里的世外桃源。</p><p class="ql-block">但她又有着传统与现代的交融。</p><p class="ql-block">马南民居仍然是传统的就地取材而建的石头房屋,藏式佛塔随处点缀其中,同时也拥有许多现代化的设施,直升机停机坪、宾馆、西餐馆和现烤面包房加现磨咖啡的小商店,这里的人们农业是种青稞和苹果树,家家放牧牦牛、羊与马儿,同时也发展旅游业。作为安娜普尔纳大环线徒步的主要营地,海拔不是很高(3540),在这里又可让人非常舒服的调整自己的身体状况。</p><p class="ql-block">马南坡的居民主要是藏缅族群,和玛嘉族,玛嘉族据说是这里最早的原著民。在这里,你又会被深深的宗教氛围感染,那修建在群峰褶皱中的宏伟寺庙不需走近就能感受到她强大如虹的气势,河谷地带悬崖峭壁中的修行洞窟,又悠远地彰显她古老神秘的另一面。不由自主得会让人浮想联翩;她们或者他们又是怎样的一种到来!</p><p class="ql-block">这里又是徒步者的必经之地</p><p class="ql-block">马南坡是安娜普尔纳大环线的一个重要站点。在这里,你要去往陀龙垭口也好,去冰湖也好,除了不回察梅,海拔都会有很大的上升,因此许多徒步者会选择在这里休整一天。我们只是在这里歇息了一个晚 上,美美地洗上了一个热水澡,然后选择继续出发,因为我们每天都会早到计划中的宿营客栈。</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继续向陀龙高地营地慢慢推进。</p><p class="ql-block">3.24日 马南—斯立哈卡(3540~4018)徒步10公里</p> <p class="ql-block">当天只有10公里路程,慢慢走着,不断的往身后看,马南谷地的村庄离我们越拉越远,依依不舍间,已经爬完第一个山头。平坦宽阔的垭口上有一家小小的木屋,当地人放牧的同时兼做着给旅人提供服务,梦队很喜欢这个垭口,大家都停下来歇脚,坐在阳光里喝上一杯手冲咖啡,感觉雪山离我们越来越近,也许是可能海拔在不断上升的原因吧。莽原无言,视野里起伏的山冈里,牦牛🦬散落在其间,不移动的时候,它也就如岩石块一样的存在。</p><p class="ql-block">好不容易看到了2个移动的小红点,等我们互相走近了,才发现原来是我们在加都办电话卡门厅里打过照面的湖南大姐和广东姐么。原来是她们这天的目的地是要去冰湖,都爬了一个山头又一弯的时候发现走错路了,又往回返,然后再纠错。一看她俩就是特别强的那种驴,身型瘦削,还不请背夫,也没请向导,还走路带风。</p><p class="ql-block">让我们都互相祝福那些在这短暂的生命时光里,能共同走过同一条山间小路的人儿们。</p> <p class="ql-block">斯立哈卡在一片撒满阳光的峡谷的台地上,我们到的时候还不到2点,阳光正好,我们各自背包里的把零食铺满在客栈院子里的大木桌上,让老板又给我们泡上了几杯安纳普尔那环线上最具特色的本地柠檬姜茶,把背包里的攒了几天的脏衣服,用雪山泉水洗过后,也摊晒在阳光里,让自己也趴晒在这喜马拉雅之光里。</p><p class="ql-block">山间的风,和偶尔的鸟鸣,代替了颂钵声,</p><p class="ql-block">不用瑜伽姿势,已然进入了冥想状态。</p><p class="ql-block">虚静.恬淡</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这里的光阴如箭,日照金山只有短短的几分钟,初升阳光☀️会很快变成白普普撒在山头,但空气依然清洌无比,在外面呆不上10分钟被冻得透心凉,赶紧回小屋被窝儿暖和一下,再去院子里想日常洗漱,发现水龙头被冻住了,将就着用水杯里的剩余凉水浇了一下昨晚用过的湿纸巾,把眼睛抹抹,就当算数吧。</p><p class="ql-block">体验艰难困苦也是旅行的一部分,也对自我调节有用,就像一幅画中的阴影部分,它能跟光鲜部分相辅相成。等我们经历了些许艰难,回来会发现生活真好。当然,比较起我们身边的背夫朋友们来说,我能提起的艰苦就淡化成无了。尼泊尔背夫们像驮货的马一样背负着旅人们的装备,包括路途上有些客人不喜欢住客栈,就喜欢露营,那些帐篷睡袋、野炊用具、食物和油灯等等。在往陀龙高地营地干的路上,随着爬升的海拔越来越高,我背着自己不到三四公斤的随身背包,都走得气喘吁吁😮💨,而他们,就一双普通鞋子,或者一双塑料拖鞋,头上就紧紧勒着一根羊毛背带,却要负重40公斤或者以上,每天长途跋涉6-7小时。一个背夫,一天的工钱仅为500-700卢比(人民币40元)左右,吃住还需他们自己解决。他们还勤快地在每一处歇脚的客栈帮忙,每次都是等自己服务的客人吃完饭后,把餐桌也都收拾干净后, 才能轮到他们吃。徒步的过程中我看着,背夫们源源不断、步履沉重地从身旁走过的时候,会没有原由的心疼他们一下。特别是在布恩山出发去往ABC路上还遇见到的3位女背夫,瘦削的身体背负着感觉比她自己身材大一倍的驮包,我每次爬坡爬得快没力气的时候,她们都悠悠地出现在我视野里,无形中她们又给了我很多力量。同样的人,他们的生活才能称得上艰辛。也许客人们额外赠送的小费多少又能给予他们些许安慰。据说,在尼泊尔6个月的徒步旺季里,每个背夫大约可挣(6-7000人民币)左右,每个向导约15000人民币,这也是他们一年里可获得的全部收入。</p> <p class="ql-block">3.25日</p><p class="ql-block">斯立哈卡~陀龙高地(4018~4800米)</p><p class="ql-block">越往上走,离天空更近,</p><p class="ql-block">蓝空深沉,沿路岩石中夹杂的石英晶体和云母碎片反射明亮光芒,石头巨兽们在风中用几十万年、几百万年前洪荒时代生成的矿物嗓音说话,构成了一种旷古又神秘的语言。这里的岩羊一点都不怕我们,自在地穿行在人们用👣踩出来的蜿蜒山路之间,倒是我们看到它们的时候被惊喜得大呼小叫。</p><p class="ql-block">在如此的荒野里,感动着它们给予了我们了那份生命蓬勃的力量感,脑子中浮出了泰戈尔的《用生命感动生命》那首诗。</p><p class="ql-block">把自己活成一道光,</p><p class="ql-block">因为你不知道,</p><p class="ql-block">谁会借着你的光,</p><p class="ql-block">走出了黑暗。</p><p class="ql-block">请保持心中的善良,</p><p class="ql-block">因为你不知道,</p><p class="ql-block">谁会借着你的善良,</p><p class="ql-block">走出了绝望。</p><p class="ql-block">请保持你心中的信仰,</p><p class="ql-block">因为你不知道,</p><p class="ql-block">谁会借着你的信仰,</p><p class="ql-block">走出了迷茫。</p><p class="ql-block">请相信自己的力量,</p><p class="ql-block">因为你不知道,</p><p class="ql-block">谁会因为相信你,</p><p class="ql-block">开始相信了自己……</p><p class="ql-block">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活成一束光,</p><p class="ql-block">绽放着所有的美好!</p><p class="ql-block">还有一份感动来自这里的人们,用一块块来自荒野之中的不规则的岩石,认真对待后仔细码成的客栈,说是庇护所更贴切一些,因为这里的天气又是勒么瞬息万变,当我用尽当天最后一点力气爬上4800米营地的小垭口时,那吼吼呼啸而来地狂风,被我用石头客栈的木门一把关在了墙外。</p><p class="ql-block">现在的老板们所收取的酬劳,应该也犹如当时的路人们感动之余所给予的甘心情愿。</p> <p class="ql-block">3.26日</p><p class="ql-block">陀龙高地营地-木斯塘(穆克蒂那)4800~5416~3710</p><p class="ql-block">背夫小队长阮米翻过好多次陀龙垭口,对这里的千变万化的天气比较了解,他说垭口上一般到了11点多就会起大风,需要我们凌晨四点半就要出发。等我们队伍集结完毕开拔的时候,前方已经有了一路零星的晃动的身影,头顶上银河闪烁,我们成了真正的披星戴月般的赶路人了。慢慢地一步步走向曙光里的那种温暖与踏实,这应该也算是一种我来过人间一趟的值得纪念的时刻吧。</p> <p class="ql-block">又当曙光浓成了金色后,把我和路过的马队投影在山墙上时,我仿佛穿越去了千年前商队里的其中那一枚路人,身体里也仿佛充溢了一丝神奇力量,到垭口5416米的时候不知不觉般。</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很快就抵达海拔5419米的Thorung La。😄</p> <p class="ql-block">“桃李不言,下自成蹊”</p><p class="ql-block">这句成语也穿越千年,至今提醒着我:真正的吸引力源于内在的丰盈与行动的力量。</p><p class="ql-block">山峰是沉默的,而我们之所以希望不断穿越极地穿越峰峦,是因为我们渴望我们人生所走的每一步都是精彩的,有意义和充满深情爱意的。</p> <p class="ql-block">下到垭口的这边就是尼泊尔的木斯塘地区的穆克提那镇,木斯塘在很久以前古称“珞”,最早为吐蕃王朝所统治。</p><p class="ql-block">这里是我们安纳普尔那徒步旅行线之一(ACT)的终点。</p><p class="ql-block">木斯塘曾经是尼泊尔境内最后的自治王国,2008年木斯塘王国才被废除,1992年才允许外国人进入,至今感觉这里仍然保持着莫种封闭性,听背夫阮米说,如果要去到木斯塘深度旅行,仍需申请特别通行证。背夫小领队在这个镇上也没有了他熟悉的客栈可以推荐的了,晚上的住宿客栈也是我们随眼缘而找的。</p><p class="ql-block">作为两大宗教的圣地;穆<span style="font-size:18px;">克提那(Muktinath)拥有着强大气场。</span>印度教徒视其为自由之地,供奉着印度教地位最高的毗湿奴神,而佛教徒则认为这里是密宗圣地,供奉着空行母。</p><p class="ql-block">穆克提那坐落在发源于中国西藏高原的卡利甘达基河谷之上,背靠世界上最高最宽垭口之一的喜马拉雅陀龙垭口。沿河谷下切出的险径会南下至印度,陀龙垭口上的阳光又会将百年前驮着盐巴和铜器的藏族商队的剪影一次次投向山峦,与尼泊尔人、印度人完成一场场无声的文明置换。</p><p class="ql-block">当峡谷的风吹起时,喜马拉雅山脉幽深的叙事诗才翻开尘封的一页一页。</p> <p class="ql-block">穆克提那的主要宗教建筑是穆克提那神庙,海拔3750米,被誉为印度教在尼泊尔的八大神庙之一。神庙内有108个牛头造型的泉眼,朝圣者常用这里的冰冷清泉洗身,相信可以保证死后的救赎。</p> <p class="ql-block">在这里,你会感觉到时间是把这里曾经尘封过。</p> <p class="ql-block">多少个万年里,冰川开掘出大致的地形,再交给上天与不眠不休的河流精雕细刻,以淤积和深切之功造就了这个肥沃宽谷。每当深谷中有一块稍宽的平地,有了庄稼地出现,有了一个村落出现。一座座颜色鲜艳石头建筑前后,栽种了果树,使得这些石头建筑的村庄与四野更加和谐连体在这时光深处的当今初春时节里。</p><p class="ql-block">这一眼,即是万年。</p><p class="ql-block">这里才是尼泊尔摊开的羊皮卷里,那一道最深褶皱里藏着的密码。当现代文明的浪潮席卷全球,这里的雪山依然沉默,几百年不成改变地守护着古老的信仰与生活方式,今天,她接纳了我们一行旅人的叩问和倾听。</p><p class="ql-block">我非常庆幸自己有机会能路过这由宁静的村庄和寺庙构筑成的天空之城。</p><p class="ql-block">那怕就是这短暂驻足后的互相对望。</p><p class="ql-block">或许,生活在这里的人的内心,是被这一捧捧清澈的雪山之水滋养着;风来只是一阵阵一道道的涟漪,终归会汇于平静。雨落只是一些涌动,也会落幕成寂;云动更是一道道风景,终究成为记忆。然后无论何时,他们守候住一片自己的清静,无关尘世,无关风月,求的就是那一种淡然和善良。</p> <p class="ql-block">又回到了博卡拉,计划休整2天,然后再出发。</p><p class="ql-block">沐过好几天的喜马拉雅之光后,再来用这里的水冲一杯咖啡,泡一泡这里的方便面,打开包装后才发现,泡好之后我也只能用手抓😄,幸好玫瑰姐在背包深处备了一双筷子。很想把这天的时光虚掷一半给博卡拉的大街小巷,可是这里没有当地特别点美食的诱惑,很难得吸引我这枚川味五香嘴的大妈去寻摸🧐,自我感觉尼泊尔就是美食的荒岛。可能是跟尼泊尔人民都信的各种宗教有些关系吧,饭菜都普遍低油低盐,使用食材也特别节制,更特别是在徒步旅行的线路上的那些客栈老板们的菜单,感觉就是通用着一个版本。</p> <p class="ql-block">旅行中的另一种快乐,是能在路上遇见不同的人,遭遇一些出其不意的事。如果能与本地人有一些互动,体验一下当地人的日常,那就会再好不过。在博卡拉休整的第二天,我们几个老驴们,参观完和平塔后,原想着下到码头去坐船到湖对岸去吃中午饭,结果走错了方向,从后山沿着林间小路下到了湖岸角落的村庄,头顶着烈日,鞋子也不太和脚,都不想再走剩余的几公里碎石子铺满的马路,然后大家都把散装英语加肢体语言和和在一起,居然发动了一个年轻的村民让用他停在门口的小摩托车送我们去街里中午设定好了想吃的饭馆的地方,本来门口有2辆摩托,他说那个人在睡觉,只能他自己载2个人先走,然后再回来载我跟洪姐。他先要1000卢比一个人,我们又砍价了好一会,最后500卢比成交。在他家小院等待的过程中,我就在他屋前后边小溜达了一会。房子里设施非常简陋,屋子都普遍低矮,前后都是庄稼地,水田居多,才3月底确都插上了秧苗,已经有农人在秧田里开始拔草,还有他的邻居,就在稻田边汩汩的水沟边洗衣服,还顺便直接用水沟里的水给自己的娃洗澡。这不也就是我童年时期里也有过的乡村生活的那种场景么。村庄民居房前屋后基本都没什么特别的果树,菜园里普遍种了包菜,芥菜和蒜苗,他家小小院里也只有一颗不是很大的桑树,顶上有一些快要熟透的果实,下半部分树枝上的果实,能用手够的着的基本都被撸完了,我脱鞋站在凳子上摘了几颗快要熟的桑果,想尝一下异国他乡的味道是否有无差别,吸引着了几个村里的孩子来围观,我递给他们几颗,他们摇头,结果他们是想问我要“money”。</p><p class="ql-block">youth村民返回的途中,又叫上了一个他的半路遇上的小伙伴一起载我俩,这样就能一辆摩托后坐只坐一个人。这位尼泊尔小伙很开朗阳光又健谈,问我是不是中国人,我说是,他说是中国哪里的?北京、上海、还是广州,我说我们是成都的,他说他听说过成都,他又问我,你觉得博卡拉美不?喜马拉雅美不美,我说肯定是非常美啊!他又问我们接下来会去哪里玩,我说我们先去布恩山,然后再去安纳普尔那ABC,他说,那我用我的小摩托载你去吧!我就拍拍他的肩膀,表示非常感谢😊</p> <p class="ql-block">估计他也是非常想着是在这样的花季时节,穿过原始杜鹃花树林后,去到布恩山那360度无死角的山顶上,去等候一场属于自己的那场日出🌅吧。</p> <p class="ql-block">确实,</p><p class="ql-block">当站在布恩山头,又一次目睹清晨的第一道光辉映投在那世界第七高峰,海拔8167米的道拉吉里峰那如蟠桃般的金字塔山巅,然后慢慢再着连天一众七八千米级的群山相继被点燃时,每一次都会被这天地间无比神奇壮美的景象,感动得会不由自主升腾起一种圣洁和美好。</p><p class="ql-block">然后不用再一次次的问自己,我们为什么这么喜欢旅行,为什么更喜欢用这样的徒步方式。</p><p class="ql-block">为了,这每一场不一样的日出。</p><p class="ql-block">为了,这每一朵不一样颜色与香味并存的杜鹃花。</p><p class="ql-block">为了,看到每一座不一样的山峰,徒步走近,在她的环抱中,像鱼儿一样睡去,像鸟儿一样醒来。</p><p class="ql-block">为了,看看来自世界各地的喜欢同一片风景的人儿,在夕阳下举起酒杯🍸用晚霞的颜色去染红他们微醺的脸庞。</p><p class="ql-block">为了,穿过山脉深处那挂在峡谷之中的座座吊桥,去往那挂在山腰上的不一样的村庄,去路过每一块麦田,看到不一样颜色的麦穗被山风拂过。</p><p class="ql-block">为了,看到背夫们卸下肩上的沉重包袱之后,用开朗乐观的情绪,感染着我们跟随着他们一起翩翩起舞,放声歌唱。</p> <p class="ql-block">3.30日</p><p class="ql-block">布恩山+安娜普纳ABC徒步第一天。</p><p class="ql-block">早八点从博卡拉搭乘吉普车出发,摇了三个多小时抵达海拔二千米的乌勒里村,然后沿着石板梯路开始徒步。</p><p class="ql-block">全程12公里,直线爬升近900米。</p><p class="ql-block">下午四点抵达位于布恩山下的客栈。</p><p class="ql-block">3.31日</p><p class="ql-block">布恩山-穿杜鹃林~山顶客栈chuile(17-18公里)</p><p class="ql-block">4.1日</p><p class="ql-block">-chuile-上希努瓦(狠下坡~再上-又狠下-再上)14公里</p><p class="ql-block">4.2日。 </p><p class="ql-block">上希努瓦 (Up</p><p class="ql-block">Sinuwa) -竹林(看到了小平头,黑脸长尾叶猴)</p><p class="ql-block">(Bamboo) -德拉里</p><p class="ql-block">(Deurali,海拔3200米)。全</p><p class="ql-block">程约12公里,徒步时间约6-7小</p><p class="ql-block">时。</p><p class="ql-block">(从这里到mbc是风景最美好的时候)</p><p class="ql-block">4.3日。</p><p class="ql-block"> 德拉里(Deurali) -安娜</p><p class="ql-block">普纳大本营(ABC,海拔4130</p><p class="ql-block">米)。徒步时间约6小时,途经鱼尾峰大本营(MBC)。</p><p class="ql-block">4.4日。 </p><p class="ql-block">安娜普纳大本营</p><p class="ql-block">(ABC)-班布(Banboo) -吉</p><p class="ql-block">努旦达(Jhinu Danda)-下希努瓦全程</p><p class="ql-block">下山,25公里,徒步时间约8-9小时。</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安纳普尔那把这几十年来需要我们走的石头坡、石梯子都留在这3天。</span></p><p class="ql-block">4.5日。</p><p class="ql-block">吉努旦达 (Jhinu</p><p class="ql-block">Danda)-没泡温泉-坐车返回博卡拉。</p><p class="ql-block">4.6日。</p><p class="ql-block">博卡拉-加德满都。</p><p class="ql-block">4.8日。</p><p class="ql-block">加德满都-绵阳</p> <p class="ql-block">他们还说;</p><p class="ql-block">能提供情绪价值的旅行才是好的旅行,接下来几天的布恩山+安纳普尔那ABC的小环线之行,就给这次旅行提供了大家所感慨的诗意化,休闲化,感性化,还有无用化。尤其是最后一个要素,都说那是需从心理上解除实用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烙印。真的很难。</p><p class="ql-block">在这里,是因为大地与时光孕育的“神迹”所在,又确实得来不易,所以提供的情绪价值也特别高出了不少。</p> <p class="ql-block">从写路上作文目的来说,我也是想通过文字,书写出日常背后的时间,在我身上留下的痕迹。万物生长悄无声息,如果没有参照的话人很难看清自己的变化,字里行间的变化也许就会看出自己内心蛛丝蚂迹的变化,语言的质地,能落在纸上 的希望如镜子一样。</p> <p class="ql-block">尼泊尔很不完美,但是她确实非常独特,而且总以她的独特吸引着全世界的游客前来。因为她有壮观而崎岖的地貌,有勤恳机智的居民文化在这里形成多达100多个的部族以及形形色色(多达123种)的语言。从毗邻印度的平原到与中国西藏交界的喜马拉雅山区,她又有着复杂多样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给我们旅行者带来了无穷的遐想。</p><p class="ql-block">她是用自己的方式在这个世界的角落里慢慢的生长。</p> <p class="ql-block">“地球在其演化史上,造就了不同的自然奇观,孕育出不同的生物多样性,但它们仍属于同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生存于不同地域,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与信仰,生成了不同的生产方式与社会结构,但仍然属于同一个命运共同体。—阿来《去有风的旷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