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艺术公社--黑神话的炼丹炉

干登荣 影像

杭州转塘的夜风裹着丙烯颜料与代码的混浊气息,在象山艺术公社的钢筋骨架间游荡。谁能想到,这片满地烟蒂与速写纸的泥潭里,竟能熬出一剂震动三界的灵丹——那部让全球游戏界天雷滚滚的《黑神话:悟空》。 一、水泥墙里的花果山<br><br>游戏科学的工作室藏在公社东北角,外墙上还留着去年某次行为艺术的涂鸦:用霓虹灯管拼成的“艺术已死”。初来者总以为这是某个落魄艺术家的悲鸣,却不知这恰是游戏人的自嘲——他们在此处重塑齐天大圣的金身,用的不是香火,而是0与1的二进制符咒。 工作室里堆着三米高的《西游记》古籍,电脑屏幕泛着青光,建模师的手在数位板上画符。窗外的老槐树沙沙作响,枝桠间仿佛坐着六耳猕猴冷笑:“你们这些拿金箍棒敲代码的,算哪门子取经人?” &nbsp;二、艺术废墟里的七十二变<br><br>凌晨三点的公社走廊,游戏策划与油画系毕业生共享同一包红双喜。这边在争论“白骨精的粒子特效该用多少面数”,那边在痛批“当代艺术全是资本走狗”。烟雾缭绕中,虚幻引擎的代码与康定斯基的色彩理论诡异交融,像极了太上老君炼丹炉里的三昧真火。 常有收藏家踱进工作室,盯着概念图问:“这泼墨风格的场景设计,能做成NFT吗?”制作人叼着牙刷笑而不语,转身在建模软件里给金箍棒多加了七百三十根倒刺——艺术市场的虚妄,终不敌要让玩家掌心沁汗的真实触感。 &nbsp;三、真假美猴王的现世报<br><br>当游戏预告片点燃全球,公社的咖啡厅突然挤满西装革履的访客。他们举着香槟谈论“中国传统文化输出”,却对墙上未完成的原画手稿视而不见。某日暴雨,游戏主美看见雨水冲刷着工作室外墙,露出十年前某位画家写的诗:“神佛皆在服务器,香火不过流量池。” 那个总在槐树下痛饮二锅头的场景编剧,如今被媒体追着问创作理念。他摸出皱巴巴的烟盒,上面记着三年前的灵感碎片:“要让猴子在4K画面里流泪,须先有人在这8平米隔间里呕血。” 尾声:大圣归来的赛博道场<br><br>如今的象山艺术公社,旅游巴士在石板路上轧出新的裂痕。导游举着喇叭喊:“这里孕育了现象级文化IP!”而凌晨的工作室里,某个新人建模师正对着一根猴毛的渲染效果较劲。窗外月光如旧,照着白墙上新喷的涂鸦:<br>“俺老孙来此,<br>非为成正果,<br>偏要闹他个<br>天宫夜夜崩。” 此地所谓艺术,早被游戏人的键盘敲成了齑粉,却又在虚幻引擎里炼出了火眼金睛。当全球玩家为《黑神话》沸腾时,转塘的野猫仍在撕咬那些被揉皱的废稿——那上面潦草画着的,何尝不是另一部未被超度的手工西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