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百年前的京张铁路,汽笛划破燕山云雾;百年后的复兴号,风驰电掣跨越山河。在这条贯穿时空的铁轨上,镌刻着一个永不褪色的名字——詹天佑。他用毕生心血,在积贫积弱的旧中国,铺就了一条民族自强之路,成为中国近代工业文明最璀璨的坐标。</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负笈西洋:种下科技报国的火种</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872年的上海码头,十二岁的詹天佑攥紧泛黄的船票,登上开往美国的邮轮。作为中国首批留美幼童,他在美国的土地上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不仅以优异成绩考入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更目睹了铁路如何改变一个国家的命运。毕业典礼上,他抚摸着工程学学位证书立下誓言:“此去,必以所学兴吾国!”1881年归国时,他带回的不仅是一摞厚厚的工程图纸,更是“铁路救国”的坚定信念。</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京张传奇:挺起民族工业的脊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p><p class="ql-block"> 1905年,面对外国工程师“中国人修此路需五十年”的嘲讽,詹天佑接过京张铁路总工程师的委任状。八达岭的崇山峻岭间,他背着经纬仪徒步勘测,在悬崖峭壁上留下深深的足迹。创造性设计的“人”字形铁路,用两台机车的巧妙配合,让列车在33‰的陡坡上稳健攀升;竖井开凿法使八达岭隧道工期缩短近半。当1909年京张铁路提前两年通车时,世界震惊地发现:中国人不仅能修筑铁路,更能以智慧创造奇迹!</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薪火相传:播撒铁路强国的希望</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詹天佑深知,铁路事业的根基在于人才。他在繁忙的工程建设中,挤出时间编写《新编华英工学字汇》,创办中华工程师会,为中国培养出第一代铁路专业人才。晚年病重时,仍心系粤汉铁路建设,在病榻上反复修改设计方案。他的办公室至今保留着当年的煤油灯,仿佛仍在诉说着“生命不息,筑路不止”的执着。</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精神永续:跨越时空的回响</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从京张铁路的蒸汽机车到“复兴号”智能动车组,中国铁路里程已突破15万公里。但无论技术如何迭代,詹天佑“各出所学,各尽所知”的精神始终是中国铁路人的精神图腾。如今,在八达岭长城脚下,“詹天佑纪念馆”的玻璃幕墙倒映着穿梭的高铁,新旧铁轨在此交汇,如同一场跨越百年的对话——曾经的筚路蓝缕,终化作今日的星辰大海。</p><p class="ql-block"> 詹天佑用铁轨丈量着对祖国的忠诚,用智慧书写着民族的尊严。他不仅是中国铁路的奠基人,更是一面精神旗帜,指引着无数后来者在科技强国的道路上砥砺前行。当我们乘坐舒适的高铁穿行山河时,请记得,在百年前的某个深夜,有位工程师正举着油灯,在图纸上勾勒着中国铁路的未来。</p> <p class="ql-block"> 如今詹天佑同志已经逝世106周年,但这份迎难而上、自主创新的精神意志却深深融入了我们中华人民的血脉灵魂之中。</p><p class="ql-block"> 我们秦河人定当扎根实业,以詹天佑为榜样,在新材料领域中奋力耕耘。从精细制造到科技创新,我们坚信,唯有掌握核心技术,不断打造属于中国的优质品牌,才能打破国际市场的壁垒。将“各出所学,各尽所知”的信念融入每一次产品研发、每一项工艺改进中,以匠心打磨品质,以创新驱动发展,誓要让中国品牌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光彩。</p> <p class="ql-block">撰稿人:周鸣</p><p class="ql-block">审稿人:徐位</p> <p class="ql-block">销售电话:</p><p class="ql-block">19171681888(赵总)</p><p class="ql-block">17392114421(廖总)</p><p class="ql-block">地址:黄石市新港(物流)工业园区营谭路以南</p><p class="ql-block">邮箱:hsqhxcl@163.com</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