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随着翻书声渐渐归于平静,郧西县第四届“寒假读一本好书”读书活动圆满落幕。值此第30个“世界读书日”即将来临之际,4月18日下午,县教研室在第二实验小学召开活动总结会议。会上,获奖学生与教师现场领取了荣誉证书,获奖学生还收到了珍贵的读书券。工作室多名成员荣获优秀指导教师奖与优秀案例奖,为活动增添了光彩。</p> <p class="ql-block"> 总结会上,工作室主持人李凤结合自身对活动的深刻认识与理解,对“寒假读一本好书”活动进行了全面总结,内容如下:</p> 以政策为引领,以阅读为桥梁 <p class="ql-block"> 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深化全民阅读活动”,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全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实施方案》,郧西县亦以西教函【2021】50号文件为指引,持续推进中小学生课外阅读工作。2022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将整本书阅读列为独立语文学习任务群,此次竞赛正是响应国家“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号召的具体体现。通过“学生读后感、朗诵视频、教师课例、最美领读人”四大板块,构建起“教师引领、学生参与、家校协同”的阅读生态,让寒假成为师生与经典对话、与思想共鸣的成长契机。</p> 数据见证努力 成果彰显担当 <p class="ql-block"> 活动自启动以来,全县各乡镇学校积极响应,历经校级初赛、乡镇复赛,最终报送作品700余件。县教研室组织骨干语文教师与教研员组成评审团队,分组分类严格评选,最终评选出以下作品。小学组:学生优秀作品300件,教师优秀作品45件;初中组:学生优秀作品200件,教师优秀作品80件。这些数据背后,展现了三方面的显著成效。</p> 1..新课标落地有抓手 <p class="ql-block"> 活动紧扣统编教材“快乐读书吧”“名著导读”等要求,推动学校将“整本书阅读”纳入教学实践。不少教师通过设计读前指导课、读中推进课、读后分享课,探索出“任务驱动—过程指导—成果转化”的阅读教学模式,让新课标理念真正走进课堂,成为教学实践的有力抓手。</p> 2.师生阅读素养有提升 <p class="ql-block"> 从学生读后感中,我们看到了《鲁滨逊漂流记》《西游记》《十万个为什么》等经典作品引发的成长思考;从教师课例中,我们看到了“思维导图梳理人物关系”“影视片段对比阅读”“课内方法课外延伸”等创新方法的运用。阅读不再是碎片化的知识积累,而是思维的深化、情感的共鸣,真正实现了“原来读整本书能让我看到更广阔的世界”。</p> 3.阅读生态建设有突破 <p class="ql-block"> “最美领读人”评选中,涌现出深耕阅读指导的教师典型,他们或通过亲子共读活动带动家庭阅读,或利用班级图书角营造沉浸式阅读环境,真正成为学生阅读路上的引路人。实验小学还将学生的朗诵视频、读后感制作成“校园读书”展播内容,每周都有推送,让阅读从“个人行为”转化为“校园风尚”。</p> 正视不足,方能行稳致远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1.区域发展不均衡:</span>部分乡镇作品质量突出,如实验小学、城关、羊尾、马安、上津、湖北口等读后感视角新颖、情感真挚;店子、香口等乡镇的课例写得好,格式规范,有自己的思考;但也有个别乡镇存在敷衍现象,用单篇课文的案例代替整本书阅读案例,甚至出现AI合成文本,反映出对阅读活动的重视程度仍需加强。</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2.指导专业性待提升:</span>学生读后感普遍存在“原文堆砌多、个人思考少”“切入点过大、分析不深入”的问题,根源在于教师对“如何引导学生读透一本书”缺乏系统方法。有部分学生读后感停留在情节复述,未能结合名著主题展开深度思辨。</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3.细节规范需强化:</span>朗诵视频存在音频模糊、格式错误(如未按要求使用mp4格式),教师课例中出现“混淆阅读课型”“目标设定偏离学段”等问题(如个别课例套用高中核心素养目标,有的将核心素养目标割裂开),反映出活动组织中对细节标准的解读与落实不够到位。</p> 以问题为导向 以行动促发展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1.夯实阅读指导“基本功”:</span>县教研室将依托“名师+骨干”教研团队,分乡镇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专项培训,重点解决“如何选书、如何设计阅读任务、如何评价阅读成效”三大问题,尤其加强对农村学校、薄弱学校的帮扶,缩小区域差距。</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2.构建“三阶指导”体系:</span>针对学生读后感写作,建议教师分阶段指导——读前明确“小切口”,读中引导“深思考”,读后强化“个性化表达”,避免千篇一律的“三段式”(引述+感受+总结)模板。</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3.完善活动“全流程规范”:</span>未来将提前发布“参赛指南”,细化作品格式、评审标准、课型分类等要求,并通过“样例示范+线上答疑”帮助师生理解规则,让每一份作品都能真正体现阅读的价值与思考的深度。</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4.扎实推进“四个确保”:</span>落实整本书阅读,关键在于做到“四个确保”,构建“有书可读、有课可依、有导可循、有评可测”的阅读生态体系。一是确保“有书读”。严格落实教材指定阅读书目,以统编语文教材“快乐读书吧”“名著导读”推荐篇目为核心,确保师生共读“规定动作”不走样。各校需统筹图书配备,通过班级图书角、校级共读资源库等渠道,保障学生人手一本正版权威版本,避免因版本差异导致阅读指导“失焦”。二是确保“进课堂”。将“快乐读书吧”纳入课堂教学体系,如同研究精读、略读课文般精研其教学规律。建议各校设置“整本书阅读专属课时”,每学期不少于4课时,形成“读前指导课(激发阅读期待)—读中推进课(解决阅读障碍)—读后分享课(深化阅读感悟)”的阶梯式课型架构,让阅读指导从“碎片化推荐”走向“系统化实施”。三是确保“有指导”。建立“三阶指导”机制:读前指导:通过作者生平、创作背景、精彩片段赏析等激发阅读兴趣,明确阅读任务;读中指导:针对阅读难点开展专题教学,如《鲁滨逊漂流记》中“环境描写与人物命运的关联”“方言俗语的表达效果”等,通过批注法、思维导图、问题链等工具引导学生“读进去”;读后指导:组织多元分享活动,结合生活实际迁移运用,让学生“读出来”,实现从“理解文本”到“观照自我”的升华。四是确保“有评价”。构建“三维评价体系”:过程性评价:记录阅读打卡、批注质量、小组讨论参与度等,采用“阅读存折”“星级评价表”等可视化工具;专项评价:针对整本书设计阶段性检测,重点考查整体感知、细节分析、主题探究能力;质量监测:将整本书阅读纳入期末语文素养测评,不少于5分,结合课标要求设计情境化试题,避免碎片化知识点考查。当前市场名著版本繁多,内容删减、注释偏差等问题影响教学效果。湖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组织编写的《慧读者》系列丛书,精准对接“四个确保”需求。</p> 让阅读成为照亮成长的光 <p class="ql-block"> 阅读是教育的底色,也是终身学习的基石。此次竞赛不仅是一次成果的检验,更是全县中小学阅读教育的新起点。希望各校以此次活动为契机:让“整本书阅读”成为课堂常态,让每一本好书都成为学生成长的阶梯;让“教师领读”成为专业追求,让每一位教师都成为阅读文化的传播者;让“全民阅读”成为校园风尚,让每一个角落都洋溢着书香与思考的力量。教育是静待花开的过程,而阅读就是播撒种子的耕耘。愿我们携手共进,让每一次翻开书页的瞬间,都成为点亮学生心灵的光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