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耕耘教坛播新梦 以研促学共前行</b></p><p class="ql-block"><b> </b><span style="font-size:18px;">西北师范大学万达城附属学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数学学科推门课纪实(三)</span></p> <p class="ql-block">最美人间四月天,深耕细研共成长。为践行新课标理念,落实“双区精神”深入推进七里河区“三在”课堂教学模式,西北师范大学万达城附属学校数学组开展了以“耕耘教坛播新梦 以研促学共前行”为主题的教研活动。本次活动以推门课的形式进行,旨在让常态课高效化精品化。</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耕耘教坛播新梦</b> </p><p class="ql-block">何钇乐老师执教的是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100以内的口算加减法》第二课时内容,旨在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口算方法,体会"进位"的含义,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本节课的教学遵循:实际问题引入-列式并探索算法-整理并呈现算法-交流并理解算理。从具体到抽象的学习过程,让学生掌握算法,运用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算理,体现了算法多样化思想。同时,授课过程中利用数学学具“小棒”帮助学生更直观的理解计算过程。</p> <p class="ql-block">张明珊老师执教的是一年级下册数学口算不退位减法,学生需要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和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算法,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减”的道理,并能正确口算,形成初步的运算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具体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摆小棒、拨计数器等操作活动,经历“直观感知—抽象算法—归纳规律”的探究过程,体验算法的多样性,培养观察、比较和迁移类推的能力。此外,教师还会利用多媒体课件、数位表、小棒、计数器等教具,通过复习旧知、创设情境、动手操作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计算方法。</p> <p class="ql-block">严虎老师执教的是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混合运算解决问题巩固练习。本课以两步混合运算入手,提高学生计算的熟练度与正确率,后设计一道较复杂应用题,引导学生合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总结解决问题吗方法与策略。然后出示递增难度的应用题,进一步培养学生能力,课中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提高学生表达能力。强调括号的合理应用,尽量让学生能用综合算式解决问题。</p> <p class="ql-block">赵鸿伟老师执教的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认识面积》,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并且学会计算它们周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后续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奠定基石。在课程伊始,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入手,让他们摸一摸数学书封面、课桌面、黑板面等物体表面,比较它们的大小 ,引导学生初步感知物体表面有大有小,进而引出面积的概念。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面积概念,赵老师设计了丰富多样的数学活动。在探究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时,先是出示能直接观察出大小的两个图形,学生快速判断,接着给出无法直接观察比较的图形,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利用手中的学具(如正方形纸片、圆形纸片、方格纸等)动手操作,尝试不同的比较方法,如重叠法、数方格法等 。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不仅掌握了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还深刻理解了面积的本质含义,有效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p> <p class="ql-block">李正文老师执教的是四年级下册《小数的近似数》,导入环节设计多种形式的小数计算,锻炼了学生的反应速度、心算能力,在之一环节中复习了旧知的同时也为新课做好了铺垫。新课环节,李老师结合课本例题地球到月球的距离化成用万做单位的数,木星到太阳的距离化成用亿做单位的数,在前面复习铺垫的基础上,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能独立做出例题,然后全班分享交流,概括出规律,在练习中进一步提高计算速度。这节课师生互动积极,是一节有效落实学生计算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家常课。</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以研促学共前行</b></p><p class="ql-block">在评课议课活动中,中低年段教师关于同一个课堂现象“如何在小组合作中高效完成分配任务,将‘三在课堂’落实到每一个孩子身上?”进行了交流,在老师们思维的碰撞下,初步提出了以下针对性的措施来实现"学-练-成长"三位一体的课堂目标:一、结构化任务分工:采用"角色轮换制"为每个学生分配具体职责,如记录员、材料员、汇报员等,搭配可视化任务卡(图文结合)明确操作步骤。例如数学测量任务中,设置"器材管理员""数据记录者""结果核查员",通过角色挂牌让分工可视化,确保每个孩子至少承担1项核心任务。二、分层递进式练习设计:将任务分解为"基础-提升-拓展"三级:基础组完成课本例题改编题(如计算);提升组进行情境应用(如现场演示);拓展组挑战创造性任务(如设计数学故事题)。使用"红黄绿"三色任务卡实现差异化选择,同时设置"小导师"机制,让先完成的学生辅助同伴。三、过程性成长跟踪:运用"成长花瓣记录表",每完成1项任务由组员互贴花瓣贴纸,标注"学会了""帮助了""提问了"等具体行为。课后通过2分钟"闪光灯时间"分享收获,教师用手机快速录制小组成果,生成二维码粘贴在班级"成长树"展板上。四、即时支持系统:建立"求助三步曲":先组内讨论→再向邻组求助→最后举求助牌。教师配备"移动指导包"(如算式模板等),在巡视中针对共性问题开展5分钟"迷你课"。定期轮换小组构成,确保每个学生能接触不同思维类型的伙伴。通过可视化分工、差异化任务、显性化评价和精准支持,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合作中获得可感知的成长,真正实现课堂效率与教育公平的统一。</p> <p class="ql-block">本次教研活动为期5天,通过课例观摩、研讨为后续教学实践提供了可落地的解决方案,成效显著。今朝花开胜往昔,料得明日花更红。我们相信,教师们将立足当下,积蓄能量,追光成长,不断提升专业素养,打造优质高效课堂,朝着数学教育的方向努力奔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