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22px;">今年是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我独自来到福安里参观中共满洲省委旧址纪念馆。这里不仅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也让我深刻感受到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span></p> <p class="ql-block">青砖瓦房中的历史回响——中共满洲省委旧址纪念馆游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踏入时光褶皱的序章 </p><p class="ql-block">2025年4月24日,春日的阳光穿透沈阳皇寺路福安巷的青砖瓦檐,斑驳的光影落在这座面阔六间、进深一间的硬山式建筑上。推开中共满洲省委旧址的门扉,仿佛触碰到了历史的脉搏——1931年9月19日,正是这座院落里的油印机连夜印制出《为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满洲宣言》,比国民政府正式对日宣战早了整整九年。展厅里泛黄的宣言复刻本与玻璃柜中的《满洲红旗》报刊并置,无声诉说着一个政党如何在民族危亡之际率先发出觉醒的呐喊。此刻,我凝视着复原的省委会议室木桌,耳边似乎回荡着张应龙等人连夜开会的脚步声,那是历史对今人的叩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隐蔽战线的生存智慧 </p><p class="ql-block">穿过福安里狭长的走廊,脑海中联想到哈尔滨光芒街40号旧址的等比复原场景:俄式壁炉的灰烬中藏着焚毁文件的余温,沙发后背的暗格曾塞满加密情报,茶几上的茶渍仿佛还停留着1933年冯仲云与抗联将领密谈的痕迹。这座仅117平方米的木屋,既是省委秘书处的“文件库”,也是东北抗日武装的“神经中枢”。最触动我的是一张薛雯怀抱婴儿传递情报的老照片——这位潜伏在敌人眼皮下的母亲,用襁褓裹着机密文件穿越封锁线,与丈夫冯仲云别离14年后,女儿竟已认不出父亲的面容。展厅里复原的无线电设备静静矗立,当年正是通过这台机器,《一二六指示信》跨越山河,将“建立抗日统一战线”的星火播撒到白山黑水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文物裂缝中的血色记忆 </p><p class="ql-block">在赵一曼用过的毛毯前驻足,织物上的弹孔与血渍早已褪色,却仍能窥见这位女英雄在珠河游击战中裹伤疾行的身影。展柜中赵尚志的逮捕令泛着冷光,这位三度被错误开除党籍仍高呼“死也要死在东北战场”的将领,最终连头颅都被日寇割下示众。最令人窒息的是一组对比陈列:杨靖宇牺牲时胃中仅存的树皮棉絮标本,与日军战报中“不可思议的抵抗意志”记录形成刺目对照。这些文物不再是冰冷的展品,而是化作了具象化的精神图腾——当玻璃展柜映出参观者凝重的面容,历史与现实在光影中完成了跨时空对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四、空间叙事里的文明启示 </p><p class="ql-block">纪念馆的布展设计暗含深意:倾斜的展墙象征动荡年代,交错的光束隐喻信息传递的艰险,而复原的刘少奇旧居书架上,《中东路工人斗争总报告》手稿与俄文数学专著并列,揭示着革命者“左手理论,右手枪杆”的双重使命。特别设置的“密码破译互动区”,让参观者亲手触摸当年情报传递的化学显影术,这种沉浸式体验恰如柏林犹太人纪念馆用倾斜地面制造眩晕感,迫使当代人直面历史的重量。冯仲云家俄式壁炉前,火光虽已熄灭,但焚烧文件时的焦灼与决绝,仍在空间磁场中震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五、基因解码后的时代奔赴 </p><p class="ql-block">离开展厅前,一群红领巾讲解员正在演练“八女投江”的故事,稚嫩的声音与1938年乌斯浑河的波涛声重叠。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许多展馆内新设的“抗联动感沙盘”,00后用3D技术复原密营遗址,数字光影在桦树皮日记的实物展品上流淌,科技与历史在此达成和解。这让我想起馆内珍藏的《告哈尔滨学生书》——1935年的青年呼吁“读书不忘救国”,而今的学子在AR设备中重走抗联路,两种时空的青春以不同方式应答着时代的叩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结语:砖瓦上的精神胎记 </p><p class="ql-block">暮色中的满洲省委旧址逐渐隐入城市天际线,但那些镌刻在青砖上的密码永不褪色:从薛雯襁褓中的文件到杨靖宇胃里的棉絮,从冯仲云家的无线电到赵尚志的逮捕令,这些具象化的精神胎记,早已超越个体生命范畴,升华为民族基因库里的永恒染色体。当我们触摸展柜玻璃时,掌心的温度是否能让历史感知:八十载春秋更迭,那支曾在白山黑水间燃烧的火把,仍在照亮新时代的远征之路?</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青年大街的四季海棠、红枫树、金叶榆。</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