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从马拉喀什出发,翻过白雪覆顶的阿特拉斯山脉,来到摩洛哥最著名的村庄——“非洲好莱坞”——世界文化遗产阿伊特本哈杜村(Aït Benhaddou)。</p> <p class="ql-block">阿伊特本哈杜村是摩洛哥最具传奇色彩的古老村落之一,作为撒哈拉商路上的千年守护驿站(柏柏尔语中“Aït”意为“家族”,传说本哈杜家族为守护盐商队在此扎根),这个风沙中血色堡垒的红土城墙下蕴藏着无数故事。</p> <p class="ql-block">阿伊特本哈杜村坐落在阿特拉斯山脉南麓Ounila河干涸的河床边,距离“沙漠之门”瓦尔扎扎特30公里。</p> <p class="ql-block"> 传说村中某口井底藏有黄金,唯有月圆之夜诚心者能见其倒影。</p> <p class="ql-block">阿伊特本哈杜村由新村与老村组成,分列在河道两侧,一座铁桥横跨在干涸的河道上连接着古今,走过桥梁,我们好似从21世纪穿越到了11世纪。</p> <p class="ql-block"> 老村原来有百来户人家,但现在只有三户居民,村道上,有几处卖旅游纪念品的,当地土特产柏柏尔地毯色彩非常艳丽,这种毯子据说是用沙漠植物染线的:赭红取自茜草,靛蓝来自仙人掌果。</p> <p class="ql-block">目光穿过老村的断垣残壁,可以看到河对岸的宣礼塔</p> <p class="ql-block"> 偶见村道不远处房顶上有几只古朴的陶罐,据说这里的妇人用指甲在未干的陶罐上刻几何符号,螺旋代表水源,三角象征山脉。</p> <p class="ql-block">从老村看河岸对面的新村</p> <p class="ql-block">这个地方,向上到山顶,沿直路走可以去往另一条下山路</p> <p class="ql-block">沿直路走到这里,就可以下山</p> <p class="ql-block">从《阿拉伯的劳伦斯》(1962)到《权力的游戏》(龙母的渊凯城),30多部影视作品在此取景。村民常调侃:“我们的泥墙比明星更上镜。”</p> <p class="ql-block">从村上高处俯瞰红色城墙。传说17世纪当地首领El Glaoui为抵抗法国殖民者,将红土混入羊血筑墙,赋予了建筑永不褪色的赭红色——科学证实是氧化铁矿物所致,但传说更添悲壮。</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村落里的夯土房屋依山层叠,建筑大部分为三层结构,底层为马厩,二层为粮仓,三层为住宅,顶层为平台,既抵御风沙又能形成荫蔽,</span>不仅满足了居住需求,还能够在必要时提供安全的避难所。<span style="font-size:18px;">村里窄巷曲折如迷宫,但村子不大,村里就一条主路,沿着主路一直爬坡就能上到山顶(小山也就几十米高吧),下山可以原路返回,也可以原路下到一半后走另一条主路下山,然后从河床上走回新村区。</span>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阿伊特本哈杜村(老村)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认可其为典型的卡斯巴斯建筑代表。</p> <p class="ql-block">向山顶走了没多久,就可以到以前粮库的围墙,这里是网红打卡留念地,通过围墙上的破洞,一面可以看到山顶,一面可以俯瞰村子。</p> <p class="ql-block">过了围墙,向上爬几米就可以到顶,站在山顶,远处可见白雪皑皑的阿特拉斯山脉,近处是一堆堆垒成的石块——玛尼堆?——但这是在伊斯兰国家——居然有在西藏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山顶唯一的房子(据说是以前的粮库)因为强烈的风沙坍塌严重</p> <p class="ql-block">村内房子的屋顶用棕榈木和芦苇加固,墙面粉刷石膏混合麦秆——当地人称之为“大地的呼吸”。从山顶坍塌的房子上可见建筑材料与结构。</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撒哈拉沙漠与雪山交汇的过渡带,干燥河谷与陡峭山崖形成天然屏障,强风沙因地形狭窄而效应加剧。我们刚入村时,由于有建筑与山体遮挡,感觉风还好,当到达山顶时,风大得我都无法正常站立。从山顶下山时,我这“千斤”之躯居然被风吹下去三四级石阶,最后只能顺着风一路小跑下去。</p> <p class="ql-block">因风无法正常站立行走的游客们(我是靠山顶房子避风才能站立与拍照)。</p> <p class="ql-block">强风卷起河床上的沙土,村子在风沙中模糊成当年的景象。</p> <p class="ql-block">从山顶下到下面迷宫般的村里后,感觉风小了许多。</p> <p class="ql-block">我们从另一条路下山出村,这里游人较少(大部分游人都是原路返回),也无商铺摊贩。</p> <p class="ql-block">靠近出村口,风又大起来了。</p> <p class="ql-block">从老村出来,我们从沙尘暴中穿越干涸的河床从11世纪回到21世纪,虽然所有人都蒙着嘴鼻,但嘴里依然留着风沙热情的礼物,牙齿咬合时“咯吱咯吱”作响。</p> <p class="ql-block">回到新村,风依然大,但有房子的遮蔽,已经可以正常行走与说话了。</p> <p class="ql-block"> 在酒店的广场,柏柏尔人为我们跳起了古老的Ahwach舞蹈以表示对远方来客的欢迎。</p><p class="ql-block"> Ahwach舞(中文译名阿乌阿西舞)集中于瓦尔扎扎特至阿依特本哈杜村所在的德拉谷地(Draa Valley),这里曾是撒哈拉商路的咽喉,舞蹈中刚劲的鼓点与柔缓的肢体起伏,暗合沙漠的暴烈与绿洲的温存。</p><p class="ql-block"> 据说,女性舞者佩戴银质护身符(含《古兰经》经文或法蒂玛之手)手拉手形成的环形队列,象征沙漠中稀缺的水井;男性鼓手跺脚扬尘的动作,则模仿沙暴席卷山峦的形态;鼓点被认为能震散“邪眼”(恶灵注视)。还有说法是:部落冲突后,敌对双方共舞Ahwach以示和解,女性围成的圆圈成为“和平结界”。舞蹈中的跺地动作旨在唤醒地母神Tislit,甩头动作则模仿柏柏尔神鸟(沙漠百灵)啄食沙棘果的姿态。<span style="font-size:18px;">(但随着时代变迁,舞蹈有许多变化,比如我们就没看到男子跺脚扬尘,为我们表演时,好像都坐着。)</span></p><p class="ql-block"> 据说,17世纪抵抗法国殖民时期,村民通过Ahwach舞蹈传递密讯,鼓点节奏对应不同敌情(如缓拍表警戒,急拍表迎战)。</p><p class="ql-block"> 2014年摩洛哥将Ahwach列入国家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 舞前,鼓手把 Bendir(手框羊皮鼓)面用火烤紧,这种鼓鼓框嵌金属片,摇晃时沙沙作响,也许是在模拟风沙声吧。</p> <p class="ql-block">穿着漂亮民族服装的女人拍着手轻踢脚,边唱着古老的旋律边绕圈,男人们敲着鼓,鼓声忽急忽缓,一时间,这里成了鼓声、歌声与风声交织的舞台,我仿佛听到了撒哈拉与阿特拉斯的对话,热烈又温柔。</p> <p class="ql-block">这个老人应该是整个舞蹈的引领者,他边敲鼓边慢慢站高并发出“喔呵”声(好似柏柏尔牧人的唤羊声),然后其余鼓手也一起发出声音,与鼓点声、女性的歌声在风声中交织成古老的旋律,虽听不懂在表达什么,但感觉最匹配的画面就是一群打猎归来的胜者在用“喔呵声”宣示着部落或家族的强悍。</p> <p class="ql-block">阿乌阿西舞的男鼓手坐地击鼓时身体还剧烈前俯后仰,手鼓边摇晃边敲击,手鼓声、沙鈴声与大鼓声交织成强烈的节奏,好似在显示着男人的强悍与力量。这个笑容灿烂的柏柏尔大叔表演得最到位,他一会把高举手鼓,一会放低手鼓,身体也迎合着鼓声节奏晃动,好似在用鼓声述说着某个喜悦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美丽的女人们,或拍手迎合鼓点,或拉手绕圈轻踏舞步,脸上洋溢着的喜悦,感染了我们每一个人。</p> <p class="ql-block">后来,我们被邀请加入舞蹈的行列,当我的左右手被两名身着艳丽纱裙的脸色黝黑满脸皱纹的柏柏尔老妇人拉起时,奇妙的感觉从手心传来,我与柏柏尔人的千年密码终于有了零距离的接触。</p><p class="ql-block">据说,女性舞步中看似轻柔的摆臂踢脚实则暗含力度,脚尖勾起的高度代表婚育状态(未婚女子踢脚不过膝),裙摆旋转的幅度则隐喻对丰饶土地的祈愿。</p> <p class="ql-block">再后来,我包起阿拉伯头巾模仿柏柏尔人敲起了鼓……看似复杂的打鼓实际一点也不简单。</p> <p class="ql-block">村子很小,拍摄日出时,感觉村子外形有点像中国西藏阿里地区的古格王朝遗址(不过,我觉得古格遗址更令人震撼)。</p> <p class="ql-block">我们住在古村对岸,酒店不大,但有特色,据说希拉里曾住过。</p> <p class="ql-block">打个卡以示到此一游</p> <p class="ql-block">风沙在阿伊特本哈杜村粗粝的红墙上,继续刻着属于瓦尔扎扎特地区的柏柏尔档案,当新一轮太阳升起,这个红色古村又将迎来崭新的一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