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是改革开放早期国家对口援疆政策的受益者,也算是早期江苏省教育援疆、南通地区对口帮扶吐鲁番地区的亲历者和见证人。</p><p class="ql-block"> 1983年江苏南通地区与新疆吐鲁番地区达成一项教育援疆项目,决定从当年被吐鲁番地区师范学校录取的成绩相对较高新生中,选取五人送到江苏南通师专定向委培学习,学成后要定向回归吐鲁番工作。</p><p class="ql-block"> 当年吐鲁番地区的教育非常落后,各级学校师资力量严重短缺,苏南通师专一次性帮助吐鲁番地区委托培养五名师范专业的大学生,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历史事件。被选送去南通师专委培学习的五个人是:杨锦(吐鲁番县)、张鲁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221团)、顾俊(鄯善县)、高原(鄯善县)、昝卫江(鄯善县)。</p><p class="ql-block"> 我们名义上是先被吐鲁番师范学校录取,再直接送去江苏南通师专委培。接到去南通师专委培学习通知后,我们异常兴奋,既觉得这是一次命运垂青的机会,又感到肩负责任重大,担心个人基础差,不能顺利完成学业。我们风尘仆仆赶到南通师专报到,我和顾俊分在中文831班,杨锦和张鲁斌分在历史832班,高原分在生化班。</p><p class="ql-block"> 虽然我们与南通师专的江苏学生,在同一个教室学习,听同一个老师讲课,住同一间宿舍,但我们五人没有南通师专的大学学籍,相当于旁听生,我们的学籍在吐鲁番师范学校。年轻人都是极其好面子的,我那年刚满十八岁,没有一点人生经验,虽然班上的同学老师没有人歧视我,但我的自尊心受到了强烈打击。三年委培期间我性格大变,成了有个忧郁的青年,内心异常敏感,总觉得低人一等,既自卑又要强。</p><p class="ql-block"> 第二年,吐鲁番地区行署组织的江苏考察团,专程到南通师专看望我们五个吐鲁番学生,把我们叫到会议室简单问了几句话,其中考察团里有一个叫梁开桃的鄯善人,我从小就认识他,叫他梁叔叔。他是跟我们家同住一个县委大院的邻居,是鄯善县的老计委主任,当时刚提拔为鄯善县副县长。吐鲁番的杨锦同学社会经验多些,他代表我们几个委培生,请求吐鲁番来的领导能够向校方交涉,希望委培学习结束时能给我们发正式大专毕业证。但家乡的领导只是象征性地看望我们,并不能解决什么实际问题。</p><p class="ql-block"> 南通师专的教学管理很严格,三年时间,我们系统学习了近20多门课程,每门课程学期末都要进行严格的闭卷考试,考不及格的要补考,补考不及格的,不发毕业证。我们中文系各门课的任课老师都有很强的职业操守,特别是考试打分很严格,如果学生考了59分,老师绝对不会给到60分让过关,必须等下学期开学后去补考。因为所有的老师都铁面无私,南通师专校园学习风气很正,学生们都是拼命刻苦学习,没有人滥竽充数,如果谁混日子不好好学习,是会被同学们孤立,当另类看待的。第一学期因我的英语基础实在太差,也补考过。第二学期后经过苦学,我才跟上了江苏同学的学习节奏没有落伍,各门功课勉强能考到60分以上。</p><p class="ql-block"> 最初,吐鲁番地区与南通师专,达成了让我们五人委培学习两年时间的协议,委培费方面南通师专作了重大优惠让步。南通师专正常的委培费用每个学生一年是600元,对我们五人只收取每年150元的委培费,两年每人委培费合计300元,这个钱由我们委培生个人承担了。</p><p class="ql-block"> 到了1985年6月,按照吐鲁番地区跟南通师专订的协议,我们委培学习时间已满二年。当年南通师专和吐鲁番师范学制都是三年,我们还有一年才能学完南通师专规定的全部课程。家乡吐鲁番的教育部门说,我们五个委培生回去后不用再上一年学,可直接发给吐鲁番师范学校的中专毕业证,能提前一年参加工作,按中专待遇拿工资。我们五人共同商议,觉得好不容易上了大学,如果半途而废没有完成所有学业实在太可惜。同时我们也对南通师专有了很深的认同感,与江苏的老师和同学关系也非常融洽,我们以南通师专的学生为荣,对不给我们发毕业证的事也心有不甘,心存幻想,觉得等学完全部课程后,毕业证的事也许会有转机。总之,那时候我们父母亲也不知道应该怎么办,就一切听从我们子女的意愿。我们都是没有涉世经验的孩子,考虑最多的就是学业不能半途而废,必须坚持学完国家规定的全部课程,学到真本领,做一个名副其实的大学生。至于能否拿到毕业证,我们都感到无奈,只能听天由命,走一步算一步。</p><p class="ql-block"> 后来,吐鲁番教育主管部门同意了我们五人的委培学习时间延长一年的请求,但南通师专的委培费不再优惠,每人每年的委培费增加到了600元。我们每人又交了第三年600元的委培费,三年委培学习,我们个人合计承担了900元的委培费用。</p><p class="ql-block"> 这个钱现在看来不多,但在1985年也是一笔大钱,相当于我父亲十个月的工资。好在我完成委培学习回到新疆的第二年,鄯善县教育局就将我南通委培期间个人承担的900元委培费用全部报销了,等于在南通师专委培学习三年,我个人没有花费一分钱。</p><p class="ql-block"> 虽然南通师专最终没有给我发毕业证,但我三年时间跟班学习,与江苏同学一样按规定学完了所有大学课程,各科考试合格,还参加了毕业实习活动,在南通师专我学到了真本领,接受到发达地区先进教育理念的洗礼,回到新疆参加工作后,都成为单位业务骨干。我感恩时代赐予我的人生机遇,感恩江苏南通师专对我的教育培养。</p><p class="ql-block"> 在写这篇回忆文稿时,我对国家对口援疆政策演变历史做一些了解。实际上,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就已开始探索常规化、制度化的对口援疆政策措施。</p><p class="ql-block"> 1979年7月,中共中央批准了全国边防工作会议的报告,首次提出组织内地发达省、市实行对口支援边境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确定北京支援内蒙古,河北支援贵州,江苏支援广西、新疆,山东支援青海,上海支援云南、宁夏,全国支援西藏。</p><p class="ql-block"> 也就是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最初对口援疆的内地省市只有江苏一个省, 当时南通师专是较早承担江苏省对口支援新疆任务的高校之一,在教育援疆方面,南通师专发挥自身优势,做出了积极探索和贡献。南通师专1983年帮助新疆吐鲁番地区委培五名学生,1984年更进一步,在中文科专门开办了一个西北委培班,招收了32名来自新疆、甘肃、青海的学员,这些学员大多是在职教师,包括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中小学教师。</p><p class="ql-block"> 1996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关于组织经济较发达地区与经济欠发达地区开展扶贫协作的报告》,确定由北京与内蒙古,天津与甘肃,上海与云南,广东与广西,江苏与陕西,浙江与四川,山东与新疆,辽宁与青海,福建与宁夏,大连、青岛、深圳、宁波与贵州,开展扶贫协作。对口支援新疆的内地省份改换为山东省。</p><p class="ql-block"> 进入新世纪以来,对口援疆工作全面升级,力度空前。2010 年3 月,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召开,中央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推进对口支援新疆工作的实施方案》,借鉴全国帮助“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区重建模式,规定19个省区市对口支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80余个县,统筹推进经济支援、干部支援、人才支援、教育支援、科技支援、企业支援,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口支援工作格局。</p><p class="ql-block"> 从此,集全党之智、举全国之力推进对口援疆成为一项重大核心国策,确保了新疆社会稳定长治久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