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木参天遮日影,寒山寺内佛光盈

玉龙雪山

<p class="ql-block">今天我第二次参加单位组织的退休教师苏州一日游。上午要去游览寒山寺。这座历史悠久的古刹,向来是游客们心中的向往之地,当然我也不例外。</p><p class="ql-block">说来也惭愧,苏州我去过好多次,在那里也游玩过好多山水、古镇、园林等景点,但在我的记忆中唯独未游览过寒山寺,这也是我的遗憾。今天我来到了寒山寺,总算完成了我几十年的夙愿。</p> <p class="ql-block">寒山寺坐落于城西的枫桥镇,其历史可追溯至公元508至519年的梁代天监年间,距今已有1480多年。寒山寺最初命名为妙利普明塔院。塔院的得名与佛教天台宗创始人普明禅师有关,他往来金陵、扬州之间时,不幸圆寂苏州,归葬枫桥。佛门为缅怀普明禅师,建灵塔以志纪念,才有了妙利普明塔院的称谓。</p><p class="ql-block">直至唐代贞观年间,它才正式更名为寒山寺。寒山寺并非因山而得名,而是源于一位唐代高僧——寒山。这位诗人僧侣,以其《寒山子诗集》而留名青史。</p> <p class="ql-block">寒山寺自唐代以来,便声名远扬,其魅力历经千年而不衰,这背后,我认为有四个重要的原因:</p><p class="ql-block">首先,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诗让寒山寺家喻户晓。诗中的“月落鸟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佳句,不仅在中国广为传诵,更远播至日本等国家(据说日本政府还把《枫桥夜泊》诗编入他们的教科书中)。这些诗句让寒山寺名声大噪,成为文人墨客心中的圣地。</p><p class="ql-block">其次,寒山、拾得两位高僧曾在此寺住持,他们被尊为文殊、普贤两位菩萨转世。这两位和合二仙在民间深受喜爱,他们的故事更是为寒山寺增添了传奇色彩。</p><p class="ql-block">再者,张继诗中提及的那口钟,在明末流入了日本。清末时,日本山田寒山先生为寻回此钟,曾四处奔波。最终虽未能如愿,但他却铸了一对青铜钟,一赠寒山寺,一留日本馆山寺。这一举动不仅促进了中日两国的民间文化交流,更在两国友好往来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p><p class="ql-block">最后,寒山寺的钟声还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奇妙的功能。那悠扬的钟声,能洗涤人们的烦恼,增长智慧,让人生出菩提之心。这一独特之处,更是让寒山寺成为了人们心中的一片净土。</p><p class="ql-block">菩提,在梵文中意为“觉悟”或“大彻大悟”。因此,游客们常常亲自聆听寒山寺的钟声,希望获得智慧的启迪。唐代诗人张继在落第归途中,夜泊枫桥时,正是那夜半寒山寺的钟声,激发了他的灵感,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枫桥夜泊》。那悠扬的钟声不仅洗涤了他的烦恼,更助他消除了心中的郁闷,重新振作并再次赴京应试,最终中榜。由此可见,苏州寒山寺的钟声确实能安抚人心,启迪思维,寄托美好的期望。</p> <p class="ql-block">熟悉苏州的游客们都知道,在寒山寺景区,包含寒山寺寺庙(需门票)和枫桥景区(免费),这两个景区是连在一起的。有“古寺、古桥、古关、古镇、古运河”五处景点供游客游览。要想仔仔细细全部游完需四、五个小时,大概大半天时间。</p><p class="ql-block">其中,古寺指的就是寒山寺;古关则是指大运河和上塘河交汇处的铁铃关,这座关隘建于公元1557年,城楼雄伟,它见证了明代抗击倭寇的英勇历史;而古桥则指的是寒山寺西侧大运河上的江村桥和枫桥,这里正是诗人张继笔下“江枫渔火对愁眠”的生动写照。此外,古镇是寒山寺所在的枫桥镇,其粉墙黛瓦的民居和古朴的茶馆、书场都散发着姑苏水乡的独特韵味;而古运河则是指寒山寺旁的京杭大运河,大运河从北京到杭州全长1794公里,是公元605至610年间隋炀帝时开始开凿的。这条古老的河流不仅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变迁,更促进了南北物资和文化的交流,也给苏州的经济带来了繁荣。(以下照片由摄友提供,谨表感谢!)</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 style="color:rgb(176, 79, 187);">铁铃关横匾上的“御寇安民”</i></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江村桥</i></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枫桥、张继和小船的泊舟处</i></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枫桥镇</i></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古运河</i></p> <p class="ql-block">我们从旅游巴士上下来,跟着育星旅行社的领队来到“枫桥风景名胜区”。再朝西走,远远就看到一座黛瓦黄墙的三楼牌坊,走近它感觉到一股浓郁的佛教寺庙气息扑面而来。</p> <p class="ql-block">穿过牌坊沿步道走到路的尽头,一堵黄色的照壁挡住了游客的去路。照壁上书“和合祖庭”四个大大的白底蓝字。为什么寒山寺又叫“和合祖庭”?原来讲的是寒山原先在浙江台州天台山国清寺的时候,有一位僧人朋友拾得,他们朝夕相处,情同手足。被民间推崇为家庭和睦,夫妻和睦的象征。到了清代,雍正皇帝正式把他们封为“和合二仙”,寒山寺也就成了“和合祖庭”。</p> <p class="ql-block">右拐行数十米,寒山寺的山门即将展现在眼前,正对着寒山寺山门有一座拱桥,高悬于运河之上,这座桥便是江村桥,它更是为这里的景色增添了几分古意。</p> <p class="ql-block">关于江村桥,还有一个古老的传说。相传寒山寺建成后,寒山与拾得两位高僧互相谦让,谁都不愿担任寺院的住持。正当两人相互推诿时,来了一位老妇人给他们出了个主意:谁能在寺西河上首先施展法力变出一座桥,方便人们行走,谁就可当寺的住持。两位高僧一番谦让之后,拾得率先施法,只见拾得将僧袍脱下,向空中一挥,瞬间就变作了一个桥面。但是由于没有桥架作为支撑,桥面在风中摇摇欲坠。寒山见状,急忙将禅杖往河中一立,顿时就变成一棵大树,横倒一铺就变成了著名的江村桥。而老妇人也转眼间现了真身,竟是观音菩萨。寒山寺的住持就这样确定为寒山,横河两岸的江村桥也就这样流传了下去。传说固然归传说,但江村桥的出现确实方便了人们进寺供香。</p> <p class="ql-block">桥堍与山门之间,一堵黄墙矗立,墙上“寒山寺”三个大字苍劲有力,由浙江东湖名士陶浚宣所书,为这里增添了一份历史的厚重。这里也是游客们驻足留影打卡之处,记录下这一难忘的瞬间。</p><p class="ql-block">这堵黄墙也叫照壁亦称作影墙、照墙,是古代寺庙、宫殿、官府衙门和深宅大院前的一种建筑,即门外正对大门以作屏障的墙壁。寒山寺使用照壁具有装饰的意义,其主要原因是为了增加威严和肃静的气氛,并作为屏障区分内外空间‌。</p> <p class="ql-block">寒山寺的布局别具一格:它的山门朝西,打破了寺庙通常朝南的常规。这背后蕴含着怎样的深意呢?</p><p class="ql-block">据记载:寒山寺山门起初是面东的,由于苏州地区多刮东南风,寒山寺经常着火。</p><p class="ql-block">自宋代起,寒山寺的山门便朝西开着的。此外,《寒山寺志》也明确记载:“寺院呈长方形,四周高墙环绕,山门西向。”那么,为何要朝西呢?德高望重的寒山寺老方丈性空法师曾解释道:“因地制宜。”隋代开凿的大运河在唐宋时期日益繁忙,而苏州地处水乡,庙门朝西便于路过的商贾、船民、农民和信徒乘船前来朝拜。再者,西方在佛教中象征着极乐世界,光明圣洁,无一切烦恼,庙门朝西也表达了人们对佛国圣地的崇敬与向往。还有重要的一点西边又便于从运河里取水救火。</p><p class="ql-block">然而,尽管历代寺僧以大运河的水来克火,但寒山寺仍历经多次火灾和战火。现在的寒山寺是在清光绪三十二年,即1906年重建的。</p> <p class="ql-block">过照壁,前面就是山门。两棵古老的樟树映入眼帘,郁郁葱葱,生机勃勃。黄墙内,古典的楼阁飞檐翘角,其中右为枫江楼,左为霜钟楼,都源自那首脍炙人口的《枫桥夜泊》诗。</p> <p class="ql-block">山门即为天王殿,建于清末,面阔三间,进深两间。门上悬有“古寒山寺”金字朱匾,落款为“云阳程德全题”。天王殿整体建筑结构形式为抬梁式,单檐歇山顶,飞檐翘角,据角舒展。天王殿一般供奉四大天王(“四大天王”俗称风、调、雨、顺)金身像,分别为手拿琵琶的东方持国天王多罗吒、手持宝剑的南方增长天王毗琉璃、西方广目天王毗留博叉、北方多闻天王毗沙门,个个面相威武壮严,气吞山河。(佛堂内不宜拍照,至于原因你懂的。)</p><p class="ql-block">迎面而坐的是佛龛中的弥勒佛,他笑容可掬,袒胸露腹,仿佛在欢迎着来自四方的游客。他是佛祖释迦牟尼的接班人,因此也被称为未来佛。在许多佛寺中,弥勒佛的塑像常配以这样的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慈颜常笑笑世间可笑之人。”这恰恰体现了寒山寺所倡导的宽容与慈悲的精神。</p><p class="ql-block">再往里走,我们会看到佛龛背后的一尊威严的将军像,他面朝大雄宝殿,手持金刚杵,即降魔杵,这就是韦驮,位列四大天王手下的三十二神将之首。韦驮为何要面向大雄宝殿呢?这背后有一个古老的传说。在古印度佛寺中,大雄宝殿是佛祖的灵堂,而宝殿前则安放着释迦牟尼的舍利塔。据说,有一次一个“捷疾鬼”偷走了佛的两颗牙齿,但韦驮凭借其神通广大的能力,迅速抓回了佛牙。自此,他便承担起了守护佛祖舍利塔的重任,因此在寺庙中,他总是面向内,以示对佛祖的忠诚与守护。</p> <p class="ql-block">我们继续前行,来到了寒山寺的主庭园。这里树木环绕,院中人流如织,香火缭绕,颂经声此起彼伏。</p> <p class="ql-block">庭园左侧的花坛中,两面嵌着长条石刻,一刻是明代崇祯年间刻的“寒拾遗踪”,另一刻则是清末江苏巡抚程德全所写的“妙利宗风”。这八个遑[huáng]劲有力的大字,简洁而深刻地勾勒出了寒山寺1480多年的沧桑历史:自梁代初建时的妙利普明塔院,到唐代高僧寒山、拾得从天台山来此主持,寒山寺的名字由此而来。</p> <p class="ql-block">我们先来到左侧的罗汉堂参观。这里陈列着五百尊香樟木雕成的镀金罗汉,这些罗汉都是清代雍正年间的珍贵文物。在佛教中,罗汉是释迦牟尼的五百弟子,他们达到了三个高境界:不受生死轮回之苦,无贪无烦,永远涅盘;同时受到天人的供养。而在罗汉堂中央,更有一尊高达5米、重达5吨的观音铜像,它是由日本宗教画院和日本禅宗画家协会赠送的,于1995年落成,象征着中日两国的深厚友谊。</p> <p class="ql-block">右侧的大悲殿,进深两间(9米),殿内供奉着清朝嘉庆年间的铜观音。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故称“大悲殿”。殿内菩萨像面对正门,大悲殿建筑结构为抬梁式,歇山顶,飞檐翘角,屋檐上建有小佛像。</p> <p class="ql-block">来到中间的大雄宝殿前,首先让我震撼的是露台的汉白玉栏杆,精雕细刻着莲花等图案,古朴而雅致;其次是铁香炉上的“大化陶熔”四字,寓意着佛的教化如同熔铸金属或浇制器具的模型,旨在规范信徒,使他们得以脱胎换骨;最后是一对石柱,即露盘,和尚们在此放饭盛水,供奉所谓的饿鬼,寓意着广结善缘。</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石柱</i></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门外有副对联(又叫楹联):“近郭古招提,毗连浒墅名区,渔火秋深涵月影;傍山新结构,依旧枫江野渡,客船夜半听钟声。” 此联为清末民初书法家陆润庠‌ [xiáng]所作,创作于寒山寺近代修复时期。</p><p class="ql-block">此联有两层含义:</p><p class="ql-block">其一告诉了我们寒山寺的地理位置。</p><p class="ql-block">上联“近郭古招提”指寒山寺紧邻苏州古城,与浒墅关(古称“浒墅名区”)相毗邻。</p><p class="ql-block">下联“枫江野渡”对应寒山寺所在的枫桥景区,此处为古运河与枫江交汇处,曾是唐代诗人张继夜泊之地。</p><p class="ql-block">其二写出了‌历史意象‌。</p><p class="ql-block">“渔火秋深涵月影”化用《枫桥夜泊》“江枫渔火对愁眠”,描绘秋夜渔火与月影交融的意境。</p><p class="ql-block">“客船夜半听钟声”直引张继诗中“夜半钟声到客船”,呼应寒山寺钟声的千古诗意。</p><p class="ql-block">对联中“新结构”可能指清咸丰至民国期间寒山寺的建筑修缮,与“古招提”形成历史层叠感。</p><p class="ql-block">整副楹联通过地理、历史、诗意的交织,成为寒山寺文化标志之一。</p> <p class="ql-block">接下来,让我们踏入大雄宝殿。</p><p class="ql-block">殿内庭柱上悬挂着前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撰书楹联:“千馀年佛土庄严,姑苏城外寒山寺;百八杵人心警悟,阎浮夜半海潮音。”</p><p class="ql-block">此联通过“千年佛土”与“夜半钟声”的时空对照,将寒山寺的厚重历史、张继诗作的文学影响力、佛教修行的精神内核融为一体,成为解读寒山寺文化多维价值的经典文本。</p><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之名源于释迦牟尼,这位佛教创始人曾在古印度的深山老林里苦修六年,最终在菩提树下得道成佛。</p><p class="ql-block">‌“大雄”‌是佛教主释迦牟尼佛的德号,意为“伟大的英雄”或“威德无边的觉者”,象征佛陀能降伏烦恼魔、五阴魔、死魔等诸魔,包含万有(“大”)且慑伏群魔(“雄”)。</p><p class="ql-block">‌“宝”‌:指佛法僧三宝,即佛(觉悟者)、法(佛法教义)、僧(修行团体),体现佛教的核心信仰。</p><p class="ql-block">他胸前的金色“卍”符号,象征着万德吉祥。在佛祖左右,我们还能看到迦叶和阿难两位得力弟子。阿难是佛祖的堂弟,以聪明智慧和卓越记忆力著称,他跟随佛祖25年,将佛祖的话语记录在贝叶树的叶子上,形成了佛经。</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两侧沿墙摆放着十八罗汉坐像,这些明代铁铸金罗汉是从山西五台山远道而来。而寒山寺大雄宝殿的独特之处在于殿西南角悬挂的日本铜钟。这口仿唐青铜乳头钟,为日人山田寒山1905年集资重铸。钟高约0.8米,口径约0.62米,上有模铸铭文《姑苏寒山寺钟铭》,铭文由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所写。为中日文化交流的见证。此钟一式共铸两口,一口在寒山寺,另一口就在日本馆山寺,至今保存完好。</p><p class="ql-block">所谓晨钟暮鼓,是古代唐代的一种计时方式:早晨敲钟开始一天,晚上击鼓结束一天的劳作。寺庙中保留这一古风,迎接新的一天的开始和结束。这种传统的仪式感,也体现了寺庙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p> <p class="ql-block">在寒山寺大雄宝殿的右侧墙壁上,镶嵌着一幅清代佛教居士大鹤山人郑文焯所绘的指画“丰干像”。丰干和尚即张三丰,作为寒山与拾得的师父,其形象在这幅画中显得庄重而神秘。然而,也有人认为这幅刻像所描绘的是寒山本人。墙上还刻有许多历代诗人咏寒山寺的诗篇,共计数十首,为寒山寺的历史文化增添了厚重的一笔。</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历代诗人咏寒山寺的诗篇</i></p> <p class="ql-block">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背后正中墙上的寒山、拾得石刻像。</p><p class="ql-block">这是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罗聘的杰作。寒山与拾得,两位“状如贫子,又似疯狂”的僧人,在罗聘的笔下栩栩如生。寒山手指指地,笑口微开,似乎在诉说着什么深意。拾得则袒胸笑颜,更显得亲切可爱。石碑上方的诗篇中,有“我若欢颜少烦恼,世间烦恼变欢颜”的句子,寓意深远,劝人以欢喜心对待烦恼,从而达成国家、君臣、夫妻的和谐与欢乐。</p><p class="ql-block">他们曾经有一段流传千世的对话,寒山问:“世间有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 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拾得回答说:“只是忍他、让 他、由他、避他、敬他,不要理他,过十年后,你且看他。”从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他们二人身上体现出的豁达宽容的胸怀。不争名夺利,与世无争,这也就是和合文化之中所表现出的核心所在。</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后面正前方则是两层屋宇的藏经楼,屋顶上唐僧、孙悟空等西天取经的塑像群引人遐想。</p> <p class="ql-block">寒山和拾得在佛学、文学上的造诣也很深。他俩常一起吟诗作对,后人将他们的诗还编成了《寒山子集》,就藏在二楼的藏经楼内。楼上珍藏着许多珍贵的佛经和《苏州佛教文化》巨著。</p><p class="ql-block">藏经楼也叫寒拾殿,楼下其门上方“寒拾殿”的匾额由赵朴初会长亲笔题写。走进殿内,佛堂里佛像庄严,金碧辉煌,让人感受到宁静与庄重。两旁的巨型朱红漆经柜整齐陈列,内藏经书与佛教著作丰富多样。</p><p class="ql-block">殿内最显眼的是敬奉着两尊真人大小的木质全身雕像,分别为寒山与拾得,其形象宛如和合二仙。他们敞襟袒胸,相视而笑,神情栩栩如生。寒山手持荷花,拾得则捧着方棱圆口净瓶,寓意“和”“平”,象征着和和气气、平平安安的美好愿景。</p><p class="ql-block">这里我把寒山和拾得的生平作一简单介绍。相传,寒山原本是隋朝皇室后裔,他是古长安人。他生活在唐代,二十岁那年因为屡试不中,离家出走,后来浪迹于江浙一带。他活了一百二十岁,一生之中近百年的时光都是在浙江天台山里度过的。</p><p class="ql-block">事实上,寒山大士在日本的影响力,远远大于我们中国。他被视为日本天台宗的祖庭大师之一,自镰仓时代起,“禅宗就不断风靡日本,作为禅宗诗人的寒山也因此流行。”</p><p class="ql-block">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嬉皮士潮流文化运动中,寒山大士还被美国人奉为他们的祖师爷。</p><p class="ql-block">寒山病死枫桥镇后,拾得去了日本,全力传法,成为一代佛学大师。</p><p class="ql-block">在古代,和合二仙的形象常被用于婚礼场合,以增添喜庆和吉祥的氛围。</p><p class="ql-block">另外在传统的民间年画和门神画上,和合二仙被描绘成两个憨态可掬的童子,一人手捧礼盒,一人肩扛荷花。荷、盒与“和合”同音,荷花是并蒂莲的意思,盒子是象征“好合”的意思,二人都扎着丫角髻,露着兴高采烈的笑容。有时,和合又作为配祀的神,与财神、福神等一同出现,象征福气、财气和欢乐。</p><p class="ql-block">此外,清代雍正皇帝曾敕封寒山为“和圣”,拾得为“合圣”,进一步彰显了他们在传统文化中的特殊地位。这里也是寒山寺祈福人最多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寒拾殿后墙背面立有一块巨碑,上面雕刻着千手千眼观音、韦驮和关公等人物形象,刀法精细,形象生动逼真。两壁墙上还镶嵌着数十方书条,内容丰富,包括《金刚经》及诗词文章等,为殿内增添了浓厚的文化艺术氛围。</p> <p class="ql-block">紧邻寒拾殿右边的是著名的听“夜半钟声”的钟楼,钟楼是寒山寺的又一著名景点。楼上的铁钟外径达120厘米,铸于清光绪三十二年,即1906年。这里曾举办过多次除夕听钟声活动,吸引着众多海内外游客前来聆听那震撼人心的108声钟声。当新年的钟声响起,爆竹齐鸣,乐曲锣鼓欢庆,整个寒山寺沉浸在一片欢乐祥和的氛围中。</p> <p class="ql-block">那么,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为何要敲响108下呢?这背后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义。在唐代,这一习俗已相当盛行,并随着中日文化的交流,这一风俗在日本得以流传至今。民间流传着这样的说法:人生一年中会遭遇108种烦恼,而登临寒山寺的钟楼,撞响或聆听那108下钟声,便能消解一年的烦恼,迎来吉祥。又或者,人的一生有108种烦恼,聆听佛寺的108下钟声,便能涤尽所有烦恼,祈求年年吉祥如意。还有一种解释是:一年分为12个月、24个节气、72候,古代以五天为一候,按照农历360天计算,一年恰好分为72候。将72、24、12相加,便得到108,这既代表了一年的周期,又与108种烦恼的数目相契合。因此,除夕聆听那108声钟声,既能解除新的一年的烦恼,又能消解人生的108种烦恼,寓意着大吉大利。</p> <p class="ql-block">离开藏经楼往前走,左通“普明塔院”方亭。亭上有“无上清凉”牌匾,出自弘一法师李叔同的一幅墨宝,意思是当自身摆脱烦恼的困扰时,就会感受到无比的清凉。</p><p class="ql-block">两侧的楹联“千江水有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是境界极高的佛家偈[jì]语(“偈语”指佛经中的颂词),出自宋代诗人雷庵正受的《嘉泰普灯录卷十八》,意思是千江有水,自然就会映出天上的月亮,万里无云,自然就会显露出万里的天空,寓意如果内心非常清净,就能和宇宙万物沟通感知,无任何障碍,一切风景都一览无余。</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福</i></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缘</i></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普明塔院</i></p> <p class="ql-block">绕过厅内的普明塔院匾来到了普明宝塔,这座宝塔最早建于1500年之前,它历经沧桑,曾多次毁于战火,但幸运的是,在近630年的沉寂之后,它终于在1995年秋重建完成。塔为仿唐木结构楼阁式塔,五层正方形设计,高42.2米。塔刹镀金铜质,重12吨,高6米,金光闪闪。四周还挂有108个风铃,为游客带来悦耳的声响。登上塔顶,苏州古城的东望景色、新区和大运河的南看风光、北面的虎丘山和西面的狮子山的美景尽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这座塔的建造具有两大历史功绩:一是结束了寒山寺600多年有寺无塔的历史;二是填补了唐代木结构阁楼式塔建筑在中国绝迹的历史空白,再现了唐代的建筑艺术!这里也是游客必打卡的景点。</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摸摸狮子头,吃穿不用愁;摸摸狮子背,荣华又富贵;摸摸狮子尾,做事不后悔;摸摸狮子嘴,花钱如流水。”</i></p> <p class="ql-block">寒山寺的碑廊也是一处不可错过的景点。这里自古以来便是文人墨客的聚集地,《枫桥夜泊》诗碑更是成为了寒山寺的标志性文化景观。一诗六碑,千古留芳,这里见证了无数文人墨客的才情与情怀。</p><p class="ql-block">寒山寺的《枫桥夜泊》诗碑,历经千年。这些诗碑不仅承载着寒山寺深厚的文化底蕴,更成为了游客们探寻历史、感受文化魅力的宝贵遗产。从唐朝张继的失传之作,到北宋王珪[guī]的精心重刻;从明代文征明的残碑,到清代俞樾[yuè]的传世佳作;再到民国年间与张继同名同姓的河北沧州人张继的绝笔之作,每一块碑都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价值。此外,大画家刘海粟86岁时所写的诗碑,也成为了寒山寺文化的一大亮点。这些诗碑的背后,不仅是对历史的缅怀与传承,更是对文化精神的弘扬与传播。</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相声大师马季诗碑</i></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李大钊诗碑</i></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 style="color:rgb(176, 79, 187);">陈云诗碑</i></p> <p class="ql-block">碑廊内,除了寒山寺的《枫桥夜泊》诗碑外,还珍藏着明唐寅的《化钟疏》碑以及民族英雄岳飞的“还我河山”题词。岳飞在被十二道金牌召回前线时,曾夜宿寒山寺,留下这豪迈的墨宝,展现了他抗击金兵、收复失地的坚定决心。</p> <p class="ql-block">而碑廊的斜对面,是庄严肃穆的弘法堂。堂内供奉着三尊铜像,中间位置的是唐代高僧玄奘。玄奘在公元629年踏上西天取经的旅程,历经17载,于645年返回长安,并翻译了大量佛经,还撰写了《大唐西域记》,成为佛教界的权威。他的事迹在《西游记》中更是被传颂为佳话,孙悟空的师父形象深入人心。</p><p class="ql-block">右侧则供奉着另一位唐代高僧鉴真。鉴真历经五次东渡失败,最终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于公元753年从苏州启航,历经千辛万苦,成功抵达日本,传播了佛教以及建筑、雕塑、农业、文学、医药、书法等众多知识和技术,被誉为日本律宗始祖。他在奈良唐招提寺圆寂后,被尊为“盲圣”,成为弘扬佛教的先驱之一。</p><p class="ql-block">而对面供奉的则是日本高僧空海。他在公元804年随日本遣唐使来华,抵达苏州后,特地乘船到枫桥参拜寒山寺,并前往唐京城长安学习佛学、诗文、绘画等。三年后回国,成为日本真言宗密教的创始人,被誉为“日本的鉴真大师”。他在852年去世后,日本天皇追赐其“弘法大师”的谥号。</p><p class="ql-block">三位高僧弘扬佛法,对佛教交流方面做了巨大的贡献。因此,这个堂称为“弘法堂”。</p> <p class="ql-block">寒山丈室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建筑,据说在唐朝就已经建成。这座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为两层歇山建筑,飞檐翘角,檐角上有唐僧等佛像居于其上,显得庄重而森严。院前有石碑上篆刻着众多佛像,远远望去犹如一幅幅生动的图画,讲述着佛祖的故事。殿正前方有一诗碑,上面刻有俞樾的诗,两旁有香炉相伴,给人一种安逸静谧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方丈室</i></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俞樾书写《枫桥夜泊》诗碑时已经是85岁的高龄‌‌。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时任江苏巡抚陈夔[kuí]龙重修寒山寺,由于古诗碑已经不存在了,他请来了大儒俞樾手写《枫桥夜泊》,然后刻在石头上‌。俞樾不仅书丹,还为此《枫桥夜泊》作了考证,并附记刻在碑阴‌。</i></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 style="color:rgb(176, 79, 187);">释迦摩尼从降生到涅槃壁雕墙</i></p> <p class="ql-block">1993年中央电视台春晚,歌手毛宁演唱了《涛声依旧》,此歌以张继的诗《枫桥夜泊》为蓝本创作,通过毛宁的演唱,将古典诗词的神韵意境巧妙地融入到现代人的情感中。这首歌不仅在音乐上取得了成功,还通过其深情的歌词和优美的旋律,让更多人了解了寒山寺和枫桥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p><p class="ql-block">随着《涛声依旧》这首歌曲的广为人知,进一步提升了寒山寺的知名度。寒山寺因这首歌曲而与现代流行文化紧密相连,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和体验。</p><p class="ql-block">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成为了其标志性的文化符号,游客们在聆听钟声的同时,也会联想到这首经典歌曲,从而加深了对寒山寺的印象‌。</p><p class="ql-block">今天的你我怎样重复昨天的故事, 枫桥夜泊和涛声依旧总是抹不去的记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