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祖国的西南边陲,有一片被云雾缭绕、山水相依的秘境,质朴宁静而又美的惊艳,它是摄影师的天堂,是梦里的诗与远方,这就是滇东南。这个春天,我走进滇东南,感受那里独特的田园风光和人文风情。</p><p class="ql-block">行走在这片土地上,仿佛是大自然用最细腻的笔触,在广袤的画布上勾勒出一幅幅水墨丹青。那神秘莫测的哈尼梯田,被誉为“大地雕塑”,层层叠叠的梯田折射出五彩斑斓的光芒,那是光影变幻的诗意画卷,也是世代哈尼族人的勤劳与智慧。</p><p class="ql-block">而元谋土林,宛如大地沧桑岁月的见证者,以其独特的地貌形态,诉说着千万年来的风雨变迁。它们或高耸挺拔,直指云霄;或低回婉转,匍匐于地。在这里,人们不仅可以欣赏到自然之美,更能深刻体会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与生命的顽强不息。漫步于土林之间,我耳边似乎能隐约听到远古的呼唤,感受到那份穿越时空的震撼与敬畏。</p><p class="ql-block">当然,滇东南的魅力远不止于此。那隐藏在深山中的普者黑,湖光山色,美不胜收,仿佛是世外桃源的真实写照;东川红土地,用斑斓色彩绘就传奇,铸就壮美奇观,诉说着红土地的灵魂所在;漫步紫陶街上,感受浓厚的历史韵味,岁月在石板上刻下了斑驳的痕迹,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沧桑巨变,这里的每一砖一瓦都透露着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沉淀……</p><p class="ql-block">滇东南,不仅仅是一段旅程,它更像是一首悠长的诗,一幅流动的画,永远镌刻在我记忆的深处,成为生命中不可磨灭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弥勒市与笑佛弥勒同名,世人都称赞弥勒是块吉祥福邸,素有滇南福地之称。弥勒寺初建于宋朝,明代重建,清朝乾隆年间重修,1999年扩建,是滇东南最为著名的佛教圣地。南怀谨先生亲笔题词的弥勒大佛(弥勒布袋相)于1999年落成,是世界上最大的笑佛,象征跨世纪的祖国和平统一繁荣富强的美好祝愿。锦屏山林木葱茏,经过1999级台阶,19.99米高的弥勒大佛,坐落于绿荫环抱山体核心部位。这是一尊由整座山峰形成的天然弥勒坐佛,山形独特,钟灵毓秀,锦屏泻玉,气势磅礴,显千年梯田、百年古树、潺潺清泉之灵秀。</p> <p class="ql-block">东风韵是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市一座集自然风光、人文旅游为一体的特色艺术小镇,被誉为“滇中的普罗旺斯”。东风韵景区建筑风格独特且充满设计感,融合了红酒文化、彝族火文化及共生向上的文化,造型奇异,被誉为“魔幻未来主义的魔幻城堡”。其中最著名的景点是万花筒艺术馆,被誉为“离你内心最近的童话城堡”,其酒瓶、火苗状的城堡全部用红砖砌成,成为热门的网红打卡地。半朵云,造型怪异,因神似“天边的半朵云彩”而得名,凸出的层层外壁像连绵起伏的云朵。东风韵处处弥漫着浓郁的艺术气息,一个艺术与文化的交汇点。</p> <p class="ql-block">罗平九龙瀑布群,由于特殊的地质构造和水流的千年侵蚀,在4公里长的九龙河上,形成了十级高低宽窄不等,形态各异的瀑布群,其中最大的有三级:“神龙瀑”、“情人瀑”、“白絮瀑”,气势磅礴,宛如一条条巨龙从天而降。九龙瀑布群因其瀑布众多,景点密集而素有“九龙十瀑,南国一绝”的美誉。</p><p class="ql-block">九龙瀑布群周围群山环绕,阡陌纵横,呈现一派田原风光。它集桂林之灵秀,西双版纳之风情,九寨沟之幽静,汇三峡之险峻,黄果树之雄奇。这片被誉为“中国最美丽的瀑布”奇迹,真正是大自然的杰作。这里也是电视剧《庆余年》最美的取景地。</p> <p class="ql-block">螺丝田位于罗平县城西北10公里处的牛街,所以也有“牛街”油菜花的别名。这里的梯田是圈状的,远远看去像是螺丝上的旋纹。梯田呈圈状层层环绕,从高处俯瞰宛如螺丝旋纹或贝壳纹理,形成色彩鲜明、线条流畅的几何图案,在自然界极为罕见。</p> <p class="ql-block">多依河位于滇、黔、桂“鸡鸣三省”交界处,环境清幽、风情浓郁、瀑群密布、姿态万千,幽兰生谷香生径,方竹满山绿满溪。河中远山倒影扑朔迷离,近处原始古朴的多种水车缓慢运转,展现了人类农耕文化的独特魅力,这幽静迷人的田园风光,仿佛一片世外桃源。多依河畔的布依族山寨,是从贵州迁徒到云南,看到如此美丽的多依河就定居下来,成为云南唯一的布依族居住地。虽然多依河布依山寨还处于半原始状态,但布依族风情更为浓郁醉人。</p> <p class="ql-block">广南坝美村,四周被翠绿的群山环抱,境内一年四季流淌着一条名为“驮娘江”的清澈小河。这个村寨的神奇之处就在于,进出村都需乘船经过幽深、昏暗的水洞。“坝美”是壮语的音译,意为“森林中的洞口”。由于地处偏僻,与世隔绝,到上个世纪末,村民基本上还沿用着300多年前的耕作方式。坝美四面环山,绿树郁郁苍苍,一个被自然环抱的壮族村寨,以其原始的生态环境、淳朴的民风、独特的民俗文化和壮丽的自然风光吸引着游客。这里不仅是世外桃源般的存在,更是体验壮族传统文化、享受宁静田园生活的绝佳之地,同时感受陶渊明笔下“桃花源”的真实意境。</p> <p class="ql-block">乘船进出坝美壮族村。</p> <p class="ql-block">仙人洞彝族村,因村边一个天然溶洞——仙人洞而得名。该村是彝族支系撒尼人的聚居地,这个已有400多年历史的村落至今仍保留着古老的民风民俗。这个依山傍水的彝族村落,保留了独特的彝族建筑风格,砖木结构为主,色调为褐黄色或咖啡色。这个古老的村庄,前临绿水,背靠青山,宛如仙境的仙人湖环绕村边,湖中片片荷叶,绿如翡翠,万顷碧波,倒映着峻秀的孤峰和古朴的民居,多了几分婉约。</p> <p class="ql-block">丘北普者黑,一个以喀斯特地貌和水乡风光著称的景区,影视剧《爸爸去哪儿》拍摄地。这里有孤峰星罗棋布,溶洞千姿百态,湖泊相连贯通,万亩野生荷花等自然景观,以及彝族等少数民族的独特文化风情。“普者黑”是彝族语言的音译,意为“盛满鱼虾的湖泊”。这里的湖泊清澈如镜,四周被喀斯特山峰环绕,形成了极具视觉冲击力的“水上田园、彝家水乡、荷花世界、岩溶湿地、湖泊峰林、鱼鸟天堂”六大天然美景而闻名,被誉为“世间罕见、中国独一无二的喀斯特山水田园风光”。而菜花箐苗族村,是普者黑景区内的一个纯苗族村寨,因村边开满菜花而得名,更因电视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中青丘的取景地而广为人知。菜花箐村山水相映,景色如画,其粉红桃花漫山遍野的景色吸引了大量游客,成为普者黑景区的重要旅游亮点。</p> <p class="ql-block">《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拍摄地·菜花箐苗族村。</p> <p class="ql-block">蒙自南湖因位于县城南门外,故被人们叫做南湖。南湖,原名草海,明朝时知府带领民众,将湖中淤泥杂草取出,垒成3座小山,分别以神话中仙人居住的蓬莱、瀛洲、方丈三仙山为名,并从县城十几里外引来酒鸡泉、法果泉等四泉之水灌入湖中,形成碧波荡漾的大小两个湖泊。湖内主要建筑有瀛洲亭,湖中还有各式亭台楼阁、奇花异卉,环境清幽,因有文人学士常来相聚,吟诗作赋,攻读诗书,又有“学海”之称。传说云南著名的过桥米线就起源于此。南湖沿湖内外古迹景点众多、风光涟漪,已被载入《中国名胜词典》一书中。</p> <p class="ql-block">1938年,西南联大迁至蒙自期间,闻一多先生在此居住时,常在湖畔进行学术研究和文化交流,并题词“我更爱南湖”。</p> <p class="ql-block">蒙自租界址是中法战争之后,根据1878年签订的《中法续议商务专条》,蒙自开为商埠,县城东门外辟为租界址。蒙自租界址的形成与中法战争密切相关。根据1878年签订的《中法续议商务专条》,蒙自被开辟为商埠,县城东门外被划为租界址。蒙自租界址现存的主要建筑包括海关税务司署、法国领事署、花园、监狱和希腊哥胪士洋行等五处保护点,多为法式建筑。蒙自海关旧址,是清朝至民国时期的古遗址。蒙自海关旧址以海关税务司署为中心向四周辐射,既是个体存在,又是整体合一,既有红瓦黄墙的欧式风格建筑,又有雕梁画栋、飞檐斗棋的中式建筑。抗日战争期间,部分建筑曾用作西南联大文法学院校址。蒙自海关旧址见证了近代云南发展的曲折历程,同时也体现了中西文化的交流。</p> <p class="ql-block">西南联大蒙自分校是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1938年,由于昆明校舍不足,西南联大的文学院和法商学院迁至蒙自,合并为“文法学院”,并在蒙自设立了西南联大蒙自分校。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为保存中国的文化和教育力量,北大、清华、南开三校联合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后迁至昆明,改名国立西南联合大学,部分师生迁至蒙自设立分校。蒙自分校虽仅存180天,但对蒙自的文化教育和文明进步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朱自清、闻一多、冯友兰等著名学者曾在此任教,留下了浓厚的人文底蕴。</p> <p class="ql-block">碧色寨站,是国内第一条国际铁路——滇越铁路的一个重要站点。清宣统元年(1909年4月)由法国人正式建成,初定名壁虱寨站,因此地依山面海(长桥海),景色宜人,后故更名“碧色寨站”。然而,时光荏苒,1992年,碧色寨站的客运业务停运;2010年10月,这个车站被撤销。幸运的是,碧色寨并没有被遗忘。如今,这里已经建成了滇越铁路历史文化公园,保留了原貌。2017年的电影《芳华》和2018年的《无问西东》都在这里取景,让碧色寨再次走进大众视野。这里你会看到一幢幢斑驳褪色的法式建筑和车站,墙上的三面钟依然醒目,法式浪漫依旧存在,碧色寨昔日的芳华依稀可见。</p> <p class="ql-block">用脚步丈量百年米轨。1910年,连接中国昆明与越南海防港的米轨铁路滇越铁路通车,成为中国最早的跨境铁路通道,当时与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并称为“世界三大工程奇迹”。百余年间,滇越铁路历经沧桑变幻,承载着联通内外的重要运输作用,见证了云南的发展历史。</p> <p class="ql-block">滇越铁路河口站现装有两道铁栅栏,图片中间铁栅栏的后面是越南,火车通过时才能打开,我在参观时有幸看到一列火车从中国驶向越南。</p> <p class="ql-block">河口中越铁路大桥是一座具有百年历史的跨境铁路大桥,大桥始建于1903年,由法国工程师设计,中国人建造,1910年3月竣工通车。作为滇越铁路的一部分,大桥连接了中国河口与越南老街,是滇越铁路国际联运的唯一通道。大桥在1940年、1947年和1979年分别因战争和自然灾害被毁,又历经三次修复,最终于1993年5月18日恢复通车。大桥连接了中越两国的口岸城市,形成了河口“两国一城”的独特风光,也见证了百年来的历史变迁与双边合作。</p> <p class="ql-block">中国河口口岸,与越南老街隔红河相望,是中越边境云南段最大的陆路口岸。1897年河口口岸开埠通商,1910年滇越铁路建成通车,1993年中国河口口岸——越南老街口岸正式开通,河口逐渐成为中国与东南亚各国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门户和窗口。</p> <p class="ql-block">世界梯田看中国,中国梯田看元阳。元阳哈尼梯田,中国最美的梯田,是哈尼族人世世代代留下的杰作。元阳梯田是以哈尼族为主的各族人民利用特殊地理气候同垦共创的梯田农耕文明奇观,气势恢宏,蔚为壮观,用千年画一幅大地画卷,人类力量与大自然结合的元阳梯田让人震撼。元阳哈尼梯田面积约百万亩,尤为箐口、全福庄、坝达等观景台甚佳。这里是充满魅力和神秘的地方,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艺术的气息。那层层叠叠的田埂、那波光粼粼的水面、那阳光下的金色梯田,每一处都是光影变幻的诗意画卷。大自然调色板,千年农耕奇迹,元阳梯田是哈尼族人千年来生生不息“雕刻”的山水田园风光画。</p> <p class="ql-block">阿者科古村千百年来,当地村民保持了“森林、水系、山寨、梯田”四素同构完整的生态系统。梯田云海与古老石头房和茅草屋顶的“蘑菇房”融为一体,仿佛是自然与人类和谐共处的典范。阿者科坐落在海拔1800多米的哀牢山深处,清晨,整个村寨笼罩在一片灰白色的雾中。随着太阳升起,光影与梯田相互交融,形成了一幅幅如沙画般流动的画面,让人惊叹。</p> <p class="ql-block">品尝哈尼族的烤豆腐。</p> <p class="ql-block">建水,这是一座有着千年历史的古城,古称临安,与曾经的杭州同名。在14世纪晚期,数十万移民带着江南中原一带的手艺,迁徙云南,依照宋元时形成的经典建筑设计,建造了一个“雕栏玉砌”的诗意世界,因此被誉为“古建筑博物馆”和“民居博物馆”,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名胜区。古城始建于唐代元和年间,最早为南诏时修筑的土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扩建为砖城。后南北西三城楼毁于战火,唯有东门朝阳楼,虽历经多次战乱和地震,仍旧巍然屹立。建水在元代就始建庙学,明洪武年间建临安府学,万历年间又建立建水洲儒学,清代先后建立了崇正、焕文、崇文、曲江四个书院。当时,有“临半榜”之称,即云南科举考试中榜者中,临安府就占了半数左右,堪称云南之冠,有“文献名邦”、“滇南邹鲁”的称誉。</p> <p class="ql-block">朝阳楼,被誉为“西南地区的小天安门”,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比北京天安门还早建28年。朝阳城楼飞檐斗拱,雕梁画栋,造型精美,极具艺术价值。登楼而上,视野瞬间开阔,古城的全貌尽收眼底。青瓦白墙的民居错落有致,烟火气息扑面而来。朝阳楼,这座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的古建筑,历经六百多年的风雨洗礼,依旧屹立不倒,气势非凡。作为建水古城的标志性建筑,它不仅是城市的名片,更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北有乔家大院,南有朱家花园。建水翰林街16号的朱家花园,是清末乡绅朱渭卿兄弟建造的家宅和宗祠。朱家花园总占地面积两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主体建筑呈“纵三横四”不对称布局,主轴线上依次排列着池塘、前花园、一进、二进、三进院落和后花园,为建水地区典型的“五间六耳五间厅,一大天井附四小天井”,民居庭院并列联排组合的群体建筑。整体建筑结构严谨,建筑精美,景观奇妙,是建水乃至红河州规模宏大、建筑风格独异、富有滇南私家园林韵味的大型传统民居,素有“滇南大观园”美誉。漫步这座占地2万平米的私家花园中,穿过一个个庭院,假山荷池、亭台楼阁相映成趣,曲径通幽,一步一景,领略滇南古民居建筑之美。</p> <p class="ql-block">西门大板井,建于明洪武初年(1368-1398年),是建水乃至云南最富盛名的一口井。大板井的井栏由六块石板镶嵌而成,井口直径三米有余,至今井水冬暖夏凉,甘甜润口。大板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由筑城将军徐伯阳率兵士所掘,被誉为“滇南第一井”,是建水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见证了古城的历史变迁,青石井栏上的绳索印痕记录了古井的沧桑岁月。此外,大板井的井水还被用于制作豆腐,曾记板井豆腐坊就是利用大板井的井水制作豆腐特别好吃,这家豆腐坊也因此非常有名。</p> <p class="ql-block">双龙桥,俗称“十七孔桥”,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跨泸江河与榻冲河之交汇处,是中国唯二的“十七孔桥”。双龙桥为典型的廊桥建筑,承袭了中国桥梁建筑风格的特点,融桥梁建筑科学和造型艺术为一体。说起十七孔桥,同样最负盛名的还有北京颐和园的那一座,这一南一北两座桥正是古时南北方桥梁造型的代表,在中国桥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紫陶街,一条充满历史韵味与艺术气息的街道,让人仿佛穿越千年,与古老的陶艺文明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建水紫陶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精美的外观而闻名遐迩。每一件紫陶作品都是匠人们心血的结晶,他们运用高超的技艺,将泥土赋予了生命。在这里,你可以看到许多陶艺工作室,它们或隐匿于深巷之中,或临街而设,他们在这里交流技艺,传承文化,共同守护着这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抚仙湖畔的笔架山,三峰陡起,形如笔架,故名笔架山。观音寺是笔架山的最高峰,站在寺前平台上,举目远眺,碧波浩渺的抚仙湖尽收眼底,山水相映,颇有诗情画意。而抚仙湖为云南省第三大最深最美的湖,湖之周围山清水秀,名山胜景甚多,被誉为“东方爱琴海”。沿着湖畔漫步,微风拂面,湖水清澈见底,仿佛进入一片蓝色的梦幻世界。</p> <p class="ql-block">元谋土林,顾名思义,是由泥土塑造的森林,因一种成群的柱状地形,远望如林而得名。元谋土林是中国乃至世界上一大奇妙的自然奇观,在经历了几百万年的地壳运动后,风雨之神把元谋的土地精心雕刻成艺术品,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这雄伟壮观的土林,在这里也孕育了中国最早的人类“元谋猿人”。元谋土林形成丰富多彩,变化层出不穷的姿态,更吸引了众多的摄影家、地质学家、知名导演前来参观取景,并在此拍摄了《无极》、《千里走单骑》等电影。</p> <p class="ql-block">元谋人博物馆是一座历史类博物馆,提篮式建筑,寓意元谋为“东方人类摇篮”。该馆设有“人类起源展厅”、“元谋古猿与元谋人展厅”、“元谋旧石器”等6大展厅。元谋人博物馆镇馆之宝有:元谋人牙齿化石,属同一个青年男性一左一右的上内侧门齿,距今约170万年,是中国华南第一次发现的早期人类化石,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踏入元谋人博物馆,仿佛瞬间被拉入了一个神秘的远古世界。这不仅是一次简单的参观,更是一次对人类起源的深刻思考。</p> <p class="ql-block">约170万年前,一青年男性左右上内侧门齿。</p> <p class="ql-block">东川红土地被誉为“大地刺绣的精品,农耕文化的杰作”,一片片种满农作物的红色大地上,形成各式图案,栩栩如生,构成一幅幅色彩缤纷的画卷。而时刻变幻的光束,使画卷显出不同迷人姿色,俯瞰红色田野,山梁和沟壑形成了独特的线条组合,色彩斑斓和层次分明,耀人眼目,摄人心魄,为世人所倾倒,它是云贵高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漫步在这片土地,仿若踏入梦境,它以赤焰之色惊艳世间,承载着无尽的自然魅力,谱写着大地的壮丽诗篇。</p> <p class="ql-block">在即将乘车离开昆明前几小时的间隙,我特地打车来到云南省博物馆参观。云博是云南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清宣统二年(1911年)7月,云南图书馆改名为“云南图书兼博物馆”。1959年,更名为“云南省博物馆”。云博拥有六大基本陈列,讲述了从古至今云南大地的悠久历史,馆藏文物230303件/套,珍贵文物14337件/套,其中镇馆之宝有: 牛虎铜案,这是一件战国时期的青铜器,造型独特,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文化价值,不仅体现了高超的铸造工艺,还在力学和美学上达到了极高水平,堪称“国宝级的旷世文物”;西汉四牛鎏金骑士铜贮贝器,器盖上四头环绕的牛象征着财富,中央的鎏金骑士持缰跨马,通体金箔留存完好,生动展现古滇国贵族阶层的权力结构与社会形态;宋代大理国银鎏金镶珠金翅鸟,以银胎鎏金工艺呈现佛教护法神迦楼罗形象,是研究南诏大理国佛教艺术与治水信仰的关键物证;聂耳小提琴,聂耳于1933年至1935年使用这把德国制小提琴创作了《义勇军进行曲》等多部代表作品,其背板木纹至今清晰可见,该文物不仅见证了人民音乐家的创作历程,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象征。</p> <p class="ql-block">牛虎铜案</p> <p class="ql-block">西汉四牛鎏金骑士铜贮贝器</p> <p class="ql-block">宋代大理国银鎏金镶珠金翅鸟</p> <p class="ql-block">聂耳小提琴</p> <p class="ql-block">滇东南之旅,是一次心灵与自然深度对话的奇妙旅程。这里,地理与人文交织出一幅幅动人心魄的画卷,让人在行走中不断感悟生活的真谛与世界的广阔。</p><p class="ql-block">踏入滇东南,那连绵不绝的山峦,或巍峨壮丽,或温婉秀丽,仿佛是大自然最得意的作品。山间云雾缭绕,时隐时现的村落如同世外桃源。抚仙湖以其深水型淡水湖泊的独特魅力,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神秘与辽阔;建水千年古城,融合了中原文明与边地文化,历史底蕴深厚;元阳哈尼梯田更是气势磅礴,如同一幅幅精美的山水画;蒙自的碧色寨火车站百年沧桑,因其法式建筑风格和电影《芳华》的取景地而名声大噪;弥勒的东风韵小镇则是一个人文艺术与自然风光相结合的胜地,充满了野趣和浪漫……</p><p class="ql-block">滇东南不仅自然风光旖旎,更是一个多元文化交融的地方,无论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还是哈尼族的梯田文化,都让人深深感受到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和智慧。走进村寨,看那色彩斑斓的服饰、听那悠扬的歌声、品尝独特的美食,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生活的温度和文化的深度。还有那古老的城墙、斑驳的石板路、静默的古寺,静静地诉说着过往的故事,让人在感叹岁月沧桑的同时,寻觅到历史的痕迹。</p><p class="ql-block">滇东南,用它独有的方式,讲述着关于自然、关于文化、关于生活的故事。在这里,我学会倾听风的低语,感受雨的细腻,体会那份源自心底的宁静与满足。从滇东南一路走来,观山海风雨,叹天地无极,感悟到古老历史与现代人文的交织与融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