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古围古桥行

可乐

赣南的龙南、信丰、安远等客家地区,有很多的古围屋、古桥梁,特别是龙南,有着“围屋之都”的称谓。这些古建筑好多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次我们在今年清明假期的赣南之旅,是典型的古围古桥之旅。<br> 那天游览完三百山后,已近下午3点,即驱车40多分钟,去观赏位于安远县新龙乡江头村的永镇廊桥。快抵达时,汽车从公路拐入一条乡道,再走上几分钟,一座廊桥就闯入眼帘,嘴里由衷说出“真漂亮”! 这座由石墩、木梁、黑瓦等混合构成的廊桥静卧在甲江河上,木已发黑,石已生苔,还有几簇小草长在桥墩石隙中。永镇廊桥为石墩木梁悬臂式廊桥,三孔两墩,桥长38.5米、宽4.33米。桥墩采用花岗岩条石、石灰砂浆砌筑,桥墩迎水面砌成往上翘起的金刚分水尖形式。 墩台上部以纵横交错、层层迭出的杉木悬臂梁承托桥面;桥面铺着青石板,已被无数双脚踩磨得光滑如镜;桥面两边竖着一根根的木柱,与木梁一起支撑起两层廊屋。木柱外侧设有木栏杆,包裹成廊墙。最奇特的是在桥中央设有一神龛,供着不知名的神像,面目已被香火熏得模糊。桥两端建有桥门屋,门额上书“永镇桥”三个楷字。 桥边山坡翠绿,小道蜿蜒向上;桥下江水清澈,石头历历可数。下午的阳光透过木栏斜射在桥面上,洒下斑驳的光影。刚到这里时,除了我们两人,还有五位青春少女在桥下拍照玩耍,一会她们就走进山里面去了。此时显得特别寂静,桥下潺潺流淌的溪水仿佛在诉说这座古桥见过的无数岁月。驻足桥上,仿佛能感受到百年前那些挑担的、赶集的、逃荒的脚步。这桥连通的不仅是两岸,更是一段又一段湮没在时光中的寻常人生。 建于清顺治九年(1652年)的永镇廊桥,为研究中国古代桥梁从石墩木梁桥向石墩石拱桥发展的过程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2013年3月,永镇廊桥被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观赏完永镇廊桥,随即再驱车近1个小时,去看信丰县虎山乡的玉带桥。按照导航提示,下了高速公路不久,再经过一小段窄窄的山间水泥路后,将车停在一个小水电站旁边,徒步沿着一条山间鹅卵石铺成的小道,穿行在一片密林中。走了好一阵,四处张望,也没见到有河、有桥;忽然闻到一阵阵浓郁的花香,往前一望,才终于看到,一座弯曲的青灰廊桥如卧虹凌波,处在两山夹峙的一个河弯处,它就是玉带桥。 玉带桥也是一座廊桥,桥面长近82米,宽4.5米,造型为三拱两墩。两端同样各建有一间桥门屋,屋面为悬山式。桥面用灰麻条石和大鹅卵石铺成龟背形,桥面上共建有23段(间)穿斗檐的重檐廊屋。 廊屋用青砖砌的柱和梁做支撑,陶瓦垫沟,青瓦覆顶。两侧则是砖砌廊墙,廊墙上开十字漏窗。墩拱用青条石砌成,桥墩迎水面同样砌成往上翘起的金刚分水尖形式。 桥中间同样建有亭庙,分前厅和后殿,可供人们休息和祭祀。看上去,不仅整座廊桥显得特别硬朗坚固,廊桥桥形则尤其独特,其弧形如带,跨于两山之间,架于河流之上,像是一条玉带飘浮碧水上,在无人机的空中视角下更是如此。 漫步走进廊桥中,踩在龟背形的桥面上,穿过一根根石柱,往桥的另一端走去。穿堂风挟来丝丝河底凉意,带着水草腥甜漫过空廊。透过漏孔漏窗向外望,桥墩斑驳处苔痕晕染,恰似被岁月泼了半盏冷墨。河滩上的水草在风中簌簌,应和着远处深山里隐隐的鸟叫声。 走到了对岸,这端的桥门屋掩映在一棵枝叶婆娑的古樟树下,一条苔衣浸染、铺满陈年落叶的土路蜿蜒隐入苍翠的后山。偶然飞来几只山雉,拖着彩翎掠过水面,啼鸣在山谷里,荡起重重寂寞的回响。此处实属人迹罕至,我们在此处呆了近1个小时,竟没有遇见过一个人。时至今日,这虎山道上已不再有南来北往的赶路人,即便依旧气势如虹,玉带桥也只有寂寞地卧在杂木丛生的山谷中。 当然,在没有桥的岁月里,南来北往的人若靠竹筏渡河,在汹涌激流中十分危险,尤其是在山河奔腾、水急浪高的春夏雨季里。真是隔河两相望,无桥路难行。而这座建于乾隆五年(1740)的玉带桥,使得赣南交通古道的作用突显,便利南来北往的客商,为赣南带来了机遇与发展,也带来了一方的繁荣与富庶。2013年3月,玉带桥被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参观完玉带桥,已是暮色沉沉,当晚赶往龙南住下。<br> 第二天上午去参观关西围景区。关西围景区实际上是一个围屋群,包含了关西新围、西昌围、福和围、鹏皋围等。<br>首先去参观列入吉尼斯记录,世界上最大的方形围屋关新新围。进入景区后,经过夯土迷宫、叠水景观,在乡愁广场上看见一个标示吉尼斯记录的大圆石,上面写着:最大的方形客家围屋“关西新围”。 大圆石的斜对面就是这座方方正正、有着“东方罗马古堡”之称的关新围屋。该围屋于清嘉庆三年(1798年)至道光七年(1827年)建造完成,历时29年之久。围屋面宽近84米,进深92米,占地面积7400平方米,建筑面积11000多平方米。2001年7月,关西新围被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以关西新围为代表的赣南围屋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 围屋屋墙坚固,围屋四角耸立着炮楼,上面设有炮孔、梅花枪眼,接眼一看,就可感觉到它的防御体系严密。 我们从东门进去,穿过厚厚的围屋大门,左拐是一条用鹅卵石铺成的长巷,两侧高墙耸立,墙壁斑驳古朴。内墙有几个小门可通往各厢房或中心区。我们在长巷中走了一段,然后右转从其中一个小门进去,先去参观了厢房。 围屋内部是呈对称分布的,两边的厢房是主人们居住的地方,都是三室一厅的结构,前后都有天井。厢房与厢房之间有甬道相通,又有木门相隔。在白天打开木门就是一大家子,晚上关上大门则变成一个个的小户人家。 每个厢房的格局都非常相似,但是里面的布置或摆设又各有不同。家俱颇有讲究,采用的是珍贵的木材,上面的雕花、彩绘均显精美。即便是窗棂、门框上雕刻都值得一看,比如窗棂就花样繁多,有井口字、回字,有横坚棂、水纹棂,还有雕有神兽或花卉的雕花棂,有些还颇有寓意。 参观完两边厢房后,我们去参观中心区。上厅是祠堂,家族的议事、集会、祭祀都在这里。作为宴会厅的中厅,可以摆下30多桌的酒席,场面该是非常的壮观。而悬挂在各厅中的“连登科甲”“赏戴蓝翎”“进士匾额”这些匾额,昭示着围屋主人不仅仅是一方富豪,更是功名在身。 最后来到了中央大院,大院地面用条石和青砖铺成,挺立的石狮和高大的影壁让整个围屋显得特别的庄严。影壁后面还设有戏台,戏台正对面建有二层的观戏楼,遇到重要的节日,可请专门的戏班子来演出。 关西新围由清代富商徐名钧耗时29年、耗资百万银两打造而成“围中围”。围屋坐西南朝东北,平面成“国”字形,以围屋的祠堂延伸为围内的中轴线,将围内建筑对称布局,以三进四围五栋九井十八厅的格局铺展家族脉络,体现了客家人的家国情怀,也体现了客家人方正做人的性格。 从西门走出来,旁边有个占地近400平方米的梅花书院,是以前徐氏家族子孙后代藏书阅览的地方。徐名均乡试失败后,转而弃儒经商,对自已未能成就举子之业一直耿耿于怀,誓将“金堂玉马之选”寄托到后嗣的身上,以致在打理生意时还不忘“主家政,课诵读”。在建造关西新围时,毅然将环境最幽静的地段用来建造书院,并以扬州著名的“梅花书院”来给自已的书院命名,这充分体现了客家人耕读传家、崇文重教的传统理念。 关西新围的后面,即是占地面积达3600平方米小花洲遗址。当时是供人休闲游乐的地方,现在所见已是废墟,只留下了残垣断壁在见证历史变迁,感受岁月沧桑。废墟上种了些月季等花草,残存的废墟与鲜艳盛放的花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此间的世事变幻也给人留下了遐想空间。 关西新围附近有西昌围。相对于关西新围,西昌围是老围。西昌围座落在一个小土坡上,地势相对较高。站在西昌围的大门口可很方便俯瞰关西新围。 它同样有高大的围墙,厚实的墙体,以及部祠堂、住宅、天井等设施,特别之处在于其外型及布局。它依地形而建,既不方也不圆,形态布局与关西新围迥异。西昌围的建造特点反映出客家人既能循规蹈矩,方正做人做事,又能因形就势,灵活变通的智慧。走进西昌围,发现围内巷道纵横,房屋交错,院落各异。在里面行走,就好像在走迷宫。想象一下,小孩子若在此玩捉迷藏游戏,一定会乐此不疲。 西昌围现在辟有世客魂、世客厅、世客情以及客家民俗、客家祠堂、客家饮食、客家服饰等展厅,弘扬客家文化和传统。慢步在这充满古旧的围屋里,生活气息扑面而来。精美的木雕、壁画,虽历经风雨,却依然闪耀着客家文化的光芒,能真切感受到客家人的智慧与坚守。西昌围于2018年12月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参观完西昌围,走往景区出口途中,一股浓郁的腊味醇香在空气飘浮,吸引着我们来到了鹏皋围。有一商户在此售卖腊猪肉、腊猪肝等客家腊味。尝试了几种,味道不错,自然买了点带在手里。相对而言,鹏皋围很小,在里面稍为看了一下就结束参观,然后走出景区。 从关西围景区出来后,已经是中午1点钟了,本想在附近找个吃午饭的地方,好不容易找到一家小餐馆,但看见已有很多游客在排队等待,只好离开,再驱车20多分钟前往同样处于郊区的客家酒堡。下了公路后,从一条仅容一辆小车通行的山间小路进去近百米,才看见这座呈长方形的围屋。 客家酒堡隐藏在一个山坳里,四周山林茂密。它面临水潭,背靠秀峰,是龙南客家围屋中山水格局保存最完整的围屋代表,围屋不算大,占地近2500平方米,高达9米的围墙,突出的炮楼,半月形的三重大门,使它更显“堡”的特征。墙面同样因年久而显斑驳古旧。里面住房布局为“口”字形,建有100多个房间。 客家酒堡是客家米酒酿造技艺的传承之地,堡内曾常年储藏可供居民3个月生活所需的粮食和米酒。正因为此,人们渐渐忘了它的原名“渔仔潭围”。客家酒堡对面的围屋现在被改造成了精品民宿小镇,大乐之野、静庐等品牌民宿都在此入驻,客家酒堡则一直保持原来的样子,里面还有一两户人家继续着从前的烟火气息。客家酒堡与西昌围同一批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走出客家酒堡,已近下午2点,依然找不到餐馆吃午饭,毕竟龙南的旅游配套还较落后,只好赶回市区,找到一个小餐馆,将就着吃了一碗肉片面条,然后去逛黄道生老街。<br> 刚到老街口,看到那些楼房及招牌,仿佛误入了民国时期。街道两侧老旧的骑楼,老式的招牌,暗旧的色调,再加上黑白泛黄的老照片,拉满了民国风。 黄道生街道始建于清末民初,位于老城区,曾被叫做“大街”。街道两侧保留了76间民国骑楼式建筑,整条街长约一里,宽不足两车道。骑楼为两层楼结构,高度统一,且有序地错开排列,给人一种虚实和顿挫的多变感。 黄道生老街是龙南唯一保存完好的老街,一条街记忆着一座城,老字号牌匾、木雕的门窗,斑驳的墙面,都记载着这里曾经的繁华。这里曾是贸易盛行之地,街道两边有许多商铺,以打铁铺、洋锡铺、粮油铺居多,还有磨剪铲刀匠、伞匠、染布匠等手艺人在此谋生。现今已对其改造,引入新业态,如客家美食、城市书屋、手工文创等,打造成为历史文化旅游区。 因第三天早上下雨,我们在宾馆一直呆到上午10点才出发,驱车近1小时前往龙南市杨村镇,又参观了两座围屋、一座古桥。<br> 首先去参观乌石围。它是赣南现存最古老的围屋之一,占地约4500平方米,始建于明万历十年(1583年),直至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完工,历时28年,因围屋门前有一块状似蟾蜍的乌石而得名。2019年10月,乌石围被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乌石围也被列入了《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 将车停在了围屋前的晒谷坪。从围屋正面看上去,乌石围跟之前所见的围屋没多大差别,屋前同样有水塘和晒谷坪,同样有高大的方形炮楼。但踏进围屋,却发现它另有乾坤,三个弯月形的二层外围屋,朝内的二楼一律用木板做成走马廊,形成U形通道,围绕着中间方形的主体建筑。所以,实际上它是前方后圆,又圆中藏方。 地势则前低后高,围屋后部隆起,既有粤东围龙屋风格,又有闽西土堡的影子,它的建筑形态给人特别的视觉冲击力。位于中轴线的祠堂有红色灯笼点缀,还有插满线香的香炉,祠堂旁边的天井有一面布满青苔的墙,庭院内有一口孤独的老井,这些都显得很有氛围感。 围屋内有做工精细的花卉、动物等精美装饰物,门窗、房梁等处的木雕,天井、照壁上的石雕,屋檐上的砖雕,均显示出客家人高超的建筑工艺和浓郁的文化韵味。特别是围屋的马头墙又有徽式建筑的韵味,对于研究赣南、粤北、闽西地区的客家民居的相互影响与发展演变具有重要的价值。 走出乌石围,去杨村太平古镇看燕翼围。它是现存最高、墙体最厚的客家围屋,占地面积近1400平方米。燕翼围始建于清顺治七年(1650年),竣工于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历时28年。它以其独特的四层高楼结构而闻名,被载入吉尼斯纪录,并于2001年7月被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div> 才来到大门前,就有一种高度的压迫感迎面而来,像客家酒堡一样,燕翼围整座围屋只设有一个出入口,设计了三道防御门,第一道为拱形石门框,第二道为活动栏门,门顶上还设有漏头水池,用于防火攻,第三道则为开间厚木门。围墙墙高14.3米,墙壁厚近1.45米,四角同样设炮楼,围墙四周密布枪眼,在那个时代算得上是固若金汤的防御体系。<br></div> 燕翼围是一座方型围屋,中心为天井,四周房屋对称分布,共四层,底层为厨房、仓储,上层为居住区,以大门和厅堂为中轴线,每层对称建房34间,共136间房。 围内门门相连,又门门相对;回廊相连,上下相通。木窗木门木楼板,配上青砖黑瓦鹅卵石,简朴又自然。四四方方的合院里,挂满了红灯笼,贴满了红对联,如今还有不少人生活在这里,烟火气十足。 太平古镇除了燕翼围,还有大小不等的围屋,已成一个网红旅游点。但我们没有更多时间在那里逛了,我们还要去看几公里外的太平桥。 太平桥始建于明正德年间,系南赣巡抚王守仁(阳明)为纪念平定叛乱而建,后损毁,现桥是清嘉庆元年(1796年)重建的,已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太平桥桥体长近45米,桥面宽4米,通高约15米。它的建筑造型非常奇特,是一座两孔三墩、双层重叠组合的石拱桥。下层两孔三墩采用砖石实构;中间桥墩迎水面形如船头,用于消弱水流对桥墩的冲击;上层桥中央为客家府第式砖木结构:中间的四通廊屋,青砖砌筑,灰瓦覆盖,飞檐翘角,两侧山墙“五岳朝天”(徽派建筑风格),开有廊拱,上层廓拱落于下层两桥拱顶之上成“品”字形结构。 接眼看上去,桥上有廊屋,桥下有船头,有种难以言喻的美感。就这样,太平桥横卧在青山绿水间两百多年了。太平桥融科学性、实用性、艺术性于一体,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和建筑研究价值,荣获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百大新发现”,收录于《世界桥梁大观》。 观赏完太平桥,也就结束了此次赣南古桥古围之行。据查资料,龙南分布着376座各具特色的客家围屋,占赣南围屋的70%以上,“世界围屋之都”名不虚传。每一座围屋,以及每一座古桥,都承载着客家人的家族记忆,是他们心底的乡愁。如果有机会,不妨去到赣南,尤其要去龙南,会发现那些许多被时光遗忘的美好。<br><br><div style="text-align: right;"> 写于2025年4月14日</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