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唐蕃古道D23~27:从玛多县城出发,经<span style="font-size:18px;">清水河镇、珍秦、歇武到玉树。</span>沿着214国道一路可以看到美丽得有点不真实的湖面海拔在4200米的湖景,路边或大或小、星星点点的湖泊缓缓铺开在青葱的高原草甸上,大一点的,反映着蓝天白云,碧蓝妩媚;小一些的,成串成片,波光闪耀,璀璨动人。不能不说,玛多的“千湖之县”的称呼确实名副其实。一望无际的草原上,野花盛开,间或有野驴、牦牛或者羊群游荡出没,草地间打洞的鼠兔也时不时的跃出洞来看着车辆行人一闪而过,一派安详美丽的景色。玛多县城过野牛沟再翻越海拔4824m的玛多县和称多县的交界山口——巴颜喀拉山口。古为唐蕃通道(现在是G214)要隘,其主峰巴颜喀拉山海拔为5,267米,它位于黄河源头与通天河之间,属于昆仑山脉中支东端。历经7年时间在2017年8月建成的共玉高速也通过巴颜喀拉山口,也是世界首条高海拔、高寒多年冻土区高速公路。</p><p class="ql-block"> 巴颜喀拉山垭口,是青海境内海拔最高的,不过巴颜喀拉山垭口的意义,不在它的海拔,而在于它地标性的意义:其一,就河流而言,这里是长江与黄河源流区的分水岭;其二,就气候而言,这里是200毫米等降水量线(半干旱区与干旱区界线)的分界;其三,就自然地理和行政区划而言,这里是玉树州和果洛州的分界线;其四,就文化而言,这里是安多藏区和康巴藏区的分界线。</p><p class="ql-block"> 巴颜喀拉山脉是青海省境内长江与黄河的分水岭,海拔4824米的巴颜喀拉山口以南,就已经进入长江流域了。万里长江自上而下第一条年径流量超过黄河的重要支流雅砻江的源头,就在山口巴颜喀拉以南只几十公里处的雪山深处。公路再继续往南到称多县清水河镇。</p><p class="ql-block"> 这一带气候寒冷,人烟稀少,只有藏人在此从事畜牧。山口海拔4824米,有经幡在风中猎猎飘扬。过巴颜卡拉山口后并没有看到期待中的长下坡,而是进入了一个平均海拔超过4500米的高原。国道两边的山脉看起来都低伏平缓, 山脉间的山谷平坦广袤。据说这一带,雨量充沛,是青海南部重要的草原牧场,水草茂盛,牛羊成群,盛产“高原之舟”牦牛和举世闻名的藏系绵羊,故有“牦牛的故乡”之称。都说“川藏线看森林,青藏线看草原”,就是看那地势高寒、人迹稀少却又生机盎然的高原草场。草甸上,草皮并不算浓密,但是经常点缀着大片大片黄的、白的、紫色的野花,在胖胖的云朵映衬下,随风摇曳,漂亮的让人恨不得直接匍匐进花丛,来个近距离接触。遍地的野花,绝对是我们这条线上最值的看的风景之一。烂漫绚丽,无处不在。</p><p class="ql-block"> 离开清水河镇经过珍秦、歇武,从歇武50公里到玉树。从玛经歇武到玉树约350多公里,这是唐蕃古道最美、也是最有特色的一段旅途。这片辽阔而平坦的大地上,星罗棋布着众多的湖沼,大者如海,小者如池。若干明澈的河流(包括黄河)纵横溢流,潺潺作声。被滋润的大地绿草如茵,繁花点点,如同仙境。路是缓平的,也好骑了许多,一路走一路看风景,路上车多了,路旁村庄多了,海拔低了,树也绿了。通天河就在路旁缓缓地流淌,河水从绿色草坪中间流过,牦牛,羊群在悠闲地食草,没了高原的洪荒,多了人间的灵秀生活气。过了通天河大桥一路上上下下悠悠哉哉骑到了玉树。</p> <p class="ql-block"> 天葬:大乘佛教波罗蜜的最高境界——舍身布施。</p><p class="ql-block"> 珍秦镇,一个漂亮的乡镇,且很繁华,既现代而又不失浓郁的民族特色,G214穿镇而过,路左边是气派的寺庙和满山的经幡,路右边是高大的学校楼房和居民区。在藏区行走的几年中,也曾见过很多规模不等、形姿不一的风马旗和经幡林,但像珍秦这种气势雄浑、充满奥义、震撼心灵的庞大经幡还没有遇到过。印满经文的经幡随风飘扬,不停的向天地十方传达着佛法的精要,同时也承载着信众对生活的祈愿和感恩。</p><p class="ql-block"> “风马旗”:每次进藏区,在藏族地区有一种很神秘很引人注目的风景,成串成串拉挂在山顶、湖畔、桥梁、亭子和松树间的彩旗,印满密密麻麻的藏文咒语、经文、佛像、吉祥物图形。它们就是风靡藏区的“风马旗”。风马旗又称为呢嘛旗、祈祷幡等,或音译为隆达、龙达,是指在藏传佛教地区的祈祷石或寺院顶上、敖包顶上经常竖立著以各色布条写上六字真言等经咒,捆扎成串,用木棍竖立起来的旗子。 因布条上画有风马一只,寓意把祷文藉风马传播各处,故得名“风马旗”。</p><p class="ql-block"> 风马旗是西藏高原上一道独特的风景,在四川、青海、甘肃、云南的藏族聚居区以及尼泊尔、锡金、不丹、克什米尔等邻邦,人们随处都能见到一串串、一丛丛、一片片以经咒图像木版印于布、麻纱、丝绸和土纸上的各色风幡。这些方形、角形、条形的小旗被有秩序地固定在门首、绳索、族幢、树枝上,在大地与苍穹之间飘荡摇曳,构成了一种连地接天的境界。它同银光闪闪的雪峰、绿毯茵茵的草甸、浩阔茫茫的漠野、金光灿灿的庙宇一样,成为藏区自然和人文环境的一种独有而鲜明的象征。雪山上的经幡——风马旗,常年和风吟诵着"嗡玛米呗呗哄"保佑过往车辆和善良的人一生平安!</p><p class="ql-block"> 珍秦镇有个天葬台,位于该镇以西几公里外的半山坡上。天葬是藏族的一种传统丧葬方式,人死后把尸体拿到指定的地点让秃鹫吞食,天葬核心是灵魂不灭和轮回往复,死亡只是不灭的灵魂与陈旧的躯体的分离,是异次空间的不同转化,青藏人推崇天葬,是认为拿“皮囊”来喂食胡兀鹫,是最尊贵的布施,体现了大乘佛教波罗蜜的最高境界—舍身布施。而非一些旅游指南中说的“天葬可以让灵魂上天堂”之类的谬传,藏传佛教里没有“人死了可以上天堂”的说法。</p><p class="ql-block"> 天葬跟土葬,水葬,火葬一样,是一种信仰,一种表达对死者的哀悼的一种方式,其本质上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从其起源、形式、内容以及仪式的实施,都要受到自然地理环境和生业方式以及外来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不同的民族乃至不同的社会阶层都会形成不同的天葬仪式。在中国古书中就有关于天葬的记载。例如,“古之葬者厚衣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周易·系辞传》,“盖上也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他日过之,狐狸食之,蝇蚊嘬之。” ——《孟子˙滕文公上》。在现代社会的一些地区的人群中天葬仪式依然存在。天葬是在一定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中形成的葬俗。在远古的西藏社会,曾经出现过“原始天葬”或“自然天葬”。根据一些藏族历史文献的记载,藏族天葬习俗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7世纪以前。据《红史》记载: 古代苯教把世界划分为天、地、地下三个部分,其中天神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吐蕃的第一代赞普和他以后的六个赞普都是顺着天梯降到人间的天神之子,并且都是在完成天神授意的人间事业之后,又顺着天梯回到天上,这就是历史上说记载的“天墀七王”。天葬之说也就被人们宣扬得更加神秘了。</p><p class="ql-block"> 这里的确风光旖旎,美仑美奂。辽阔的草场一片青翠,满山遍野的花儿姹紫嫣红,婉约的珍秦河在远处的绿波中泛着银光。天葬的僧人,他们的袈裟飘舞成一片庄严的景致,不知为何,一股萧瑟之气骤然升腾。几只健硕的秃鹫在他们头顶凌空滑过,巨大的羽翼使人们意识到在这片无垢的风景里不仅有鲜花和歌声,也有鲜血和叹息。即使美如天界的珍秦也不能逃避这种宿命,但喇嘛们却怡然自如。如果说宗教修行者的终极目的是以一生的能量迎接生命临界时的光辉瞬间,那么他们在漫长的准备期里是否已经可以轻松地面对生命的陨落?正如眼前手执人骨平静如常的僧人,他们对生命的理解是不以为然的习惯?还是真的摆脱了对死亡的恐惧?</p> <p class="ql-block"> 玉树话长江:</p><p class="ql-block"> 从歇武20多公里过通天河大桥,沿通天河顺流而下约5公里处是通天河与巴塘河交汇处,通天河与巴塘河交汇后称金沙江。从三河交汇处右转沿巴塘河逆流而上22公里到达结古镇,也就是玉树州政府所在地玉树市。</p><p class="ql-block"> 在玉树不得不说的话题就是长江,因为长江的源头——通天河、金沙江在此交汇。通天河是长江的源头,此处河面宽阔、浊浪滚滚,以雷霆万钧之式向南奔腾咆哮,颜色比黄河更黄,比澜沧江更红,两岸群山巍巍,崇岚叠嶂,正如西游记中唐僧一行人到达通天河时对通天河的描述中所说的“径通八百里,亘古少行人”之地。</p><p class="ql-block">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长江,属太平洋水系,是中国第一大河,长江干流自西而东横贯中国中部,数百条支流辐辏南北,全长6363公里。 长江发源于青海省西南部、青藏高原上的唐古拉山脉主峰各拉丹冬雪山,曲折东流,干流先后流经青海、四川、西藏、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共1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最后注入东海。 </p><p class="ql-block"> 长江源头通天河:长江的正源沱沱河,发源于各拉丹冬雪山,沱沱河与当曲在沱沱河大桥下游60公里囊极巴陇地区汇合后称为通天河。通天河是长江源流经玉树州的名字,全长800公里,穿行于唐古拉山脉和昆仑山脉的宽谷之中。在距离玉树市结古镇20公里的地方(G214通天河大桥),可以看到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纪念碑,旁边就是气势磅礴的通天河。这里风光险峻奇绝,自古以来就是西宁通往玉树、青海通往西藏的必经之路,也是通天河上游的一大天堑。过去,来往频繁的汉藏使者,传经布道的僧侣,求神拜佛的信民,以及南来北往的旅者,经常仆仆于这条古道上,颠沛于通天渡之间。西游记中著名的过渡晒经的章节就发生在这里。如今的通天渡已经建起了一座七孔钢筋水泥大桥。漂泊千年的牛皮筏子已经成了人们猎奇摄影追逐的目标。 </p><p class="ql-block"> 长江上游金沙江:金沙江是长江上游干流的一段,起自青海省玉树巴塘河口,至四川省宜宾岷江口止,流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等4省区,全长约2290千米,约占长江上游干流河长的2/3。 金沙江分为上、中、下三段:从青海省玉树巴塘河口至云南省丽江石鼓镇为上段,长约965公里,落差1720米;从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石鼓镇至四川省新市镇为金沙江中段,河长约1220公里。金沙江在石鼓镇,流向由原来的东南向急转成东北向,形成奇特的“U”形大弯道,成为长江流向的一个急剧转折,被称为“万里长江第一弯”;从四川省新市镇至宜宾市岷江口为金沙江下段,河长106公里。江水过新市镇转向东流,进入四川盆地,经绥江、屏山、水富、安边等地,右岸汇入金沙江最后一条支流横江,最后到达宜宾市与岷江汇合后,始称长江。</p> <p class="ql-block"> 江源玉树,祥瑞康巴:</p><p class="ql-block"> 洁白哈达织就美丽云彩,三江之水酿造醇香美酒,感恩心声化作动听山歌,真诚热情跳起康巴舞蹈……这里是历史悠久 、文化灿烂、资源丰富的三江之源、昆仑之巅——江源玉树。</p><p class="ql-block"> 玉树是什么?玉树,是一片你躲得过物质的诱惑而却躲不过精神与心灵、史诗与歌谣召唤的高天厚土;是一个汇聚东方文明精华之地,感受生命存在、净化心灵的三江源;是一个充斥于人间的、来自雪域的诱惑。玉树之行必定是一次文化之旅、信仰之旅,宛如梦境,却又真实的像一个传说流传久远……</p><p class="ql-block"> 玉树为什么称康巴藏区?原以为纯正的藏文化必定是在西藏,但这些天看到的实际情况,颠覆了我原有的认识,甚至觉得这一路上的藏“味”更原始、民风更纯朴、宗教气息更浓烈。保存完好的康巴文化、奇异的藏族风情、欢腾的赛马会以及众多的历史古迹更醒目,都汇聚在这得天独厚的地方——玉树。</p><p class="ql-block"> 中国有东西走向的长江、黄河文化带,在大陆西部的横断山脉地区的金沙江、雅砻江高峡河谷走廊地带,因为地理交通等因素,许多民族沿河谷南北往来迁徙,繁衍融汇,日久年深,形成中国唯一的南北走向的狭长文化带。康巴地区的藏族人民就生活在这块文化色彩斑斓的河谷高原上。康巴藏区是中国3大藏族聚居区之一,在中国西南边疆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历史上有“治藏必先安康”的古训,当代又有“稳藏必先安康”的战略审视。</p><p class="ql-block"> 康巴藏区亦称康区或康巴地区,位于横断山区的大山大河夹峙之中(即四川的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部分)、木里藏族自治县,西藏的昌都市,云南的迪庆藏族自治州,青海的玉树藏族自治州等地区)。 康巴是合称,历史上处在汉藏过渡地带,历史上“西康省”辖制四川省甘孜州、阿坝州的一部分、凉山州木里藏族自治县,因此为“康”;西藏东境昌都地区、青海玉树州和云南迪庆州则是藏人称呼的“巴”。康巴藏区人杰地灵,山川秀丽。那嵯峨峭拔的冰山雪岭,奔涌腾跃的急流大川,澄澈湛蓝的高原湖泊,牛羊遍布的绿色草原;那剽悍粗犷的康巴汉子,婀娜多姿的藏族姑娘,以及那绚丽多彩的民族风情,无不令人耳目一新,心胸坦荡,神往流连。</p><p class="ql-block"> 玉树藏族自治州:首府驻玉树市,是青海的8个地级行政区之一,玉树,地处三江之源、青川藏三省区交界,是唐蕃古道上的重镇。唐时为吐番的孙波如领地,是唐蕃古道青海与西藏的空间转折点,传说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度蜜月的地方。在当地的传说里,玉树是藏文译音,其含义为“遗址”,音义结合,恰好是“在故址上盛开的美玉之树”,也有传说格萨尔王妃珠姆诞生于此,故取名“玉树”。玉树本地居民以游牧为主,1999年全州总人口为25.27万人,其中藏族占97%,汉族、回族、土族、蒙古族、撒拉族、苗族、布依族、壮族、满族、朝鲜族等民族占全州总人口的3%,为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比例最高的自治州。玉树是一片天然美丽富饶的草原,而更使人难以忘怀的是玉树摹上雄壮有力、粗犷豪放的歌舞盛况,人称玉树草原是"歌舞的海洋"、 "歌舞的家乡"。玉树整个州面积26.7万平方公里,大约相当于江苏和山东两省面积总和。玉树,向来是被进藏旅行者们所忽略的一个地方,但实际上,它更适合成为进藏的中转点。你可以从这里走滇藏线,可以走川藏中线、川藏北线……它的交通线四通发达,从任何一条大道出发,终点都可以是圣城拉萨。</p><p class="ql-block"> 玉树是一个神秘而美丽的地方。这里被称为“离苍穹最近的人间”,玉树美不美?有人用这样一段话概括它的美:“始于向往与期待,止于敬畏与仰望。云朵身后叠加着云朵,雪山背后藏匿着雪山,河流上游连接着河流,草原尽头还是草原。”玉树坐落在群山怀抱中,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发源了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条河流,因此玉树被称为“三江源”,是“母亲河的母亲”;天然富饶的草原、粗犷豪放的歌舞、历史悠久的结古寺、新寨玛尼堆、文成公主庙……玉树拥有奢侈的美丽。抬头可观星海奔腾,低头可见亿万经石。值得一提的是,行驶在玉树境内,你不需要为任何景点门票付费。</p><p class="ql-block"> 严格来说,论唐蕃古道历史与人文景观,玉树是明珠般的存在,它早在千年以前,就成为唐蕃古道上的咽喉要道与经贸重镇。然而,大多时候,我们提起玉树,总会想起那场牵动全国的地震。</p> <p class="ql-block"> 新寨嘉那嘛呢石经城:</p><p class="ql-block"> 藏区流传着一句话:“有藏民的地方,就有寺院”,当你来到了这里,你可以更容易地融入当地,即使你是个没有什么信仰的人,在这里也会感觉心已经静下来。数以千计的信徒扶老携幼在围着寺庙、玛尼堆顺时针不停行走(转经),口里念着经文,手里转摇着小转经筒,或者捻着佛珠,个个神情肃穆、面露虔诚,场面宏大、气氛神秘,让人感到十分惊异和好奇,像是处在另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里,于是此时自己就像一个异类,生怕自己这么一个满怀世俗的凡夫亵渎了此地的神圣。</p><p class="ql-block"> 在玉树州府所在的嘉纳(新寨)玛尼石堆城,是最值得去看看的一个地方。这座被载入吉尼斯世界记录的世界最大嘛呢石堆,如何从公元1700年最初的一块嘛呢石演变成今日的25亿块呢?这要从300多年前说起。</p><p class="ql-block"> 嘉那是个人名,一位活佛,全名叫嘉那道丁桑秋帕永,亦叫作嘉那多德桑秋帕旺。嘉那活佛在内地修行过,之后周游朝拜藏区各地,路经结古镇新寨村时,无意中发现了一块自显六字真经的玛尼石,感觉这是一块宝地,自己和这块石头有缘,就定居在这里,与当地的僧众刻凿嘛呢石度过一生。新寨村在当地渐渐出名,附近的信众都聚此朝拜,并沿袭篆刻嘛呢石的习惯。他的前半生游学,后半生与僧俗群众一起刻凿玛尼石,就这样玛尼石堆不断发展。</p><p class="ql-block"> 新寨玛尼堆,海拔4500米,这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堆。玛尼堆藏语称“多崩”,意为“10万经石”。新寨玛尼堆的经石大小不一,形状各异,大的如同桌面,小的仅如鸡蛋。上面均镌刻着佛像或经文,最常见的是藏文六字箴言。每年农历十二月十四日至十六日,来自西藏、四川、青海的藏族同胞就在玛尼堆旁相聚,或转玛尼堆,或送玛尼石,尔后围绕着玛尼堆跳舞,场面宏大,情绪热烈,是极富感染力的广场舞蹈,相信您也会被感动的。</p><p class="ql-block"> 此玛尼堆由刻有六字真言的玛尼石排一起构成一列经石墙,有的地方高达3米,形成一座比足球场还大的玛尼城。现玛尼石堆东西长283米,南北宽74米,高2.5米,有20多亿块嘛呢石、一座大转经堂、一座佛堂(佛堂内还供奉着创建石经城的第一世嘉那活佛塑像和自显嘛呢石块)、10个大转经筒、300多个小转经筒、十几座佛塔,有“世间第一大玛尼堆”之称。当地的僧侣群众几百年来的持续不断、坚忍不拔地刻凿嘛呢石,其精湛的雕刻技艺和此等精神都让人惊叹不已。到这里转经的、朝拜的、送玛尼石的还有磕长头的信众总会在不经意间与你擦肩而过。每当这时,我心里都会油然而生出一股敬意。我站在巨面石经墙旁,仰望红色的嘛呢石,有种莫名的圣神感包围四周。信众们络绎不绝地朝石经城的深处走去,一手拿着传经筒转动,一手拿着佛珠祈祷,如此虔诚得纯粹。如今,虔诚的信众和藏族民众仍然不断往石堆上垒嘛呢石,新寨的石堆依然以每年30万块的速度增长,其规模之大实属世间罕见。2005年,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评审嘉那玛尼堆为“面积最大的嘛呢石堆”,荣获吉尼斯证书,由此也被誉为“世界上最大的祈福许愿之地”。</p> <p class="ql-block"> 科普:玛尼堆与玛尼石与“六字真言”:</p><p class="ql-block"> “玛尼”来自梵文佛经《六字真言经》“唵嘛呢叭咪哞”的简称,因在石头上刻有“玛尼”而称“玛尼石”;“玛尼堆”是指在石板或经加工而成的石头上刻有藏文经文、“六字真言”或刻有动物图纹、神灵图像、朗久旺丹图纹等的石板或石头垒起来的石堆。也有不刻任何图纹的各种小石块堆成的石堆。</p><p class="ql-block"> 在藏区旅行,在山口会看到除了经幡往往会看到一些石刻,千万不要认为那些石堆没有什么可看的,不就是一堆石头堆吗!在藏区的原始思想意识中,认为万物皆有灵性。在佛教传入西藏后,藏人把那些本来就被认为赋有灵气的石头刻上佛经或佛像,使这些白石更赋灵气,成为玛尼石,置于山顶、山口、路口、渡口、湖边或寺庙、墓地,用于祈福,成为当地人们的保护神,以求保佑和庇护自己。同时,这也是藏区民间的一种雕刻技术。将佛教经文、六字真言及各种佛教图像镌刻于石板、石块或卵石,堆放在一起就成了玛尼石堆。玛尼石堆里的玛尼石,不单单镌刻了经文、六字真言等文字类的内容,按照刻画的形象来看可以分为四类,灵兽动物类,护法神类,经文咒语、六字真言类,佛、菩萨、高僧大德类。这些形象再辅以鲜明的颜色。雕刻玛尼石内容非常广泛,有反映苯教拜物意识的龙、鱼、日、月画像,各种鸟头、兽头人身像,其雕刻得奇形怪状,活灵活现;也有反映佛教意识的释迦、十一面千手千眼观音、妙音女神、度母、大威德金刚、力士及各种护法神像、天王像,其刻画得形象逼真,浑厚有力,栩栩如生;也有着意刻画宗教史上有名人物的造像,如宗喀巴、莲花生、文殊等像。</p><p class="ql-block"> 藏族对佛教文化有着特殊的感情,男女老幼都以做佛事为崇高。在广袤的草原上、偏僻的山沟里,人们刀笔不停,艰苦劳作,在一块块普通的石头上刻写上经文以及各种佛像和吉祥图案,并饰以色彩,使平凡的石头变成了玛尼石。虔诚的藏族信徒相信,只要持之以恒地把日夜默念的六字真言纹刻在石头上,这些石头就会有一种超自然的灵性,给他们带来吉祥如意。随着人们不倦的纹刻,各种各样大小不一的玛尼石聚集起来,就成了玛尼堆和玛尼墙。散布在全藏区的玛尼石刻,处处标志着人的精神痕迹,以点代面地占据着广大的自然空间,从地理环境中凸显出人与其他生命相互联系的本质。石刻已经成为藏区最常见的艺术表达形式,成为藏族人独有的一种心灵语言。在藏区旅行,只有送玛尼石的,没有拿走玛尼石的。所以,你不要因为玛尼石图文好看随意的拿走玛尼石留念。因为每一块玛尼石都承载着供奉人的心愿,珍贵的不是玛尼石,而是虔诚的、规模宏大的信仰。 </p><p class="ql-block"> 总之,在藏区,玛尼石刻,意在驱魔镇邪,护佑众生。人们在藏族地区处处都能看到的一座座形状不同的玛尼石刻图纹,表达了藏民们无限美好的吉祥祈愿。藏族信徒们自古以来就认为,多画多刻一尊佛像、多刻一个字符,如同多一次朝圣、多转一圈经,都会给今生今世和来生来世带来吉祥和恩惠。 </p><p class="ql-block"> “六字真言”:你知道什么叫“六字真言”吗?汉字音译为“唵(ōng)嘛(mā)呢(nī)叭(bēi)咪(mēi)吽(hòng)。是藏传佛教中最尊崇的一句咒语,密宗认为这是秘密莲花部的根本真言,也即莲花部观世音的真实言教,故称六字真言。 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吽”是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咒,源于梵文,象征一切诸菩萨的慈悲与加持。其内涵异常丰富、奥妙无穷、至高无上,蕴藏了宇宙中的大能力、大智慧、大慈悲。此咒即是观世音菩萨的微妙本心,久远劫前,观音菩萨自己就是持此咒而修行成佛的。每个字所代表的意义都是不同的,但是每个字都代表无尽功德大利,即使你只修念其中一两个字,也会得到很大功德。“唵”表示佛部心,代表法、报、化三身,也可以说成三金刚(身金刚、语金刚、意金刚),是所有诸佛菩萨的智慧身、语、意。 “嘛呢”表示宝部心,就是摩尼宝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随心所愿、无不满足,向它祈求自然会得到精神需求和各种物质财富。 “叭咪”表示莲花部心,就是出污泥而不染的莲花,表示现代人虽处于五浊恶世的轮回中,但诵此真言,就能去除烦恼,获得清净。“吽”表示金刚部心,是祈愿成就的意思,必须依靠佛的力量,才能循序渐进、勤勉修行、普渡众生、成就一切,最后达到佛的境界。</p> <p class="ql-block"> 玉树,江河的源头,云端的净土。新寨嘉那玛尼堆的二十五亿块石刻己苏醒,被誉为世界最大的高原祭坛,世界最大的祈福许愿圣地。转经筒的铜铃声中,会真正明白在这片离天最近的土地上,信仰从来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刻在玛尼石上的六字真言,是随风飘扬的隆达,是转山人额头上的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