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无锡游太湖,仿佛是每个前来的游客必须的选择。我们的花季之旅,虽然主要是樱花谷,但作为“大蓬车”的宗旨,路过的景色要一网打尽,所以我们到鼋头渚,先乘船去太湖仙岛。 太湖仙岛的原名叫“太湖三山”,三山是著帽山、乌龟山及笔架山的俗称,由东鸭、西鸭、大矶、小矶4个小岛组成。<div>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时,三山岛还只是太湖中的荒岛,据说有渔民在上面建了零时棚户,种了一些蔬菜。到了九十年代,实行旅游开发,建设成现今的太湖仙岛。</div> 游船划破湖面的刹那,太湖便以最灵动的姿态向我敞开怀抱。四月的风裹挟着湿润的水汽拂过脸颊,鼋头渚葱郁的轮廓渐渐隐入身后,眼前是铺展至天际的粼粼波光。红嘴鸥们像被唤醒的精灵,从云影深处振翅而来,雪白的羽翼掠过湛蓝的湖面,形成了太湖游的第一道风景。 人们纷纷将手中的面包抛向空中,鸥群顿时沸腾起来。它们灵巧地侧身翻转,尖喙精准地衔住食物,此起彼伏的鸣叫在水面上激荡。有只胆大的红嘴鸥甚至悬停在游船栏杆上方,琥珀色的眼眸与我对视的瞬间,仿佛读懂了人类对自由的向往。 据说,这些红嘴鸥来自西伯利亚,每年冬天它们飞越千山万水来到温暖的太湖过冬。春季来临,它们也将北上,去新的地方。此时能看到这么多的红嘴鸥,实属幸事。<div> 近年来随着无锡对于太湖的水质的管理越来越严格,这里也成为了候鸟迁徙栖息的选择地之一。从2014年,无锡鼋头渚就陆续有红嘴鸥迁徙来过冬,近年来数量更是飞快增长,成为了冬日鼋头渚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div> 红嘴鸥是一种对于栖息水质十分挑剔的鸟类。它们的长相跟海鸥非常像,洁白的羽毛,通红的脚掌和喙,样子也是十分可爱。它们大概的寿命在32年左右,每年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寻找一个合适的栖息地,要有合适的温度,也需要有充足的食物,而冬天的鼋头渚正好满足了它们的需求,因此来这儿的红嘴鸥的数量也是逐年增长。 当游船行驶2.6公里后,缓缓停靠太湖仙岛,我们走过长长的游船码头,首先看到的是用汉白玉大理石雕刻的太湖仙岛牌坊。这座三重飞檐翘角的牌坊,红色琉璃瓦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正中有“太湖仙岛”4字。门楼前的台阶上雕刻着一条盘龙,形态逼真,栩栩如生。<br> 牌坊后是“玉帝巡天图”汉白玉浮雕。玉帝端坐在龙椅之上,文武群臣簇拥左右,仙鹤道游云间,游人置身其中真好像仙境浮现人间。 值得一提的是,太湖仙岛并非一座岛,而是一组小岛,由东鸭、西鸭、大矶、小矶4个小岛组成。既然以“仙岛”为名,就意味着该岛风光秀美,环境清幽,有如仙境一般。事实上,太湖仙岛不仅外在很“仙”,连内里也很“仙”,直接将神话传说中的琼楼玉宇“搬”到了这里,囊括仙岛牌坊、会仙桥、月老洞、天都仙府、天街、太乙天坛、灵宵宫、大觉湾、仙佛洞等景点,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乃是名副其实的洞天福地。 “会仙桥”,它连接着西鸭山和大矶山,是通往三山岛的主景区。此桥原名“五洞环桥”,是座仿古建筑,桥上建有四面开敞的亭子,雕梁画栋,尤为壮观。 仙岛知名景点会仙桥,”为五孔五亭的廊桥,为什么会取名叫“会仙桥”呢?两端桥面分别有两副对联告诉我们:“过此桥是玉虚境,到彼岸非本我,道是非天非地路,果其亦仙亦凡桥”意思说此桥是凡仙相会之处,过桥后就将渐入仙境。 沿着湖边的栈道,便到了大觉湾,我们在此可“一览人间石窟景”,这些石窟雕刻群,再现了中国古代石窟建筑艺术的精华之作。这里有长达49米的卧佛;那面湖端坐,高达6米,若有所思的老者就是我国道教创始人老子的塑像。 老子像是仿造福建泉州清源山老君岩而造,面朝东,寓“紫气东来”之意。大卢舍那佛是仿造洛阳龙门石窟里的主佛像大卢舍那佛而造,据说它是根据武则天的形象而雕。另外还有孔子与孟子的雕像。<div> 仙岛儒、佛、道三教合一,实属罕见。</div> 仙岛上的每一个石窟都有不同的神相或佛相雕刻,这些雕刻内容和大小不一。他们或坐、或立,表现不同的情景。在一些区域,神佛只是一墙之隔。尤其是洞宇中有49米长的卧佛,实为罕见的珍贵。<div> 道教的飘逸、佛教的庄严、儒教的肃穆在此奇妙交融。那些栩栩如生的雕塑,或仙风道骨,或慈悲祥和,或温文尔雅,每一尊都在诉说着古老的智慧与信仰。</div> 前往灵霄宫的路上,会路过这一方小型瀑布。一旁的石碑上刻有“银河”二字,想起了诗人李白的名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灵霄官”在仙岛的最高处,灵霄宫宏伟挺拔,另一侧为西华殿“瑶池金母府”。走进灵霄宫,殿内香烟袅袅,金身神像庄严肃穆,让人不由得屏息凝神。西华殿里,精致的壁画讲述着一个个动人的神话传说,仿佛将我带入了缥缈的仙境。 灵霄宫内的玉皇大帝站像,高18米,为国内玉皇塑像之最。只见五帝双手合十,昭示天下,展示帝王之气。 沿梯而上,两边墙上画有各路神仙飞天图案。二楼后室内,是复制的“永乐宫壁画”以及神道真人彩绘壁画。这些壁画,被誉为“东方艺术之冠”。<br> 灵霄宫后山上是三层圆形天坛,摆设镇山之宝——太乙丹炉。 漫步天街,青石板路蜿蜒向前,两旁古色古香的店铺鳞次栉比。 登高处鲜花似锦,透过林间远望,小岛处处都是精美的画卷,散发着浓浓仙气和佛、道儒风。 月老祠供奉“月下老人”,相传唐朝时有个人叫韦固,从小失去父母,一直想着早点成家,一天他碰到一个在月下翻书的老人,老人身旁有一个口袋,韦固就问老人口袋里装的是什么,老人说是红绳子,还说天下男女都由我配对,用红绳子系在两个人的脚上,来定下两个人的姻缘,即使两个人相隔很远,也可以千里姻缘一线牵。 在大矶岛的湖边,建有一个“太湖通宝”雕像,它是一枚古代太湖流域周边民间使用的“铜板”,不过它的重量有点吓人,重2.5吨,直径达3.06米,这可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铜钱”。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还曾获得了上海吉尼斯世界纪录之最的称号。 站在岛边回望,太湖蒙上了一层朦胧的纱,游船拖着长长的光影驶向远方,红嘴鸥的身影渐渐化作天际的点点白帆。此刻的我,仿佛还沉浸在这场与太湖的浪漫邂逅中,心灵被自然的壮美与人文的厚重填满,带着满心的诗意与眷恋,不舍地踏上归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