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破碎的藏画

游泸客

<p class="ql-block">2012年,从泰州家中,意外得到《有香草堂纳凉图》卷轴,除了祖父题签字迹清晰外,卷轴残破,画面混沌,诗文漫漶,不堪辨识。但不忍丢弃,只得小心包好,带到扬州收藏。又过12年,2024年秋回扬,整理旧物,复见此画,决心装裱出新,一为识读究竟,二为长期保存。蒙老同事王君多方联络,议价监工,历时半年,今春方得取回。</p> <p class="ql-block">修裱后的卷轴题签,仍用已从原画脱落的祖父亲笔题写的“有香草堂纳凉图”。</p> <p class="ql-block">画面长96cm,高33cm。右画左文。</p><p class="ql-block">画是有香草堂纳凉斗诗的盛况。画面虽仍不够清晰,但大致可见山石峥嵘,绿树成荫,正是盛夏时节。其间有屋三栋,一踞于山坡,两置于平地,且相互毗连。这就是有香草堂了。</p><p class="ql-block">室内外各有人物可辨者约十三人,有的凭案书写,有的坐凳沉思,有的背手面山吟哦,有的侍立左右,有的持扇取风,更有稚童林间嘻戏。</p><p class="ql-block">画题为“有香草堂纳凉图”,壬申中元后一日张崟(读银声)作。(壬申,为嘉庆十七年即1812年。此画距今已有213年了。中元是指阴历七月半,后一日便是七月十六)。</p><p class="ql-block">左部分文字分成两段,前段记事为序,后段则是和诗。序的大意是三峰先生邀请郭弱翁,各带子侄在有香草堂纳凉,并用苏东坡《张中舍寿乐堂》的诗韵,相和赛诗。我(张崟)未能参与盛会。三峰先生见我,将大家的诗作背给我听。我应命作了此画并和了诗,请三峰先生一并教正。后面就是作者的和诗了。</p><p class="ql-block">《张中舍寿乐堂》原诗,容易查到,诗全名为《越州张中舍寿乐堂》,作者苏东坡。越州,今浙江绍兴,张中舍,指的是张伯玉,考中进士后,范仲淹因其才德,荐他为朝官。后因耿直敢言得罪宰相,外放知绍兴,建寿乐堂。后又知福州,力倡广植榕树,名盛一时,至今福州别称榕城,功始此公。</p><p class="ql-block">从张崟的和诗,看得出来,三峰先生在有香草堂组织的这次赛诗会,不但用坡公诗作的韵,也呼应了坡公诗作的意:宁在野,不在朝,山林为伴,放性自由,隐而不逸,高朋满座。</p> <p class="ql-block">正好身在南通的吕君,给我发來张崟的多幅画作,最让人兴奋的是这幅《元夕宴有香草堂赏菊图》。后署“三峰仁兄词坛嘱作 张崟”。画中的有香草堂与我藏件草堂布局相当,也是一高两低。因一为竖幅,一为横幅,取位略有差异。画中看出,宴分两室,一室男宾,一室女宾。元夕即元宵节,阴历正月半,此时为何赏菊,尚未能解。</p><p class="ql-block">张崟(1761一1829)清代著名画家,字宝崖,号夕庵,夕道人,又号樵山居士,观白居士。丹徒(镇江)人。开创京江(镇江)画派,弟子众多,对清代中后期画坛影响深远。擅长画松,与另一善画柳树的顾鹤庆并称“张松顾柳”。与同时代的邓石如黄石屏切磋交往。</p><p class="ql-block">两幅有香草堂画及和诗,足以证明这位镇江著名画家与三峰先生诗文唱和,过从甚密。</p><p class="ql-block">至此,三峰先生和有香草堂,必然需要继续探索明白。</p> <p class="ql-block">1943年春,滨海东坎失陷。元宵节那天,住处为日寇强占改为兵营,祖父抗争,被武力冲击。结果人被驱逐,家室荡然,家谱遗失。祖父悲愤,致患中风,后稍痊,借本家家谱,录成本支简谱。名“长生录”。幸至今仍存我处。于是,我展卷翻查。</p> <p class="ql-block">还真的查到了!三峰先生,是祖父恩岵(字詠瞻)的直系高祖茅元輅。</p><p class="ql-block">元辂,字翊衢,号三峰。生于乾隆17年(壬申)(1752年),卒于道光13年(癸巳)(1833年),享年82岁。乾隆戊申年(1788年)中举,历次官阶为揀选知县,翰林院典籍典簿,儒林郎,候选州同,从六品。实际上多为虚衔,少有实职。</p><p class="ql-block">他工诗,兼通声曲,尤工联语,性好博览群书。家多藏书,独居于书楼侧,赏读不辍。又好游览,求访古书。著《有香草堂诗集》,刋行8册。</p> <p class="ql-block">查到有香草堂诗集局部照片。说明诗集尚存。</p><p class="ql-block">那么,有香草堂呢?建于何时?还是从头说起吧。</p> <p class="ql-block">这是庆芝大哥当年录得的,说的是茅姓的总体渊源。</p><p class="ql-block">此次查得镇江茅姓的源流,具体得到与祖父笔录的本支简谱相印证,令人欣悦而兴奋。</p><p class="ql-block">以下是查得资料摘录:明清时代镇江生活着两个茅氏家族,一为京口茅氏,聚居在南门大街草巷,俗称草巷茅,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就属京口草巷茅家。一为润州茅氏,居于府城西门外上河边,俗称花园茅。我家本系,就属润州花园茅。</p> <p class="ql-block">本家始为安徽定远人,第一世为茅德(字克明)。元朝末年,茅氏随朱元璋打天下,属淮西勋贵集团。第三世茅成(字安民)随朱元璋起事征战,1366年在苏州与张世诚作战时阵亡,后被追封为东海郡公(或与茅氏源于东海郡一一今山东兖州有关),明洪武元年(1368年)赐铁券(即丹书铁券,皇帝赐予开国功臣的铁制证明,可免死世袭。所谓免死金牌),子孙世袭指挥使()。其堂弟茅允(字端明)与元军作战中阵亡,追封为都指挥使(正二品,统辖地方卫所,开娱直接听命于兵部,相当于现在的省军区司令),攻略将军,子孙世袭。第四世茅允,其子茅彝(字绍叙)(第五世),由河南汝宁指挥长,降袭镇江卫右所千户(重要州府统兵千各以上的军官,相当于镇江军分区司令)他就是茅家到镇江的始迁祖。后人一直世袭千户,直至明亡。可谓武将世家。</p> <p class="ql-block">进入清代,失去世袭资格的茅氏族人,或习儒,攻读诗书;或习贾,经商治生。十四世茅华(字天沐)经商致富,乐善好施,是远近闻名的大善人。乾隆21年(1756年),镇江遭遇饥荒,茅华率长子永澍(字锦沛),捐巨资,设粥厂,制章程,救活数万人。开创镇江设厂赈灾的先河,为后人所效仿。对郡中其它义举,也不遗余力参与。因捐资太多,晚年家道中落,背负债务。他不改其志,变卖房屋珍玩,还清了债务。</p><p class="ql-block">除了经商,他还爱好读书,建有香草堂别墅,汇集四方名士及里中能诗文者,酬倡应对,切磋学问,涵养文化家风。</p><p class="ql-block">原来有香草堂就是十四世祖茅华所䢖。后传至孙辈十六世元辂,有香草堂更成为文人汇聚,诗画酬唱的文化胜地。</p><p class="ql-block">形成家风,必有善果。从十六世元辂兄弟开始,连续三代,出现科举井喷:两个进士,十个举人(含两进士先中的举人)。两进士是16世元辂之兄元铭,乾隆37年(1772年)进士,始授翰林院编修,升侍读,入值上书房。先后督学浙江广东,迁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河南广东学政,曾掌教扬州梅花书院。其子茅润之,字松坪,嘉庆13年(1808年)进士,授内阁中书。其他中举者,就不一一列举了。其时茅家能诗文者更多,查知有诗文集的至少4部。其中还有一位女诗人,为十七世茅润之之女茅桂芬(字蕊仙),著有《卧云馆诗抄》,《京江耆旧集》收其5首,当可查阅。到了十九世,即祖父的父辈,茅国安,字少如,号东亭,拔贡生,“工吟咏,授徒谋食,游其门者多有成就”。这是本族有记载的第一位塾师。而第二十世的我祖父恩岵公,是一位金石画家,与同好诗画交游,有先辈遗风,被推举为镇江旅坎同乡会长。他也是一位塾师。20岁时创办“养正私塾”,开馆授徒,培育英才。据四叔回忆,书法家李敦甫,早年参加革命的徐少甫,林朗(姜国忠),周澍等省部级干部,都是他的学生。被当地学界推举为阜东县教员工会主席。</p><p class="ql-block">润州茅氏从武将之后,实现了到科举之家诗书礼义之家教育之家的嬗变。</p> <p class="ql-block">2002年,庆芝大哥和我,将所能掌握的镇江茅氏家族本支的资料和后世延续的家族子弟名录编辑成册,沿用祖父辑录家谱简编“茅湛露堂”旧名,印发各家兄弟姐妹,以便联络,不忘亲情。转瞬已过23年。</p><p class="ql-block">当年也有遗憾,滨海同宗本家的家谱,在文革冲击中失落。据祖父1943年笔录的《重修宗谱后序》(泰兴二十一世孙茅家珍写于1935年)记述,道光乙丑</p><p class="ql-block">(1865年)曾重修宗谱,至1935年,已一百有六年。因“洪杨兵燹”(太平天国),族人避地播迁,散居四方(我们这一支当时从镇江逃到滨海东坎)。谱乘久废不修。直至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镇江重建宗祠(庆字辈弟兄,大概只有庆芝大哥被家父家琮(字宗伯)于1947年带去看过)。民国4年(1915年),由祖父泳瞻和同在东坎的叔祖少霖联名发起重修家谱的倡议,历尽艰辛,越20年始成,计40本。祖父执16号,少霖叔祖执17号。可惜一毁于日寇,一毁于文革。但我坚信族谱尚有幸存者。当今资信电子化,查找应该方便多了。吾辈老矣,寄希望于茅家年轻人。</p><p class="ql-block">本支茅氏,第十九世起,字辈排序为国恩家庆人寿年丰。我辈为庆字辈,第二十二世。下一辈为人字辈,只有庆芝大哥遵守了,子女用单人旁命名,其他包括我都各行其事,自作主张了。我一位老同事,年长我十几岁,认我本家,寿字辈,退休后带着外孙见我,命其叫我老祖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