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人们无不渴望着成功,但可是,有的人少年得志,有的人大器晚成。但不管怎样,成功就令人仰羡。</span></p> 一、少年得志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b style="font-size:22px;">“少年得志”</b><span style="font-size:22px;">的字面意思是年少时名利和欲望都得到了满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个目标多么契合现代人的欲望啊,梦寐以求的成功境界,何来大不幸之说呢?这里谈的是,体力不支之外的因素。</span></p> <p class="ql-block"> 以下是历史上和文学作品中<b>“少年得志”</b>的典型人物:</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一、政治与军事领域</b></p><p class="ql-block"><b></b>❶<b>甘罗</b></p><p class="ql-block"> 战国时期秦国人,12岁出使赵国,凭借外交才能为秦国获取十余座城池,被秦王嬴政封为上卿(相当于丞相),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年轻的丞相。</p><p class="ql-block"><b></b>❷<b>霍去病</b></p><p class="ql-block"> 西汉名将,17岁率800骑兵深入漠北,首战斩杀匈奴单于亲属,封“冠军侯”;19岁指挥河西之战,收复河西走廊;21岁封大司马骠骑将军,24岁去世前已达成“封狼居胥”的武将最高荣誉。</p><p class="ql-block"><b></b>❸<b>项羽</b></p><p class="ql-block"> 24岁于巨鹿之战以少胜多击败秦军,27岁在彭城之战以3万兵力击溃刘邦56万联军,成为秦末最年轻的军事领袖。</p><p class="ql-block"><b></b>❹<b>孙策</b></p><p class="ql-block"> 20岁以千余兵力起家,25岁平定江东,奠定东吴基业,被誉为“小霸王”。</p><p class="ql-block"><b></b>❺<b>李世民</b></p><p class="ql-block"> 少年从军,18岁助父亲李渊起兵反隋,24岁平定割据势力,为唐朝统一立下赫赫战功。</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二、文学与科学领域</b></p><p class="ql-block"><b></b>❶<b>王勃</b></p><p class="ql-block"> 初唐四杰之一,13岁(一说16岁)作《滕王阁序》,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名垂千古。</p><p class="ql-block"><b></b>❷<b>周恩来</b></p><p class="ql-block"> 12岁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19岁赴日留学探索救国道路,后成为新中国开国总理。</p><p class="ql-block">❸<b>比尔·盖茨</b></p><p class="ql-block"> 13岁开始编程,中学时期创立编程小组,20岁创办微软,成为计算机时代标志性人物。</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三、虚构文学作品</b></p><p class="ql-block"> 《少年得志》晋江文学城连载的轻小说,作者shenky,讲述双向暗恋的青春故事,属于现代文学中的“少年得志”题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总结:</b>这些人物或凭借天赋(如甘罗、霍去病),或依靠志向驱动(如周恩来、比尔·盖茨),在青年时期即取得非凡成就。军事领域尤为突出年少成名的案例,而文学和科学领域则更多体现早期才华的爆发。</p> <p class="ql-block"> 孔融、诸葛恪、钟会、周不疑、曹冲等等,都是少年可为。可惜天妒英才,虽然少年得志,但最终都没能有一个好的下场,不禁让人叹息!</p> <p class="ql-block"> 很多人对<b>“少年得志”</b>不赞同,主要是因为人在年纪轻轻的时候就功成名就,容易自我满足,自我膨胀,从而变得目中无人,沾沾自喜,以后一旦碰到挫折,容易一蹶不振!</p><p class="ql-block"> <b>“大器晚成”</b>也有可能出现以上的问题,数十年的辛苦努力,还有一直压抑的内心,最终会在成功的时候有所释放,因此这些并不是“少年得志”的专属。</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少年得志是人生的三大悲哀</b></p><p class="ql-block"><b> 1.孤独与孤立的加剧:</b>少年得志,获得了众多羡慕地目...</p><p class="ql-block"><b> 2.无法承受的期望与压力:</b>得志,意味着更多地期待。.</p><p class="ql-block"><b> 3.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b>得志少年往往拥有一颗燃烧..</p> 二、大器晚成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b style="font-size:22px;">“大器晚成”</b><span style="font-size:22px;">比喻能取得重大成就的人要经过长期的磨炼,所以成功较晚。也比喻年纪较大后才成才或成名。</span></p> <p class="ql-block"> 中国历史上大器晚成的代表人物主要包括以下几位:</p><p class="ql-block"><b>一、核心人物与成就</b></p><p class="ql-block"><b></b>❶<b>姜子牙</b></p><p class="ql-block"> 70余岁遇周文王,辅佐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后受封齐国。他前半生贫寒,却在晚年成为兵家鼻祖和齐国奠基者。</p><p class="ql-block"><b></b>❷<b>晋文公重耳</b></p><p class="ql-block"> 62岁结束19年流亡生涯即位,仅用5年时间击败楚国,主持“践土之盟”,成为春秋第二位霸主,开创晋国百年霸业。</p><p class="ql-block">❸<b>刘邦</b></p><p class="ql-block"> 47岁起兵反秦,55岁称帝建立汉朝。前半生仅为泗水亭长,中年后凭借政治智慧和用人策略成就帝业,成为汉文化开拓者。</p><p class="ql-block"><b></b>❹<b>黄忠</b></p><p class="ql-block"> 72岁定军山斩杀夏侯渊,助刘备夺取汉中。64岁归顺刘备后屡立战功,从普通将领晋升为征西将军。</p><p class="ql-block"><b></b>❺<b>吴承恩</b></p><p class="ql-block"> 晚年闭门创作《西游记》,中年科举失利,晚年辞官后完成这部古典名著,成为明代文学巅峰代表作。</p><p class="ql-block"><b>其他典型人物</b></p><p class="ql-block"> ❻<b>百里奚:</b>70余岁被秦穆公用五张羊皮赎回,助秦国崛起为春秋霸主,史称“五羖大夫”。</p><p class="ql-block"> ❼<b>郭子仪:</b>68岁平定安史之乱,晚年数次挽救唐朝危局,被尊为“尚父”。</p><p class="ql-block"><b>二、关键特点归纳:</b></p><p class="ql-block"><b> </b>❶<b>年龄跨度大:</b>多数人在60岁后达到事业巅峰(如姜子牙70岁、黄忠72岁)。</p><p class="ql-block"><b> </b>❷<b>经历曲折:</b>晋文公流亡19年、刘邦中年起兵、吴承恩科举屡试不第。</p><p class="ql-block"><b> </b>❸<b>历史影响深远:</b>姜子牙奠定齐国基业、刘邦建立汉朝、郭子仪挽救唐王朝。</p> <p class="ql-block"> 人生在世,每个人都想要获得成功,而且大多数人都希望自己早点功成名就,然而,没有准备好,翅膀还没练硬,就翱翔蓝天,未必是好事。</p><p class="ql-block"> 所以呀!“少年得志”不如“大器晚成”。</p><p class="ql-block"> 不可否认,有些人确实从青年一直红到了年老,但是这样的幸运儿毕竟屈指可数,少之又少,而古往今来,大多数少年得志的“成功者”往往就在一时的风光之后,轰然倒塌,赢了开局败了结局。</p><p class="ql-block"> 比如三国不仅仅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更是少年英才辈出的时代。孔融,在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什么是三国的时候,估计很多人都已经知道“孔融让梨”的故事。在孔融很小的时候,就才华出众,入朝为官。遗憾的是年轻八轻就被曹操处死,并株连全家。</p><p class="ql-block"> 还有诸葛恪、钟会、周不疑、曹冲等等,都是少年可为。可惜天妒英才,虽然少年得志,但最终都没能有一个好的下场,不禁让人叹息!</p><p class="ql-block"> 央视前财经主持人芮成钢早年可谓一路风光,高考时拿下合肥市文科状元,后进入央视做记者和主持人,曾采访过上百位外国政要和各行各业的精英。那时的芮成钢年轻有为,才华横溢,深受年轻人的追捧,被年轻人们奉为偶像。而芮成钢自己也自视甚高,动不动就说某国的总统、总理、首相都是他的好朋友。在成功的巨大光环之下,迷失了自我,在急功近利的名利场中锋芒毕露。2014年7月,青年得志的芮成钢突然被检方带走……</p><p class="ql-block"> 不管是少年得志还是大器晚成,成功本身其实都是好事,可怕的是功成名就后狂妄自大,自以为是,目中无人,独断专行,在成功的光环下逐渐迷失了自己。特别是没有充足准备和磨难的少年得志者,往往更容易被成功冲昏头脑,年轻气盛,血气方刚,心性不定,往往很容易走上”骄兵必败”的下场。</p><p class="ql-block"> 所以,有时候觉得,大器晚成远比少年得志要好,因为这样,似乎才是正确的顺序,似乎才是成功的合理节奏。</p><p class="ql-block"> 古训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人生是一次长跑,最终比的耐力和基础条件。大器晚成,方才是大成,熬出来的成功,往往立得住,站得稳,也更让人懂得珍惜和尊重。</p> 少年得志的著名人物 <p class="ql-block"><b>孔融[kǒng róng]东汉名士、建安七子之一</b></p><p class="ql-block"> 孔融(153年-208年9月26日),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东汉末年官员、名士、文学家,为孔子的二十世孙。</p><p class="ql-block"> 孔融少有异才,勤奋好学,与平原人陶丘洪、陈留人边让齐名。汉献帝时期,他历任北军中侯、虎贲中郎将、北海国相等职,时称孔北海。孔融在北海六年,修城邑,立学校,举贤才,表儒术,颇有治绩。后兼领青州刺史。建安元年(196年),袁谭攻北海,孔融与其激战数月,最终败逃山东。不久,被朝廷征为将作大匠,迁少府,又任太中大夫。他生性喜结宾客,抨议时政,言辞激烈,终在建安十三年(208年)因触怒丞相曹操而被杀。</p><p class="ql-block"> 孔融能诗善文,为“建安七子”之一。魏文帝曹丕称其文“扬(扬雄)、班(班固)俦也。”其散文锋利简洁;六言诗则反映了汉末动乱的现实。原有文集已散佚,明人张溥辑有《孔北海集》。</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一、孔融四岁让梨的故事</b></p><p class="ql-block"> 孔融四岁让梨的故事,出自《世说新语·言语》,是中国古代著名的道德教育故事。</p><p class="ql-block"> 孔融是东汉末年伟大的文学家,自小知书达理,聪明好学。孔融有五个哥哥,一个弟弟,兄弟七人相处得十分融洽。</p><p class="ql-block"> 有一天,父亲的朋友前来拜访,带来了一盘梨。父亲便让孔融分梨。孔融拿了一只最小的梨,其余按照长幼顺序分给哥哥和弟弟。父亲问孔融为什么给自己挑了最小的梨。孔融称其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应该留给哥哥吃。父亲接着又问孔融,弟弟年龄比他更小,按照他的逻辑,最小的梨应该给弟弟。孔融认为自己比弟弟大,是哥哥,应该让着他,所以大的梨应该留给弟弟吃。父亲听后甚为欣喜。孔融虽然才四岁,却懂得将最好的东西留给别人。</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二、孔融『杀兄弑母』的故事</b></p><p class="ql-block"><b> </b>这一罪名属于曹操政权的政治构陷,并无真实历史依据。这一说法的形成源于东汉末年的政治斗争,本质上是曹操为铲除异己所罗列的诬告罪名。</p><p class="ql-block"><b> 历史事实溯源</b></p><p class="ql-block"> 针对孔融『杀兄弑母』的指控主要源于两部源头:其一是将被诬告的言辞曲解为具体行为,其二则是政治迫害下的牵连案件。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以五大罪名诛杀孔融,其中『图谋不轨』『不孝言论』成为传说的原始依据。</p><p class="ql-block"><b> 孔褒案的真相</b></p><p class="ql-block"> 公元153年张俭事件中,孔融收留获罪逃犯导致其兄孔褒被杀,此事体现的是兄弟争死的仁义传统,反而彰显了孔氏家风。《后汉书》明确记载孔融、孔褒与母亲「一门争死」,朝廷最终处决孔褒纯属权臣侯览的政治迫害,与孔融无直接因果关系。</p><p class="ql-block"><b> 「弑母」指控的起源</b></p><p class="ql-block"> 所谓「弑母」实则是对孔融学术观点的恶意曲解。史载路粹诬告孔融提出『父母无恩论』(「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这类言论断章取义自学术讨论,被曹操扩大为违反孝道的罪行。</p> <p class="ql-block"> 诸葛恪(203年~253年),字元逊,琅邪郡阳都县(今山东省沂南县)人。三国时期孙吴大臣,侨寓士人的代表人物。大将军诸葛瑾长子,蜀汉丞相诸葛亮之侄。</p><p class="ql-block"> 诸葛恪体格肥胖,聪明伶俐。年少有才名,以神童著称,弱冠拜骑都尉。孙登被立为太子,诸葛恪官至左辅都尉,后任丹杨太守。大将军陆逊病故,诸葛恪代为大将军。神凤元年(252年),孙权驾崩,幼子孙亮即位,诸葛恪为托孤首辅,掌握吴国权柄,初期锐意革新政治,击败魏军,甚有威望。后期骄傲自满,独断专行,致使民怨沸腾。</p><p class="ql-block"> 建兴二年(253年),孙峻联合孙亮设计诛杀诸葛恪,并夷其三族。</p> <p class="ql-block"><b> 钟会[zhong huì]三国时期魏国军事家、书法家。</b></p><p class="ql-block"> 钟会(225年~264年3月3日),字士季。颍川郡长社县(今河南省长葛市)人。魏晋时期大臣、文学家、玄学家、军事家、书法家。</p><p class="ql-block"> 钟会有才干,精通玄学。齐王曹芳时由秘书郎迁中书侍郎。正元二年(255年),毌丘俭作乱,钟会从大将军司马师东征,迁黄门侍郎。甘露二年(257年),都督扬州诸军事诸葛诞反于寿春,钟会从大将军司马昭讨之,出谋划策居多,时人比为张良。迁司隶校尉,仍参与朝廷重大决策,参与谋杀名士嵇康。景元三年(262年),司马昭欲灭蜀,朝臣多以为不可,独钟会赞成,被任为镇西将军,都督关中诸军事;次年,钟会与邓艾平定蜀地,蜀将姜维归降钟会。钟会忌邓艾功名,诬告邓艾有反状。咸熙元年(264年),邓艾被收捕,钟会独统平蜀军,威震西土,乃有谋反之意,欲倚姜维割据蜀地。最终部将发动兵变,钟会被乱兵所杀,时年四十岁。</p><p class="ql-block"> 钟会撰写了三卷本《易无互体》一书,在理论学术界产生了较大影响。此外,还著有《道论》《老子注》等,今均已散佚。明人辑有《钟司徒集》。</p><p class="ql-block"> 其易学著作有《周易尽神论》《周易无互体论》等。</p><p class="ql-block"> 诗体赋作有《菊花赋》。</p> <p class="ql-block"> 周不疑(192年—208年[另说210年2]),字元直(或作“文直”),零陵重安(今湖南衡阳县)人。刘表别驾刘先的外甥,少有异才,聪明敏达,在十七岁时就著有文论四首。</p><p class="ql-block"> 周不疑与曹冲自幼交好,后来曹冲病逝,曹操担心曹丕驾驭不得他,于是派人杀了他。</p> <p class="ql-block"> 曹冲(196年-208年;一说198年-210年),字仓舒,东汉末年人物。东汉豫州刺史部谯(今亳州)人,曹操和环夫人之子。从小聪明仁爱,与众不同,深受曹操喜爱。留有“曹冲称象”的典故。曹操几次对群臣夸耀他,有让他继嗣之意。可惜曹冲早早病逝,年仅十三岁。</p> 大器晚成的著名人物 <p class="ql-block"><b> 姜太公[jiāng tài gōng]商末周初政治家、军事家和谋略家</b></p><p class="ql-block"> 姜太公(?-前1015年或前1036年),姜姓,吕氏,名尚或望,字子牙(或单呼“牙”),后世称<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姜子牙、齐太公、师尚父、太公望、吕望、吕尚、姜尚</span>等。籍贯有“东海上”(今山东日照)、河内汲县(今河南卫辉)等不同说法。中国商朝末年军事家、政治家、韬略家、思想家,西周开国元勋。</p><p class="ql-block"> 姜太公博闻多智,刻苦力学,通晓天文地理,深谙治国安邦之道。因生当纣王之时,才无所用,“尝屠牛于朝歌,卖饮于孟津”。后周文王遇姜太公于渭水之阳,请“拜为师”。一说商纣暴虐,姜太公隐于海滨,经散宜生、闳夭之招而归于周国。周武王即位后,尊之为“师尚父”。他是周文王倾商、武王克殷的谋主,在牧野之战中立下首功。战后因功受封于齐,都于营丘,成为齐国始祖。武王死后,姜太公作为周之太师,与周公旦等共同辅佐周成王,平定“三监之乱”,并得到专征大权。姜太公在一百余岁时去世。</p><p class="ql-block"> 姜太公先后辅佐文王、武王、成王、康王等四代周王,既主军,又问政,武能安邦、文能治国。他被视为姜氏齐国以及齐文化的创始人。道家尊之为始祖,兵家奉之为武祖,儒、法、纵横诸家,亦皆追溯其为本家人物,故姜太公有“百家宗师”之称。唐朝统治者追封姜太公为“武成王”(宋加谥“昭烈”),为他建立武成王庙,使其与“文宣王”孔子并立。民间将其形象神化,使其形象广泛出现在文学、戏剧、影视创作中。其著作有《太公兵法》《太公金匮》等,均失传。兵书《六韬》据说为他所著(有观点认为是托名伪作)。</p> <p class="ql-block"> 晋文公姬重耳(前697年或前671年-前628年),姬姓,晋氏,名重耳,是中国春秋时期晋国的第二十二任国君(前636年-前628年在位),晋献公之子,母为狐姬。</p><p class="ql-block"> 重耳年少时谦虚好学,善于养士。骊姬之乱时被迫流亡至翟国,后辗转五鹿(卫)、齐、卫、曹、宋、郑、楚、秦等国,在外十九年,备尝艰辛。晋文公元年(前636年),重耳在秦穆公的支持下回晋杀晋怀公而即位为晋君。重耳在位期间任用狐偃、先轸、赵衰、贾佗、魏犨等人,实行通商宽农、明贤良、赏功劳等政策,创三军六卿,使晋国国力大增。对外联合秦国和齐国伐曹攻卫、救宋服郑,平定周室子带之乱,受到周襄王赏赐。</p><p class="ql-block"> 晋文公五年(前632年),在城濮之战以少胜多,大败楚军,战后召集齐、宋等国于践土会盟,被周襄王策命为诸侯之伯,成为春秋时代的第二位霸主讨论。同年又会齐、鲁、宋、秦等国君于温。会后,先后伐依附楚的许、郑两国。同时,他还在攘夷的旗号下对付北方戎狄的扩张,继续作“三行”以抵御狄人。</p><p class="ql-block"> 晋文公九年(前628年),重耳逝世。</p><p class="ql-block"> 重耳文治武功卓著,开创了晋国长达百年的霸业,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与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或“桓文”。司马迁《史记》称赞他是“古所谓明君”。除卓越的事功外,他还留下了“退避三舍”“志在四方”“贪天之功”等典故。</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刘邦[liú bāng]西汉开国皇帝,政治家、战略家和军事指挥家</b></p><p class="ql-block"> 刘邦(前256年/前247年-前195年6月1日),字季,沛丰邑中阳里人(今江苏省徐州市丰县),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汉朝开国皇帝(前202年2月28日-前195年6月1日在位)。</p><p class="ql-block"> 刘邦出身农家,为人豁达大度。早年到外黄县跟随张耳。秦朝建立后,出任沛县泗水亭长。后因释放刑徒,藏匿于芒砀山中。陈胜起义后,刘邦集合三千子弟在沛县响应,自称沛公,投奔反秦义军首领项梁,共立楚怀王,任砀郡长,封武安侯。秦二世三年(前207年)率军进驻灞上,接受秦王子婴投降,废除秦朝苛法,约法三章。鸿门宴之后,受封为汉王,统治巴蜀及汉中一带。同年五月,重返三秦之地,定都栎阳。他知人善任,虚心纳谏,充分发挥部下的才能,积极整合反对西楚霸王项羽的力量,最终迫使项羽兵败自刎,于汉五年(前202年)赢得楚汉之争,统一天下,即位于定陶氾水北岸,建立汉朝,初定都雒阳,后徙都长安。称帝后,刘邦为稳固统治,陆续消灭臧荼、韩王信、韩信、彭越、英布等异姓诸侯王,分封九个同姓诸侯王;同时建章立制,休养生息,励精图治。兵员归家,豁免徭役,重农抑商,恢复社会经济,安抚人民,稳定统治。“白登之围”后宣布开放边境关市,缓和汉匈关系。主张共定天下。</p><p class="ql-block"> 汉十二年(前195年),刘邦讨伐英布叛乱时伤重不起,制定“白马之盟”后驾崩,尊号高皇帝,庙号太祖,葬于长陵。</p><p class="ql-block"> 刘邦对汉族的发展以及中国的统一有突出贡献。历代史家对其多有称赞,如毛泽东评价他是“封建皇帝里边最厉害的一个”。</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黄忠[huáng zhōng]东汉末年刘备麾下名将</b></p><p class="ql-block"> 黄忠(?~220年),字汉升,南阳(今河南省南阳市)人。东汉末年刘备麾下名将。</p><p class="ql-block"> 本为刘表部下中郎将,后归刘备,并助刘备攻破益州刘璋。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定军山之战中,黄忠阵斩曹操部下名将夏侯渊,拜征西将军。刘备称汉中王后,加封后将军,赐关内侯。次年(220年),黄忠病逝。蜀汉景耀三年(260年),追谥为刚侯。</p><p class="ql-block"> 黄忠在后世多以勇猛的老将形象出现于各类文学艺术作品中。《三国演义》里,刘备称汉中王后,将其封为“五虎上将”之一,而黄忠的名字在中国逐渐成为了老当益壮的代名词。</p> <p class="ql-block">吴承恩,明代文学家</p><p class="ql-block"> 吴承恩(约1504—1582年),字汝忠,号射阳居士、射阳山人。祖籍涟水(今江苏省涟水县),后徙居山阳(今江苏省淮安市)。中国明代作家、官员。</p><p class="ql-block"> 吴承恩十多岁时就以文才出众而享有盛名。嘉靖八年(1529年),就读于龙溪书院,成为“法筵人”,虽才华出众,但多次名落孙山。吴承恩约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完成小说《西游记》初稿,之后继续走科考之路,但仍仕途坎坷,直到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才补为岁贡生,后落榜,在国子监就读。隆庆二年(1568年),得以平反,应召赴湖北,任荆王朱翊钜府第纪善。隆庆四年(1570年),辞官回乡。约于万历十年(1582年)去世。无后人。</p><p class="ql-block"> 吴承恩创作的《西游记》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神魔小说,被列入中国古典四大名著。</p><p class="ql-block"> 《西游记》在出版发行后被译为英、俄、日、法、德、意等十几种文字,为世界所称颂。吴承恩晚年以吟诗作画自娱,还编订了《花草新编》,著有志怪小说《禹鼎记》,可惜原稿遗失,后人将其诗文辑成《射阳先生存稿》4卷、《续稿》1卷。</p> <p class="ql-block"><b>百里奚,春秋时期政治家、思想家</b></p><p class="ql-block"> 百里奚(约公元前725—前621年),姜姓,春秋时期虞国(今山西平陆北)人,百里氏,名奚,字子明,号五羖大夫。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思想家。</p><p class="ql-block"> 百里奚本是虞国大夫。晋献公假途伐虢后,灭亡了虞国,俘获百里奚。作为秦穆公夫人(穆姬)的陪嫁奴隶送到秦国。百里奚逃离秦国,跑到楚国宛邑。秦穆公用五张黑羊皮从市井之中换回后,进入秦国成为大夫,人称“五羖大夫”。主持秦国国政期间,百里奚“谋无不当,举必有功”,辅佐秦穆公倡导文明教化,实行“重施于民”的政策,内修国政,外图霸业,开地千里,称霸西戎,统一西北地区,促进了秦国的崛起。这一时期,秦孝公称之为“甚光美”的时代。史载百里奚“三置晋国之君”“救荆州之祸”“发教封内,而巴人致贡;施德诸侯,而八戎来服”,使秦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为秦国崛起和统一六国奠定了牢固基础,堪称一代名相。</p><p class="ql-block"> 秦穆公三十九年,百里奚去世。</p> <p class="ql-block"> 郭子仪(697年-781年7月9日),字子仪,华州郑县(今陕西渭南华州区)人,唐代中兴名将、政治家、军事家,寿州刺史郭敬之之子。</p><p class="ql-block"> 郭子仪出身于华阴郭氏,早年以武举高第入仕从军,积功至九原太守。安史之乱爆发后任朔方节度使,率军勤王,收复河北、河东,拜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至德二年(757年),收复两京有功,加司徒、代国公。又进位中书令。乾元二年(759年),承担相州兵败之责,失去兵权,处于闲官。宝应元年(762年),平定河中兵变有功,进封汾阳郡王。广德元年(763年),仆固怀恩勾结吐蕃、回纥入侵,长安失陷。再度被启用,出任关内副元帅,收复长安。永泰元年(765年),吐蕃、回纥联兵入侵,在泾阳单骑说退回纥,并击溃吐蕃。大历十四年(779年),唐德宗即位后,尊为“尚父”,进位太尉兼中书令。</p><p class="ql-block"> 建中二年六月辛丑日(781年7月9日),病逝,获得赠太师,谥号“忠武”,配飨唐代宗庙廷,陪葬于建陵。</p> 勤学典故 <p class="ql-block"> 勤学典故主要包括悬梁刺股、囊萤映雪、牛角挂书等,这些典故通过不同角度展现了古人刻苦求学的精神。以下是具体典故及其内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悬梁刺股</b></p><p class="ql-block"> <b>典故:</b>东汉孙敬为防瞌睡,将头发系于房梁(悬梁);战国苏秦读书困倦时用锥刺大腿(刺股)。两者合称“悬梁刺股”,形容极端刻苦的学习态度。</p><p class="ql-block"> <b>延伸:</b>孙敬和苏秦的故事常被用来激励学子克服惰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囊萤映雪</b></p><p class="ql-block"> <b>典故:</b>晋代车胤用纱布袋装萤火虫照明读书(囊萤);孙康借雪地反光夜读(映雪)。体现贫寒环境下对知识的渴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牛角挂书</b></p><p class="ql-block"> <b>典故:</b>隋代李密骑牛时在牛角挂《汉书》边走边读,展现随时随地学习的坚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负薪读书</b></p><p class="ql-block"> <b>典故:</b>汉代朱买臣砍柴谋生时仍高声诵读,虽遭妻子嫌弃仍不改其志,后官至会稽太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带经而锄</b></p><p class="ql-block"> <b>典故:</b>汉代倪宽田间劳作时随身携带经书,休息时诵读,平衡劳动与学习。</p><p class="ql-block"><b>其他典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挟策读书:</b>战国学者牧羊时挟带书籍阅读,因专注导致羊群走失,凸显治学的忘我境界。</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韦编三绝:</b>孔子反复研读《周易》,致编竹简的牛皮绳多次断裂,体现反复钻研的治学态度(注:此典故来源权威性较低,需谨慎参考)。</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映月读书:</b>南齐江泌借月光读书,因专注导致鞋子被雨水浸泡而不自知(注:来源权威性较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总结</b></p><p class="ql-block"> 这些典故通过具体场景(如贫寒、劳作、路途)和极端行为(如自伤、借光)传递了勤学的核心价值。其中,悬梁刺股、囊萤映雪、牛角挂书因传播广泛且教育意义深刻,成为最具代表性的勤学典范。</p> <p class="ql-block"><b>1. 司马相如苦读更名</b></p><p class="ql-block">故事:西汉辞赋家司马相如少时“好读书,学击剑”,因仰慕战国名相蔺相如而改名,体现其以文为根基的向学精神。</p><p class="ql-block">出处:《史记·司马相如列传》</p><p class="ql-block"><b>2. 王褒墨池苦学</b></p><p class="ql-block">故事:王褒出身贫寒,耕读不辍,以树皮、枯叶练字,洗笔砚使池水尽墨。今四川资阳仍存其墓及“墨池”遗迹。</p><p class="ql-block">出处:《汉书·艺文志》及地方遗迹记载</p><p class="ql-block"><b>3. 扬雄博览深思</b></p><p class="ql-block">故事:扬雄少时“好学不为章句”,以博览群书和深度思考著称,被汉代人誉为“西道孔子”。</p><p class="ql-block">出处:《汉书·扬雄传》</p><p class="ql-block"><b>4. 韦编三绝(孔子)</b></p><p class="ql-block">故事:孔子研读《易经》反复至编竹简的皮绳多次断裂,仍谦称需更长时间掌握精髓。</p><p class="ql-block">出处:成语典故</p><p class="ql-block"><b>5. 悬梁刺股(孙敬、苏秦)</b></p><p class="ql-block">故事:</p><p class="ql-block">孙敬(东汉):头发悬梁防瞌睡。</p><p class="ql-block">苏秦(战国):锥刺大腿保持清醒。</p><p class="ql-block">出处:成语合成故事</p><p class="ql-block"><b>6. 凿壁借光(匡衡)</b></p><p class="ql-block">故事:西汉匡衡凿壁引邻家烛光夜读,终成著名学者。</p><p class="ql-block">出处:勤学典故</p><p class="ql-block"><b>7. 负薪挂角(朱买臣、李密)</b></p><p class="ql-block">故事:</p><p class="ql-block">朱买臣(汉):背柴赶路时读书。</p><p class="ql-block">李密(隋):牛角挂书边放牧边读。</p><p class="ql-block">出处:民间传说</p><p class="ql-block"><b>8. 以荻画地(欧阳修)</b></p><p class="ql-block">故事:欧阳修幼时家贫,母用芦苇秆在沙地教其写字。</p><p class="ql-block">出处:历史记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总结:这些故事共同展现了古人克服贫困、环境等外在困难,以超常毅力专注求学的精神。其中来源权威性最高,详细记载了蜀地文人的勤学事迹;补充了经典成语故事,但需注意其来源权威性一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