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书旗 <p class="ql-block"> 父亲一共给我写了7封信,时间跨度7年,最早的是1977年5月4日,最晚的是1984年9月4日。都是我在沾化县化肥厂工作时,父亲对我的叮咛与指导。父亲写的信长短不一,有的1000多字,有的只有200字左右。用纸也极不讲究,有的写在信纸上,有的写在信笺上,有的写在收电用笺背面,有的则干脆写在白纸上。其中一封是用铅笔写的,字迹已经模糊。虽然我多次调动工作,五六次搬家,从东营河口到沾化县城,又从沾化县城到滨州,但这些书信一直被我完好无损地保存着。</p><p class="ql-block"> 父亲的书信,按内容分,可分为三类。</p> 一是鼓励我进步 <p class="ql-block"> 当时父亲是下河公社党委副书记、革委会主任。父亲来信中多次提出,在政治上要进步,要创造条件入党。我进厂后,被分配到政工股工作,当我写信告诉父亲时,父亲非常高兴,立即于1977年5月4日给我回信,进行鼓励:“你做政治工作,要争取早日入党,要及时向组织提出要求,写出申请。”在1977年6月13日的信中,父亲再次提出:“必须政治进步,应向组织提交入党申请,争取领导帮助。入党是为了接受更多的教育,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一时入不了,不能灰心。”</p><p class="ql-block"> 父亲还用他的经验教育我怎样做政工工作。在第一封信中,父亲告诉我,做政工工作必须做到“三勤”:思想勤,口勤、腿勤。父亲说:“要勤于读书,善于思考,勤于动笔。”“不仅要肯于动脑,而且要善于动脑。”“对外地去的同志要热情,对周围的同志要善于询问、交谈、谈心,对领导要及时反映情况。”“无论做什么工作,要麻利、认真,要勤勤恳恳。”父亲多次嘱咐我“尊敬领导,团结同志。”在知道我兼管图书室时,父亲嘱咐我“对同志要热情,尤其管图书,接触面广,一定要耐心、热情。”</p><p class="ql-block"> 1986年1月,我终于实现父亲的愿望,成为一名预备党员。再后来,我努力工作,被市委评为全市优秀共产党员,被市直机关党委评为共产党员标兵,并担任了单位的机关党总支副书记,但是,父亲已经不知道了。父亲于1990年秋天英年早逝。县里破格为这位正科级(县物价局局长)干部举行了追悼会,村里立碑,破格将父亲的名字镌刻在碑文里。</p> 二是指导我写作 <p class="ql-block"> 父亲惠民师范毕业,毕业后留校任教,以后又进修大专中文。父亲先后从事过中学语文教师、县委宣传部理论教员等工作,文字功底深厚。在第二封信中,父亲用了三页半的篇幅,向我传授写作经验:“写东西要注意四点:第一,题目要新颖,主题要明确,事例要典型,语言要简明。”父亲还写到:“写东西不易,我搞了半辈子文字工作,深有此感。俗话说,熟能生巧,多写,是根本。要注意报纸上各种类型文章的写法……”</p><p class="ql-block"> 从1981年开始,我尝试现代诗歌的写作,先后在《沾化文艺》发表了几篇,后来成了本县的骨干作者。父亲从他原来宣传部的老同事、诗人崔景文那里得到了消息后,于1982年7月22日写来一信,给我指出了具体的写作方向:“我看可大胆尝试,选定几家刊物投寄,一时不发,不要灰心,往往有许多作者初始退回的稿件成箱,因锲而不舍而最终成功。”</p><p class="ql-block"> 我谨记父亲教诲,坚持业余创作,两年后在省级刊物、辽宁《当代诗歌》发表了80多行的诗歌《生命奏鸣曲》。我把刊物送给父亲一本,父亲视若至宝,每当有客人光临,便拿出来给人看。我的新闻写作也不断进步,1986年春天被县广播局招聘为编辑记者,我的作品被《大众日报》、山东人民广播电台、《惠民大众》等报刊多次发表,并被多家新闻媒体评为优秀通讯员。</p> 三是关心我生活 <p class="ql-block"> 我的体质本来不是很好,当时正是长身体的时候,父亲担心我太节省,影响身体,便在信中不厌其烦地嘱咐我吃饱、吃好:“第一吃饱,第二睡好。吃饱,你个子大,又正在长身体的时候,吃得多是必然的,一天2斤不够,就吃3斤,以吃饱为准。”“要养成早睡早起、按时休息的习惯。搞文字工作,不注意,长了,容易神经衰弱,要注意。”“三夏结束,我再去一趟,那时,再给你送粮票去。吃饭要饱,不要同肚子算账……”这样的话,几乎每封信里都有。</p><p class="ql-block"> 1981年,我刚结婚不久,父亲举债为我建了一座瓦房。那时候,我做亦工亦农工人,妻子还没有转户口,父亲怕难为了我们,非要建房,我多次阻止也不起作用。虽然1982年底,妻子就转户口去了淄博工作,那座房子闲了下来,但父亲那番心意一直感动着我们。1981年7月3日,父亲在信中写道:“门窗玻璃已经安上了,并安了锅,待炕干后爱啥时候搬都行了。你就不用买添什么东西了。”大衣橱、小衣橱都是父亲买来木材请人打制的。还记得父亲曾光着膀子、拿着泥板在新房子里盘锅台。</p><p class="ql-block"> 1984年秋天,父亲多方奔波,将妻子调到我所在的企业。当父亲在信中将这一喜讯告诉我时,我心里的一块大石头总算落地了,多年的夫妻分居终于结束了。</p><p class="ql-block"> 那年,我担任了政工科副科长、团支部副书记,并办起了沾化野花诗社。从此,父亲不再给我写信,大概是感觉我已经成熟了。</p> <p class="ql-block"> ——原载《老年教育》2022年3月号上(总第732期);《沾化文史》第1辑(2024年10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