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智慧要学习提升孩子才能健康成长

心理咨询师,国学践行者

<p class="ql-block">父母联系需要系统学习</p> <p class="ql-block">希望你的父母不是,但是确实相当数量的父母是这样的:既要你听话,又要你有主见;既要你规矩,又要你会创新;这种同时发出两个明显相反指令,又要求你执行的,导致你陷入两难境地的情况,是英国的心理学家格雷葛里·贝特森在1956年的提出的探寻精神分裂症的病因时提出的理论,命名为:双重束缚。没错,精神分裂,很多人简称它为:精分。生活中由于精分,需要药物治疗的肯定是少数,但是遭遇到父母双重束缚的却很常见。比如:饭前你想吃点零食,父母会说:都要吃饭了,吃什么零食!如果是饭后吃,他们又会说:都吃过饭了,还吃什么零食!再比如:周末休息在家,父母嫌你不出门:成天就知道在家躺着!但如果出门,他们可能有会说:好不容易休息,就知道往外跑!还比如:出门陪你买衣服,你挑白色的,他们嫌不耐脏;你挑黑色的,他们嫌太老气;最后挑了件妈妈欣赏的粉色。最后还要补充一句:这可是你愿意的,我可没逼你。同时发出两个相反的指令,并且要求对方执行,如果对方是个心智尚不成熟的小孩,就可能分裂。类似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多数情况都是父母既想放手,又放不下自己的控制欲。概括来说,就会让孩子甚至外人看来是,既要又要还要。说句扎心的,这种父母居于底层的多。这个底层,倒不一定是经济条件差,更多的是认知水平低。我昨晚在一家小店里吃串串,类似火锅的那种。一位姥姥带着他的外孙坐在我对面。男孩读初中了,穿着校服,个子比姥姥超出一大截。姥姥先是说,想吃什么随便拿。男孩先是给自己拿了几个肉串,有鸡脚、火腿肠啥的。姥姥看到后马上说:怎么都是肉,不吃菜可不行,火腿肠是垃圾食品。男孩性格很温和,起身拿了几串菜回来。姥姥看了一眼,又说:你拿菜的时候挑一下,你看这个生菜,都蔫了,换一个吧。男孩又去换了几个菜串,姥姥又说:也没说不让你吃肉,再拿几串肉呀!都是菜怎么吃得饱!不知道男孩怎么样,坐在对面的我反正是饱了。不知道这位姥姥的女儿有没有自省与儿子的交流方式,因为说法的方式、行为的逻辑,是会代际相传的,除非有极强的自省意识,并且有强大的执行能力。但是一般人根本觉查不到自己的问题,这就是认知水平低。提升自身的认知水平是极需要门槛的,读书、交流.....还只是一方面,最难的在于,提升认知,通常意味着否定自己过去的行为方式,承认自己是个傻X,承认自己的父母的水平极low并且非常狭隘自私,承认自己教育下一代根本不合格,承认那个自己看不起的某某某原来比我高好几个level......太颠覆了,所以跨越阶层很难,比挣钱难。一个人如果长期处于双重束缚中,可能会产生认知混乱,即没有办法识别他人的情感表达,还会在外部世界做出扭曲的、消极的、片面的判断。比如这类人通常会有比较明显的述情障碍,关于述情障碍,我在下面这篇文章里提到过。为什么亲人间不能好好说话?他们还可能倾向于对周边环境过于挑剔,负面评价居多,很难被取悦,总会关注到不让他满意的细节。还可能会,养成讨好型人格,对于别人的感受和需求过于敏感,会不自觉地捕捉别人的感受,觉得别人的需求比我重要,让自己迎合。都很累,要么自己累,要么让别人累。更严重的,就精分了。</p> <p class="ql-block">述情障碍</p><p class="ql-block">人际关系中的“述情障碍”是指个体在识别、理解和表达自身情绪方面存在显著困难的心理现象。这类人常无法准确描述感受(如将焦虑误认为头痛),也无法有效共情他人情绪,导致沟通障碍。他们可能习惯用单一情绪(如愤怒)表达复杂情感(如关心或担忧),甚至将善意转化为负面语言,例如父母严厉呵斥或伴侣争吵时恶语伤人。这种障碍常源于童年情感忽视或压抑,父母若存在类似问题,可能代际传递,使子女重复“好话变恶语”的沟通模式,破坏亲密关系。简言之,它是种“情绪失语+表达扭曲”的人际难题,根源常在原生家庭的情感教育缺失。</p> <p class="ql-block">述情障碍</p><p class="ql-block">述情障碍是一种难以识别、描述自身情绪,并且无法有效理解他人情感的心理现象。简单来说,就是“心里有情绪,但说不清、道不明”。患者常感到身体不适(如心慌、紧张)却不知道这是焦虑,或明明关心他人却无意间说出伤人的话(如案例中Z关心女儿却被误解为责备)。他们像被“透明屏障”隔开,情绪无法转化为具体词汇(如“悲伤”“愤怒”),导致沟通矛盾。这种障碍可能源于童年缺乏情感表达教育,或遗传、家庭环境影响,常见共情差、说话伤人、亲密关系紧张等问题。</p> <p class="ql-block">家里有个亲戚年前离婚了,我们都认为是他的责任更大一些。为称呼方便,姑且叫他Z吧。Z的外在条件不错,大高个,五十岁了,一直保持着比大学时候微胖一点的身材,月薪2—3万,在我们这个2.5线城市,很可以了。二十多年前结婚时没房没彩礼,与前妻只有不掺假的爱情。劳燕分飞,这个词形容他俩,精准。婚姻是两个人的事,他前媳妇当然不是没毛病,但是在我们外人看来,Z给予婚姻的正向贡献的确更少。Z有典型的述情障碍。什么是述情障碍呢?举个栗子。有一次家庭聚会,我们一家三口踏进饭店包间的时候,刚好12点,其他人都比我们先到,他来了一句:啊呀!你们可真会卡时间呀!正好赶在饭点。还有:有一次他的亲闺女在卫生间洗手时不小心被烫了一下,出来嘟囔了一句:那水好烫啊。他又来了句:你就不会把那个(指水龙头的开关把手)扳一下?!在第一种情况中,他其实并无恶意,只是想和我们调侃一下,活跃下气氛,但我们感受到的是讽刺。第二种情况,他明明是心疼女儿,话出口却是责备。有述情障碍的人是如此,他们往往语出伤人,说话习惯讥讽、否定、经常一张口就是带着情绪的,经常毫无理由地发火,习惯性地抱怨和指责。并且越是亲近的人,越容易被他们的炮火伤害。他们极其难以与他人产生情感共鸣,言语之间带着极大的对抗性。有述情障碍的人也有正常的情绪,如高兴、心疼、爱、内疚等.......但是他们没有办法识别出来这些情绪,只会用愤怒来表达,并且也不会识别别人的情绪。这种感觉非常令他人感到难受,尤其在亲密关系中,他们越是想和你亲近,越是话里夹枪带棒。比如,他关心你的身体,希望你少抽烟,可能会说,好好抽呗,不怕死就继续抽。又或者,当你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他明明也为你高兴,但是话一出口,就变成了:怎么以前不行啊!你辛苦做了一桌好菜,他能给出的最高评价是:不难吃。有述情障碍的人,一般都不是有主观故意要伤害别人,就好像我的亲戚Z,离婚后我们曾与他约过一顿饭,他反复强调:我没有任何坏心思,我做到仁至义尽了。以我们对他的了解,他真的没有主观故意伤害任何人,但是他不会表达除了愤怒以外的其它的情绪,在他的话语系统中,表达愧疚、表达爱、表达关心、表达心疼......是一件非常羞耻的事。所以他不是不关心,他是真的说不出口。我还记得他前媳妇有次和我说,他(指Z)最可爱的时候就是喝多了以后。只有在酒后,他们才会卸下心底的防御,让真实的情感流露出来。那为什么有的人会有述情障碍呢?通常,这类人在婴幼儿时期曾经遭遇过严重的被漠视,甚至被虐待。Z在出生56天以后就被送进托儿所了,他是70后,那个时候,咱们国家的产假只有56天,那个年代的父母照顾孩子也普遍粗糙。我身边还有一个有严重述情障碍的朋友,了解多了,得知她的亲妈在她出生后不就死了,被继母带大,虽然没被虐待,但是继母进门后,接连生了三个弟妹,朋友被冷落就是必然。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小孩,由于情感没有得到过满足,也没能从与照料者身上学到过表达爱与关心等正向的情绪。反而,他们遭遇到的非善意对待比较多,因此,就习惯于用对抗来保护自己,身上好像长了一层逆鳞,一碰就疼。这里不是要甩锅给原生家庭,事实上,没有不带伤的小孩,原生家庭或多或少,都会对孩子造成伤害。但是,如果不想把自己的生活搞砸,我们需要识别出自己或者别人的各样情绪,是爱就说爱,是关心就表达关心,这些一点都不丢人,只会给他人和自己带来温暖。知道与做到之间,虽然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但是,开始,就成功了一半。怎么样?今年过年,你遇到了这样的人了吗?又或者,你本人就是?春节,许久不见的家人重新聚在一起,表面阖家欢乐,实则暗流涌动。其实亲人之间,有主观恶意的是少数,多数情况下,我们只是遇到了一个非常不会好好说话的人。新的一年已经来了,愿我们都从好好说话开始。过年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