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作为来自祖国西南边陲云南省瑞丽市民族小学的一名语文教师,我有幸观摩了“新一轮基础教育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活动暨‘小学语文主题教学论’的理论重塑与实践创新研讨会”。</p><p class="ql-block"> 这场跨越千里的学习之旅,不仅让我看到了教育前沿的璀璨光芒,更让我深刻体会到边疆与首都教育实践间的差距与可能性。</p> 主题教学:从“知识传递”到“生命浸润”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只有一个地球》的课堂上,清华附小的韩笑老师在基于“‘碳’路前行,学会与自然共处”学校年度主题课程群之下,通过课文《只有一个地球》的教学,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课堂。学生不仅分析文本语言,更通过观点表达、数据调研、小组创作等方式,将环保意识内化为行动力。这种以“主题”统领教学内容、打破学科壁垒的模式,让我深刻认识到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不仅是识字作文,更是通过语言学习唤醒学生的价值观与责任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反观边疆课堂,我们常因资源匮乏而局限于教材的单篇教学,对“主题”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表层。清华附小的实践启示我:边疆教育更需要以主题为纽带,整合民族文化、生态保护等本土资源。</p> 儿童立场:让儿童真正“站立”教育正中央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窦桂梅校长反复强调“儿童站立语文教育正中央”的理念。在《只有一个地球》的课堂上,学生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构建学习路径。教师仅仅作为课堂的引导者,通过“问题驱动”“工具撬动”等策略激发学生思辨。例如,学生以小组形式在白板上深入分析课文逻辑,最终服务于自己小组所撰写的“环保倡议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相比之下,我们的课常常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老师们急于让学生在课堂上生成自己所期待的“正确”答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一堂课,也让我深刻的意识到:我们课堂的“活”更需要从孩子们的真实生活出发,让学生能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语言、解决问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p> 教育公平:用“灯塔”照亮边疆课堂的暗角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用深情的教育让孩子长出蓬勃的翅膀。”</p><p class="ql-block"> 看到舞台上清华附小孩子们大方自信、坚定有力的模样,不由得让我想到此时此刻身处于祖国西南边陲瑞丽这座边境小镇里的我的孩子们。人生的起点各有不同,纠结世界的参差并没有意义,因为重要的是我们如何享受这段无法重来的生命旅程,而教育能帮助他们拓展生命的广度。教育公平不是让所有孩子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而是让每盏微弱的灯都能找到被点燃的方向。“灯塔”的意义,不在于复刻光芒,而在于教会我们如何用自己的火种发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教育的公平,终将让所有孩子理解:无论身处故宫红墙下还是瑞丽江畔,我们仰望的是同一片星空,守护的是同一个地球。而我要做的,就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我的课堂成为孩子们的另一座“灯塔”——用有温度的、深情的教育助力每一个孩子长出属于自己的翅膀!</p> 从“仰望星空”到“脚踏实地”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教育差距并非不可逾越的鸿沟,而是需要“理念先行、行动跟进”的桥梁。我们边疆的教育虽面临诸多挑战,但清华附小的经验证明:教育创新的核心在于“人”——教师的信念、学生的潜能、资源的整合。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教育的根,深扎在每一寸土地上 。“一棵永远成长着的树”,窦桂梅校长用此比喻主题教学的生命力。而我想说,边疆教育亦如扎根石缝的绿树,虽艰难却坚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次学习之旅,让我在首都的课堂中看到了教育的无限可能,也更坚定了回归边疆、深耕边疆教育的决心。愿我们以主题教学为帆,借高风之力,载着边疆儿童驶向更广阔的语文海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一位来自边疆民族小学的语文老师</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2025年4月24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