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哈达铺公路养护管理站的发展脉络,犹如一条蜿蜒绵长的历史长河。它的前身是哈达铺道班,而哈达铺道班可追溯至哈达铺公社公路养护队,哈达铺公社公路养护队的源头是甘川公路哈达铺道班,甘川公路哈达铺道班之前又是甘川公路白龙工区(哈达铺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红军长征过后,被国民党政府改名白龙镇,据说六十年代中期伟人在地图上找不到哈达铺,追问哈达铺人民现在生活怎样?怎么没有哈达铺的消息了呢?中央这才查下来,恢复了长征时哈达铺的本名),甘川公路白龙工区的前身依旧是甘川公路白龙道班。</p><p class="ql-block"> 哈达铺道班的历史和发展变化另文叙述,本文只讲述哈达铺道班房的前世今生。</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哈达铺养管站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span>哈达铺道班房,承载着一段充满故事的过往。上世纪五十年代,据说它以300多元人民币的价格,从川籍秦姓人家手中购入。那时的它,地基不足一亩,原是一家车马店,院子、菜园俱全,还有十一间土木结构的土篷房。大门处的一间带有阁楼,据推测,阁楼可能是当时班长的住所。当时哈达铺的主街道分为前街和后街,前街即如今的长征一条街,也是繁华的商业街;后街则汇聚着农具、山货、木材、蒿草、粮油、药材等各种农副产品和生活用品。秦家所在之处相对偏僻,据说秦家当时遭遇困境,在艰难时期,这几百元钱不仅解了秦家的燃眉之急,也为哈达铺道班解决了用房难题。</p> <p class="ql-block"> 到我参加工作时,坐东朝西的11间房子还剩8间,其中包括一个门楼,门楼下面原来的大门处在六十年代可能由道班喂毛驴。这8间房成为职工宿舍、库房、灶房和杂物间,我就曾住在那个阁楼上。房子虽显破旧,却有着独特的居住体验,春暧夏凉。但纸窗户不隔音,不适合看书学习。另外三间或许已进行改建,坐西朝东的是五间土木结构的两檐水瓦房,白墙青瓦玻璃窗,当时在哈达铺也算得上“现代化”建筑,当作职工宿舍和会议室。交通员郭文亭就住在边间,郭文亭调宕昌后,我就搬到那间宿舍,可过了不久发现屋中间地坪下沉,并有一个小洞,仔细观察原来是一个墓,房子建在墓堆上,这么长时间,我竞然和死人在一屋睡觉。院落东临甘川公路,对面是哈达铺供销社,南临陈家店,角落设有露天茅厕,西、北两侧与哈达铺食品收购站相邻,那里是收猪、养猪和杀猪卖肉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我对一件往事记忆犹新。三中全会以后,大约在1981年,宕昌公路段收到一封上访信,这封信竟是直接写给邓小平的,两三张十六开纸,辗转由中央军委办公厅转给国务院,再层层批转,信上盖有十几个大公章,我生平头一次见到如此多国、省、地区和县及有关部门的公章。信的开头深情写道:“我们最最敬爱的邓副主席,我们衷心爱戴的领袖:我们是甘肃省宕昌县哈达铺公社下街村的人......”信中控诉在秦家困难之际,哈达铺工区的王工长趁人之危、敲诈勒索,欺负孤儿寡母,以低价将房屋及宅基卖给哈达铺道班等情况,最后的诉求因时间久远,我已记不太清。由于此事已过去三十年,房屋也历经两次改、扩建,原来的土篷房已拆除,大概是1975年左右,道班房进行了第二次改建,院内又增修了坐北朝南的八间土木结构职工宿舍,另有两间伙房。已没有当时的痕迹。</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七十年代道用的翻斗车</span></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哈达铺道班归岷县公路总段管辖,合同档案也存于岷县段。我向总段调查人员介绍所知情况后,他们前往岷县段查证,最终处理结果不得而知。过了许久,我偶遇总段当时的办案人员,经询问得知,经查档案,购房文书手续齐全、合理合规,并无任何纰漏,但300多元买一院房价格确实偏低,最后给秦家补了些钱,至于具体金额,我也不清楚。我又好奇打听当时的“王工长”是谁,向年近六旬的老职工周福贵询问后得知,王工长就是我当时请来修架子车的临时工王广林。追问之下才明白,他曾在困难时期,因对一位离职或死亡职工未及时销户,侵占其一段时间的口粮而被处理,落实政策时也未得到平反,从此命运发生转折。</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span>上世纪九十年代,原土木结构瓦房由于地基低洼潮湿,墙体出现了问题,陇南公路总段下达哈达铺道班房改建项目,计划沿公路修建两层砖混结构楼房十间,投资10万元,由宕昌段一位副段长负责。施工放线时,麻烦接踵而至。隔壁食品站建房时,将道班围墙当作自家背墙,还把房檐伸进道班院内0.6米。据说当初食品站修建简易房时,和道班班长有过“道班修房时食品站无条件拆除”的口头约定。然而,时过境迁,双方当事人早已退休,食品站长郑才德对此旧事不认账,态度强硬,拒不配合。多次协商无果后,路政员锯掉了食品站伸入道班院内的房檐,但围墙仍被其占据。食品站侵权是公认的实事,公路段本以为此举有理有据,却没想到食品站直接将公路段告到陇南中院,法院传票送达,要求房建暂停、保留证据。<span style="font-size:15px;"> </span></p> <p class="ql-block"> 这场官司曲折离奇。经多次协商,靠近食品站争议的一间两层暂停施工保留证据,其余4间两层施工照常进行。官司虽未开庭,但法院认定食品站侵占道班围墙、房檐伸入道班院内属实,可因缺少书面协议,缺乏法律依据,且根据《民法通则》,法律时效只有三年,食品站侵占行为已近20年,道班在三年内从未提出异议,视为默认,最终公路段败诉,需承担诉讼费并赔偿食品站损失。</p> <p class="ql-block"> 大约又过了两年,食品站倒闭,工人下岗,房屋拆除改建市场,那两间因“侵权”保留证据而停建的房子,最终才得以完工,而这又是公路段另行出资。</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新一代公路人 黄金荣摄</span></p><p class="ql-block"> 到了九十年代后期,阿坞、哈达铺、寺卜寨三个道班合并成立哈达铺养管站,哈达铺道班房迎来了第四次改建。此次改建由首任站长陈俊平现场负责,建成两幢三层楼房,配套设施一应俱全,实行公寓化管理,职工可以拎包入住。而临街的两层十间楼房因城镇建设的需要和道路拓宽,已于2015年前后拆除。这不仅是居住条件的巨大改善,更是公路养护管理工作迈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新的养管站大楼,明亮整洁的宿舍、设备齐全的办公区域,为职工们提供了舒适便捷的工作生活环境。七十多年,时代的年轮跨越世纪,它见证着时代的发展变迁,也承载着公路养护人新的希望与梦想。曾经那些围绕道班房的纷争与坎坷,都成为了历史的注脚,激励着新一代公路养护人以更坚定的信念和更专业的态度,守护着公路的畅通与安全。</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新一代公路人 </span></p><p class="ql-block"> 如今的哈达铺养管站,在岁月的洗礼中焕发出崭新的活力。它不再只是一处简单的工作场所,而是成为公路养护事业发展的生动缩影。从过去的艰难起步、历经风雨,到如今的规范管理、设施完善,哈达铺养管站的每一次蜕变,都凝聚着无数公路人的心血与汗水。站在新的起点上,哈达铺养管站将继续传承艰苦奋斗的精神,不断创新发展,以更高的标准、更优的服务,为区域经济发展和人们的便捷出行保驾护航,续写属于公路养护人的壮丽篇章 。</p><p class="ql-block"> (本文图片除注明黄金荣者外,其余均由马晓明提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