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少林寺位于河南省登封市西北15千米处的城关镇少林寺村,坐落在嵩山南麓、少室山北麓。它是北魏孝文帝为安顿印度高僧跋陀落迹传教,于太和十九年(495年)兴建的佛教寺院,因其建在少室山的丛林茂密之处,故名“少林”。</p> <p class="ql-block">文化特色</p><p class="ql-block"> - 禅宗文化:少林寺作为禅宗祖庭,禅宗思想在此传承千年,强调心性的觉悟和自我解脱,对中国佛教及文化产生深远影响。</p><p class="ql-block">- 武术文化:少林武术名震天下,有“中国功夫冠天下,天下功夫出少林”的美誉。其内容丰富,包括拳术、器械、对练等多种形式,具有刚健迅猛、博大精深的特点。</p><p class="ql-block">- 医学文化:少林医学历史悠久,以独特的理论和疗法著称,如少林伤科、少林养生功法等,体现了佛教慈悲济世的精神。</p> <p class="ql-block"> - 初创与发展:北魏正始五年(508年),印度高僧勒拿摩提和菩提流支先后来到少林寺开辟译场,使其成为佛学重镇。北魏孝昌三年(525年),菩提达摩在此首创禅宗,少林寺被尊为“禅宗祖庭”。</p> <p class="ql-block">- 兴盛时期:隋开皇年间,少林寺获赐土地百顷。唐武德四年(621年),昙宗等十三位僧人助李世民参战有功,少林寺名声大振,成为禅学重镇。元朝时,福裕禅师住持少林寺,创立寺院宗法制度,少林寺名僧辈出,禅学盛隆。明代,少林武术理论与实战水平空前发展,少林僧兵屡立战功,武术名声远扬。</p> <p class="ql-block">- 衰落与复兴:唐武宗毁佛、元末战乱、明末农民起义、清末民初的社会动荡以及民国时期石友三火烧少林寺等事件,使少林寺多次遭受重创。新中国成立后,少林寺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尤其是1982年后,政府对其进行大规模修复与扩建,使其重焕生机。</p> <p class="ql-block">建筑布局</p><p class="ql-block"> - 少林常住院:是少林寺的核心建筑,占地面积约36000平方米,前后共七进院落。建筑沿南北中轴线对称分布,中轴线上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方丈院、立雪亭、西方圣人殿。 </p> <p class="ql-block">- 初祖庵:位于少林寺西北方,是宋代为纪念达摩祖师而建,庵内大殿及石刻是少林寺建筑艺术精华。 </p> <p class="ql-block">僧人练功留下的痕迹</p> <p class="ql-block">嵩山少林寺的达摩石刻众多,其中具代表性的有达摩一苇渡江图石刻、达摩只履西归碑、达摩面壁影石等,介绍如下:</p><p class="ql-block"> - 达摩一苇渡江图石刻:创作于明天启四年(1624年),位于少林寺常住院碑廊,为锦屏画士李仲升所绘。画面以达摩祖师为中心稍偏右,其双眼圆瞪,满脸络腮胡子,体现天竺僧人特色,脚下芦苇呈半圆形,由左下至右上弯曲,整幅画面雄浑洒脱,细节细腻。</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达摩只履西归碑:立于金大定元年(1209年),碑高0.74米,宽0.36米,为线刻形式。碑中达摩祖师俨然中原人五官样貌,仅耳垂耳环和胸前胸毛彰显天竺僧人特征,其左手持拂尘,右手拎着一只僧鞋,袈裟刻画细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达摩面壁影石:原在少林寺文殊殿北面神台上,相传达摩在五乳峰顶蚩尤洞面壁九年,血肉进入石中,石头上显现出淡墨画似的阴影,即达摩阴影,后被少林僧徒凿下移入寺中藏经阁内。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达摩造像碑:由日本宗教画法学院、禅画家协会捐资建造,是在中国南宋时期绘制的《达摩只履西归图》基础上,选用上等青石精雕细琢而成。碑高4米,宽1.5米,石碑上的达摩</p> <p class="ql-block">嵩山少林寺的达摩造像碑,是日本宗教画法学院、禅画家协会捐资建造,以南宋《达摩只履西归图》为蓝本,用青石精雕细琢而成。以下是对它的介绍:</p><p class="ql-block"> - 外观设计:碑高4米,宽1.5米。碑上达摩灵光四射,背后有十一尊乐伎天,手持笙管乐器,神态各异,雕琢工艺细腻,层次分明。 </p><p class="ql-block"> - 艺术价值:它在南宋画作基础上进行再创作,充分体现原画作精神风韵,将绘画艺术与雕刻艺术完美结合,有着很高的艺术观赏价值。</p> <p class="ql-block">少林寺的《混元三教九流图赞》碑,其碑阴所刻并非三个和尚,而是佛、道、儒三教的代表人物。以下是关于此碑由来的介绍:</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历史背景</p><p class="ql-block"> - 少林寺自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建寺以来,历经多个朝代,是佛教禅宗祖庭,也是众多宗派驻锡之地,在历史发展中,与儒、道等思想不断交流融合。</p><p class="ql-block">- 明代时,三教合一的思想盛行,此碑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体现了当时社会对不同宗教和思想流派相互包容、融合的趋势。</p> <p class="ql-block">内容与作者</p><p class="ql-block"> - 碑中部有线刻《混元三教圣像图》,将佛、道、儒三教祖师融于一体,整体看是一人,分开看为三人。整体上看,中间光头盘膝而坐的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单看右侧,一人发髻戴簪,屈身站立,是道家始祖老子;单看左侧,一人头戴儒巾,屈身站立,是儒家圣人孔子,他双手还持有一画卷,上绘九流图。</p><p class="ql-block">- 该画作者是明代朱载堉,碑的上部刻有他所书的《混元三教九流图赞》。</p> <p class="ql-block">石碑由来</p><p class="ql-block"> - 此图被刻在少林寺明代《小山禅师行实之碑》背面,小山禅师是少林寺曹洞宗二十四代住持,《小山禅师行实之碑》主要记载了小山禅师重振少林的事迹。</p><p class="ql-block">- 朱载堉作为明代著名的律学家、历学家、音乐家,他创作的《混元三教九流图赞》被刻在此碑背面,使得两种不同的内容在一块石碑上得以呈现,既记录了禅师的功绩,又表达了三教合一的思想理念。</p> <p class="ql-block">少林寺有很多乾隆留下的御笔</p> <p class="ql-block">碑文释读</p><p class="ql-block"> 向晚瞻中岳,上霄栖少林。</p><p class="ql-block">心依六禅静,寺与万山深。</p><p class="ql-block">树古风留籁,地灵泉夕沈。</p><p class="ql-block">作看归路近,底事学禅林。</p><p class="ql-block">雨歇高窗冷,秋空万木清。</p><p class="ql-block">千岩昏鸟影,一磬答僧声。</p><p class="ql-block">宿少林寺用唐沈佺期韵 尚秉和</p><p class="ql-block"> 解读</p><p class="ql-block"> - 整体内容:这首诗是尚秉和仿照唐代沈佺期的诗韵所作,描写了少林寺周边的景色与氛围,以及诗人在寺中的感受。诗中描绘了傍晚眺望中岳嵩山,少林寺隐于万山中的清幽之景 ,还有风声、泉声、鸟影、磬声、僧声等,营造出静谧、空灵的禅意氛围。</p><p class="ql-block">- 作者:尚秉和(1870 - 1950),字节之,号滋溪老人、石烟道人。他是晚清进士,著名易学家,著有《焦氏易诂》《周易尚氏学》等易学著作 ,对《易经》研究颇深,同时也有诗词等文学创作。</p> <p class="ql-block">- 塔林:位于少林寺常住院西侧,是少林寺历代高僧的墓地,现存唐、宋、金、元、明、清各代砖石墓塔240余座,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塔林。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