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水谣

雨荷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昵称:雨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美篇号:15073229</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云水谣,这个充满诗意与古韵的名字,仿佛一幅淡雅的水墨画,静静地铺展在闽南的大地上。云水谣原名长教村,位于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境内,四周群山环抱的村落间,一条清澈的溪流穿镇而过,汩汩水声为这片古老的土地增添了无尽的生机与活力。正是这般山环水绕的天然画卷,使得此地成为电影《云水谣》的主要拍摄地,这座古朴村落也因这部作品而声名远播,最终以“云水谣”这个充满诗意的名字为世人熟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作为闽南文化与客家文化的交汇处,云水谣保存着完好的文化交融印记。蜿蜒数公里的古栈道以鹅卵石铺就,两侧参天的百年古榕织就绿色穹顶,几十座形态各异的土楼群镶嵌在灵山碧水之间,形成“古道•榕荫•土楼”三位一体的绝美景致。这里不仅是《大鱼海棠》等好多电影的取景地,更是现实版的世外桃源,走在村里能真切感受到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奥妙,堪称福建文化风光的活化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24年12月9日,午后的阳光犹自焙着岩骨花香,我们驱车作别武夷丹崖。暮色在盘山道上洇染开来,闽西南的层峦渐次漫入青黛,忽有一缕炊烟裹挟着稻秸的甜涩漫入车窗,云水谣的轮廓终于出现在眼前,民宿老板娘早已等候在村口,引车穿行入村。暮色轻笼景区门,空阶寂寂任人行,青石牌坊下,唯余竹浪翻风的簌簌细响。此刻方觉那90元门票并非冰冷凭证,倒像柄包浆温润的黄铜钥匙——既开启雕窗含月的幽静时空,又牵动松涛漱石的亘古韵律,一声声轻叩着即将入梦的古老柴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云水谣的历史可追溯至元末明初(约1351年),王氏与简氏先祖分别从漳浦、永定迁居至闽南山区,在此开垦定居,形成村落雏形。简氏家族注重文教传承,将原名“张窑”的聚落于明代更名为“长教”,取"长远教育"之意。明清时期,随着南靖县城人口饱和,大量移民与东迁客家人涌入这片丘陵地带,推动村落规模扩展。凭借长汀至漳州古驿道的交通优势,长教村逐渐发展为闽粤赣交界的重要驿站,成为商贸与文化交融的节点。云水谣历经六百余年,这座古村从移民聚落到驿道枢纽,其历史融合了家族迁徒、文教传承与古代交通发展的多重脉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安顿好行李已是晚上六点,我们一行六人趁着暮色探访土楼中最出名的和贵楼与怀远楼。沿着长教溪畔的鹅卵石古道徐行,潺潺水声应和着土楼沧桑的轮廓,别具一番古韵。我们踩着被月光磨得发亮的石阶往下走,长教溪在脚边潺潺作响,两棵八百岁的古榕树在溪畔舒展枝桠,气根垂落如帘,叶隙间漏下的月光像撒了一溪碎银,仿佛诉说着岁月的沧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长满青苔的鹅卵石小路透着地底的凉意,白天挤满游客的戏台此刻静悄悄的,酒楼屋檐下的红灯笼一盏接一盏亮起来,在深蓝色的夜空下映出深浅不同的光晕。拐角茶馆的竹帘被夜风吹得啪啪作响,这细碎声响和远处飘来的箫声混在一起,像是融进了闽南古乐《梅花操》的调子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踩着情人桥的木板过河,吱呀声应着水波。清新的空气中混着糍粑的米香扑面而来,翠美楼映入眼帘。翠美楼建于1831年,为通廊式圆形土楼,坐北朝南,楼高四层,其显著特点是“东倒西歪”的梁柱结构,三层向左侧斜,四层则向右侧斜。这种倾斜木构与斑驳墙体形成的动态平衡在福建土楼中并不常见,定格了时间侵蚀下的沧桑美感。如今土楼仅半数房屋结构完整,其余仅存木质框架,形成残缺与完整共存的奇观,成为土楼建筑自然演变的独特见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坐落于翠美楼旁的方形土楼进士楼,原名德和楼,是云水谣景区内独具科举文化特色的建筑。该楼因简氏家族九世祖简文坤的后代中出过进士而更名,其初建年代已不可考,但据记载曾于1908年毁于洪水,现存建筑为1931年由简协邦、简放林主持重建。传说楼主简文坤在营建时独具匠心,特别于东方山上修筑尖峰,借助每日朝阳初升时尖峰倒影精准投射至楼前池塘的景象,营造出“笔蘸墨”的祥瑞格局,寄寓子孙文脉绵延、科第昌隆。楼前半圆形水池不仅承担着聚气纳福的风水功能,其柔美曲线更与土楼的方正格局形成刚柔相济的美学呼应,为这座承载着耕读理想的传统民居增添了灵动气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再往前走就是福建最高的土楼,被称为“沼泽地上的建筑奇迹”的和贵楼。它位于南靖县梅林镇璞山村,始建于清雍正十年(1732年),由梅林镇长教村简氏的开基祖简次屏公主持修建,共耗费一万五千两白银。和贵楼坐西朝东,共五层,每层24间房沿圆周对称布置,四角分布楼梯,围合一个长方形的内院,院中还有一座私塾。和贵楼是闽西南众多方形土楼的典型代表,有着“天下第一奇楼”的美称,是客家土楼的杰出的代表作品。</span></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相传简氏族人择地筑楼时,未曾察觉脚下竟是暗伏千年的沼泽。当楼体建至一层时,突然发生缓慢沉降,整座建筑如沉船般陷入泥淖。面对地基下三米深的腐殖层,简氏工匠创造性地运用“以柔克刚”的营建智慧——在沉降墙体四周打入200多根碗口粗的百年松木桩,形成深达五米的复合桩基,继而以竹片为筋骨、红壤为血肉层层夯筑。这项巧夺天工的“悬浮地基”技术,使楼体化险为夷。历经两个半世纪风雨,这座沼泽上的方楼奇迹不仅巍然屹立,更创下“陆上诺亚方舟”的美誉。其底层墙基至今保持着惊人的完整度,门框垂直线误差不超过三厘米,成为福建土楼“天人合一”营造理念的绝佳见证。并于2008年7月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和贵楼有两大奇观堪称建筑奇迹:第一奇是楼内的“阴阳双井”。这两口相距仅十八米的水井形成鲜明对比——左侧水井清澈见底,甘甜清冽如泉;右侧水井却浑浊泛黄,难以下咽。经专家考证,清水井直通地下岩层活水,而浑水井因紧邻腐殖质层导致水质变化。古人这个精妙设计不仅实现了天然滤水功能,更暗含处世哲学:正如双井泾渭分明,为人处世也应明辨是非。第二奇:当人立于天井卵石地面上用力跺脚时,地面竟泛起涟漪般的震动。原来,这座恢弘的土楼整体矗立于沼泽地之上。其地基以松木桩基为支撑,结合交叉层叠的松木筏形基础,巧妙分散建筑荷载,缔造出“沼泽上的诺亚方舟”这一工程奇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和贵楼天井中央,坐落着别具特色的“三间一堂”式学堂。这座文脉绵延的育人场所曾走出大批贤才,仅载入史册的进士就达十数位。学堂正门高悬的“进士”鎏金牌匾,以遒劲笔锋见证着昔日的文教昌盛。教室内,半月形砚台、松烟墨锭等清代教具保存完好,完整保留着当年“晨诵暮读”的场景,生动印证客家人“崇文重教”的宗族理念。尤为珍贵的是,延续六百余年的正月开笔礼至今鲜活:稚童们立于青石案前,以朱砂写下端正的“人”字,这场穿越时空的启蒙仪式,将客家“耕读传家”的文化密码代代相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从和贵楼出来后,我们沿着长教溪西岸的青石板路缓行,灯光把溪水染成了琥珀色,水面波光粼粼,像是撒了许多金色亮片,溪水在石头缝里叮叮咚咚地流着。绕过一丛茂密的凤尾竹,突然看见对岸有个两人多高的木头水车。水车的木斗舀起溪水,洒下来时水珠闪闪发光,像撒了一把星星,让人分不清是灯光追着水花,还是溪水裹着星光在流动。要不是赶着去怀远楼参观,真想坐在溪边石阶上,听着潺潺的水声,吹着晚风,把烦恼都忘光。这种简单又自然的感受,就是云水谣最让人着迷的地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沿着溪边小路往北走。最近新砌的砖墙挡住了原本的路线,绕了好几个弯才终于看到怀远楼。这座古老的圆形土楼像一位沉默的老者,檐角挂着的大红灯笼在暮色里轻轻摇晃。走进大门,两重环形楼阁围着圆形的天空,走廊柱子上还残留着褪色的红对联。木梁上雕刻的牡丹花纹依然鲜活,仿佛能感受到当年匠人雕刻时的专注。我们避开守楼人的视线,踩着年久失修的楼梯蹑足而上。每踏一步,陈年木梯都在足底发出幽长的呻吟,仿佛随时会分崩离析。暮色正将雕花窗棂浸成剪影,檐角悬着的铜铃逐渐隐入青灰雾霭,只余飞檐翘起的弧度在渐浓的夜色里勾勒出残损的墨线。我们只好带着不舍离开,约好第二天天亮再来,亲眼看看这座依然有二十六户人家居住的古老楼阁,如何在晨光中焕发生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第二天,我和孙老师六点起床,随便收拾了行李,带上手机和自拍杆就离开客栈。天还没大亮,我们已经来到长教溪边。昨晚记熟的路线在晨光里渐次清晰,踩着湿漉漉的青石板疾步向北,怀远楼如蛰伏的玄龟盘踞雾中。看门大爷撩起蓝布门帘说:“十块一位,上去看景儿!”我见大爷挺和善,便试探着问:“两人十块行吗?”没想到大爷爽快一摆手:“得嘞,你们上去吧!”老木梯在我们脚下吱呀作响,每走一步都像翻开一本老书,空气里飘着木头特有的香味,还混着点发霉的旧纸味。这座土楼里的每处角落,好像都在默默讲着过去几百年的故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怀远楼坐落于福建省南靖县梅林镇坎下村,始建于清光绪年间(1905-1909年),由简氏第十六世祖简新喜主持建造。作为闽南土楼建筑的杰出代表,该楼以“建筑工艺最精美的双环圆楼”著称,采用外环居住、内环设学的独特格局。其内环核心建筑“斯是室”兼具三重功能:既是简氏家族学堂,又是祭祀祖先的祠堂,更是族人举行重大仪典的场所。楼门镌刻楹联“怀以德敦以上,籍此修齐遵祖训;远而山近而水,凭兹灵秀育人文”,生动诠释了建筑蕴含的人文精神。2006年5月,怀远楼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晨雾缭绕的溪畔,楠书院尚未开门,这座以“中国国木”为魂的文化殿堂,陈列着数百件金丝楠木艺术珍品——从盈掌文玩到丈余家具,从独板古琴到千年根雕,每一件都闪耀着“帝王木”的绸缎光泽与幽香。作为国内首个金丝楠木文化主题体验空间,书院通过沉浸式展陈深度诠释其稀缺性,并融合文化传播、工艺研学和生态康养功能。绿荫掩映的露天咖啡座间,游客执一盏清茗或现磨咖啡,看晨光穿透金丝楠木格栅投下斑驳光影,在溪声鸟语中体悟“木中舍利”的东方美学意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云水谣的群山以青霭为臂弯,将一方净土拢入怀中。松林泼墨染透天际,古榕虬须撩动低云,蕨叶舒展着史前的纹样,苔衣斑驳沁出翡翠幽光。长教溪挽着碧色丝绦蜿蜒而下,泠泠水声里松香与兰芳交织,酿成沁透肺腑的山野清醴。晨昏交替时,雾绡自谷底升腾,将竹海深处的吊脚楼幻作云中画舫。檐角坠下的晨露凝着百年岁月,在地面碎成星子,让每个驻足都成了与时光的私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云水谣古村,这座浸透岁月诗韵的闽南秘境还是漳州著名的侨乡。据《长教简氏族谱》记载,长教简氏族人从第四世(明宣德年间)至十六世陆续开始向外迁移,到缅甸、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泰国,及台湾、香港等地谋生。据说现祖籍长教的台湾人就有二十三万之多,近年来每年都有不少台湾人不远千里,来此寻根谒祖,感受家乡情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漫步在闽南幽长的鹅卵石古道上,两侧夯土楼斑驳的墙垣沉淀着六百年时光。自南向北,璞山、官洋、坎下三个古村如珠玉串缀在长教溪畔,溪水倒映着和贵楼的五重飞檐与怀远楼的同心圆廊,土楼群在晨雾中若隐若现。转过青苔覆盖的古榕树,木质水车仍在吱呀转动,仿佛重现着《云水谣》里陈秋水推开木窗的刹那——2005年那部电影不仅让这座沉睡的村落苏醒,更赋予它一个诗意的名字。当“云水谣”三个字镌刻在村口的石碑上,深藏山中的土楼秘境终于掀开面纱,在新时代焕发出别样的灵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穿过云水谣的斑驳石巷,石园厝如一轴泛黄的工笔画卷在眼前铺开。檐角垂落的青藤在风里簌簌书写百年光阴,雕花窗棂漏下的光影在砖地上织出菱形暗纹。状元厝的雅号让指尖抚过斑驳砖墙时,恍若触到旧时文人墨客题壁的余温。天井里斜倚的老井栏生着苍绿苔衣,辘轳绳痕里藏着多少晨昏汲水的故事。游人举着相机追逐飞檐走兽的剪影,而老宅始终静默如诗,任木梁间透出的沉香与檐铃清响,将浮世喧哗滤成水墨色的安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云水谣古镇最负盛名的景观,当属那条蜿蜒十余公里的鹅卵石古道。这条见证六百余年沧桑的古道由云水谣先祖简德润于元朝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年)始建,最初沿溪而筑仅有两公里,经世代修葺拓展,逐渐延伸并与外界古道相接,成为古代南靖通往府治乃至京城的交通要道。随着福建土楼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条承载着厚重历史的通道被正式命名为“云水谣古栈道”。古栈道两侧的明清双层木构商铺依然保留着旧时风貌。原木色的墙板与黛色瓦檐相映成趣,淙淙溪流在卵石河床上欢快流淌,十余株百年古榕撑开如云华盖,虬结的根须垂落水面,与横跨溪涧的石板桥共同绘就“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的诗意长卷。穿行其间,恍若走入一幅流动的水墨丹青。</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云水谣就像时光里珍藏的一本古老故事书,青石板铺成的街巷记录着千百年不变的生活印记。这里的居民至今还延续着祖辈的生活方式:清晨的柴火灶升起炊烟,傍晚的稻田传来阵阵蛙声,夜晚抬头就能看见银河繁星,这些在城市里几乎消失的生活场景,在这里都鲜活存在着。无论是磨得发亮的石板路、圆形的客家土楼,还是村口几百岁的榕树,都见证着当地人世代与自然相处的智慧。这种慢节奏的生活智慧,正是我们现代人最需要学习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南靖土楼可不只是普通的房子,它们是客家人“大家族抱团过日子”的真实写照。早年间兵荒马乱的时候,客家人为了自保和生存,就把整个家族几百号人甚至上千人都聚在一栋土楼里生活。这土楼就像个自给自足的小社会,家家户户同吃同住,真正是“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男人们负责种地打工赚钱养家,女人们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还要纺布养蚕贴补家用。孩子们整天在楼前的空地上追跑打闹,老人们就坐在门口晒着太阳,给孙子们讲祖先闯荡的故事。这种热热闹闹的大家庭生活,让土楼里永远充满烟火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云水谣像一面澄澈的明镜,映照出现代人对诗意生活的深切向往。当人们暂别手机与喧嚣,漫步在这座千年古镇,时光忽然变得绵长温柔。青石板叩响的足音、溪畔老榕垂落的须根、炊烟袅袅的土楼院落,都在诉说着生活最本真的模样。置身其间方觉,所谓岁月静好并非遥不可及的幻想,而是我们内心始终追寻的生命原色。在这个追逐不息的时代,云水谣以它亘古不变的从容,轻轻叩醒每个游子:美好生活本该这般纯粹安然。</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