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驾长征路(四十七):夹金山

苍山一飞鹰

文字:苍山一飞鹰<div>图片:苍山一飞鹰</div><div>视频:苍山一飞鹰</div><div>美篇号:1751699</div><div><br></div> <h5>夹金山</h5> 四川·夹金山 夹金山是中央红军翻越的第一座大雪山,虽只是红军翻越的众多雪山中的一个,却早已成为那段漫漫征途艰难跋涉的缩影,作为雪山的意象深深刻进了历史的记忆。<div><br>  多少年来,夹金山在我的脑海中就是白茫茫的一片,寒风和冰雪始终停留在想象中,是清晰的也是模糊的,是具象的也是幻化的。今天就要走近它,除了期盼之外,还有发自内心向往已久的激动,一丝缘于敬畏的紧张。</div><div><br></div> <h5>进入夹金山(G351)</h5> 正是7月初的盛夏时节,天气有些炎热,从宝兴城出来上G351国道,顺着绿意盎然树木葱笼的山谷向夹金山进发。<div><br>  1935年6月9日,红军先遣队出宝兴分两路翻越夹金山,红一军团一师在师长李聚奎率领下沿西河进发,红一军团二师四团在师长陈光率领下溯东河而上,这也是中革军委和大部队的行军路线,我们就顺着这条路前进。</div><div><br></div> <h5>长偏桥栈道</h5> 开出不远看见路右侧有“红军栈道”指示牌,停车游览,原来是长偏桥栈道遗址。这里是宝兴县蜂桶寨乡盐井村,栈道建在东河边陡峭的石崖上,东河的水量不大,但贴崖悬空的栈道十分险绝,G351国道修通后栈道始废。当年山谷间没有路,栈道是中央红军北上夹金山的唯一通道。<div><br>  6月10日师长陈光带着四团人马到达这里时,过河桥和栈道都被当地土豪破坏了,战士们抓住用绑腿和被单做成的索道,通过后大部向硗碛(qiāo qì)进发,少部分返回发动群众抢修过河桥与河边悬崖峭壁上的栈道,只用半天时间就修复了近2公里的“长偏桥”栈道,保证了后续部队顺利通过。</div><div><br></div> <h5>长偏桥栈道</h5> 前行不远过得胜沟桥,桥不大长度只有14米,桥旁有溪流横穿公路,小溪自岩石流下,落水成瀑,很漂亮,不由驻足观赏。<div><br></div> <h5>得胜沟</h5> 车行半个小时,路右侧山崖下立有中国工农红军翻越夹金山纪念碑,碑由片石垒砌而成方柱形,顶部四尖角,十分独特。藏族的玛尼堆即为垒石而成,但如此细长的柱体能垒砌稳固,可见藏人高超的垒石技艺。<div><br>  路右侧是水库,湖水清澈碧绿,静卧于山谷间。因建水电站,硗碛镇和纪念碑都迁于国道北侧,现在看到的纪念碑为迁移后新建,样式也与先前不同。正在凝神欣赏时,三个骑行装束的年轻人踏着自行车如风而来,他们从成都邛海长途骑行至此,说话间又如风而去,给这宁静的山水增添了一份青春的活力。</div><div><br></div> <h5>翻越夹金山纪念碑</h5> 我们驾车跟上骑行者的身影进入泽根藏寨,村口的寨名立柱同样为片石垒砌,连形状都与纪念碑如出一辙。泽根藏寨隶属硗碛藏族乡夹金山村,居住的是嘉绒藏族。<div><br>  硗碛地处宝兴县北部夹金山南麓,东邻阿坝州汶川县,西与甘孜康定县接壤,距宝兴县城60公里。1935年6月11日,红军先遣队到达硗碛,进寨后严格遵守党的民族政策,顺利通过此地。随后中革军委和大部队经过这里,毛泽东、朱德等领导人曾居住于此。</div><div><br></div> <h5>泽根藏寨</h5> <h5>夹金山村</h5> 我们走进中央红军长征硗碛居住地旧址景区,三栋建于清代的房屋风格相似,均为石木结构,为两段三层,下段为方形石碉建筑,上段为穿斗式悬山式双披屋顶,小青瓦屋面,既保留了东汉时“乱石砌墙为碉楼”的传统特色,又吸取了汉族砖木房屋结构的优点,当地人称其为锅庄楼。通常底层用于圈养牲畜,中层饮食起居,顶层设佛事经堂或存储粮食。<div><br>  藏族习惯,每栋房屋都有名字,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居住的分别叫斗底锅庄楼、迥贡锅庄楼、斗达洛锅庄楼,三栋房屋面阔均为10米,进深10-12米不等。原来这些房屋不在此处,2007年因建设硗碛电站被水库淹没,整体搬迁到现位置。我们一间一间细细地浏览起来。</div><div><br></div> <h5>硗碛居住地旧址</h5> <h5>斗达洛锅庄楼(上)、迥贡锅庄楼(左)、斗底锅庄楼(右)</h5> 由于反动派的造谣和污蔑,当地藏民都躲到深山里,有个头人代办叫旦德堃(kūn),为试探红军是否如谣传一般,派人在街头摆上“吉露”,就是桌子上放十样果品,又叫“十样锦”,再放一把长颈水壶,试探红军,结果红军严格遵守纪律,原物未动。<div><br></div><div> 眼见为实,听了红军的宣传,藏民放下心来,第二天在硗碛街上搭起三道“天花”(用松柏和鲜花做的牌坊),贴上“欢迎红军来藏家”的标语。红军大部队到达时,藏民们燃放鞭炮,送上茶水,热闹非凡。为了红军能顺利翻越夹金山,藏族群众帮助红军用树皮、干竹子扎成一把把“火照”,把砍来的竹木做成杵路棍,用数量极少的棕皮做成背心,还把家里的酒和干海椒送给红军战士御寒。</div><div><br></div> <h5>山青水秀的硗碛</h5> 从泽根藏寨前行6公里即是凉水井(红军井),水从岩石缝中流出,清澈甘冽,冬暖夏凉,终年不断,当地藏民用石块垒砌成池,作为生产生活用水,中央红军北上和红四方面军南下都曾在此处饮马休息。<div><br> 凉水井对面是扎角坝,也叫誓师坪。1935年6月13日,中央红军在扎角坝召开了7000人的翻越夹金山誓师大会,并分发了干粮和登山、御寒等物品,还把过雪山的注意事项编成歌曲传唱。<br><br><h5><i>  夹金山,高又高,注意事项要记牢:<br></i><i> 裹脚要用布和棕,不紧不松好好包。<br></i><i> 到了山顶莫停留,坚持下去胜利了。<br></i><i> 病号走不起,帮他背东西。<br></i><i> 大家互相想办法,一定帮他过夹金。</i></h5><br> 一切准备就序,征服大雪山的行动开始了。</div><div><br></div> <h5>凉水井(红军井)</h5> 夹金山又名“甲金山”,藏语称为“甲几”,夹金为译音,意为很高很陡。其主峰海拔4930米,终年积雪,垭口处也称王母寨,海拔4114米。<div><br></div><div> 夹金山属邛崃山脉,横亘于宝兴县与阿坝州小金县之间,为两县界山。这里山岭连绵,重峦叠嶂,峭壁危岩,形势险绝,高海拔空气稀薄,天气变化无常,当地人称其为神山,并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夹金山,夹金山,鸟儿飞不过,人不攀。要想越过夹金山,除非神仙到人间!”</div><div><br></div> <h5>夹金山—青衣江之源</h5> 中央红军多是南方人,从未见过如此高的雪山和寒冷的气候。面对当地藏民的告诫:“在山上不准讲话,不准笑,否则山神就会把你打死!”,红军小战士不害怕却很好奇,有人问:“雪是什么样子?”立刻得到形象的回答:“跟面粉差不多”,接着又补一句:“比面粉白”。刚才提问的人马上问出第二个问题:“雪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云吗?”此语一出竟然没有人笑,不知是因为问出了大家心中所惑还是被这么富有诗意的话怔住了。<div><br>  毛泽东鼓励战士们:神山不可怕,我们就是要和神仙比一比,看我们翻不翻得过去,我们红军就是要创造个奇迹!1935年6月14日晨,毛泽东喝过一碗热乎乎的辣椒汤,拄着木棍,向夹金山垭口走去。</div><div><br></div> 我们一直关注地势的变化,到达泽根藏寨时,海拔从1520米升至2160米,相对缓慢。继续往上走,山势陡然险峭起来。经过青衣江源景区,这里是夹金山国家森林公园核心景区,因山洪泥石流易发未开放。<div><br>  车行约半个小时,路程十几公里,来到夹金山山腰的筲箕窝,红军曾在此歇脚,海拔急剧升高了1000米,达到3250米。温度也骤然降低,我们不得不把长袖衣服拿出来,夏装换成了秋装。<br></div><div><br></div> <h5>高山草甸</h5> 放眼望去,山势连绵,峰峦叠翠,不过树木已全然消失,都是高山草甸,羊群和牦牛在青绿的山坡上悠闲地吃草,这里才是它们的天堂。远处,所有的山峰都隐入云雾之中。路边一个巨大的冲锋号正对着绝顶之上,吹响了“挑战极限,不胜不休”的号角——,鼓舞着我们向高处攀登。<div><br>  之后便是著名的五道拐,这条夹金山最长的“之”字拐,看上去坡度不大,却是翻越夹金山最为艰难的一段路程。当年给红军带路的藏族青年莫日坚回忆道:从筲箕窝过五道拐,盘旋而上至王母寨垭口,全程60里,有30道“之”字拐。</div><div><br></div> <h5>冲锋号处</h5> <h5>回望筲箕窝</h5> 成仿吾在《征服夹金山》一文中描述:人在积雪中行,上面是雪的陡壁,下面是雪的深渊。单衣顶不住风雪的侵袭,脸上身上像被千百把尖刀刺着。大家浑身哆嗦,牙齿颤栗。空气逐渐稀薄起来,许多人感到呼吸困难,开始头晕脚软,一步一喘,一步一停。<div><br>  寒冷、雪盲、高反……,死神如影随形,艰难前行已经筋疲力尽的红军战士们开始相信藏民的话,他们亲眼看见自己的战友倒在风雪中,有人坐下喘口气就再也没有站起来。据说过雪山牺牲最多的是担架员和炊事员,都是因为负重过多导致体力严重透支所致。少说笑、存体力、不能停,成为宝贵的经验传达到每个人,有些人走不动时靠拽着马尾巴得以幸存,越过被死亡阴影笼罩的大雪山。</div><div><br></div> <h5>红军翻越夹金山</h5> 从五道拐向上,我们没有看到雪,反而是满眼的青翠,或许是气候变化所致,雪线已经上移。我们一头扎进翻滚的云雾之中,很快来到了山顶垭口,当年红军在这里碰上了冰雹,而我们则是遇到了大雾。车载显示温度只有7℃,穿着长衣依然抖抖索索,对生活在江淮地区的人来说,这差不多就是冬天了。夹金山,让我真正感受到了“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div><br>  白茫茫的浓雾,只隐约能看见路对面的一块石头,上面刻着“夹金山”三个大字,石刻后方还有一面红旗雕塑,走近才能看清旗下刻着一行字:长征万里险,最忆夹金山。此外举目四望,就什么也看不见了。</div><div><br></div> <h5>夹金山垭口</h5> 游客的身影在雾中忽隐忽现,让我有了一丝恍惚。当年登上垭口的红军战士没了力气,直接从山上滑了下去,红五军团爬到山顶后,干脆下达了“坐下来往下滑”的命令,这样虽然快且省力,但不少人摔伤,还有人滑下了悬崖再也没回来。<div><br>  我蹲下来抚摸着冰凉的山石,心中已无寒意,山坡的青草地上,五颜六色不知名的野花正盛开着,在风中摇曳,很明显冰天雪地的时节已经过去了。</div><div><br></div> <h5>垭口的花</h5> 过了夹金山垭口,进入小金县境。<div><br>  山风呼啸,我们一路下行来到夹金山下第一村——夹金村,村口立有一座赭红色的雕塑,十分醒目,表现了藏族同胞送别红军以及红军勇攀雪山的场景。</div><div><br></div> <h5>下山的路</h5> <h5>夹金村雕塑</h5> 1935年6月中央红军北上第一次征服这座雪山,1935年10月红四方面军南下和1936年2月西进康北与红二方面军会师,先后两次翻越夹金山,而会师后编入红四方面军的原中央红军红五军团和红九军团则翻越了三次。从夹金山南麓到北麓,这一路浓浓的红色氛围记录下红军数次翻越大雪山的足迹。<div><br></div>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翻越夹金山</span></p> <h1><i><font color="#ff8a00">(未完待续......)</font></i></h1><div><i><font color="#ff8a00"><br></font></i></div> <h3 style="text-align: right">2025年4月</h3> <h1>附图:</h1> <h5>长偏桥遗址处</h5> <h5>红军长征过夹金山纪念碑</h5> <h5>泽根藏寨</h5> <h5>扎角坝红军井立石</h5> <h5>青衣江源入口</h5> <h5>之字拐</h5> <h5>军号</h5> <h5>军号基座浮雕</h5> <h5>高山草甸的羊</h5> <h5>牦牛</h5> <h5>这里是夹金山垭口</h5> <h5>路边云雾里的石刻标识</h5> <h5>下山路</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