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伟教授说茶:起源自然,成就人文

曲平

<p class="ql-block"> 说茶:起源自然,成就人文</p><p class="ql-block"> 游 伟</p><p class="ql-block"> 在云雾缭绕的蒙顶山巅,一株野生茶树已生长了三千年,它的叶片曾坠入神农氏煮沸的鼎器之中,化解过华夏先民的百草之毒;它的汁液曾浸润陆羽手中的紫砂壶,在唐宋的月光里凝成琥珀色的诗行;它的芬芳穿越茶马古道的风霜,在驼铃声中化作东西方文明对话的密码。</p><p class="ql-block"> 这株茶树的生命轨迹,恰似一部流动的文明史诗,将自然的馈赠与人类的智慧熔铸成一片小小的茶叶,在滚水冲泡的刹那,舒展成整个东方文明的美妙图景。</p><p class="ql-block"> 一、草木本心</p><p class="ql-block"> 当第一片茶叶飘落于原始先民的篝火旁,人类与茶的对话便悄然地开启了。</p><p class="ql-block"> 在云南景迈山的千年古茶园里,野生茶树与樟树、榕树共生共荣,形成独特的生态系统。这些古茶树叶片中蕴含的茶多酚、氨基酸,正是自然为人类调配的天然药方。神农尝百草的传说里面,茶作为解毒圣草的自然属性,奠定了它们与人类相伴的最初基因。</p><p class="ql-block"> 茶树的原生形态似乎暗含着天地造化的某种玄机。</p><p class="ql-block"> 乔木型的古茶树挺拔如松,根系深深扎入山野汲取着地气;灌木型的茶树婉约似竹,枝叶自由舒展承接着天光。武夷山岩茶的“岩骨花香”,源自于花岗岩缝隙中生长的茶树与矿物质的千年对话;西湖龙井的豆香清韵,则是钱塘江畔温润气候与酸性土壤的一种合奏。这种天人合一的生长密码,让每片茶叶都成为自然生态的微型标本。</p><p class="ql-block"> 古代制茶工艺暗藏着物候的智慧。唐代蒸青工艺锁住春茶的鲜嫩,宋代点茶技艺则定格雪沫乳花的瞬间,明代炒青工艺唤醒了茶叶的本真之味。福建安溪铁观音的“摇青走水”,通过叶片碰撞促使边缘氧化,恰似模拟自然萎凋的过程;云南普洱茶的渥堆发酵,则是微生物与时间共同书写的后发酵诗篇。这些技艺创新,始终遵循着“道法自然”的核心要义。</p><p class="ql-block"> 二、器物精神</p><p class="ql-block"> 唐代法门寺地宫出土的鎏金银茶笼,錾刻着二十四种花卉纹样,见证着陆羽《茶经》中“精行俭德”的士大夫理想。宋徽宗《大观茶论》记载的兔毫盏,在建窑窑火中淬炼出宇宙星辰般的幻彩,黑釉里游动的银毫则恰似银河倾泻。这些茶器不仅是实用器具,更是时代审美的精神容器。</p><p class="ql-block"> 潮汕工夫茶的“关公巡城”,将朱熹“理一分殊”的哲学具象化为分茶技艺;日本茶道的“和敬清寂”,在千利休“侘寂”美学中凝结武了士道的禅意。紫砂壶的包浆,是岁月沉淀的印记;建盏的冰裂纹,则是宋人追求的“缺陷美学”——这些器物语言,不断诉说着不同文明对茶的理解与诠释。</p><p class="ql-block"> 茶器演变勾勒出文明交流的轨迹。丝绸之路上的唐代茶碾,带着粟特商队的异域纹饰;蒙元时期的青花瓷茶具,在波斯陶艺传统中融入钴蓝发色;明清外销茶具上的洛可可纹样,则记录着东学西渐的文化对话。这些流动的器物,已经成为文明互鉴的无声史官。</p><p class="ql-block"> 三、心性之境</p><p class="ql-block"> 禅宗公案里的“赵州吃茶”,将日常饮茶升华为参悟本心的法门。赵州和尚“吃茶去”的机锋,应该就是后来现象学中“回到事物本身”的哲学思辨。茶席间的“一期一会”,既是对无常的谛观,也是对当下的珍重——这种时空观照,又与海德格尔的“向死而生”形成了跨时空对话。</p><p class="ql-block"> 茶道精神承载着东方生命哲学。千利休在露地草庵中构建的“侘寂”世界,通过粗陶茶碗与竹制茶杓,诠释着老子“大巧若拙”的智慧;中国茶人追求的“清欢”境界,在苏轼“人间有味是清欢”的词句里,与庄子“返璞归真”的思想都是遥相呼应的。这些哲学思辨,让饮茶超越口腹之欲,成为精神修炼的道场。</p><p class="ql-block"> 在当代快节奏生活中,茶成为对抗异化的精神锚点。京都表千家茶道的“和敬”精神,为都市人提供了心灵栖息的秘境;武夷山茶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智慧,与道家天人相应的养生之道也是契合的。当硅谷精英们用建盏品饮抹茶时,东方茶道正在重构现代人的精神家园。</p><p class="ql-block"> 从神农咀嚼的野茶到紫禁城中的贡茶,从茶马古道的马帮铜铃到伦敦下午茶的骨瓷碰撞,茶的六千年流转史,正是人类文明的精神史诗。</p><p class="ql-block"> 这片小小的东方树叶,既承载着山川灵气,又凝结着人文智慧,在杯盏起落间演绎着自然与人文的和鸣。当我们凝视茶汤中沉浮的叶芽,看到的不仅是草木的本真之态,更是文明生长不息的生命律动。在这杯穿越时空的茶汤里,每个饮茶人、品茶者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命注脚,在茶香氤氲中抵达天人合一的澄明之境。</p><p class="ql-block"> 清茶煮世年,下晚惜当前。罗曼春风远,吟观夕照烟。(游伟五绝《试茗》)</p><p class="ql-block"> 所以,我经常说:去好好品茶吧!品出自然、品出历史、品出文化、品出人生。</p><p class="ql-block">(本文初稿于2025年3月26日,4月21日改定。)</p><p class="ql-block">- - - - - -</p><p class="ql-block">【参考书目】《绿色黄金:茶叶帝国史》(浙江大学出版社)、《中国茶:一部宗教与艺术交织的历史》(北京大学出版社)、《茶文化十二讲》(当代世界出版社)、《陆羽传》(时代文艺出版社)、《茶器之美:紫砂、青花与漆艺的东方哲思》(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游伟教授,祖籍广东,出生于上海,自幼爱好文学、诗词书画,作品曾在北京、上海等地报刊上发表,在上海市政协、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上海市级机关书协等组织的展会上展出,并赴加拿大、日本等国及台湾、澳门地区等交流。先后任职于华东政法大学法律系、科研处、司法研究中心,上海市虹口区人民法院、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上海市文史研究馆(兼任《世纪》杂志社社长),担任领导职务。曾任全国青联委员、上海市长宁区人大常委会委员、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市知识分子联谊会副秘书长、民盟上海市委法制委员会主任、上海市虹口区委副主任委员、华东政法大学主任委员。为中国诗书画研究会研究员、海派文化委员会主任、华东政法大学司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野草诗社理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