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五国游-世界上最孤独的岛屿复活节岛

彭娜

<p class="ql-block">10/3/2025 下午2点从秘鲁库斯科前往智利首都圣地亚哥,飞行5个小时抵达,出机场已是晚上8点,远处的安第斯山脉上能隐约的看见微微闪着光的积雪。</p> <p class="ql-block">‌11/3/2025 早晨6点出发去赶上午10点钟去复活节岛的飞机。因我们行程中并没有圣地亚哥的游览计划,导游想要带大家去机场的途中到圣地亚哥的市中心武器广场看看,另外团队还有几个人的座位没有落实,据说这个季节航司经常超售,所以需要早一点去打登机牌、落实座位。</p><p class="ql-block">圣地亚哥STGO有个标志性的广场,又叫武器广场(Plaza de Armas)‌,它是圣地亚哥的主广场和中心,自建城以来一直是这座城市的象征。广场周围有许多历史建筑,氛围非常欧化,有对称的小径、长椅、棕榈树,四周绿树成荫。广场西侧是全智利规模最大、气势磅礴的大教堂,北侧有国家邮政局、历史博物馆和圣地亚哥市政府,这些都是圣地亚哥的代表性建筑物。</p><p class="ql-block">我们到武器广场时天还没有亮,只好借着灯光拍照留念。</p> <p class="ql-block">圣地亚哥市政厅</p> <p class="ql-block">广场东边高高矗立着征服者佩德罗·德·瓦尔蒂维亚(Valdivia)的骑马雕像,坐骑无缰绳。这是1960年西班牙人为庆祝智利独立150周年送给智利政府的礼物。</p> <p class="ql-block">广场西北角有一个断了脑袋的当地酋长雕象。</p><p class="ql-block">据说西班牙殖民者将马带入拉丁美洲,印第安人就视马为神物。广场东边的那座征服者Valdivia骑着无缰绳的马的雕塑造型引起印第安人的不满,他们认为白人骑在马上亵渎了神灵,曾引发多起印第安人的游行抗议。为解除疑虑,市政府在广场的对角方向塑造了印第安人的石雕头像,模糊的眼部造型意味着对印第安历史和文化的追溯和思念。</p> <p class="ql-block">从圣地亚哥到复活节岛飞行距离3750公里,我们在浩渺无垠的南太平洋上空飞呀飞,终于在5个小时后来到了这个世界上最孤独的岛屿。</p> <p class="ql-block">复活节岛又称拉帕努伊岛(Rapa Nui)<span style="font-size:18px;">位于南太平洋东部,在茫茫大洋中宛如被孤立的沧海一粟,</span>是世界上最偏远的地方之一。往东到最近的国家智利本土3600多公里,往西7500公里到澳大利亚,往北5000公里到美国,往南4500公里到达南极。距离最近的有人居住的岛屿是西部2050公里以外的皮特凯恩群岛。</p><p class="ql-block">出机场遇当地土族导游来接机,每人献上一束鲜花花环😇</p> <p class="ql-block">复活节岛面积约163.6平方公里,由三座火山:特雷瓦卡火山、波伊克火山和拉诺拉拉库火山喷发形成,<span style="font-size:18px;">最高点特雷瓦卡火山海拔507米。整个岛的形</span>状近似等腰三角形,岛上地面崎岖不平,土地贫瘠。<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地理上属于南太的波利尼西亚群岛,位于群岛的东端。地理坐标为南纬27度,西经109度。</span></p><p class="ql-block">最早发现这个岛的是个荷兰将军,他率领的船队在绕过南美南端的合恩角时,于1722年4月22日这天发现这个神奇的小岛。恰好这天就是“基督教复活节的第一天”,因此就把它命名为复活节岛。</p><p class="ql-block">再后来,1887年智利出了位高人、一个海军将军,他建议政府把复活节岛买下来,政府也担心那时候的法国等一些强势国家不怀好意,就派人跟岛上的酋长谈判。总之,连哄带骗就把这个神奇岛屿收刮囊中,从1888年起复活节岛归属智利,智利政府将其建成国家公园,取名"拉帕努伊",意思就是"石像的故乡"。1966年,拉帕努伊人被授予智利公民身份;2007年,复活节岛获得“特别领土”的宪法地位。</p><p class="ql-block">但是岛上的原住民对自己的家乡却另有称呼,他们称之为“吉·比依奥·吉·赫努阿”,即“世界中心”的意思。</p> <p class="ql-block">上岛后安排的第一个游览项目是前往拉偌拉拉库Rano Raraku火山口湖。此湖直径约1.6公哩,深达11公尺,芦苇覆盖了半个湖面,据说是岛上淡水的主要来源。</p> <p class="ql-block">这片海滩的绿色植被非常好,超出了我的预期。</p> <p class="ql-block">传说在17世纪,摩艾石像的制作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对新神“鸟神”的崇拜。每年九月,当地会举行鸟人祭,各个部落会推派一位选手竞逐新的头目。这些选手要攀爬300米高的崖壁,然后游泳1.5公里到对面的岛上,途中要躲避鲨鱼和凶恶的海鸟。选手需要找到鸟蛋,绑在头上,再游回本岛并攀登300米高的崖壁回到祭会场。第一个取回鸟蛋的勇者将被封为“鸟人”,成为受各部落尊崇的头目,掌权一年直到下一年的鸟人胜出。</p> <p class="ql-block">就是这个小岛,决定岛主“鸟人”命运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接下来是参观土著人部落-鸟人村遗址。</p><p class="ql-block">鸟人村建于公元1200年左右,位于拉诺考火山(Rano Kau)边缘,毗邻火山湖,距离主镇汉格罗阿约4公里。它是拉帕努伊人从石像崇拜转向“鸟人”文化的核心遗址。‌</p><p class="ql-block">鸟人村建筑结构‌是由49间玄武岩垒砌的椭圆形石屋构成,每间约2米宽、1.5米高,门洞狭小(匍匐才能进入),部分内部连通,具有南美建筑风格。目前只允许外观,不能进入。鸟人村的重要遗存:村内曾有一座玄武岩雕刻的“鸟人”石像,现存大英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当天因好莱坞的一个影业公司拍电影需要封路,我们早早收工,入住的酒店也在海边上。</p> <p class="ql-block">酒店的海滩下面也是断崖,波涛汹涌。</p> <p class="ql-block">12/3/2025 复活节岛 28-22度,多云伴阵雨。</p><p class="ql-block">复活节岛最具神秘色彩的是岛上的石像,它是智利的世界遗产之一。石像又称摩艾(Moai),这些摩艾大多只有上半身,具有一对长耳,双目深凹,削额高鼻,下巴棱角分明,表情沉毅,也有一些石像被安上了“珊瑚眼”。许多摩艾的外观都是完全相仿,有些摩艾会被放置在名叫“阿胡(Ahu)”的石头站台上。全岛总共发现1000多尊巨大的半身人面石像,其中有600尊排列在海边的石岛上。石像大小不等,高6-23米,重约30-90吨,它们形象奇特,神情严肃,背对大海,似乎若有所思。</p> <p class="ql-block">我们先坐车前往一片山坡,这里是拉诺.拉拉库采石及制造摩埃的工厂遗址。所有的巨石像都是使用这里的火山凝灰石及黑曜石雕刻出来的,如今这座山丘是复活节岛聚集较多摩埃的地方,总共有397尊摩埃。但不知是什么原因,山坡上有很多制造到一半的摩埃散落在一旁,有些只完成了脸部,有些已雕刻完成,只差从岩石上挖掘下来就可完工,更有些被造好并直立起来,好像处于搬运中但被放弃的状态,难道是因为爆发了内战,摩埃也随之失去了生命?</p> <p class="ql-block">根据考证,公元1200年左右,南太平洋的波利尼西亚人利用木筏在拉帕努伊岛靠岸,他们带来了生活必需品,有家畜和各种农作物的种子。</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根据孢粉学数据,在波利尼西亚人上岛初期,岛上覆盖着浓密的亚热带森林,到处长满了各种各样的树、灌木和野草,绝大多数是一种岛上已经绝迹的棕榈树。没有枝叶的、高高的棕榈树树干很适合用来建造大型独木舟、运输石像和盖房子。肥沃的火山土壤给拉帕努伊人带来了丰收,岛上居民生活已经过得相当不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随着人口的增长,岛上开始了部落之间的纷争。每个部落和它的祭司都在力求表现自己强于邻居。为证明自己的实力,也为了恐吓敌人,大家都争相建造石像。哪个部落建的石像大,就证明它实力强。那些弱小和贫穷的部落雕凿的石像就小得多。</span></p> <p class="ql-block">人类学家一直都在琢磨,这些巨大的石像到底是谁建造的,又是如何让这些庞然大物挪动地方的。有些石像得送到十几公里开外的地方,有可能是用滚轮来运送,这就需要大量的滚圆的原木和人工。也有可能是靠“滑板”运输,这也缺不了原木。看起来,免不了得大量伐树。岛上的石像文化于公元1500年左右到达巅峰,求大、求高的倾向导致岛上的经济和生态灾难,有限的自然资源就这样被白白浪费掉了。树被砍光之后,接踵而来的是饥馑年代。美国考古学家通过对各个时间段的花粉数量进行分析之后,清楚看出正是在建造石像的高峰期岛上的植物急剧减少。据估算,在拉帕努伊人日子好过的年代,岛上的棕榈树总量可达1600万棵之多,但到1400年只剩下几千棵了。</p><p class="ql-block">波利尼西亚人登岛时带来了农作物的种子,老鼠也随之偷渡而来。老鼠啃食了大量的棕榈果实,使之不能发芽。岛上所有的陆生鸟类和半数的海鸟因为人类的捕食而灭绝。由于失去木头不再能建造船只,岛民也不能出海捕食,逐渐失去了航海去别的陆地的能力。当岛上开始出现纷争与混乱时,欧洲人来了。</p><p class="ql-block">18世纪20年代欧洲人发现,拉帕努伊岛的居民已几乎变成纯粹的农民,以番薯和鸡为主食。当时岛上人口估计在 1,500 至 3,000 之间,岛上曾经覆盖的棕榈树林已经消失殆尽。航海家们从外界带来了鼠疫、斑疹伤寒和天花,疾病夺去了 90%岛上居民的生命……</p> <p class="ql-block">这座巨大的摩艾孤零零的坐落在前往海滩的半山坡上,猜想这应该不是他原来的终极目的地。</p> <p class="ql-block">背朝大海、面向远方的Ahu Tongariki为复活节岛上较大的巨石像群,一共有15座直立的摩埃。雕像的复原工作是由日本团队在1991~1993年出资援助帮助复原完成的。当时从日本运来了起重机,至今在石像复原工作还发挥着巨大作用。此外,日本人还捐助了一亿日元的资金用于调查、保存及复原使用。复原前的摩埃与其他地方的一样,都在原住民内战时被推倒在路边脸朝地面,如今它们直立在长达100公尺的阿胡Ahu(祭台)上。</p> <p class="ql-block">NAU NAU 7兄弟石像群,这些摩埃特别之处在于背后拥有精美的古代雕刻,可惜目前只有4尊还保存着红色的pukao (帽子)。</p> <p class="ql-block">午餐后原本还有最后一个游览项目,要去海边看一颗表面被打磨得非常光滑的圆石头。传说这颗石球是早年初到复活节岛上的酋长从故乡Hiva希瓦乘小船带来的,当地人认为它代表着世界的肚脐或中心。没料想从餐厅出来,我们的面包车被陷在泥坑里,折腾了半天也无济于事,地接导游只好另外调来一辆面包车,总算没有耽误飞机,“肚脐”只好在网上过眼瘾了。</p> <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领队的网络分享</p> <p class="ql-block">专家学者们普遍认为,摩艾石像的建造与复活节岛的生态、社会变迁密切相关。岛民的生活状况因过度开采资源和内部冲突而走向衰落,石像的建造过程可能反映了这一历史背景。</p><p class="ql-block">我们入住的酒店大堂内有个瘦骨嶙峋的土族人木雕,据说正是那个最凋敝时期岛上人员的真实写照。</p> <p class="ql-block">当晚11点我们回到首都圣地亚哥,复活节岛游览就此结束。</p><p class="ql-block">原来有所不知,复活节岛虽然属于智利,但类似我们的香港,有高度的自治权利,进岛需要事先办理登岛证,岛上对生态的管理非常严格,任何动植物都不允许带进去。对服务业的保护也很苛刻,导游必须用当地人(尽管土族导游只管带路,其他解说基本依靠我们自己的领队),自助游租车也必须聘用当地的驾驶员。岛上的一应生活用品完全从外面空运或船运过来。岛上的生态很脆弱,早年成千上万的棕榈树已经基本消失,鸟类也少之又少,现在岛上的居民对环境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有了深刻的认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