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建水古城

悠然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建水古城位于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名胜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建水古城始建于唐代元和年间(806一820年),<span style="font-size:18px;">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建水</span>古称步头,亦名巴旬,彝族语称”惠历",“惠"在彝语中意为”海",”历"在彝语中意为”大",即大海的意思,汉语译为建水。而建水又或称临安,得名自南宋时期的杭州,而府署的门匾上镶刻着“临安府署”四个金色大字,凸显出它与杭州的历史渊源与文化联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古城最早为南诏时修筑的土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扩建为砖城。古城在历史上多次毁损又复修,尤其是东门朝阳楼,虽历经多次战乱和地震,仍屹立不倒‌。</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建水于明朝洪武十五年(1382年)‌‌建临安府。临安府的建立背景可以追溯到元代,当时朝廷在云南设立了南路,后来改为临安路,其首府位于通海县,建水县归其管辖。到了明初洪武年间,临安路改成了临安府,府治从通海迁到建水,建水成为滇南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宗教和交通中心,有“金临安、银大理”之说‌。建水古城从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设置临安府,到清宣统三年(1911年)撤临安府,复归建水县,时间跨度为523年,共有184位知府在临安府任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建水1200余年的历史,遗留下了众多的古建筑,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1994年,建水经国务院批准定为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建水牌楼众多,这是古城一入口处的一座四柱三间三楼式木牌楼。中间高两边低,复杂又壮观的多重斗拱支撑起了飞檐翘角、盖着卷筒瓦的檐楼。四根柱子前后两边,分别有两座高基座的石狮子夹柱,保证了牌楼的稳定性。牌楼中门横额上,刻有”文献名邦"四字,表明了建水古城是文化昌盛、贤才辈出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牌楼后的石板道的正中,有一座略高于路面的三孔石拱桥,桥上可以行车过人。道路与石拱桥两边有一尺多宽的空隙,从空隙中可瞅见拱桥下面有流水。据此可以推断,桥下面与道路的两边,有排水系统,说明古人对城市的防洪排涝设施建设是高度重视的。拱桥修在道路中间,对道路有一定的美化作用,更重要的是,人们可以从路、桥之间的缝隙,随时看到下面水流的大小,以便作好应对工作。而且人们还可从缝隙下到沟底,进行疏浚清障作业。</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街道两边各种古老的房屋,鳞次栉比。</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古民居静和北院院子里的古水井。</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街中间,隔一定距离,就有一座不同样式的街亭,供过路的人休息或避雨。不得不佩服,古人进行城市建设,很注重人性化的细节处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小巷里的木质房屋,门板上往往有浮雕图案,或人物或动植物。窗一般用木条镶嵌,多为横竖镶嵌的方框,大户人家的窗户样式就多了,在注重采光性的同时,更在意装饰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而木楼上的挑梁、雀替、檐板、栏杆下的吊板等,都精雕细刻,浮雕出了各种装饰图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巷道深窄,房屋古旧,加之青石板铺设的道路,一切都显得那么的古色古香,让人自觉或不自觉地沉浸于古老建筑环境之中,仿佛来到了几百年前的古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黄土夯筑的墙体与砖木建筑的门窗,无不显露着时间的久远,岁月的沧桑。</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燃灯寺。‌燃灯寺‌位于建水县城东门外燃灯寺街,是滇南著名的佛寺之一,创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一1566年)‌。燃灯寺占地面积约1800平方米,坐北朝南,布局庄重合理,小巧玲珑,包括前后两进院,现存中殿、后殿及两廊庑二十余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燃灯寺在清咸丰六年(1856年)毁于战火,现存建筑为光绪四年(1878年)重建,建筑古朴,具有典型的晚清风格‌。</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华严三圣殿。由毗卢遮那佛(如来佛的法身佛)、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组成。毗卢遮那佛象征宇宙真理,文殊菩萨代表智慧,普贤菩萨象征实践。他们共同展现佛教中“智与行”的统一。</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雄宝殿。供奉着释迦牟尼佛、药师佛、阿弥陀佛,</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古佛殿。传奉着燃灯古佛(燃灯佛是释迦牟尼佛之前的佛陀,属于“过去庄严劫”出世的千佛之一,因出生时周身光明如灯而得名。他曾为释迦牟尼授记,预言其未来成佛(《金刚经》记载)。</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地藏殿。供奉着大愿地藏王菩萨(地藏菩萨是汉传佛教四大菩萨之一,因“安忍不动如大地,静虑深密如秘藏”得名,以大孝和大愿的德业著称,发愿救度一切罪苦众生,尤以地狱众生为核心。其化身金乔觉于九华山修行,确立了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九华山地藏道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燃灯寺附近街巷古民居。</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朝阳门。‌建水古城朝阳门‌,亦称朝阳楼,位于建水县临安路东端,是建水古城的标志性建筑。朝阳门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至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朝阳门最初是建水城的东城门楼,历经多次重修,至今依然屹立。它比北京的天安门早建28年,因此有“小天安门”之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朝阳门坐西朝东,占地面积2312平方米,城墙南北长77米,东西宽26米,高约25米。楼高三层,为三重檐歇山顶结构。其建筑风格与北京天安门相似,正面悬挂的“雄镇东南”巨匾上的榜书(用于匾额或告示的大字书法),是清代云南著名的四大榜书之一,由清代书法家涂晫所书。城楼檐角上挂有铜铃,风吹铃动,清脆悦耳。</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朝阳楼后面观。从城墙下面两端,有转折式阶梯(分别要经过一道门)可上到城墙上,再上到楼上。对游人来说,一般只能上到城墙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朝阳楼后面的榜书内容是“飞霞流云”‌,这是唐代草圣张旭所书的狂草大字榜书。</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朝阳门后就是古城的内城了。内城街区从唐朝惠历城到21世纪,历经一千多年的沧桑变化,但依旧保留着传统街区肌理格局,街区道路为不规则方格网状道路,道路狭窄,亲切宜人。古城內现存文物古迹众多,建筑形式风格多样,既有官式建筑,也有民居建筑。如今街区内遗存的临安府衙、学政考棚等重要公共建筑,很好地反映了建水古城历史上作为滇南政治中心的没置及汉文化教化的重要意义,并保留了建水古城传统礼制空间格局。街区还留存有以朱家花园为代表的古民居,以及许多古井等一大批有价值的历史遗物,街区特色风貌保存完好。</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小云南影视基地"。位于建水古城的老城隍庙,环境古色古香,游人到此,随时可以开启一场穿越之旅,拍出一套古装照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基地提供上千套服装,涵盖魏晋、苗疆、清汉等多种风格,化妆团队技术精湛,细致调整配饰,确保细节完美。</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城隍庙內。</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十二眼井。建水古城的十二眼井‌,又名扇井,因其井眼呈扇形排列而得名。十二眼井位于永宁街口,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九年(1716年),井深六米,水深两米。十二眼井不仅是建水古城的一处景点,更是当地人心中一份深厚的文化记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建水紫陶‌是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独特的工艺和文化内涵闻名,近年来更成为中国和越南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建水紫陶工艺独具特色‌。采用“阴刻阳填”雕刻技艺和无釉磨光技法,成品温润如玉,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注重手工拉坯、柴窑烧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建水县作为“南方丝绸之路”节点,长期与越南通过商贸和民俗互动,而陶艺则是两地共通的文化表达形式‌。</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临安饭店。央视曾在此取景拍摄了一档美食文化探索类的节目,叫《味道》。</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古城翰林街口飞檐翘角四柱三间牌楼,层层斗拱托起高翘的檐楼,工艺复杂精湛,加上彩绘,非常壮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翰林街建于清代中期,因地势低洼,称沙泥塘街。1950年以青石板铺路,更名建新街。2005年以清代翰林钱正圜府邸为名,改称翰林街。翰林街文化遗存丰富,除有”滇南大观园"之称、并进入国家保护单位行列的朱家花园外,另有刘宝煊故居、孙家大院、喻氏民居、叶氏民宅等。</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朱家花园。朱家花园位于建水古城翰林街16号,地处古城中心‌。花园始建于清光绪年间,由当地富绅朱成章、朱成藻兄弟及其子侄朱朝琛、朱朝瑛等人共同建造的‌‌。历经三十余年不断增修和扩建,最终于清宣统二年(1910年)建成‌。该建筑群最初仅作为家族住宅与宗祠使用,后来经过持续三十年的改造与扩展,最终完成整体工程‌,距今已有百余年历史,是滇南地区规模最大的私家园林之一‌。其建筑风格与艺术价值被形容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朱家花园采用“纵三横四”不对称布局,主体建筑包括家宅和宗祠,主轴线上依次为池塘、前花园、三进院落及后花园,形成“五间六耳五间厅,一大天井附四小天井”的典型滇南民居布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花园总占地面积2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融合汉地传统与边疆民居特色,兼具皖南民居的精致和江南园林的秀气,被誉为“滇南大观园”‌,是研究清末滇南民居的重要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是朱家花园整体结构平面图,从图上可看到,朱家花园规模庞大,各类建筑物众多,气势恢宏。被誉为”滇南大观园”和“西南边陲大观园",一点都不为过。</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朱家花园的大门非常气派,门楼上的雕梁画栋展现了主人的富裕和非同寻常的社会地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门为五段式独立门楼(大门门楼左右两侧建一字型或八字型影壁,连中门在内,共五段),这是独立式门楼的最高规格。门楼上方的三重檐枋错落有致,雕镂着“鱼跃龙门”、“四喜临门”、“福禄寿平”等富有寓意的图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门左右有八字墙,这是家庭社会地位的标志‌。</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走进朱家花园,<span style="font-size:18px;">但见亭台楼榭、古木翠竹,池塘花园,</span>院落重重、斗拱飞檐,雕梁画栋、布局错落、高雅别致<span style="font-size:18px;">。真不愧是”滇南大观园"!</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进入园子的青砖花墙拱门上方,正面题有“循规蹈矩”四字,背面刻有“谨言慎行”四字,这是当年朱氏家族成员的行为规范。</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由于朱家花园规模庞大,结构复杂,笔者只能仅择其中一部分,予以介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花厅。为五开卷棚屋顶,为朱家人平时休闲娱乐、接待宾客之所。花厅的南门楣上挂着一块”中将第"的匾额,是辛亥革命时期房主朱朝瑛领导临安起义,功绩卓著,云南军政府都督蔡锷授予朱朝瑛“中将"衔。花厅北门楣上挂着”兄弟连科"匾额,是清光绪年间朱氏门中朱朝琛朱朝瑛俩兄弟在科举考试中,接连中举,从而获此美誉。花厅南、北门原匾均为蔡锷亲书。1915年,袁世凯称帝,蔡锷、唐继尧在云南首发护国起义,朱朝瑛逆流附袁,投靠龙济光,与护国军作战失败后,朱家财产被没收,遭到抄家‌。花厅南、北门上所挂匾额也被抄走,现在挂的匾为原匾的仿制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后花园。后花园位于整个建筑群的后部,以水池为中心,亭台围绕水池布置,形成了典型的私家园林景观‌。虽为民宅,但其豪华程度不亚于当时的统治者府邸‌。</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花园内的建筑装饰精美,雕工精致,造型生动,尤其是门庭上的各种雕画装饰,展示了工匠们的精湛技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后花园里的登科长廊。</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花园里的水上戏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小飞虹(石拱桥)。</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重檐八角攒尖亭。</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朱家以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命名了四个院落。分别是”梅馆"(朱家孙子辈居住地),”兰庭"(朱家核心人物朱朝瑛住所,其正房是全宅的主体建筑),”竹园"(朱家长辈居住),"菊苑"。(四个庭院建筑大体风格相同,但功能不同,因而装饰上各有特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由于受限于图片数量,这四个院子,仅用一张正房图片代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另外两个庭院是水井堂和紫藤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水井堂因一口古井为奇,朱家古井是朱家生活用水的源泉,这口井看似普通,却有奇妙之处。水井的水位曾高出地面20公分,井水沿井壁上的小孔流出。民间有”水即是财"之说,即”水涌财旺",所以朱家当年在生意场上风生水起,财源广进。朱家这口水井也被当地人称为”建水十八怪一一朱家井水漫井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紫藤院因院子中有老紫藤树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含玉楼(绣楼)。朱家花园整组建筑群中唯一的两层楼房。是朱家女子专门做女红(中国传统社会中女性从事的手工技艺及其制品的统称)、读书休息的地方,后改为朱家私塾。</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内宅院,为朱氏族人起居之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朱氏宗祠。朱氏宗祠是由一组三进院落组成,分别为华堂、享堂和祭堂。在华堂的前面有一水池称为”小鹅池",在周围的石板上刻有24幅诗词书画和精美浮雕,池前建有奇巧玲珑的水上戏台,隔池建有卷棚顶华堂一座,廊檐宽敞,作观戏看台。华堂后为享堂和祭堂,享堂两面墙敞开,与祭堂之间用棚廊相连,其间广设”美人靠",为祭祖时族人叩拜之所,兼作家族议事厅和宴会厅。祭堂是供奉祖宗牌位的地方,后因人口繁衍改为寝室,祭堂迁至华堂內。祭堂两侧的厢房是接待贵宾、至亲、密友的房所。整座宗祠台榭参差,花木掩映,爽气宜人,被誉为”园中之园"。</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离开朱家花园,重回古城街巷。满眼望去,古城內的古宅院多着呢。</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漫步古城街道上,陈旧的街房显示了岁月的沧桑,但也充满了生活的烟火气。街道两边的小店都在开门营业,街上的路人虽不多,但也三三两两,给较寂静的街道带来了生机与活力。</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临安路的一条岔街上,横额上刻着“济世安民"四字的巍峨壮观的牌楼,屹立在街口。</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条街道里,有座天君庙‌,始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一1566年),距今已有近五百年的历史。天君庙<span style="font-size:18px;">属于道教宫观,</span>最初名为赤帝宫,也被称为火神庙。后因瘟疫猖獗,道家三位修道的神仙,来此炼丹为人治病,火神庙于是变成了天君庙。天君庙是古临安府“七寺八庙”之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天君庙的建筑采用中国传统的中轴线对称布局,由山门(灵官殿与戏楼)、正殿火神殿、后殿三清殿、上院观音殿和元神殿、下院财神殿和元神殿以及东跨院组成,总面积达2600多平方米。建筑及装饰、雕塑,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天君庙大门为三层楼阁式建筑,入内即可看到一层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道教第一护法神</span>王灵官塑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灵官殿旁边进入道观,可以看到一个很开阔的院坝,回头可以看到灵官殿上面是一个古戏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院坝后方中央是火神殿,火神殿的建筑很有特色,殿顶坡面呈波浪状,内供奉火神祝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广场两侧的厢房,进门的右侧有文昌殿、元辰殿;左侧有财神殿、元辰殿。右侧的元辰殿供奉主神元辰星君和其他道教神衹;左边元辰殿供奉主神斗姆星君及其他道教神祇。</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火神殿后是三清殿,供奉的三位神祇分别是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和道德天尊‌‌。</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清殿两侧厢房,进大门的右侧是关圣殿;左侧是魁星阁。</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云南提督学政考棚。又称提督学院考棚,是云南省最高教育行政长官提督学院定期到此举行科举考试的场所。考棚创建于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后在清光绪年间(1875一1908年)重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考棚坐北朝南,面宽40米,纵深150米,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房舍整齐对称,共有百余间。整个建筑以甬道为中轴线,形成六进院落:一进院为仪门,二进院为龙门,三进院设有大堂和东西文场,四进院为二堂,五进院为内宅门,六进院为学政公署。厢房用木板隔成单人考试房,设有20多个考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考棚在明清时期是滇南片区的临安、元江、开化(今文山州)、普洱四府学子进行院试的场所。院试是科举前的预备考试(科举考试第一阶段),通过院试的考生被称为生员或秀才,成绩优异的可以获得国家廪膳补助,成为廪生‌,进而参加更高层次的考试,最终实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梦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现今,考棚内设有多个展馆,展示古代科举制度和相关文物,如唐宋元明清各时期的古砚台、古墨、拓片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19年,建水学政考棚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考棚大门外的群雕。多人围坐在长方形的木炭火炉边,这种火炉是桌子与炉子的集合体,火炉在中间,周边是桌面,火炉上的铁架子高于桌面。食客用竹筷拈着烤熟了的豆腐、土豆,在小碟子里<span style="font-size:18px;">蘸着调料吃。烤豆腐和烤土豆、这可是建水古城非常流行的特色美食。</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用雕塑的形式,把建水古城美食文化的形态和细节展示出来,使游客能够更加生动地感受到美食的文化内涵,引导</span>游客去体验古城美食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考棚大门外街檐下边,竖立着一块长石碑,上面刻着”官员兵民人等于此下马"的规定,由此可看出,封建朝庭对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的重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门两边大街上,还有两组人物群雕。大门右边的,是参加科举考试第四阶段殿试、考中状元的,戴大红花骑高头大马在京城游街示喜的盛况;大门左边的,则是院试张榜公布考试结果后,考中者兴高采烈,奔走相告。而落榜者,则踡缩在贴榜的墙下,沮丧、悔恨、悲伤、落寞。</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艺术源于生活。这两组人物群雕,把科举考试参考者在榜示后的不同结果,不同的精神、<span style="font-size:18px;">行为状态,</span>入木三分、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进大门,里面是个四合院,院坝中间有道影壁,影壁前面是幅鱼跃龙门的壁画,很有象征意义,后面中间绘有一个临安院试圆榜。明清时期的临安府院试,无论是岁试(府署一年或几年对本地秀才进行一次考试,不合格者取消秀才资格)还是科试(府署从秀才中选拔优秀者参加举人考试),每场考试后都以圆榜的形式公布考生的成绩,圆圈中居中最高者为考试第一名,称为”院案首"。其他考生依照排名,按逆时针方向排列。考生名字下后的字和号,是运用《千字文》排列的考场号。图案中心的红色”中"字的一竖上长下短,象”贵"字的字头,表示吉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照壁的两边厢房是展馆。</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展馆内考生紧张备考的雕塑。</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进院大门口的《谨遵格守》碑。嘉庆元年(1796年)的多科考试中,临安府各州县向远道而来的士子收取高额费用。临安知府江淡源得知后撰书并颁布《谨遵格守》文告,刻石立碑,公布于众。此后各州县大为收敛。</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进院的院坝里。两边厢房现全辟为展览馆,通过图片、文字、实物,展示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起源与兴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厢房外的人物群雕,外地富裕家庭的士子赴考地赶考,众多仆人跟随,行李书籍等物件,全由仆人负责。</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展厅内的展览内容,由文字、图片和实物构成。</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进院两边厢房(东西文场)的考场(雕塑)。考房隔成单间、每间里一个考生,是考生在参加院试考试的真实情境再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考棚建筑严格按明清院试规制,中间为甬道,两侧考房均为独立隔断‌,防止考生作弊。</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朱德旧居。建水古城弯曲幽静的红井街,其实红井街算不得街,充其量只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巷,在巷内百余米深处第一个左拐弯的地方,有一座三间六耳的四合院,那就是年青时的朱德曾居住过三年的地方。1913年,朱德任蔡锷麾下的少校营长,驻军建水。一到建水城,朱德便住进了曾师仲家的这座小院。后来,任了陆军团副(即副团长),直到一九一五年离开建水,朱德一直都是住在这座小院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现在这座小院,已辟为朱德旧居陈列馆。院坝里,除院内当年就有的那棵高大、枝繁叶茂的缅桂花树外,还有一尊朱德元帅胸像雕塑,雕像右边一面塑胶板制红色的党旗和一块竖立的红底”入党誓词"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楼内底层,是朱德元帅光辉的一生图片、文字及部分实物的展览。</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临安府署。临安府署是介于省、县之间的行政机构,承上启下,上归省府领导,下辖所属州县和土司掌寨。临安府署修建于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距今630余年历史,曾有180余任知府在其中办公、生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今的临安府署虽然经历过数次修复,但仍然保留了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和部分古建筑。府署内陈列有一些雕像,再现了当时府署内的办公审案、官员会客休闲、家属生活作息的场景,游客可以在这里感受到古代官府的氛围和历史文化的厚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临安府在明清时期长期作为云南布政使司的府治,见证了元、明、清三个朝代的更替与演变,具有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府署的建筑布局严谨,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展现了明清时期典型的中轴线对称型建筑风格‌。如今,临安府署已成为历史文化展馆,展示了建水的历史沿革、名人风采以及临安府署在历史中的重要角色‌。</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府署的庑殿顶盖卷筒瓦三开间大门,大门内缩,呈八字形的围墙前凸大开,给府署大门留出了一个较宽阔的八字形广场,大门前左右两边各有一座石狮子,大门中间门楣上挂着一块黑底镶金边的横匾,上书”临安府署"四个金色大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府署的大门环境,就给人一种威严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门内第一重院子里,中轴线上,府署的铜制沙盘模型摆放在竖置的一个长方形的石基台上,它通过等比例缩小的方式,让游客能够在实地游览之前就对府署整体建筑格局有一个全面的了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沙盘模型上可看出来,府署建筑物数量众多,规模庞大,气势恢宏。</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沙盘模型与仪门之间,是一座四柱三门三楼式庑殿顶牌楼,顶脊下凹,四角飞翘,形似古代官帽,显得庄重而华丽。</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仪门是明清官署、邸宅大门内的第二重正门,也被称为礼仪之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仪门之后,是个四合大院,院坝中间立有一座”公生明"石牌坊。”公生明”石牌坊位于府署的大堂前,其正面刻有“公生明”三个大字,意思是只有公正,才能明察是非‌。背面则刻有16字官场箴言,即“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意思是官员的俸禄是民众的血汗,不可欺压百姓‌。这种石牌坊不仅是官员的座右铭,更是对官员的一种警示和教育工具。</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院右边厢房,设置了礼科、户科、吏科办公房;左边厢房没置了工科、刑科、兵科办公房。</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府署的大堂系庑殿顶,盖卷筒瓦,流水坡面较平缓。大堂高大宽敞,正中檐下悬挂着黑底金边金字横匾,上书”忠爱堂"三个大字。大堂主要作为发布政令、举行庆典、审理案件等重大活动‌的场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堂是府署的核心建筑,位于中轴线的制高点,四周的建筑都略低于大堂。大堂内正中后面有绘着“海水涨潮日出图”的屏风,屏风上挂有”明镜高悬"的横匾,寓意为官者要清似海水,明如日月‌,公正无私和明察秋毫。</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三重院子的正堂是”惠宣堂",即二堂,为明代知府陈候修建,时称”惠宣堂"。二堂是府署官员审阅案卷、处理日常政务的场所,也是处理重大或私密案件的地方。二堂虽面积比大堂小,但庄重肃穆的氛围一点不减‌。</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省堂即三堂,寓意官员每天要三省吾身,更好地为百姓服务。同时,三堂也是知府接待官员、商议机密事宜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鄂尔泰督修三河雕塑。临安府每到夏秋之季,水患严重,河水时常漫过河堤,淹没良田,摧毁村舍。清雍正六年(1727年),鄂尔泰任云南、贵州、广西三省总督,将云南水利建设提上议事日程,建水成为鄂尔泰注目地之一。鄂尔泰写奏折向雍正陈述建水严重水患实情,雍正下旨令鄂尔泰督阵治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鄂尔泰坐阵东山寺后,征求当地百姓意见,开凿颜洞,随后考察沪江河与其支流塌冲和象冲河,写下《临安修河教》一文,对三河的治理提出了一套周祥的方案,并按方案组织人力施工,使水患得以清除。并向朝庭申请每年下拨300两白银,作为三河水利设施的维修经费。</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再往后,就是内宅门了。内宅门是官衙与内宅的分界线,平时有吏卒看守,署内人员不得随便进入。</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后堂(世恩堂),原为知府及其家眷生活的场所,以穿堂与三堂相连,后堂的耳房为知府儿女住所,东西厢房、配房是仆役、丫鬟的生活服务用房。</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府署后花园。</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建水古城分内城和外城,面积大,街巷多,笔者去逛了大半天,有些景点仍未走到(如文昌殿)。但从己游览了的街巷、景点看,建水古城内古建筑确实众多、历史文化遗产非常丰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可以说,游一次建水古城,仿佛穿越了千年时光,亲眼看到了明清时期的古老建筑和精湛的建筑艺术,体验了历史的厚重与古文化的韵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