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拜读黄海斌老师的《书籍伴我前行》恰似一颗璀璨的启明星,照亮了我们探寻书籍与人生紧密交织之路。这篇散文以质朴而真挚的笔触,将作者与书籍的深厚缘分娓娓道来,犹如一幅徐徐展开的人生画卷,每一处都渗透着书籍给予的滋养与力量,让人不禁沉浸其中,感悟着书籍对一个人成长与梦想的深远影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童年书梦初萌</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文章开篇,作者回忆起父亲的教诲“人穷,可以借钱,但不能借字”,大伯这位读书人的形象便跃然纸上。大伯能说会道、吟诗作对、写得一手好毛笔字,在那个普遍贫穷、读书人稀少的小村庄里,无疑是一颗耀眼的文化之星。作者也因此暗暗立下志向,渴望成为像大伯一样的读书人,这份对知识的憧憬与向往,如同一粒种子,在作者幼小的心田里悄然种下。</p><p class="ql-block"> 大伯家的藏书,如《三国演义》《镜花缘》《三侠五义》等,成为作者童年最早接触的文学宝藏。尽管彼时读小学四五年级的作者,对书中文字似懂非懂,看书只是贪图情节,但那种被故事深深吸引的感觉,已然在他心中埋下了文学的火种。在山上放牛时因看书而忽略牛吃麦苗,遭父亲训斥的经历,更是生动地描绘出作者对书籍的痴迷。这痴迷背后,是书籍对一个孩子强大的吸引力,是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探索。</p><p class="ql-block"> 除了阅读,听书也是作者童年重要的文化体验。湾上说书艺人的精彩演绎,让作者领略到文学别样的魅力。那些瞎子说书艺人,虽目不能视,却能将《三国演义》中众多人物、故事记得清清楚楚,并通过说唱形式将人物的服饰、表情、动作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作者早早搬着板凳占好位置,全神贯注地聆听,从黄昏到午夜转钟,从不间断。这种听书的经历,不仅丰富了作者的童年生活,更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他对文学的热爱,成为他文学启蒙的重要一环。它让作者感受到文学不仅仅是纸上的文字,更是可以通过声音、表演等形式鲜活呈现的艺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少年书途求索</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随着年龄增长,书籍对于作者而言,已不仅仅是娱乐,更是一种追求知识、丰富自我的途径。没有小说可读时,作者将目光投向小人书(连环画)。与好同桌的互助,以教数学题换取阅读小人书的机会,展现了作者对书的执着。这种交换,看似简单,实则意义非凡,它不仅满足了作者对书籍的渴望,也在不经意间培养了作者与人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p><p class="ql-block"> 为了能有更多书可读,作者想尽办法挣钱买书。搞鱼摸虾、挖草药卖钱,每一个细节都描绘出作者对书籍的极度热爱。夏日里冒着酷暑,在田缺口、港边捕捉泥鳅,翻山越岭寻找草药,这些辛苦的劳作只为换来买书的钱。作者买到《中学生作文选》《中学生数理化》等书籍,这些书对他的学习大有裨益,同时也进一步拓宽了他的知识视野。而步行十里路去灵乡镇书店购买《杨家将》长篇小说,并在返程途中迫不及待阅读的情景,更是将作者对书的热爱推向高潮。这一路的奔波与阅读,不仅是对书籍内容的渴望,更是对知识的敬畏与追求,每一步都印刻着作者与书籍之间难以割舍的情感纽带。</p><p class="ql-block"> 在这个阶段,作者虽然一直喜欢数学,是典型的理科生,但语文成绩尤其是作文较差。然而,初二时作者意识到作文的重要性,开始写日记并大量阅读。这种自我觉醒与努力,是作者成长路上的重要转折点。通过不断地写日记锻炼文笔,借助广泛阅读积累知识,作者的作文水平逐渐提高,不再惧怕写作文。这一过程深刻体现了书籍对一个人语文素养提升的巨大作用,它告诉我们,只要有决心和行动,通过阅读与写作的结合,任何人都可以在文学的道路上迈出坚实的步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青春书海沉醉</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初三毕业前夕,作者收到同窗好友赠送的两本书——《散文鉴赏》和《诗的技巧》,这成为他人生兴趣的重大转折点,从此真正领略到文字之美,爱上文学与写作。《散文鉴赏》中民国时期散文大家的名篇,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绿》,周作人的《乌蓬船》等,以及编者对这些名篇从语言、结构到主题思想的赏析,让作者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文学殿堂的新大门。他惊叹于好文章如美酒甘露般的韵味,感受到文字所蕴含的无穷魅力,这不仅是对美的欣赏,更是对文学艺术的深度探索。</p><p class="ql-block"> 《诗的技巧》则引领作者走进现代诗的奇妙世界,使他狂热爱上现代诗。读师范的三年,是作者人生最幸福的时光,也是他在书海尽情遨游的黄金时期。大冶师范的图书馆里几万册图书分门别类,作者凭借学生证免费借阅,几乎将图书馆里的文学书籍啃了一遍。同时,学校阅览室里丰富的杂志,如《青年文摘》《读者》《十月》《收获》《诗刊》《星星诗刊》等,月月更新,为作者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食粮。作者如同一只贪婪的书虫,在课外活动时间沉浸于阅览室,与古今中外的作家诗人神交对话。他认真做读书笔记,摘抄好诗并背诵,这些积累不仅丰富了他的文学知识储备,更在他心中构建起一座坚实的文学大厦,为他日后的创作奠定了深厚的基础。</p><p class="ql-block"> 这三年,作者在书海的沉醉,不仅仅是个人兴趣的满足,更是一种对自我成长的深度滋养。书籍如同一位位无声的导师,引领他穿越时空,领略不同的文化、思想与情感,让他在青春的时光里不断汲取智慧,塑造独特的文学气质。这种在书海中的深度沉浸,为作者的人生注入了丰富的内涵,使他在面对未来的生活与创作时,拥有了更为广阔的视野和坚实的底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半生书路回响</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师范毕业后,作者因忙于生计辍笔二十年,但阅读从未间断。九七年普九,任教农村中学建起的大型图书馆,再次成为他的知识宝库,他几乎看了个遍。阅读已经成为作者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同呼吸一般自然。这份坚持,彰显了书籍在作者心中的地位,无论生活如何变迁,书籍始终是他心灵的慰藉与力量的源泉。</p><p class="ql-block"> 而作者对书籍的热爱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女儿,使其在全国小学生作文大赛中获奖。这不仅是家庭文化传承的美好体现,更是书籍强大感染力的有力证明。它表明,书籍所承载的知识与智慧,如同火炬一般,可以在代际之间传递,照亮每一代人前行的道路。</p><p class="ql-block"> 二十年后,作者心中的文学之火再次熊熊燃烧,诗兴大发,重新开始写作。每隔三年出版一本诗集,散文、小说并驾齐驱,频频见报,征文比赛多次获奖。这些斐然的成绩,无疑得益于过去广泛涉猎文学作品。正如作者所说,那些书籍如同养分丰富的桑叶,让他像春蚕一样吐丝结茧。这形象的比喻深刻地揭示了阅读与创作之间的紧密联系,阅读是输入,为创作提供素材、灵感与技巧;创作是输出,是对阅读积累的升华与表达。作者半生的书路历程,是一个不断吸收与释放的过程,书籍见证了他从懵懂少年到成熟作家的蜕变,也让我们看到了文学对一个人生命轨迹的深刻改变。</p><p class="ql-block"> 黄海斌老师的《书籍伴我前行》,不仅仅是他个人与书籍的故事,更是一部关于书籍力量的生动史诗。它启示我们,书籍是人生旅程中最忠实的伙伴,从童年的懵懂好奇,到少年的求知探索,再到青春的沉醉成长以及半生的坚持回响,书籍始终如一地陪伴着我们,给予我们知识、智慧、勇气与力量。它让我们相信,无论身处何种境地,只要与书为伴,我们便能在人生的道路上坚定前行,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在这个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我们更应从作者的经历中汲取力量,回归书籍,感受文字的魅力,让书籍成为我们心灵的避风港与梦想的助推器,以书为翼,逐梦前行。</p><p class="ql-block">乙已年二月廿五中午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