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暮春四月的永康龙窟山,山峦苍翠如染,樱花已褪去娇艳的粉红,零落成泥。太平水库上空,烟波浩渺与天际相连,大坝底部左侧,陈亮的墓前,细雨如针,似在诉说着跨越时空的悲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陈亮的祖先来自中原颍川陈氏,永康许多姓氏都从颍川迁移而来,在永康这片土地上扎下了根,逐渐的枝繁叶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太平水库边上的普明禅寺,那寺前的大鼎,寺庙中端坐的神像,都曾被少年陈亮的目光凝视良久——或许正是这片浸润着五金工匠精神的土地,赋予他“器必良,功必到”的执拗与热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陈亮一生的五次科举失利,恰似《孟子》所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前奏。相较同年好友叶适金榜题名时的春风得意,陈亮只能在仕途落寞之时,迎风踏雪,奔赴千里之外的鹅湖与辛弃疾举杯对月,共诉:“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豪情,大气磅礴的在《水调歌头》里写下:“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于中应有,一个半个耻臣戎”。永康人骨子里的“五金精神”与儒家的家国情怀,在他身上熔铸出独特的光芒:既能用《中兴五论》洞悉金国虚实,又能在《龙川集》里抒写民间疾苦;既与理学大师朱熹展开“王霸之辩”的哲学对决,又能在保社书院里为学生教授事功理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五十一岁金榜题名,陈亮就此成为科举史上罕见的大器晚成的传奇。他没有沉醉于仕途得意,在给皇帝的答谢诗中掷地有声地说:“复仇自是平生志,勿谓儒臣鬓发苍”。他的心中心心念念想的都是抗金复国,收复中原。读他在奏表中的文字,就如永康匠人锤打的铁器,字字坚硬如铁,让人肃然起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然而,陈亮的命运却不是铁打之身,高中状元仅仅三个月后,病魔突然降临,患病的原因他的好友叶适有过描写:“同甫虽据高第,忧患困折,精泽内耗,形体外离,未至官,病,一夕卒。”天不怜才,无情的病魔吞噬了这位永康自古以来唯一的一位状元,壮志难酬的“龙川先生”,带着未尽的抱负撒手人寰。临终前他托铭于水心,曰:“铭或不信,吾当虚空中与子辨。”水心在祭龙川先生的文中悲伤的说:“子不余谬,悬俾余铭,且曰必信,视我如生。”读陈亮托铭于水心的文字,感觉并无悲戚之情,仿佛自己只是出趟远门,虽天人永隔却可以透过虚空与好友隔空论辩,这种面对死亡的从容,让人真正体会到了千年前孔夫子“朝闻道,夕死可矣”的千古风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站在简陋破败的龙窟寺前,回望这位永康才子的一生,恰似龙窟山巅四月的云海:时而汹涌澎湃如抗金北伐的战鼓,时而轻柔舒卷似《念奴娇·登多景楼》里的月光。他将“事功之学”镌刻在永康的山川血脉里,滋养了永康人800多年,永康人的骨子里早已在潜移默化中渗透了陈亮“农商户籍”“实事实功”的思想精髓。永康人用陈亮的思想锻造了五金匠人的铮铮铁骨,用骨子里自带的商业意识,缔造了举世瞩目的五金之都。当永康人在商海扬帆远航之时,总能遥想陈亮这位先贤在科举考场失意后,如何在寒夜灯下为北伐草拟军事方略;如何在绍兴的阴冷牢狱中,用冻伤的手指写下“臣亮言:为国之道,在于自强”的奏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永康的龙川公园,陈亮的塑像静静伫立西南的正门。他面前的永康江,溪水奔流西去,当年他正是从这条江坐船北去,去赶考,去上书,去探亲访友。滔滔不绝的江水,正如他波涛汹涌的一生:既有科举受挫的暗流涌动,也有文学创作的灵光乍现;既有三次入狱的惊涛骇浪,更有状元及第的高光时刻。或许,这正是陈亮最动人的地方——在永康这片土地上,他用生命诠释了孟子的“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让后世的我们在面对困境时,总能在永康的山水间,寻觅到那颗永远昂起的头颅与不屈的脊梁。</p>